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咽癌侵犯颅底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芳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8):114-115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CT显示侵犯颅底的范围、分型、复发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70例上行型侵犯颅底组及153例发展下行型局限型的患者常规轴位扫描,部分加扫冠状位扫描。可疑复发者常规增强扫描。结果:其中颅底侵犯组以颅中窝骨质破坏最多,占98%,其中蝶骨受侵最明显。分型分硬化型、溶骨型和混合型。颅底复发者在270例中占54例,153例中占14例。结论:CT对鼻咽癌侵犯颅底表现,显示侵犯范围,分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及时早期发现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深对鼻咽癌CT表现的认识,以提高鼻咽癌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应用全身CT机对650例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患者进行鼻咽部轴位扫描成像。结果:CT轴位扫描可以显示鼻咽癌的CT特点,包括鼻咽壁不规则增厚或形成肿块向鼻咽腔内突入;咽隐窝和(或)咽鼓管咽口变浅、闭塞、隆起;肿瘤向外侵犯,累及咽旁软组织间隙使各间隙的脂肪消失,呈现双侧不对称性改变;颅底和(或)鼻咽周围骨质破坏,以破裂孔、蝶骨体部和岩尖最多见,侵犯途径为:向前、向前上、向上、向外上和向后上5种;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CT能较准确地显示鼻咽癌的原发灶及侵犯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鼻咽癌颅底侵犯的CT表现和侵犯途径。方法:本组经活检证实的鼻咽癌256例,71例侵及颅底,注入对比剂后行横断与冠状面CT扫描,层厚,层距均5mm。结果:CT证实下列结构受侵犯:破裂孔侵蚀58例(22%),岩骨尖侵蚀56例(21%),卵圆孔侵蚀43例(17%),蝶骨体/窦侵蚀34例(13%),蝶骨翼侵蚀28例(11%),翼板/窦侵蚀25例(9.7%),枕骨斜坡侵蚀10例(4%),鼻咽癌不导致骨质硬化,结论:CT可显示鼻咽癌颅底侵犯的部位,途径和范围,对临床分期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鼻咽癌放疗后CT扫描残留块影与鼻咽癌复发的关系。方法:对152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后追踪观察3~7年。对CT扫描显示有残留块影者,结合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临床检查,对比分析CT系列片。结果:鼻咽癌放疗后CT扫描发现有残留块影占58.5%,其中存在咽旁间隙占23%,颈动脉鞘区占11.1%。咽旁间隙有残留块影者有51%出现复发转移。颈动脉鞘区有残留块影者有41%出现复发转移。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区肿瘤残留块影是一个预期复发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分析复发鼻咽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53例复发鼻咽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复发就诊时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肿瘤侵犯部位、病理特点及临床再分期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53例原发灶复发的鼻咽癌患者的中位年龄是49岁,中位复发时间27个月.复发时间<2年者20例占37.74%,2~5年者28例占52.83%,>5年者5例占9.43%.不同复发时间者原发时N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伴随有N1 +N2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原发时(P<0.05),而局部复发不伴随有颈部淋巴结转移(N0)患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原发时(P<0.05).治疗后≤5年复发的患者首诊时多为Ⅲ+Ⅳ期及T3+T4期;而>5年复发的患者首诊时多为Ⅰ+Ⅱ期及T1 +T2期,且多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鼻咽癌最常见的侵犯部位是鼻咽腔28.30% (15/53),其次是茎突前间隙及颅底,均为15.09% (8/53).结论 鼻咽癌治疗后的1.5年及5.5年为复发高峰期,复发者病变部位多较原发者侵犯范围更广,多伴有颅底骨质破坏和(或)颅内侵犯.  相似文献   

6.
郭小明 《新疆医学》2002,32(3):33-34
目的;研究鼻咽癌颅底及颅内侵犯的CT表现。方法:收集病理确诊为鼻咽癌颅底及颅内侵犯患者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均有不同的颅底骨质破坏,其中溶骨性骨质破坏31例,硬化性骨质破坏9例,混合性骨质破坏3例。颅内侵犯23例,其中海绵窦受侵17例,颞叶受侵4例,桥小脑角区,桥脑受侵各1例。颅内侵犯23例中有22例颅底溶骨性骨破坏,蝶窦,蝶骨本部受侵最常见。结论:CT在观察鼻咽癌颅底及颅内侵犯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鼻咽癌颅底骨侵犯中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鼻咽癌早期骨浸润中的作用。方法应用DWI技术及磁共振常规扫描技术对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进行扫描,应用上述技术,对2008年1月~2009年2月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的350例临床诊断为鼻咽癌的初诊病人进行分组和观察。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横轴位DwI扫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朵诊断颅底侵犯196例,常规序列显示颅底信号异常207例,假阳性11例,符合率为94.7%,弥散成像(DWI)信号异常196例,符合率达100%,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鼻咽癌颅底侵犯的诊断中比常规MRl扫描准确率更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便是在MRI常规扫描及其它影像学技术无法确认是否有颅底侵犯时能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及评价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GdDTPA增强后MRI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及颅内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颅内侵犯的20例放疗后复发和7例初发鼻咽癌患者比较CT及MRI增强前后检查结果。结果 27例鼻咽癌侵犯颅内者几乎均有颅底骨质破坏,比较CT和MRI检查,增强CT显示颅内侵犯确定、可疑和不明确者各占1/3,增强MRI都可显示清楚,且较好确定肿瘤的复发。结论 增强MRI可作为鼻咽癌复发和颅内侵犯的主要诊断方法。鼻咽癌颅内侵犯的MRI诊断(摘要)@罗道天$上海医科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放射科!上海200031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临床与CT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的临床与CT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0年1月~2002年4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病人共33l例的鼻咽部cr扫描图象,其中96例CT显示有颅底骨质破坏。听眦线为扫描基线,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5mm。结果: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特征性症状是头痛,特别是偏头痛或接近中线部位的疼痛,伴颅神经症状。导致颅底骨质受累的途径常有三条。颅底骨质最常见的破坏部位是破裂孔和卵圆孔。结论:头痛和颅神经症状是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主要症状。CT对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范围、T分期有很大的诊断价值,能帮助我们制定正确的放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颅底侵犯的影像学诊断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67例鼻咽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资料均经病理确诊并行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层面自口咽到鞍上池水平.结果1)MRI扫描显示52例有颅底侵犯,CT显示35例,两者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7,P=0.02).2)颅底侵犯的CT表现主要为孔道的骨质破坏和吸收,而MRI扫描除显示骨质改变外,还能清楚显示通过孔道的肿瘤.3)头痛、脑神经受累及两症状均出现的发生概念分别为84.6%(44/52)、69.2%(36/52)、57.7%(30/52).结论MRI显示颅底和脑组织受侵优于CT;头痛和颅神经症状是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CT诊断及鉴别诊断鼻咽癌的价值,提高鼻咽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鼻咽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30例患者中,鳞状上皮癌21例,未分化癌6例,腺癌3例。单侧咽隐窝变浅或消失26例,双侧发病4例;绝大部分病例显示病灶侵犯咽旁间隙及邻近组织结构;癌肿直接向上侵犯颅底10例,颅内侵犯3例;伴有颈淋巴结肿大17例;增强扫描,病灶出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CT对准确判断鼻咽癌灶的大小、范围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咽癌的CT表现及其对临床分期的指导作用。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198例(男105例,女93例,均为首诊)进行CT扫描。采用常规轴位扫描,层厚5m,层距5m,分别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显示。10例加扫冠状位,1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仅腔内生长75例,腔内生长伴咽旁侵犯127例,颅底骨质受侵77例,颅内蔓延12例,颈淋巴转移152例,远处转移6例。结论 CT能够准确了解鼻咽癌的局部大小、邻近结构侵犯程度及远处转移情况,可指导临床活检,对临床分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放射治疗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初次鼻咽癌颅底侵犯放疗后有复发或转移24例为复发组,无复发转移24例作对照组,对两组病例在弥散加权成像上测量其放疗前颅底ADC值进行t检验,研究ADC值在鼻咽癌颅底复发和转移中的临床价值。结果:放疗前患者颅底病灶ADC均值复发组为(0.804±0.031)×10-3mm2·s-1,对照组为(0.813±0.035)×10-3mm2·s-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P〉0.05)。且T3、T4期颅底病灶ADC均值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结合常规序列可更准确地诊断鼻咽癌颅底的侵犯情况,而在放射治疗前测出的颅底病灶ADC值,不能作为判断鼻咽癌颅底病灶是否会复发或转移指标。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的MRI诊断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鼻咽癌的MRI表现 ,探讨MRI在鼻咽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本组经活检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者 (NPC) 4 0例 ,鼻咽癌放疗后复发 (RNPC)者 10例。 5 0例患者均于MRI平扫后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MRI能较早地显示鼻咽的顶后壁及侧壁的增厚 ,咽隐窝的变钝、闭塞、咽旁间隙、颅底及颅内的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MRI在鼻咽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MRI增强扫描能明显增加患者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底、颅内侵犯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治疗前同时作CT与MRI检查的56例鼻咽癌,观察鼻咽癌颅底骨质,颅内侵犯的CT与MRI表现.结果:56例进行CT与MRI检查的病例,CT发现颅底骨质破坏14例,占26.4%,MRI发现颅底骨质破坏或者骨髓浸润为22例,占41.5%;CT发现颅内侵犯11例(19.6%),MRI为18例(32.4%).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颅内侵犯检测能力优于CT,可作为评价鼻咽癌颅底骨质、颅内侵犯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SPECT核素骨显像对鼻咽癌有转移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咽癌(NPC)骨转移的特点,与CT对比,分析颅底骨转移病灶检测的敏感性。方法:151例NPC SPECT^99Tc-MDP全身骨显像,其中66例作头颅正侧骨显像及CT扫描。结果:151例NPC骨显像阳性98例,占64.9%,其中颅底骨阳性显示者43例。占28.5%,66例与CT驿比结果,骨是检出颅底阳性26例,占39.4%,CT检出16例,占24.2%。结论:核素骨显像对NPC骨转移病灶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对颅底病灶检测敏感性高于CT。核素骨显像对NPC分期,选择治疗方案,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收集经病理学证实的低分化鳞状细胞113例鼻咽癌在放疗前的 CT 扫描结果,有咽旁间隙侵犯的79例,占66. 9%;侵犯邻近结构的21例,占18. 6%;颅底骨质有破坏的14例,占12. 3%。作者认为:当 CT 片显示后壁  相似文献   

18.
通过60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鼻咽CT扫描图象,分析CT扫描对鼻咽癌临床分期的作用。CT扫描可发现粘膜下软组织的病变,并能显示病变向鼻咽腔外邻近组织侵犯的范围及颅底骨质破坏程度。结合CT扫描使常规临床分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T0从1.6%下降为0%;T1、T2分别从16.6%、30%下降为5%、10%;而T3,T4分别由31.6%、20%上升为35%、50%。60例中常规临床分期与结合CT扫描分期相符者22例(36.7%),T分期升级者38例(63.3%),其中以T2上升为T3、T4者最多——42%(16/38),T3上升为T4者次之——36.8%(14/38)。升级原因主要是肿瘤超腔侵犯了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和颅底骨质破坏等。结合CT扫描能较准确地提供临床分期的依据,使放疗方案设计更合理,有利于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鼻咽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鼻咽癌的CT征象及临床资料。结果鼻咽癌常见的影像表现有鼻咽部的局部改变、临近周围组织结构的侵犯、颅底骨质与颅内的侵犯、颈动脉鞘区受累与颈淋巴结转移。结论CT结合病理活检能够对鼻咽癌的早期做出诊断,能够准确地显示肿瘤范围,有利于放疗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姜春秀 《河北医学》2007,13(12):1296-1297
鼻咽癌(NPC)好发于我国南方,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CT扫描检查可较为清晰地显示鼻咽部的结构,肿瘤病变的定位以及病变侵犯的范围和颅底的受侵情况。本文对1994年至1997年我院CT诊断NPC中颅底侵犯的21例做一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其CT表现、侵犯途径与肿瘤生长部位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65例NPC中有21例颅底侵犯病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46岁,2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出血、涕中带血、颈部包块、听力下降、耳鸣、眼球运动障碍、头痛、面部麻木等症状及颅神经损害症状。本组病例全部经病理活检证实,其中鳞癌19例,未分化癌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