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消石《病方》22行:“久伤者稍(消)石直(置)温汤中,以洒痈。”消石异名很多,《别录》谓硝石名芒硝,但《别录》另有芒消条。又《别录》称朴消为消石。是消石有同名异物现象。《本草纲目》说:“诸消,自晋、唐以来,诸家皆执名而猜,都无定见。惟马志《开宝本草》,以消石为地霜炼成,而芒消、马牙硝为朴硝炼出者,一言足破诸家之惑矣。诸家盖因消石一名芒消,朴消一名消石朴,二名相混,遂致费辨不决”。今日所用硝石主要含硝酸钾,并夹杂少量硝酸钠、氯化钠。朴硝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杂有硫酸钙、硫酸铁、硫酸钾。而芒消、马牙消是较纯的硫酸钠。它  相似文献   

2.
陶弘景所记载的硝类药物包括朴消、消石和芒消,在《本草经集注》中三药的描述晦涩不清。对《本经》和《别录》所记载的硝类药物功效进行对比,并对陶弘景本人注释进行分析,发现《别录》中记载的"朴消"、"消石"和"芒消"均与当时及现代实际应用相符。其中"朴消"的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芒消"从朴消中制得,"消石"的主要成分为硝酸钾;《本经》中的"消石"和"朴消",与《别录》中的名称正好相反,而记载的药效等内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正> 朴消、芒消、玄明粉、风化硝、消石几味盐类矿物药,在来源、成分、加工炮制、形状、性味功效和主治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别。但临床上一些医生对此不明,处方中常相互混淆,甚至在一些专著中也是如此。这种状况,应当引起重视。朴消始出《神农本草经》,别名皮硝、盐硝、海皮硝、毛硝、硝百朴,是天然含水硫酸钠矿物。芒硝始出《名医别录》,别名盆消、水消,主要成分也是含水硫酸钠。然而,二者是有差别的。《名医别录》曰:“芒消生于朴消。”《新修本草》曰:“以朴消作芒消者,但以暖汤淋朴消,取汁清澄煮之减半,出着木盆中,经宿即成,状如白石英,皆六道也,……”。《本草纲目》亦云:“此物……煎炼入盆,凝结于下,粗朴者为朴消,在上有芒者为芒消。”可见朴消  相似文献   

4.
孙守祥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62-3063
消石是一味古老中药,为<神农本草经>所收载.早期本草消石一名芒消,与朴消性味相同,主治相似,出处相近.唐宋时消石与芒消出于朴消,三者一体异名而分煎炼之精粗.宋代始有火消出现,明·<本草纲目>认为消石即火消,与朴消、芒消有水火之别.近现代沿承<本草纲目>,消石为硝酸钾结晶体.但对<金匮要略>方所用消石的认定有争议,根据<神农本草经>消石性味主治,更符合含硫酸钠的芒消,与古方应用相合.  相似文献   

5.
《本草纲目拾遗》首列“正误”三十四条,第二条指出《本草纲目》引《神农本草经》朴消、消石条文互误问题说:“张石顽云:朴消、消石,《本经》所言后人互错。五脏积热等症乃热邪固积,非消石所能涤除,而化七十二种石,又岂朴消所能胜。此二条向来互简,濒湖不察,亦仍其误。且于消石发明下,引《土宿本草》消石能化七十二石,以《别录》此文列于朴消下为误,何以于《本经》又仍其错简邪?”  相似文献   

6.
浅述芒消火消的鉴别及应用火跃芳江苏盐城卫生学校224001对结石症(胆结石、泌尿系结石)的保守治疗方法很多,临床在注重排石化石的方剂中,多有矿物药消石。其源于《金匮》消石矾石散。由于古人还没有现代的化学知识,不知其化学组成,历代本草著作对消石的名称、...  相似文献   

7.
<正> 硝类药物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古今方剂均不鲜见。如硝石矾石散、大小承气汤、朴硝丸、玄明粉散等。然名称繁多杂乱,以致分辨不清,造成错误。如《唐本草》载:“朴硝一名消石朴,消石一名芒硝。”显然把两药混淆了。《本草纲目》载:“消石即火消也,亦有二种:煎炼出细芒者亦名芒硝,结出马牙者,亦名牙消”。把硝石也冠以芒硝之名。《本草蒙筌》的记载更为笼统:“七硝(朴硝、芒硝、英硝、马牙硝、硝石、风化硝、玄明粉)气味相同,俱善消化驱逐”。实际上,芒硝类、硝石类药物,不但成分不同,制作有别,而且临床应用区别很大,故有鉴别之必要。硝类药物的名称澄清硝类药物别名虽多,归纳起来不外两大类:(一)芒硝类(包括朴硝、芒硝、元明粉)朴硝,又称朴硝石、朴消、消石朴、盐消、皮  相似文献   

8.
朴消、消石,玄精石皆为少常用中药,其来源、成分、加工、形状、性味、功效和主治上皆有相当大的差别,由于其名称、来源繁杂,又多需加工炮制,故现今临床上时常有错投误调现象,这种状况,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消石和消类应用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硝石(KNO_3),中国的使用远在欧洲之前一千多年。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着八世纪唐代中国药物数十种,其中“消石”和“朴消”,经化学分析分别为七水合硫酸镁和含硫酸镁的硫酸钠。日本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
古代典籍中芒硝(消)、朴硝(消)、硝(消)石几种名称繁乱混杂,相应的药材常有变化,以致混淆错用。本文通过硝石、朴硝与芒硝的本草考证,从性状、产地、应用、制法等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明确历代本草典籍中记录的芒消(芒硝)、朴消(朴硝)、消石(硝石)三味药物情况,揭示3种药物的发展沿革,以期为现代临床应用安全性及合理性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薄荷脑的2种掺伪品硝酸钾、硫酸钠进行了鉴别,并提供了除去掺入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阴消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消之名,首见于《景岳全书·消渴》:“消证有阴阳,不可不察。”他认为,命门火衰、水失蒸腾是导致消渴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最早提及阳虚与消渴关系者则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奇厥论》中说:“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提出肺消的症状为饮一溲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则说:“五脏之脉小者,皆为消瘅。”其后《医学纲目·消瘅门》进一步对肺消的症状作了解释:“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仙朴消噎饮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期和化疗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将中晚期食管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化学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化疗辅以仙朴消噎饮治疗。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生存期和毒副作用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生存期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毒性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对照组无明显改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一例患者出现明显的骨髓抑制现象,对照组有13例出现明显的骨髓抑制现象,并以白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为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辅以仙朴消噎饮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减轻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对消渴病的论述共有三条。一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雨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二曰:“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后世皆以为此三条分别论述中消的多食证、上消的多饮证、下消的多屎证。笔者认为此三条应当结合起来看,上消、中消、下消都应当具备三多(多饮、多食、多屎)一少(形瘦)的证候。三消的划分只能说明引起消渴病有三条  相似文献   

15.
肺消古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素问·气厥论》中明确指出其病机为"心移寒于肺",但仍有诸多医家认为其病机为热,故将其归于上消膈消。为探讨其中原因,经系统梳理清代及以前的文献,关于肺消的认识可归纳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内经》中提出肺消因寒而致,第二阶段隋唐时期肺消寒郁而热的理论产生,第三阶段宋金元时期提出肺消补肺金平心火的治疗原则与方剂及肺消从火论断的观点,第四阶段明清时期虚寒所致肺消的理论形成。分析上述4个阶段的认识特点,我们有理由认为肺消之病因病机主要为虚寒,与上消、膈消有本质的不同;就肺消"饮一溲二"及"死不治"的特点来看,其与现代所谓"下消"的末期(阴损及阳)相近。  相似文献   

16.
鲤鱼为寻常服食之品,但独擅消水之功。晋代葛洪即用鲤鱼消水,唐代孙思邈亦倡之,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均收载了不少以鲤鱼为主药的消水方剂,内容精湛,足资效法。由是可知用鲤鱼消水,渊源有自。考葛洪《肘后备急方》,用鲤鱼的处方数处  相似文献   

17.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兰室秘藏》中同时载有“中满分消丸”与“中满分消汤”两方,方名相似,又能同治中满证,极易混淆。但是,一者属寒性,一者属热性,其方药组成、功能、主治均不相同。近阅《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3月第1版)第140页)“中满分消汤”条下,对“中满分消汤”的功能及适应证叙述是:“功能健脾行气,泄热利湿。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腹中寒,心下痛等症。”对此且不看其他方书是如何叙述,单从《辞典》的“中满分消汤”条的全部内容来看就有不妥和自矛相  相似文献   

18.
分消走泄法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的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叶氏指出:"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该方法治疗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肺纤维化导致的反复发热,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病案实录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消谷善饥当分寒热虚实消谷善饥证,系指食欲亢进,食下不久,即感饥饿,甚至食难知饱而言。先贤多据《内经》立论。如《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素问·气厥》所述,“食协”乃为“大肠移热于胃”,或“胃移热于胆’所致。因胃主腐熟水谷,胃中热,则腐熟作用太过,津液不荣肌肉,故“善食而瘦”。《素问·腹中》谓之消中;《丹溪心法》称中消;《医学纲目》直接说:“中消者,经所谓之消中”;《证治要诀》称消脾;《辨证录》称胃消等。虽名称各异,但云其病机概属脾胃燥热之证,历代医家多宗此说。因消谷善饥与中消证均有食量大增表现,且中消又较多见,故有些人直将中消与消谷  相似文献   

20.
近代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即“消渴”)的论述很多,多数医家偏执于阴虚液涸、火热炽盛之说,使滋阴清热之法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正治之法。笔者认为,糖尿病应从寒论治,病机以阳虚为本,位在脾肾;温脾肾、助双化 (脾之运化、肾之气化)为正治之法。 有关寒消的论述可追溯到《内经》“肺消”证。《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提出了肺消是因寒而致,其主症为饮多尿亦多。《金匮要略·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阐明了饮多尿亦多的治法在于温肾化气。可见肺消,即“寒消”也。寒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