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报道4例小肠移植患者应用部分免疫耐受方案的初步经验.方法 小肠移植术中给予CD52单克隆抗体(Campath 1H)30 mg及甲泼尼龙2 g.术后单用低剂量普乐可复维持,不使用激素.术后前3个月普乐可复血药浓度维持在10-15μg/L,术后第4个月开始,普乐可复血药浓度减低至5-10μg/L,术后第7个月,减低至5 μg/L左右.结果 4例患者中2例生存期已超过1年;另2例患者中1例术后6个月,1例术后2个月余,均在顺利康复中.在术后0~3个月2例患者发生移植肠黏膜活检病理学诊断不确定(IND级)至轻度(1级)排斥反应3次,术后3~6个月2例患者发生IND级至1级排斥反应共3次,术后7~12个月1例患者发生中度(2级)排斥反应1次.排斥反应经治疗均成功缓解.移植肠功能良好,分别于术后2~3周彻底摆脱静脉营养,依赖口服饮食维持营养状态.结论 小肠移植术后应用Campath 1H诱导,单用低剂量普乐可复、无激素维持的部分免疫抑制方案,能有效地控制排斥反应.患者移植肠功能良好,能尽早摆脱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2.
范礼佩  李留洋 《广东医学》2004,25(4):427-429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患者接受强的松、他克莫司 (FK5 0 6 )、骁悉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时FK5 0 6的合适浓度。方法  6 8例肾移植受者术后口服FK5 0 6胶囊 ,监测服药后 12h的血药浓度 ,出院后门诊随诊 ,注意观察排斥反应、药物肝肾毒性、感染和高血糖。结果 FK5 0 6浓度在术后 1个月内为 (11± 3 5 )ng/ml,3~ 4个月为 (7 5±2 1)ng/ml,6个月以后为 (5 6± 1 7)ng/ml。术后发生排斥反应 3例 ,药物肝毒性 7例 ,血糖增高 14例 ,经减药治疗后仍有 8例需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术后发生肺部感染 6例。结论 FK5 0 6免疫抑制疗效可靠 ,其合适浓度范围 :在术后第 1个月应为 18~ 12ng/ml,3~ 4个月为 6~ 8ng/ml,6个月以后为 4~ 6ng/ml。未发现肾毒性 ,但有肝毒性和血糖升高 ,均可控制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的血药浓度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监测环孢素A血药浓度 ,分析肾移植术后不同时期环孢素A血药浓度与疗效及毒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 2 2 0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 ,结合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环孢素A在肾移植术后 <1个月、2~ 3个月、4~ 6个月、7~ 12个月、1~ 2年、>2年理想的治疗浓度分别为 2 5 0~4 5 0 ,2 5 0~ 4 0 0 ,180~ 35 0 ,15 0~ 30 0 ,10 0~ 2 5 0 ,10 0~ 2 0 0 μg/L;发生排斥反应时的浓度为 (182 93± 83 89) μg/L;出现中毒反应时浓度为 (5 5 2 88± 2 5 1 86 ) μg/L。结论 监测环孢素A血药浓度、及时调整剂量 ,有利于肾移植术后避免排斥反应和环孢素A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合并症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合并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0年8月至2004年8月期间54例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所有肝活检切片,并分析临床病例资料,研究肝移植术后不同合并症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重点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肝癌再发/转移与急性排斥反应、肝癌大小及术前门静脉是否有癌栓之间的关系.结果:4例HBV相关性肝病患者术后合并急性排斥反应38例(70.4%;发生时间:-365 d)、慢性排斥反应1例(1.9%;发生时间:0.7个月)、胆道合并症24例(44.4%;发生时间:~940 d)、乙肝复发7例(13.O%;发生时间:~540 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5.6%;发生时间:0 d、60 d和33个月)、巨细胞病毒感染8例(14.8%;发生时间:7~90 d)和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17例(31.5%;发生时间:~41个月).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为95%,术后3年存活率为85%;乙肝后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为67.6%,术后3年存活率为50%.乙肝复发病例和无乙肝复发病例中,急性排斥反应的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0.86±1.46)次/人和(1.07±O.90)次/人,其中急性排斥反应活动指数(rejection activity index,RAI)≥4分的急性排斥反应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O.29±O.49)次/人和(O.5±O.63)次/人,发生过≥3次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分别占14.3%和1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病例和无肝癌再发/转移病例中,急性排斥反应的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1.12±O.93)次/人和(1.06±1.39)次/人,RAI>4分的急性排斥反应人均发生次数分别为(0.65±0.79)次/人和(O.65±1.06)次/人,发生过≥3次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分别占5.9%和17.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病例和无肝癌再发/转移病例的术前肝癌直径为(6.72±3.40)cm和(3.55±2.17)cm(P=0.004 7),术前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为68.75%和33.3%(P=0.006).结论: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和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与急性排斥反应无关,但移植肝肝癌再发/转移与术前癌肿较大和存在门静脉癌栓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活体肾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与抗HLA抗体及其特异性的关系。方法87例活体肾移植患者,分别于肾移植术前1天及术后6个月行流式细胞法群体反应抗体检测(Flow PRA screening test)。同时应用独立抗原免疫磁珠分析法(LAB Single antigen analysis)检测抗HLA抗体的特异性。全部患者于术中、术后两周、术后6个月和1年4个时间段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检查。结合患者一般情况、病理诊断及抗HLA抗体检测结果,在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预后、相关抗体种类及特异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群体反应抗体(PRA)术前1天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术后6个月时28例(32.2%,28/87)为阳性。其中,15例(53.6%,15/28)为非供体特异性抗HLA抗体;13例(46.4%,13/28)存在供体特异性抗体。病理结果提示,供体特异性抗体患者中11例(84.6%,11/13)在术后6个月内出现了严重的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术后1年时仍然有5例持续存在体液性排斥,移植肾3年内完全丧失功能,恢复到规律透析状态。非供体特异性抗体患者术后无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术后抗HLA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3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6.6%和75.0%。结论活体肾移植患者抗HLA抗体的出现与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明显相关,特别是术后出现供体特异性抗HLA抗体的患者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肾移植术后严密监测抗HLA抗体的出现对于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改善移植肾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观察环孢霉素A(cyclosporinA ,CsA)、地塞米松和CsA联合地塞米松对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keratoplasty ,PKP)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 :86例 (86眼 )PKP术后患者 ,随机分为 3组。①CsA组 ,2 9例 2 9眼 ,用 1%CsA溶液滴眼 ;②地塞米松组 :2 6例 2 6眼 ,用 0 .1%地塞米松溶液滴眼 ;③CsA联合地塞米松组 :31例 31眼 ,用 1%CsA和 0 .1%地塞米松溶液滴眼。 3组每日滴眼各 3~ 4次 ,均于术后 1月改为 2~ 3次 ,持续用药 3个月以上。对PKP术后发生植片免疫排斥反应者 ,予以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和增加 1%CsA及 0 .1%地塞米松滴眼液的滴眼频次 ,直至病情缓解。所有患者随访 1~ 2年。结果 :术后发生角膜免疫排斥反应共 15眼(17.4 % ) ,其中CsA组 5眼 (17.2 % ) ,地塞米松组 7眼 (2 6 .9% ) ,CsA联合地塞米松组 3眼 (9.7% )。后组与前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15只发生排斥反应眼经治疗有 13眼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PKP术后应用 1%CsA联合 0 .1%地塞米松滴眼能更有效地减少植片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 ;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和增加CsA及地塞米松滴眼液的滴眼频次 ,能有效控制PKP术后所发生的免疫排斥反应 ,从而提高穿透性角膜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方法对12例肾移植术后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采用抗胸腺球蛋白(ATG,100mg/d&#215;5d)、血浆置换(PP,1~3次)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每周1.0g/kg,分2~3次静脉滴注)联合治疗。结果12例患者排斥反应均逆转。1例患者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抗排斥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感染性并发症。随访12~38个月,1例患者在术后16个月因慢性排斥反应恢复血液透析,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良好。结论ATG联合PP—WIG能有效逆转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达昔单抗诱导治疗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325例肾移植患者分为达昔单抗诱导组(180例)与对照组(145例),2组均常规应用环孢素A(CsA)、骁悉(MMF)和泼尼松(Pred),达昔单抗诱导组加用达昔单抗,分析2组患者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时间、强度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结果:达昔单抗诱导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和21.1%,平均发生时间为64 d;对照组术后1和6个月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和31.7%,平均发生时间为19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达昔单抗诱导组发生排斥反应时BUN、SCr低于对 照组(P<0.05),病理多以交界性改变为主。结论:达昔单抗可以明显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延迟首次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强度,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45例肾移植患者行术前诱导治疗,其中组反应性抗体(PRA)阴性患者23例,行赛尼哌诱导治疗13例,ALG诱导治疗4例,OKT3诱导治疗6例;PRA阳性患者22例,行赛尼哌诱导治疗11例,ALG诱导治疗5例,OKT3诱导治疗6例。结果45例患者均行肾移植手术。23例PRA阴性患者中,术后3个月内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一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2%,与同期相同条件患者(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例PRA阳性患者术后无超急排斥反应发生,1例(4.5%)发生加速排斥反应。术后3、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2和27.2%,与同期PRA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年内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0.9和81.8%,与术前无诱导治疗的PRA阳性患者(87.0、7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PRA阴性患者,诱导治疗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不明显,但对PRA阳性患者,诱导治疗能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显著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泼尼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泼尼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前应用达利珠单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 ,探讨减少达利珠单抗使用次数的可能性。方法 对 5例首次接受尸肾移植的患者术前 2h内给予达利珠单抗 5 0mg ,5例均跟踪随访 ,随访时间最长 2年 ,最短 3个月 ,观察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 ,严重程度 ,人·肾存活情况 ,感染发生情况以及药物副作用。结果  5例中只有 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且程度较轻 ,随访期内 ,人·肾均存活。 1例术后 3个月时发生手指皮肤感染。结论 术前应用达利珠单抗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肾脏移植受者应用霉酚酸酯(MMF)的合理治疗窗浓度。方法选取110例肾移植受者分别于术后1月内、2~3
个月、>4个月应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口服MMF(分两次服用,间隔12 h)12 h后全血谷浓度(即MPA-C0),并观察受者用
药期间急性排斥反应及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所有受者随访时间均为1年。结果统计资料显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率为13.64%(15/110),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2.73%(36/110),其中白细胞减少症12例,MMF相关性腹泻10例,感染10例,肝
功能损害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均成功逆转,药物毒副反应受者经治疗和(或)调整MMF剂
量后病情恢复,无死亡病例及移植肾摘除病例。通过ROC曲线计算得出,MPA-C0控制在1.40~2.80 mg/L可较好避免肾移植术
后急性排斥反应并减少受者的药物毒副反应。结论对肾移植术后服用MMF的受者进行MPA-C0监测,对MMF用量进行个体
化调整,有利于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和药物毒副反应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移植肾及受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赛尼哌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100例,分为赛尼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环孢素(CsA)和骁悉(MMF)、强的松(Pret)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赛尼哌组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增加1剂赛尼哌,观察肾移植后6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6个月内赛尼哌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例(8%)和10例(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副作用方面赛尼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两剂赛尼哌联合应用环孢素、骁悉和强的松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预防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配型新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的效果。方法 854例患者肾移植前运用PRA新技术进行组织配型,并行血浆置换,未采用PRA组配型的423例作为对照,观察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近期(AR)发生率以及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 未采用PRA组织配型组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R)9例(2.1%)、急性排斥反应198例(47%);1年人/肾存活率86.7%/76.3%、3年人/肾存活率725%/67.9%、5年人/肾存活率69.5%/d49.3%。采用PRA配型新技术共854例,肾移植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62例(19.0%),1年人肾存活率达97.3%/49.3% 。采用PRA配型新技术共854例,肾移植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搞清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62例(19.0%),1年人肾存活率达97.3%/95.0%、3年人肾存活率92.0%/84.2%、5年人/肾存活率87.0%/81.6%。结论 PRA阴性配型可杜绝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人/肾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排斥反应(AR)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发生于术后第1个月内,是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因素[1].严重影响肾移植的成功率和人/肾存活率,因此,如何在早期观察AR的临床特征,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显得十分重要.我科从2001年1月~2003年2月共进行尸体肾移植68例,其中1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1例,占30.88%,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后由于大量长期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肿瘤发病率明显增加。我院1981—2011年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300余例,移植后并发肾盂输尿管癌5例,发生在肾移植29~79个月,平均56个月。1例于输尿管癌根治术后20个月并发膀胱癌,行电切术后5个月肿瘤转移,患者移植肾脏带功死亡,其余4例患者均带肾存活,随访6~38个月,无并发症,移植肾未发生排斥反应。1临床资料5例患者中3例行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切术,2例行肾输尿管全切术膀胱袖状切除术,在护理上术后及时与医生沟通,了解病人的术中情况,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对术后常见并  相似文献   

17.
王书龙  张艮甫  黄赤兵 《重庆医学》2006,35(16):1445-1446,1449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配型技术在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抗原板(LA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的PRA;采用PRA配型技术进行术前配型.结果 12例致敏受者组采用PRA配型技术,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无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25%;同期43例非致敏受者组,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18.6%,虽较致敏受者组低,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A配型技术对减少致敏受者肾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短期应用单克隆抗体CD3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①目的探讨短期应用单克隆抗体CD3(OKT3)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严重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②方法对照组35例肾移植病人术后常规应用甲基泼尼松龙、环磷酰胺、泼尼松、骁悉和环孢霉素A;实验组33例在上述用药基础上,术后前5d连续应用OKT3 5mg静脉注射.③结果实验组除1例肾小管坏死的病人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自发性移植肾破裂而切除肾脏,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对照组2例发生加速排斥反应,应用OKT3后1例加速排斥反应逆转,1例死亡;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应用OKT3后全部逆转.两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25,P<0.05).④结论肾移植术后短期应用OKT3能有效地预防早期严重排斥反应,而未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张磊  马麟麟  马斌荣  田野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8):3407-3410
目的 探讨供肾因素导致活体肾脏移植受者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定群研究对2004年4月至2007年11月的117例首次活体肾脏移植受者进行随访,记录急性排斥反应.按供者年龄分为两组,应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计算急性排斥反应累积发病率;并以对数秩检验比较两组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受者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中位数时间为16个月(术后3~44个月).供者年龄≥50岁组的受者在移植术后2周、6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0%和19.5%;高于供者年龄<50岁组(2.8%和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女性供者(RR=2.731,95%CI:1.018~7.326)、老年供肾(RR:1.054,95%CI:1.004~1.107)是受者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活体肾脏移植中,老年供者选择应更加严格;在老年供肾摘取和移植过程中应尽最避免肾脏损伤;接受老年或女性供肾的受者,术后早期免疫抑制药物应足量应用.  相似文献   

20.
报告5例淋巴细胞群体反应抗体(PRA)为48%~76%,采用理想的HLA配型,供受者间HLA-A、B、DR位点在3~5个抗原相合情况下进行移植,术后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用甲基强的松龙及OKT3冲击治疗后排斥逆转。5例全部成功,术后均获得随访,人/肾存活9个月~2年4例,3年半1例。讨论了PRA高敏感对移植物的影响,良好的HLA配型对移植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