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Ⅲ.槲寄生新甙Ⅲ,Ⅴ,Ⅵ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 Nakai)中分离得到五个黄酮甙。经光谱和化学分析确定Ⅰ为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Ⅱ为异鼠李素-7-O-β-D-葡萄糖甙,Ⅲ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基(1→2)-β-D-葡萄糖甙;Ⅴ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Ⅵ为高圣草素-7-O-β-D-(6″-乙酰)-葡萄糖甙。化合物Ⅲ,Ⅴ,Ⅵ为三个新的双氢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Ⅲ(viscumneoside Ⅲ),槲寄生新甙Ⅴ(viscumneoside Ⅴ)和槲寄生新甙Ⅵ(viscumneoside Ⅵ)。Ⅰ和Ⅱ亦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2.
扁枝槲寄生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扁枝槲寄生(Viscum articulatum Burm.f)中分得的另外三种黄酮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鉴定为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4′-O-βD-(5-′′′桂皮酰基)-芹菜糖(F_1),乔松素-7-O-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F5),乔松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三者均为首次报道的新黄酮甙。  相似文献   

3.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中分离得到六个黄酮类化合物。确定其中的F_4、F_(10)为两个新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Ⅰ(Viscumneoside Ⅰ)和槲寄生新甙Ⅱ(Viscumneoside-Ⅱ)。另外四个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鼠李秦素3-O-β-D 葡萄糖甙(F_1);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F_2);鼠李秦素(F_6)和高圣草素(F_7)。F_1和 F_6系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4.
从扁枝槲寄生(Viscum articulatum Burm.f.)中分离得到八个黄酮类化合物。由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鉴定了四种化合物(F2、F4、F6、F8),分别为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圣草酚-7-O-β-D-葡萄糖甙,槲寄生新甙Ⅰ,槲寄生新甙Ⅴ。四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5.
自中药槲寄生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黄酮甙,经波谱测定及水解试验,确定其结构为鼠李秦素-3-O-β-D-芹糖基(1→2)-[6″-(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半酯)]葡萄糖甙,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Ⅶ(viscumneoside Ⅶ).  相似文献   

6.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 Ⅶ.槲寄生新甙Ⅶ的分离和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中药槲寄生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黄酮甙,经波谱测定及水解试验,确定其结构为鼠李秦素-3-O-β-D-芹糖基(1→2)-[6″-(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半酯)]葡萄糖甙,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Ⅶ(viscumneoside Ⅶ).  相似文献   

7.
甘草叶中酚酸和黄酮甙类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eh)的干燥叶中分离到7个甙类成分,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确定结构为原儿茶酸-1-O-β-D-呋喃木糖酯甙(1-O-protocatechuyl-β-D-xylopyranose,Ⅰ)、洋芹素-6,8-C-二葡萄糖甙(vicenin-2,Ⅱ)、异鼠李素-3-O-芸香糖甙(narcissin,Ⅲ)、山柰酚-3-O-芸香糖甙(nicotiflorin,Ⅳ)、山柰酚-3-O-β-D-葡萄糖甙(astragalin,Ⅴ)、槲皮素-3-O-芸香糖甙(rutin,Ⅵ)和槲皮素-3-O-β-D-葡萄糖甙(isoquercitrin,Ⅶ)。其中,Ⅰ是新化合物,命名为乌拉尔新甙(uralenneoside);Ⅲ在本属植物中为首次报道;Ⅲ~Ⅶ在乌拉尔甘草中首次分得。Ⅱ~Ⅶ都是已知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白水茶中二种新黄酮甙的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广西野生的白水茶(Camellia sinensis L.)中分得三种黄酮类成分:Ⅰ,Ⅱ和Ⅲ。经理化常数测定、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鉴定:Ⅰ为已知成分芹菜素(apigenin),Ⅱ为芹菜素-5-O-α-L-吡喃鼠李糖基(1→4)-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Ⅲ为芹菜素-5-O-α-L-吡嘀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Ⅱ和Ⅲ为首次报道的新黄酮甙,暂分别命名为山茶甙A(camellianin A)和山茶甙B(camcllianin B)。  相似文献   

9.
水蔓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民间草药玄参科植物水蔓菁[Veronica linariifolia Pall. ex Link. sub dilatata(Nakai et Litagawa)Hong.]的干燥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三个黄酮甙和两个黄酮甙元,其中甙Ⅰ是新化合物,命名为水蔓菁甙(linariifolioside)。根据光谱数据和水解产物分析确定甙Ⅰ的结构为木犀草素-7-O-6″′-O-乙酰基-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甙[luteolin-7-O-6″′-O-acetyl-β-D-glucosyl-(1→2)-β-D-glucoside]。另外甙Ⅱ,甙Ⅲ以及两个甙元为已知物,分别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甙[luteolin-7-O-β-D-glucosyl(1→2)-β-D-glucoside,Ⅱ]和芹黄素-7-O-x-L-鼠李糖甙(apigenin-7-O-α-L-rhamnoside,Ⅲ)、以及木犀草素(luteolin,Ⅳ)和芹黄素(apigenin,Ⅴ)。这些化合物在水蔓菁中均是首次得到。  相似文献   

10.
前文曾报道从中药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Nakai中分得黄酮、三萜和有机酸等化合物。现又从槲寄生的乙醇提取物中,经大孔吸附树脂层析和反复硅胶柱层析分得化合物Ⅷ~Ⅺ,经波谱分析和水解试验,确定Ⅷ的结构为2,3-丁二醇单葡萄糖甙;Ⅸ的结构为紫丁香甙;Ⅹ的结构为五加甙E;Ⅺ的结构为紫丁香甙元-O-β-D-芹糖基(1→2)葡萄糖甙。Ⅷ为一新结构的醇甙。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沙棘果实中的黄酮苷类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中国沙棘果实中的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95%乙醇渗滤提取得总浸膏,经溶剂萃取及柱层析分离,采用化学及光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3-O-槐二糖-7-O-鼠李糖苷(Ⅰ)、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Ⅱ)、异鼠李素-3-O-葡萄糖-7-O-鼠李糖苷(Ⅲ)、丁香亭-3-O-芸香糖苷(Ⅳ)、山柰酚-3-O-槐二糖-7-O-鼠李糖苷(Ⅴ)、山柰酚-7-O-鼠李糖苷(Ⅵ)、槲皮素-3-O-葡萄糖苷(Ⅶ)和槲皮素-3-O-芸香糖(Ⅷ).结论 化合物Ⅰ、Ⅴ为首次从中国沙棘果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Ⅵ为首次从胡颓子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藏药独一味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继前报从藏药独一味(Lamiophlomisrotatakudo)根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甙类成分。经化学和光谱分析,两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O-[α-L-吡喃鼠李糖(1→3)]-O-[β-D-呋喃芹菜糖(1→6)]-4-O-阿魏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1)和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O-[α-L-吡喃鼠李糖(1→3)]-O-[β-D-呋喃芹菜糖(1→6)]-4-O-阿魏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2),后者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独一味甙A(lamiophlomiosideA)。  相似文献   

13.
前文曾报道从槲寄生中分离及确定五个新黄酮甙的结构。本文报道另一新黄酮化合物(Ⅳ)的分离和结构测定。槲寄生(Viscum coloratura(Kom)Nakai)生药的乙醇提取物,分别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正丁醇萃取物经聚酰胺细粉和硅胶低压柱层析,分离得到Ⅳ。通过光谱分析和水解试验,确定Ⅳ的结构为鼠李秦素-3-0-β-D-(6″-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半酯)-葡  相似文献   

14.
黄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勤  刘永隆 《药学学报》1989,24(7):525-531
本文首次报道自豆科甘草属黄甘草Glycyrrhiza eurycarpa P.C.Li(G.Korshinskyi non Grig.)根及根茎中分得四个黄酮甙,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IR,UV,MS,1HNMR,13CNMR及CD),化合物Ⅰ的结构推定为芒柄花素-7-O-[D-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formononetin-7-O-[D-apio-β-D-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c),为一新天然产物,命名为黄甘草甙(glycyrosidc,Ⅰ)。化合物Ⅱ,Ⅲ,Ⅳ分别鉴定为甘草甙(liquiritin,Ⅱ)、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Ⅲ)和夏佛托甙(schaftoside,Ⅳ)。  相似文献   

15.
刺蒺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刺蒺藜(Tribulus terrcstris L.)的果实中分得7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数据及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Ⅰ),支脱皂甙元(25R 25SⅡ),海柯皂甙元(25R 25SⅢ),替告皂甙元(25R 25SⅣ),曼诺皂甙元(25R 25SⅤ),β-谷醇-D-葡萄糖甙(Ⅵ),异鼠李素-3-O-β-龙胆双糖甙(Ⅶ)。  相似文献   

16.
川续断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永文  薛智 《药学学报》1991,26(9):676-681
从川续断(Dosacus asper Wall)的根中分得六个化合物(Ⅰ~Ⅵ)。Ⅰ,Ⅱ,Ⅲ和Ⅵ分别鉴定为蔗糖、胡萝卜甙、β-谷甾醇和akebia saponin D.Ⅵ和Ⅴ为新化合物,根据光谱分析和化学方法证明其结构分别为3-O-(4-O-乙酰基)-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甙和3-O-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甙。  相似文献   

17.
湖北山麦冬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伟  王著禄  梁华清 《药学学报》1989,24(10):749-754
从湖北山麦冬(Liriope spicata Lout(Thunb).var.prolifera Y.T.Ma)块根的醇提物中分得四种甾体甙类化合物,根据化学性质和波谱(IR,1HNMR,13CNMR,EI-MS,FAB-MR)分析,确定甙Ⅰ为以β-谷甾醇为主、豆甾醇为次的混合甾醇的β-D-吡喃葡萄糖甙;甙Ⅱ为25(S)-鲁斯可皂甙元1-O-β-D-吡喃夫糖3-O-α-L-吡喃鼠李糖甙;甙Ⅲ为25(S)-鲁斯可皂甙元1-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甙;甙Ⅳ为25(S)-鲁斯可皂甙元1-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夫糖甙,其中甙Ⅲ和甙Ⅳ为新的甾体皂甙。  相似文献   

18.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乙醇提取物,再经丙酮分离得到八个化合物,其中七个分别鉴定为β-乙酰香树脂醇(Ⅰ)、β-香树脂醇(Ⅱ)、羽扇豆醇(Ⅲ)、齐墩果酸(Ⅳ)、β-谷甾醇(Ⅴ)、白桦脂酸(Ⅵ)和胡萝卜甙(Ⅷ)。后二个化合物系首次从槲寄生中分得。  相似文献   

19.
狭叶香蒲花粉(蒲黄)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香蒲科(Typhaceae)植物狭叶香蒲(Typha augustifolia L.)的干燥花粉中分离到五个黄酮醇甙,包括两个黄酮醇-3-三糖甙(Ⅰ,Ⅱ)和三个黄酮醇-3-双糖甙(Ⅲ,Ⅳ,Ⅴ)。其中,化合物Ⅰ是一个新的黄酮醇甙,为本植物的主要成分,经光谱分析(UV,IR.MS;1HNMR和13CNMR)和水解试验确定为异鼠李素-3-0-(2G-α-L-鼠李糖基)-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甙,命名为香蒲新甙(typhaneoside,Ⅰ)。其它四种为已知成分。Ⅱ从本属植物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0.
研究远志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并测试其抗氧化活性。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及半制备液相,从远志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0个黄酮类化合物。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测定了其抗氧化活性。分离所得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异鼠李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2),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3),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4),蒙花苷(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6),5,7-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醛酸(7),异鼠李素(8),山奈酚(9)和槲皮素(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和7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4、6、8、9和10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