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8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39例因怀疑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经TAE治疗和未经TAE治疗患者的临床转归, 采用Kappa检验分析DSA与增强CT对出血提示的一致性。结果 39例患者中, DSA检查提示出血患者26例(66.7%), 分别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4例, 肝总动脉及分支6例, 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6例, 胰十二指肠动脉及分支4例, 胰大动脉3例, 脾动脉2例, 胃左动脉1例。DSA阳性征象表现为单纯对比剂外溢18例(69.2%), 单纯假性动脉瘤7例(26.9%), 假性动脉瘤伴对比剂外溢1例(3.8%)。26例经TAE治疗, 技术成功率为96.2%(25/26), 临床成功率为88.5%(23/26), 再出血率为7.7%(2/26)。13例未经TAE治疗, 再出血率为30.8%(4/13)。14例患者行DSA同期的增强CT检查, 在判断是否出血方面, 与DSA一致性较低, Kappa值为0.462。结论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SA介入治疗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3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进行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以及肠系膜下动脉DSA造影,并选择性的实行靶血管栓塞介入治疗。结果 30例中造影剂外溢者20例,血管异常者10例。20例造影阳性的患者在经过栓塞介入治疗后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情况得到缓解,并经过随访发现栓塞后无复发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造影以及栓塞介入治疗对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且选择好的靶血管以及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难治性妇科大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难治性妇科大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急诊双侧髂内动脉DSA造影,根据髂内动脉造影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所有患者均用明胶海绵栓塞出血侧髂内动脉或双侧子宫动脉。结果7例髂内动脉造影动脉期见造影剂外渗并聚集于子宫体旁;3例双侧髂内动脉造影未见造影剂明显外渗而行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其中2例右侧子宫动脉升支见造影剂外渗、聚集,1例宫底偏左侧造影剂外渗,双侧子宫动脉明显增粗。10例出血患者都采用明胶海绵栓塞,其中1例未能止血,后转上级医院治疗发现该患者患有"血友病",1例刮宫术后大出血患者栓塞后出血停止,但过早取出阴道内填塞止血纱布条时再出血转手术治疗,发现子宫底部有一3cm裂口。其余患者栓塞后出血立即停止,血压恢复正常,观察1周无再出血后出院。结论DSA能定位诊断妇科大出血,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妇科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Glubran-2胶复合栓塞应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采用Glubran-2胶联合栓塞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表现、栓塞方法、疗效及6个月随访结果。结果术前增强CT阳性率80%(12/15),DSA造影提示造影剂外溢最常见,共有20例,假性动脉瘤7例,动静脉瘘5例,血管畸形2例。术中栓塞材料单独使用Glubran-2胶5例、微弹簧圈+Glubran-2胶6例、明胶海绵颗粒+Glubran-2胶11例。临床成功率90.9%(20/22)。随访6个月,随访期间非手术相关死亡2例,随访病例均未发生再出血、严重并发症及手术相关死亡。结论 Glubran-2胶复合栓塞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治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02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4例胆道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猝死4例,其余10例按不同诊断治疗方法分为3组:出血后保守治疗组2例;出血后立即行剖腹探查、止血术组5例;出血后立即行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栓塞(TAE)治疗组3例。对其诊治要点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结果本组病例死亡6例,治愈8例。保守治疗2例均失败(100%),后均接受DSA检查及TAE治疗,1例死亡;剖腹探查、止血5例,2例确诊(40%)后治愈(40%),余3例术后又接受DSA检查及TAE治疗,1例死亡;出血后立即行选择性DSA检查及TAE治疗组3例,确诊3例(100%),治愈3例(100%)。所有病例共行选择性DSA检查8例,确诊8例(100%),经TAE治疗9次(8例),有效8次(89%),治愈6例(75%);其中经2次TAE治疗1例,死亡2例。死亡病例中4例猝死,1例为2次TAE治疗后肝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为剖腹转栓塞止血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胆道术后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选择性DSA检查是本病的首选诊断方法。TAE治疗应作为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胆道术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与手术操作有关,应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6.
背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是临床的一大难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独到的优势。目的:探讨DSA和介入治疗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2010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8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发现可疑病变行动脉栓塞或药物灌注等介入治疗。结果:DSA阳性者64例,诊断率78.0%,其中小肠出血58例,术后吻合口出血6例。22例患者表现为造影剂外溢的出血直接征象,42例表现为间接征象;26例(40.6%)患者的出血原因为小肠肿瘤,18例为憩室(28.1%)。17例患者(16例动脉栓塞、1例药物灌注)接受介入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结论:DSA能明确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和病因。并能对部分患者行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患者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10)岁,术前均经DSA证实为单发颅内动脉瘤。于术后1~2年,对所有患者采用3.0 T时间飞跃法MRA(TOF-MRA)和对比剂增强法MRA(CE-MRA)进行影像学随访,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动脉瘤栓塞效果(稳定、进一步栓塞、再通/复发)及载瘤动脉的通畅性(无狭窄/轻度狭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进行比较。结果 (1)TOF-MRA、CE-MRA及TOF-MRA结合源图像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效果与DSA的一致性比较,分别为一致性较差(Kappa=0.039,P=0.002)、一致性中等(Kappa=0.582,P0.01)、一致性较高(Kappa=0.615,P0.01)。(2)TOF-MRA及CE-MRA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载瘤动脉通畅性与DSA的一致性均较差(Kappa=0.171,P=0.211;Kappa=0.376,P=0.010)。(3)以DSA结果为参照,TOF-MRA、TOFMRA结合源图像和CE-MRA对动脉瘤栓塞情况判读的准确率分别为37.5%(12例)、75.0%(24例)和71.9%(23例),TOF-MRA分别与TOF-MRA结合源图像及CE-MRA比较,准确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4,P=0.003;χ~2=7.63,P=0.006);TOF-MRA结合源图像与CE-MRA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777)。(4)以DSA结果为参照,TOF-MRA和CE-MRA对载瘤动脉通畅性判读的准确率分别为37.5%(12例)和62.5%(20例),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7,P=0.097)。结论 3.0 T CE-MRA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颅内动脉瘤效果的准确率优于TOF-MRA,可作为随访的首选无创检查,TOF-MRA结合源图像与CE-MRA相当,但TOF-MRA及CE-MRA对评估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性均较低。对于MRA检查阳性或不确定性结果,应进行个体化分析,必要时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血管畸形患儿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7年9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儿25例,经过CT血管成像(CTA)或DSA确诊,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3~15岁,中位年龄8(5,10)岁;未出血者2例,脑出血23例,出血部位包括额叶8例、颞叶5例、枕叶4例、额颞顶叶3例、基底节区丘脑2例、脑室内1例。采用血肿清除并血管畸形切除、血管内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方法治疗,急性期因颅内高压行急诊血肿清除术并血管畸形切除术15例,栓塞治疗1例,包括开颅手术、栓塞治疗后脑室外引流各1例;亚急性期或病情平稳后,手术切除血管畸形并清除血肿3例,栓塞治疗3例,单纯血肿清除术1例(脑静脉畸形)),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术后6个月、1年后进行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CTA、DSA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 (1)影像学诊断颅内动静脉畸形24例,包括Sperzler-Martin分级Ⅰ级9例、Ⅱ级11例、Ⅲ级4例,以前循环供血为主18例,后循环供血为主6例;静脉畸形1例。(2)所有患儿随访期间未发生再出血,8例患儿有癫痫发作,1例于术后8个月死亡。25例患儿治疗后6个月首次临床随访,其中GOS评分5分5例,4分12例,3分4例,2分3例,1分1例; 24例患儿随访1年以上,GOS评分5分16例,4分4例,3分2例,2分2例。术后6个月复查CTA或DSA,示脑血管畸形残留3例,其余22例未见颅内畸形血管;存活患儿随访时间均1年,在治疗后12~38个月完成DSA复查。术后6个月首次复查有血管畸形残留的3例患儿未进展,未发生脑出血,21例DSA阴性患儿未见复发。结论少年儿童脑血管畸形以动静脉畸形为主,多数患儿在发生自发性出血后就诊。及早诊断、合理治疗可尽可能少地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及个体化设计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21个)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临床、DSA影像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微导管辅助技术,2例采用球囊辅助技术。结果 (1)术后即刻造影发现20枚弹簧圈栓塞的微小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4枚,瘤颈残留6枚,技术失败1例。(2)术中并发症:术中发生同侧大脑前动脉急性闭塞1例,经溶栓后血管通畅;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3)20例介入栓塞成功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14例,2分4例,3~4分2例。(4)随访:20例患者出院后12个月随访,mRS评分0~1分18例,2分1例,3~4分1例;临床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5例DSA随访6~60个月,其中1例复发,予以补充致密栓塞。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难度较大,但可行、有效。熟练手术技巧,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适度栓塞是提高栓塞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经皮肾镜超声负压碎石取石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 经皮肾镜超声负压碎石取石术后迟发性出血7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例保守治疗、6例经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DSA示假性动脉瘤5例、动静脉瘘1例;7例均治愈.结论 经皮肾镜超声负压碎石取石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为术中损伤导致的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形成,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是治疗经皮肾镜碎石术后迟发性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臂锥形束CT(CBCT)血管成像技术在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诊断为前列腺癌进行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解除下尿路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患者在介入栓塞术中行2D-DSA检查的同时行CBCT检查,对比分析2D-DSA及CBCT对前列腺动脉(PA)起源、数目判定的准确性、识别邻近器官动脉吻合支的敏感性以及对PA最佳投照角度显示情况。DSA图像及CBCT图像均由一位高级职称影像诊断医师及一位高级职称介入手术医师进行阅片分析,术后观察患者的排尿困难改善情况,前列腺体积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6例患者中25例成功进行双侧PA超选并栓塞,1例完成单侧PA栓塞;52侧髂内动脉的DSA及CBCT检查中,DSA可以辨识PA起源的有39侧(75%,39/52),CBCT可以辨识PA起源的有51侧(98.08%,51/5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2侧髂内动脉共15支PA DSA未辨识出或辨识错误,而CBCT可以准确辨识。52侧髂内动脉共发现69支PA,DSA发现55支PA(79.71%,55/69),CBCT...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脑血管成像检查方法CTA、MRA和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中诊断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A检查的同时行CTA或MRA检查 ,其中CTA检查2 3例 ,MRA检查 17例 ,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DS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 2 5个 ,CTA和MRA共漏诊其中的 8个动脉瘤 ;CTA检出DSA漏诊的 2个动脉瘤 ;所有脑血管成像检查中漏诊的 10个动脉瘤中有 8个其直径小于 3mm。结论 DSA是诊断动脉瘤的最佳检查方法 ;非侵入性检查方法CTA和MRA是DSA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 ;小动脉瘤 (直径≤ 3mm)容易被漏诊。  相似文献   

13.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CTA、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方法,对3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单独或联合检查。单独检查CTA、MRA或DSA的患者分别为203例、12例及88例,CTA DSA联合检查为11例,CTA MRA联合检查为4例,检测出的颅内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对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 DSA联合检查,并对CTA、MRA、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CTA、DSA检查单独确诊的动脉瘤分别为203个和88个,与术中结果相一致。仅行MRA检查的12例患者,其中10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1例术前MRA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右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例术前MRA正常,术中证实为巨大前交通动脉瘤。10例先行CT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经DS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1例DSA检查正常,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4例行MR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另有1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 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及其他脑血管病征象。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手术相比较)分别为100%、87.5%、98.9%。结论 CTA可以作为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MRA可以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但其检出率低于CTA、DS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12例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岩下窦置入微导管,以微弹簧圈、Onyx18胶栓塞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4例行单纯微弹簧圈栓塞,3例行Onyx胶栓塞,5例行微弹簧圈+Onyx胶栓塞。结果成功导管到位后,对12例患者完全栓塞病灶。患者体位性眼球突出症状消失、疼痛缓解,10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2例患者部分缓解(单一材料栓塞)。9例患者随访6~24个月,行眶DSA、MRI或CT复查,眶曲张静脉病灶内血栓形成,并且未见空腔,9例DSA随访患者未见复发,其中1例患者患侧眼球外展受限。另3例失访。结论经岩下窦途径栓塞治疗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安全、有效、便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治疗不同类型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液态栓塞剂治疗的23例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和出血类型(单纯出血性周围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脑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及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分布、大小和治疗方式、结果以及随访时间、方式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使用液态栓塞剂栓塞动脉瘤和(或)载瘤动脉,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部分或全部栓塞畸形团。术后3、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门诊就诊或电话形式),并于术后6个月行DSA影像随访。采用改良Raymond-Roy(RR)分级评估动脉瘤DSA随访结果[治愈(RR分级Ⅰ级,动脉瘤完全不显影)、瘤颈残留(RR分级Ⅱ级,仅瘤颈显影)、栓塞不全(RR分级Ⅲ级,动脉瘤残留)]。动脉瘤复发为动脉瘤显影较术后即刻增多。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 23例患者中,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5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5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13例(根据Redekop分型:Ⅰ型8例,Ⅱ型5例,其中Ⅱa型2例,Ⅱb型3例)。5例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载瘤动脉和动脉瘤均成功闭塞,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5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1例超选失败,余4例栓塞顺利,术后有2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术前危重,术后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出现肢体偏瘫;13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目标动脉瘤均顺利栓塞,其中动静脉畸形完全栓塞6例,不完全栓塞7例(其中栓塞后随访3例,栓塞后外科切除4例)。共3例(13.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Ⅰ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微导管超选过程中分支动脉出血,1例Ⅱb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毕拔除栓塞微导管时动脉瘤出血,1例顶叶血管畸形患者术后因微导管拔管困难而留置血管内)。23例患者中,1例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死亡,1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放弃治疗,1例血管畸形患者出院后2个月死亡,1例失访。临床随访19例,均无再出血,其中预后良好16例,预后不良3例。DSA随访15例,动脉瘤均未见复发。结论液态栓塞剂治疗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不同类型动脉瘤的安全性不同。对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如载瘤动脉为非重要功能区的供血动脉,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是安全的;对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尤其动脉瘤位于畸形团内者,栓塞同样可靠,且能同时部分或全部栓塞畸形团;对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充分评估血管条件后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13例,复发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1例。12例动脉瘤行塑形夹闭术,术中均行DSA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2例动脉瘤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并动脉瘤孤立术,DSA造影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后行血管内球囊闭塞术孤立动脉瘤。结果 14例患者,11例造影后急诊行复合手术,2例择期手术,1例栓塞术中出血急诊行抢救性手术。12例动脉瘤夹闭术中造影提示3例需要调整动脉瘤夹,其中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夹闭不全,调整后均夹闭满意。2例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中造影均通畅,一期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血管痉挛,自动出院。1例术后出现灌注压突破,行血肿清除并减压术,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余患者术后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对13例患者术后3~24个月行临床随访,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 5分8例,4分5例。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4例动脉瘤夹闭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例血管旁路移植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结论初步观察,应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7.
患者 35岁 ,因胆总管结石并严重胆囊炎行手术治疗。术后 10天内多次出血 ,输血后下血压仅维持在 6 0 / 4 0 m m Hg,血液不断自引流管、胃管流出 ,并有鲜红色血便 ,腹部胀痛。连续快速输血近 6 0 0 0 m l,无明显效果。急症 DSA动脉造影 ,发现肝右动脉起始部位见团块造影剂外溢 ,形成血管瘤样血窦 ,约2 .0 cm× 1.8cm。导管超选后行明胶海绵栓塞。栓塞后再造影 ,显示肝动脉血供明显减少 ,无明显造影剂外溢征象。术后 3小时患者血压接近正常时又突然下降。考虑由于血管瘘太大 ,血压升高后瘘口再通。决定实行弹簧钢圈重新栓塞。导管超选后置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进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检查显示脑动脉瘤25枚,全麻及肝素化后,从股动脉置入6F导引导管,于患侧颈内动脉C2平面,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置于动脉瘤体的近端1/3~1/2处,行动脉瘤内造影,对圆形/卵圆形或宽颈动脉瘤,采用“蚕茧”栓塞技术,在鱼形/囊状动脉瘤,采用“蚕食”栓塞技术。结果治疗组24例25枚动脉瘤瘤腔完全致密填塞或几近完全填塞(填塞范围>95%)20枚;大部分填塞(填塞范围70%~95%)2枚;部分填塞(填塞范围<70%)1枚;2例填塞失败。术后随访1月至5年,治疗组无1例死亡,亦未发生再出血;1例DSA复查发现动脉瘤腔扩大,未作特殊处理;17例CTA复查正常;6例未行DSA及CTA复查。远期生活质量GOS评分均为Ⅰ级。结论动脉瘤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次出血,疗效确切,可操作性强,创伤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联合不同方法治疗胃肠道出血的效果。方法以2010年1月到2017年5月于我院诊治的128例非静脉曲张性胃肠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DSA检查,76例DSA检查阳性患者介入栓塞治疗(栓塞组),对52例DSA检查阴性患者行灌注垂体后叶素治疗(灌注组)。分析DS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两组的止血效果和复发率、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RBC)水平变化以及CD4~+CD25~+T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DSA的阳性检出率为59.38%。治疗后3 d内,栓塞组的止血效果好于灌注组(P0.05);治疗后3个月内,栓塞组的出血复发率略低于灌注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Hb和R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b和RB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栓塞组的RBC水平高于灌注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CD4~+CD25~+T细胞比例、IL-10和TGF-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D4~+CD25~+T细胞比例、IL-10和TGF-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栓塞组的CD4~+CD25~+T细胞比例、IL-10和TGF-β水平均低于灌注组(P0.05)。结论 DSA检查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胃肠道出血的效果优于DSA检查联合药物灌注治疗,有利于提高止血有效率,降低出血复发率,改善RBC和免疫功能,因此介入栓塞治疗可作为临床治疗胃肠道出血的首选方案,但对于临床出血症状明显而经造影又未发现出血部位的患者,采用血管内灌注止血药物则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