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A型行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研究A型行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120例研究对象分为A型行为高血压组(A组)及单纯高血压组(B组),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比较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A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B组(t=2.137,P=0.035),夜间平均舒张压A组明显高于B组(t=4.215,P=0.000);A组患者收缩压非杓型改变率高于B组(X^=6.400,P=0.011),舒张压非杓型改变率明显高于B组(X^2=13.297,P=0.000)。结论:血压夜节律与A型行为显著相关,提示A型行为可能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时实际的血压变化。方法对3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对血压测量值、昼夜血压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①血压负荷值:〈10%19例(6.29%),10%~40%108例(35.76%),〉40%175例(57.95%);②血压增高主要峰值时间:上、下午均增高173例(57.28%),上午增高100例(33.11%),下午增高10例(3.31%),夜间增高19例(6.29%);③昼夜血压变化率及分型:杓型112例(37.09%),非杓型164例(54.30%),超杓型19例(6.29%),反杓型7例(2.30%)。结论 ABPM能提供丰富的血压数据,反映血压的波动、变异及昼夜节律,利于优化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的特点,探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方法选择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非杓型组),杓型30例(杓型组),比较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结果两组24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最高血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杓型组血压变异性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异性较大,这可能是其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较高,且严重的重要原因,提示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上除应控制血压水平外,还要重视对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清晨血压的影响。方法人选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98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清晨及晚上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治疗12周,并于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变化,并计算出血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并于治疗期间通过家庭自测血压方法测量清晨血压,并计算出清晨血压平均值及达标率。结果12周后晚上服药组血压昼夜差值百分比高于清晨服药组(P〈0.05),且家庭自测清晨血压无论是SBP还是DBP,晚上服药组均低于清晨服药组,且达标率较好(P〈0.05)。结论晚上服药组能更好地调整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并降低清晨血压。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人80例24小时动态血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青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4,21(4):333-334
目前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它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受测者昼夜24小时血压总体水平、动态波动规律和昼夜节律变化. 相似文献
7.
不同时间服用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和24小时动态血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晨和晚上服用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治疗6个月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和24 h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开放性研究,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1例,随机分为早晨服药组(n=230)和晚上服药组(n=230),分别给予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治疗,1片/次,1次/d,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时测量24 h动态血压。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的达标率分别为91.8%(202/220)和91.5%(206/225)。24 h动态血压监测表明,治疗后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共190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早晨服药组104例,晚上服药组86例,两组血压昼夜节律转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晨和晚上服用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均能够明显降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诊室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能显著降低夜间血压水平,纠正异常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8.
9.
10.
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ABPM对于高血压病的诊治以及与之有关的心血管意外事件优于办公室随测血压(OBP),为探讨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24小时动态血压的波动规律,比较OBP与ABPM的测压效果,评价降压药物的疗效,我们对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各30例进行研究,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根据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结合White的ABPM高血压诊断标准,ABPM的血压数值为日间>18.7/12.0kPa,夜间>16.0/10.7kPa,所测血压次数≥50%。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30例(实验组),年龄24~72岁,平均42.7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并选择健康…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 高血压病患者 4 4例 ,厄贝沙坦 75~ 15 0mg ,最大量 30 0mg ,每日 1次口服 ,共用 4周 ,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血压。结果 治疗前后 2 4h平均血压、夜晚和白昼的平均血压及血压负荷值自身对照有显著差别 (P <0 .0 1)。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 /峰比值分别为 0 .6 5± 0 .2 3和 0 .70± 0 .2 4。结论 厄贝沙坦降压效果确切 ,服用方便 ,每日 1次可在 2 4h内稳定控制血压。有较好的谷 /峰比值 ,是一种理想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3.
江岩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17(4):31-431,418
对68例高血压者和76例正常血压者ABPM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两者血压变化均呈白昼较高、夜间较低的规律,白昼血压波动大于夜间;高血压者昼夜血压波动曲线在波动幅度明显减小或消失,SBP和DBP负荷值在两者差异较显著(P〈0.01),提示可将其作为诊断动态性高血压及决定高血压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72-76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63例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按血压昼夜节律划分为勺型组(n=18)、非勺型组(n=87)和反勺型组(n=58)。收集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反勺型组患者的绝经年龄显著早于勺型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年龄是反勺型血压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8;95%CI=1.020~1.292;P=0.020);通过更进一步的发现,绝经年龄与夜间血压下降率成负相关(收缩压r=-0.159,P0.05;舒张压r=-0.161,P0.05)。结论女性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绝经年龄是反勺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动态血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观察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降压疗效。方法 选取 4 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试验前未服用降压药物或停用其他降压药物 1周以上 ,给予口服左旋氨氯地平 2 .5mg/d ,连续用药 4周。每周观察其诊所血压 ,如降压疗较差 ,加量至 5mg/d。所有患者于药物治疗前和治疗 4周后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结果 左旋氨氯地平能明显降低诊所血压 (P <0 .0 5 )。动态血压结果显示左旋氨氯地平有降低 2 4h血压 (P <0 .0 5 )。治疗前后的血压曲线呈分离状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 %。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作用于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可有效降低诊所血压和 2 4h血压 ,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4 h动态血压(ABPM)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新诊断的中青年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组)行ABPM检查,分析其可能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另设106例单纯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作为对照。结果 A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平均为162±18 mmHg)高于B组(平均为148±12 mmHg)(P<0.05);A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42±26)%和(74±38)%,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10±12)%和(12±14)%,B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28±25)%和(40±34)%,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6±9)%和(9±10)%,A组白天和夜间SBP及DBP负荷明显高于B组(P<0.01);A组SBP及DBP负荷昼夜差值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异常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为62%和89%,而B组为36%和57%,A组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收缩压较高,血压负荷值增高,而ABPM昼夜节律消失和异常血压形态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运动中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轻中度高血压患者40例,试验前未服用降压药物或停用其他降压药物1周以上,给予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d,连用4周,每周复查一次,观察其诊所血压(CBP),如疗效较差,加量至5 mg/d。所有患者于药物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6 min步行运动试验。结果入选患者均完成试验。治疗4周后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下降(21.70±9.34)mmHg与(13.50±7.83)mmHg,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所血压总有效率为90%。运动试验结果:治疗4周后运动后即刻SBP和DBP分别下降(27.18±9.34)mmHg与(18.70±11.58)mmHg,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程度轻可耐受,无患者退出试验。结论左旋氨氯地平作用于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可有效降低诊所血压,同时能降低运动中血压,适合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高血压脑损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是否有脑损害分为单纯高血压组50例(A组),脑损害组42例(B组),对两组动态血压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负荷值进行分析。结果:脑损害组的动态血压值、血压负荷值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脑损害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明显增多(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对预测高血压并发脑损害发生和指导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方法:对120例高血压伴鼾症患者同步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多导睡眠监测(PSG),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中、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组共3组,观察并比较3组基线资料、睡眠监测指标、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根据不同的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分组(杓型组、非杓型组),比较睡眠监测指标、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结果:(1)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高于轻、中度组(P〈0.05),偶测收缩压(cSBP)高于轻度组(P〈0.05)。(2)最低血氧饱和度(minSaO2)同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呈负相关。AHI与偶侧舒张压(cDBP)呈正相关。(3)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状况进行分组,非杓型组占全部患者的68.3%,随着OSAS病情的加重,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比例增多(P〈0.05)。杓型组minSaO2、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nDBP明显低于非杓型组患者(P〈0.05)。结论:频繁缺氧在OSAS患者舒张压升高中的作用更为显著;OSAS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