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2年9月至2009年6月,由同一位术者对21例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行CABG(甲减组),男6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4岁;其中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3例,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手术1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17例;术前均口服左旋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明显改善后手术。选择同期2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CABG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1岁。于术前、术中、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及临床预后指标。结果甲减组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死亡1例,术前有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甲状腺激素水平低;其余20例生存者均为心脏不停跳手术,其中17例为非体外循环手术;术后随访2~30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增加(55%±21%vs.48%±17%)。对照组患者均生存。两组间术中心排血指数[2.7±1.4 L/(min.m2)vs.2.8±1.5 L/(min.m2),t=530,P=0.530]、住院时间(12.2±4.7 d vs.10.1±3.9 d,t=0.170,P=0.170)、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7.6±9.1 hvs.15.1±13.7 h,t=0.120,P=0.1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显示,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对激素水平影响较小。结论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术前准备充分,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方式较为安全,围术期甲状腺素治疗是关键;对重度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风险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并分析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3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0 30且不伴左心室室壁瘤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人行CABG ,平均年龄(5 8 0±9 4 )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LVEF为0 15~0 30 ,平均0 2 7±0 0 4 ,其中2支病变3例,3支病变31例(包括左主干病变4例)。超声心动显示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DD)平均为(6 1 5±8 9)mm ,LVEF平均0 2 8±0 0 7。心功能分级平均为2 9±0 7。体外循环下手术2 6例,非体外循环常温手术(OPCAB) 8例。每例旁路移植2~6支,平均(3 9±0 9)支。随访率94 1% ,随访时间平均(3 5±1 9)年。结果 无手术死亡。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心功能不全。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平均(5 5 2±7 1)mm ,LVEF平均0 4 7±0 11。心功能分级平均1 9±0 3。以上指标与术前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随访3年生存率为91 9% ,5年生存率为85 7%。5年免除心绞痛为81 3% ,心功能分级为1~3级,平均1 4±0 6。结论 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的CABG病人的中、远期疗效满意,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3.
重症缺血性心肌病病人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对重症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1991年至 1998年间共收治 44例重症缺血性心肌病病人 ,单纯左室射血分数 (LVEF)≤ 0 35 ,无室壁瘤和其他合并症。平均左室舒张末直径 (LVEDD)为 (6 1 0± 10 5 )mm。PET试验证明 ,缺血心肌部位仍有存活心肌。 35例应用左乳内动脉 (LIMA) ,均与前降支吻合 ;其余用大隐静脉 ,平均每例搭桥 2 5根。 1例术后第 4d死于室颤。 3例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平均随访 (4 2 5± 12 6 )个月 ,出院后 1周 1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平均LVEF为 0 49± 0 11,较术前有显著提高 (P <0 0 5 )。平均LVEDD为 (5 6 5±7 3)mm ,较术前有所缩小。结论 CABG在重症缺血性心肌病中的疗效取决于存活心肌的多少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程度。PET心肌显像是目前临床上判断存活心肌的主要诊断方法。围术期处理注意控制高危因素 ,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尽可能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 ,停机困难者应尽早应用IABP ,是提高手术成功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高龄糖尿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探讨糖尿病对高龄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病人的影响.方法 649例70岁以上冠脉旁路移植病人分成糖尿病组及无糖尿病组.统计分析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结果 除糖尿病组合并左主干病变较多外,两组术前病情及手术情况未见差异,术后病死率、并发症、输血等各方面差异也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可行的,糖尿病病人可以获得与非糖尿病者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行主动脉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97例同期行主动脉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8例,女9例;年龄(57.6±9.5)岁.其中,真性动脉瘤63例,主动脉夹层25例,主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7例,主动脉溃疡2例.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依靠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检查和术中探查3种方式.术前确诊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分别为,真性动脉瘤组93.7%(59/63例),主动脉夹层组40.0%(10/25例),主动脉溃疡和狭窄闭塞组均为100.0%.结果 术前未明确冠状动脉病变者行主动脉手术同期合并抢救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明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同期行常规冠状动脉移植术.两种情况各死亡3例.Fisher精确检验P=0.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主动脉病变患者,术前尽可能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或冠状动脉CTA检查,主动脉手术同期合并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119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 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体会。方法  1996年 10月至 2 0 0 2年 5月在国内 15个冠心病微创外科中心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198例 ,占同期冠心病手术的 79 5 % ,OPCAB实施率 (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 )为 85 2 %。年龄平均 (6 1 6± 9 0 )岁 ,男性占 77 3%。 18 7%为左主干病变 ,76 9%为 3支病变。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0 5 6± 0 17。其中二次手术者占 1 5 % ,急诊手术占 9 9%。结果  2 2例为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手术 ,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OPCAB手术。远端吻合口为 (3 1± 0 9)个 ,乳内动脉桥占 6 5 6 % ,桡动脉桥占 18 0 % ;5 2 %病人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住院死亡 14例 ,病死率 1 2 %。其中术后心跳骤停或室颤 7例 ,大出血 2例 ,昏迷伴肾功能衰竭 2例 ,大面积脑梗塞 2例 ,呼吸衰竭 1例。并发症中 ,围术期心肌梗死占 0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占 0 3% ,严重心律失常占 1 2 % ,呼吸系统并发症占 2 0 % ,器质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占 1 2 % ,新发或加重的肾功能不全占 0 7% ,出血二次开胸占1 0 % ,胸骨愈合不良占 0 6 %。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 ,早期效果满意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一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瞬时测血流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瞬时测血流量 (TTFM)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中的应用经验 ,探讨异常血管桥瞬时血流量技术参数特点、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2 0 0 1年 9月至 2 0 0 2年 5月 ,连续对5 0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 40例常规体外循环下旁路移植者进行血管桥血流量测定 ,随机 30例进行左侧乳内动脉 (LIMA)血流量测定。结果  30例LIMA离断后TTFM参数 :平均血流 (42 9± 33 0 )ml min ,弹力指数 (PI)值 1 0 0± 0 6 4,波形曲线为收缩期、舒张期双向血流 ,收缩期为主 ,实际平均血流为(37 4± 2 8 8)ml min ,相关系数为 0 98。 9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TTFM参数 :LIMA到左前降支 (LAD)平均流量 (2 9 9± 9 5 )ml min ,平均PI值 2 47± 0 88。大隐静脉或桡动脉到回旋支系统平均流量 (33 7±17 5 )ml min ,PI值 4 0± 1 9;到右冠状动脉系统 ,平均流量 (31 5± 19 2 )ml min ,PI值 2 6± 1 3 ;到前降支及回旋支系统为双向血流 ,血流以舒张期为主 ,收缩期可形成负值 ;到右冠状动脉系统 ,收缩及舒张期为双向灌注 ,较少出现负值。TTFM技术提示 ,2 87支血管桥中有质量问题血管桥 6支 ,均手术证实并加以矫正。 90例病人均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其它严重并发症 ,无死亡。随访 2~ 10个月 ,病人无心绞痛及心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新发心房颤动(AF)的相关因素。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行单纯CABG的患者649例,按照术后是否出现AF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新发AF的相关因素。结果CABG术后新发AF共52例(8.0%),其中44例(84.6%)出院时恢复窦性心律。术后新发AF患者中,年龄、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欧洲系统(EumSCORE)标准评分、高手术风险比例、左心房直径和左冠状动脉优势型比例均高于无AF患者。年龄、左心房直径、射血分数、手术风险分层、左冠状动脉优势型和右冠状动脉旁路重建是CABG术后新发AF的相关因素;不停跳手术、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与之无关。结论CABG术后新发AF受多因素共同影响;EumSCORE手术风险评估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术后新发AF;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和减少外科创伤可能是减少术后新发AF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OPCAB)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CABG)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规律. 方法 选择2005年6~11月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50例,根据患者意愿及病情匹配原则将患者分为OPCAB组(n=30例)和CCABG组(n=20例).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1周、2周抽血测定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值. 结果 2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水平术前无明显差异(OPCAB组ALT 20.9±10.5U/L,AST 24.0±10.4U/L,BUN 5.7±1.8mmol/L,Cr 70.0±31.0μmol/L;CCABG组ALT 20.3±11.1 U/L,AST 21.9±11.8U/L,BUN 5.9±1.7mmol/L,Cr 73.5±21.5 μmol/L,P>0.05).2组患者ALT、AST值及BUN、Cr值在术后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高,术后2周时均恢复到术前水平;OPCAB组术后第1天血ALT值(19.8±8.1) U/L、AST值(27.9±22.2)U/L、BUN值(6.8±1.8)mmol/L、Cr值(78.1±32.5)μmol/L均明显低于CCABG组(ALT 28.1±11.6U/L,AST 40.6±20.0U/L,BUN 7.9±2.0mmol/L,Cr 97.4±29.9μmol/L,P<0.05). 结论 CABG对肝肾功能均有一定的损害,但在术后早期均可恢复;OPCAB较CCABG对肝肾功能的不利影响更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Chen X  Xu M  Wang LM  Shi KH  Jiang YS  Liu PS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4):940-94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2003年5月—2005年5月,对53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手术治疗。53例中,男性41例、女性12例,年龄55~79(64±7)岁。加拿大心脏病协会心绞痛分级:Ⅰ~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32例。有心肌梗死史26例(49%)。冠状动脉造影: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50例,其中合并左主于病变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26~0.65(0.52±0.17)。53例共行70支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左前降支系统38支,其中5例内膜剥脱后先用大隐静脉片行前降支成形,再在补片上用乳内动脉搭桥;回旋支的钝缘支8支;右冠状动脉系统24支。应用左乳内动脉53支,桡动脉2支,余均为大隐静脉桥,人均搭桥(3.8±1.1)支,再血管化指数1.03±0.07。结果术中桥血流测定显示63支桥血流满意,7支欠满意。术后2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但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53例皆痊愈出院。44例随访6~29个月,无心绞痛发作;9例失访。6例在手术后3~27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桥血管均通畅。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安全可行,再血管化程度高,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搭桥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川崎病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及搭桥手术(CABG)后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随访发现,6例川崎病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病儿均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右冠状动脉(RCA)病变5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病变3例,左冠状动脉主干(LMT)病变2例,心肌梗死3例。共行15支CABG;单支2例,3支3例,4支1例;左胸廓内动脉(LITA)至LAD6例;右胸廓内动脉(RITA)至LAD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儿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2月至2009年9月,6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病儿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6~12岁.确诊川崎病0.5~5.0年.冠状动脉左主干闭塞1例,左、右冠状动脉瘤样病变5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例,Ⅲ级5例.术前心脏超声示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39~54 mm;左室收缩未内径(LVSD)23~45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33~0.71;二尖瓣中度反流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手术,移植血管均用动脉,平均旁路移植血管(2.0±0.6)根.其中左乳内动脉4根,桡动脉7根.同期冠状动脉成形术4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平均(95.6±31.0)min;主动脉阻断平均(57.8±33.9)min.术后LVDD 32~56 mm,LVSD 21~39 mm,LVEF 0.45~0.71.冠状动脉CT示移植血管均通畅.均获随访,无远期死亡,病儿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随访0.1~4.5年,心功能平均(1.4±0.55)级.5例术后1年移植血管100%通畅,1例术后2年移植血管通畅.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有效治疗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全动脉化有利于旁路血管远期通畅,其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12月37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麻,胸骨正中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心脏稳定器局部固定心肌,显露目标冠状动脉,切开后置入冠状动脉内血液分流器.一般先做左乳内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吻合,其余血管桥先做桥血管与主动脉的近心端吻合,然后再做桥血管与冠状动脉的吻合. 结果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搭桥1~6支,(3.2±0.5)支.术后10 d死亡1例,其余36例未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在成熟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的条件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1例,女性47例;年龄(65.6±8.5)岁(范围:43~79岁)。体外循环手术156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2例。共对269根病变血管完成CE,包括前降支108根,右冠状动脉140根,钝缘支21根。共完成旁路移植872支,包括左胸廓内动脉248支,桡动脉48支,大隐静脉576支,每例患者移植(3.5±0.8)支(范围:2~6支)。CE后平均血流量为(26±8)ml/min(范围:13~59 ml/min),血流指数为3.1±0.8(范围:2.0~6.7)。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患者的手术结果及术后通畅率。结果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3/248),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9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随访(41.8±21.4)个月(范围:1~68个月)。旁路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8.4%(182/232),3年通畅率为69.8%(162/232)。左冠状动脉系统通畅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系统(1年:87.4%比73.1%,χ2=6.533,P=0.011;3年:78.2%比64.8%,χ2=4.588,P=0.032)。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旁路血管通畅率无差异(1年:80.0%比76.9%,χ2=0.277,P=0.599;3年:71.5%比67.9%,χ2=0.300,P=0.584)。结论CE+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完全再血管化,有较好的早、中期效果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手术具有相似的早中期结果。  相似文献   

16.
34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目的:报告34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方法:秣在全麻常温下进行,正中切口21例,左前外侧切口11例,右前外侧切口和左胸骨旁切口各1例。单支病变17例,双支病变11例,三支病变6例;平均每例搭桥1.4支,其中1例同时激光打孔心肌血运重建。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3.1小时,平均带气管插管时间10.9小时,22例病人(64.7%)不需输血,平均住院花费3.4万元。术后UFCT或MR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4年5月,我院治疗须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合并左锁骨下动脉近端重度狭窄3例,术中先行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左乳内动脉获得满意的流量后,再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果手术时间210~340 min,平均283 min,出血量570~1 630 ml,平均963 ml.游离左乳内动脉后量杯测流量均<5 ml/min,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后量杯测流量均>50 ml/min,乳内动脉远端与前降支吻合后流量仪测流量12~27 ml/min,平均20 ml/min.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未发现冠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3例随访3~6个月,平均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dentified preope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dialysis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and determined the early and long-term result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data of 60 patients (mean age 60.8 +/- 7.6 year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 who underwent CABG between 1982 and 1999. Seventeen (28%) patients underwent CABG for unstable angina, and 9 (15%) patients required preoperative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 The incidence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18%) and diseased aorta (42%) was higher in the dialysis group.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the dialysis group was 13% (8/60). The estimated survival rate at 5 and 10 years in the dialysis patients was 55.6 +/- 8.8% and 31.8 +/- 11.6%, respectively. The cardiac event-free rate, excluding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was 62.5 +/- 9.9% at 5 years. Although the early and long-term results of CABG in dialysis patients were inferior to those of nondialysis patients, CABG in dialysis-dependent patients allows the patients to continue their dialysis therapy and to improve their functional status.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总结我院4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结果与经验。方法2000年7月_2004年7月,在我科收治2例严重冠心病中,成功的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39例,其中青年例术前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术中均采用Octopus稳定器。另外3例患者因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转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是治疗冠心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