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比较角膜瓣的旋切方式与平切方式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知觉恢复的影响。方法观察2005年11月~2006年4月在我院行LASIK矫正手术且随诊数据完整者62例(120眼),将其按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的类型分为两组:Ⅰ组为角膜瓣平切方式,32例(60眼);Ⅱ组为角膜瓣旋切方式,30例(60眼),两组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角膜知觉的测定和比较。结果Ⅰ组和Ⅱ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角膜知觉均值分别为(54.91±3.25)mm、(54.75±3.49)mm,(16.33±4.59)mm、(13.92±5.05)mm,(33.58±8.78)mm、(24.16±5.38)mm,(45.75±7.41)mm、(36.08±4.79)mm,(53.58±6.95)mm、(46.00±5.43)mm。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Ⅰ组及Ⅱ组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第3个月、Ⅱ组术后第6个月角膜知觉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角膜知觉均在术后第10天时最低,1个月后开始恢复。Ⅰ组术后第6个月时基本正常,Ⅱ组接近正常则需要6个月以上。结论在LASIK手术中,采用角膜瓣的平切方式对角膜神经的损伤小,其术后角膜知觉的恢复早于角膜瓣的旋切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SMILE手术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联合结膜瓣覆盖用于修补角膜穿孔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角膜穿孔32例(32眼),以近视SMILE术中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为植片联合结膜瓣覆盖修补角膜穿孔。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视力及眼压。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Sirius角膜地形图仪测量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分析其变化特点.评价各因素对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人选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在宁波第一医院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患者,其中LASIK手术37例(74眼),LASEK手术26例(52眼),术前应用Sirius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每眼.并完善术前常规检查,记录相关数值。记录患者术中的切削深度、切削比例、残留基质厚度,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复查。各时间点之间数据比较应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各变量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之间的影响程度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结果LASIK与LASEK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与术前比较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58、7.51,P〈0.01);残留基质对LASIK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后表面高度变化量有影响(f=-3.421、-3.376、-3.116,P〈0.01),对LASEK术后1个月和3个月后表面高度变化量有影响(t=-3.077、-2.872,P〈0.01)。结论Sirius角膜地形图仪测定显示LASIK、LASEK术后均表现为角膜后表面微量前移。残留基质厚度对角膜后表面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薄角膜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对兔角膜组织愈合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3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各16只,一组右眼行超薄角膜瓣LASIK,另一组右眼行LASEK,左眼对照.两组兔眼均行-10.00 D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情况,术后1、3个月取两组兔激光切削区角膜分别进行光镜、透射电镜检查,并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其中表达水平.RT-PCR结果采用灰度扫描,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超薄角膜瓣LASIK组术后角膜愈合反应轻、恢复快,角膜保持透明,无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发生.LASEK组术后角膜愈合反应重,恢复慢,1个月时角膜发生1级haze(62.5%)和2级haze(37.5%),3个月时发生0.5级haze(43.75%)和1级haze(56.25%).术后1、3个月超薄角膜瓣LASIK组和LASEK组角膜前基质内均有Ⅲ型胶原、FN和TGF-β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但LASEK组的表达明显增强(t=18.47,11.98;P<0.01);两组间Ⅰ型胶原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t=0.72,0.36,0.47,2.38;P>0.05).超薄角膜瓣LASIK组术后3个月Ⅰ型胶原、Ⅲ型胶原、FN、TGF-β1 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2,1.54,-0.83;P>0.05).结论 动物实验提示,模拟高度近视治疗的超薄角膜瓣LASIK术后角膜组织愈合反应明显优于LAsEK术后.(中华眼科杂志,2009,45:594-60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分析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CL)及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及角膜内皮细胞形态之间的差别.方法 选取有角膜接触镜配戴适应证的屈光不正患者共172例(300眼),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任何眼病.根据患者的主观要求及眼部情况分为SCL配戴组(59例102眼)和RGPCL配戴组(113例198眼).配戴方法均为日戴型连续配戴,即每日戴镜时间不少于6 h.随访时间为3年.分别于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和3年进行检查,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形比例及变异系数,采用电脑验光仪测量角膜曲率.对两组戴镜前后的各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中央角膜厚度:戴镜后3年,SCL组CCT较戴镜前减少(27.1±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CCT较戴镜前减少(3.1±2.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戴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时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戴镜后3年时RGPCL组CTT较SCL组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SCL组戴镜后各时间点水平曲率和垂直曲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GPCL组戴镜后各时间点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戴镜后3年RGPCL组角膜曲率较SCL组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SCL组和RGPCL组戴镜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戴镜前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后3年,SCL组和RGPCL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降低了(368.5±31.5)个/mm^2和(140.2±5.6)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角形比例和变异系数:SCL组戴镜后3年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戴镜前后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比较,戴镜后3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配戴RGPCL对患者角膜形态及功能的影响较小,同长期配戴SCL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测定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变化,评估2种手术方式对角膜神经损伤的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选取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LASIK手术患者102例(204眼),LASEK手术患者34例(68眼).测定2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对上述2个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LASIK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 582±175)μm、(58.82±0.53)mm.术后1周[(208±32)μm]、1个月[(254 ±32) μm]、3个月[(588±65)μm]、6个月[(648 ±65) μm]、1年[(938±119)μm]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均较术前降低(F=7.13,P<0.05);术后2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0.147,P>0.05).术后1周[(0.59±0.40)mm]、1个月[(15.59±2.67)mm]、3个月[(41.18±3.44)mm]、6个月[(52.88±2.58)mm]时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F=78.13,P<0.05);术后1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1.144,P>0.05).术前LASEK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 406±195)μm、(58.82±0.53)mm.术后1周[(182±33)μm]、1个月[(538±83)μm]、3个月[(784±74)μm]、6个月[(1024±74)μm]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均较术前降低(F=34.51,P<0.05);术后1年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1.906,P>0.05);术后1周[(1.18±0.53)mm]、1个月[(38.82±3.11)mm]、3个月[(55.29±1.00)mm]时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F=361.98,P<0.05);术后6个月时恢复到术前水平(t=0.899,P>0.05).LASEK组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角膜知觉恢复优于LASIK组,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在术后6个月和1年时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恢复优于LASIK组,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均较术前降低;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角膜知觉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后表面复曲面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BSTRGPCL)矫正高度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其对角膜地形图的影响。方法选择高度角膜散光患者31例(54眼),经自动验光仪验光、客观检影、综合验光仪验光和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综合验光仪所得最佳矫正视力(BCVA),确认角膜散光与整体散光基本一致,根据2/3散光原则定制BSTRGPCL。戴镜1个月后复查,观察配适和眼表并发症情况,记录BCVA和角膜地形罔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戴镜后1个月.所有患者配适良好,无严重眼表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配戴BSTRGPCL的视力较框架眼镜视力有明显提高,39眼(72122%)的BCVA≥1.0.例数显著多于框架眼镜矫正时(18眼,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8,P=0.00)。戴镜1个月后,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表面不对称性指数分别为13.66±0.21和0.36±0.18,较戴镜前无明显变化(t=1.01,P=0.32;t=1.40,P=0.17);最大角膜曲率为(47.72±2.12)D,较戴镜前明显变低(t=2.42,P=0.02),最小角膜曲率为(42.70±2.04)D,无明显变化(t=0.05,P=0.97)。结论BSTRGPCL矫正高度角膜散光配适良好,可获得较理想的矫正视力,短期配戴可使最大角膜曲率降低.但角膜规则性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患者行白内障手术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FECD患者25例(32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观察1年。对比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视力较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SMILE手术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联合结膜瓣覆盖用于修补角膜穿孔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角膜穿孔32例(32眼), 以近视SMILE术中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为植片联合结膜瓣覆盖修补角膜穿孔。术后随访3~6个月, 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术后视力及眼压。结果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角膜基质透镜植片与植床贴合良好, 无结膜瓣移位、角膜再穿孔、植片移位、植片排斥或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 视力提高18例(56.3%), 视力不变13例(40.6%), 视力下降1例(3.1%)。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术后较术前提高(t=3.266, P=0.003)。术后3例(9.4%)眼压升高, 其余29例(90.6%)眼压均正常。结论 SMILE手术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用于角膜穿孔修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角膜颗粒状营养不良是否适合做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准分子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角膜屈光手术方式的不断衍变,拓宽了手术的适应证.而对于伴有屈光不正的角膜营养不良者,临床上采用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RK)或采用乙醇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或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以及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进行治疗近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术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形态和厚度的影响。方法对25名青壮年近视志愿者(50眼)(等值球镜:-0.50~-7.25 D)统一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1个月,测定摘镜后1个月内不同时间的角膜形态和厚度变化,并与戴镜前比较。结果戴镜前和摘镜后不同时间,角膜地形图形态构成、角膜地形图散光轴向的变化构成及一些角膜前表面形态相关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戴镜前与摘镜后角膜地形图形态完全一致者占62.5%,且均以不对称领结形为著;在摘镜后1 d、1周、2周,角膜地形图散光轴向变化在16°以上及31°以上均超过30%和20%,直到1个月后仍有24%的眼角膜地形图散光轴向的变化在16°以上;角膜厚度在摘镜后1 d、2周均明显高于戴镜前(P<0.05),直到1个月后才与戴镜前接近,且受日均戴镜时间的影响。结论短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形态和厚度的影响虽轻微但复杂,摘镜后1 d变化最显著,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直到1个月后才与戴镜前基本一致。日均戴镜时间对摘镜后角膜厚度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角膜塑形术前后EyeSys角膜地形图系统与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屈光力与散光轴向的差异。方法对进行角膜塑形术治疗的321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d、术后1个月分别进行角膜地形图及角膜曲率计的检查,对两种方法所测得的水平子午线角膜屈光力(HK)、垂直子午线屈光力(VK)、角膜散光及轴向进行比较。结果角膜塑形术前、术后1d、术后1个月,角膜地形图仪测量的HK值分别为(43.25±1.16)D、(42.88±1.18)D、(42.79±1.87)D,较角膜曲率计测量的HK值分别高0.20D、0.39D、0.40D,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角膜地形图仪测量的VK值分别为(44.39±1.33)D、(43.96±1.33)D、(43.02±1.64)D,较角膜曲率计测量的VK值高0.13D、0.32D、0.73D,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角膜地形图仪测得角膜散光值均较角膜曲率计小,术前、术后1d、术后1个月分别小0.06D、0.10D、0.40D。术后两种方法测量HK、VK、角膜散光及散光轴向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P<0.01),并且两种方法的轴向差异朝着逐渐变大的方向分布。但两种方法对顺规及非顺规散光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EyeSys角膜地形图系统可以更全面及准确地了解角膜塑形术过程中的角膜情况,故临床上应以角膜地形图的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角膜曲率计的结果仅可以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角膜塑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及厚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配戴角膜塑型镜 (Orthokeratology)后 1年的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观察随访了 1年的OK镜治疗者 43例 83眼 ,根据近视屈光度分为 2组 ,Ⅰ组 ( <5 0D) 2 2例 46眼 ;Ⅱ组 (≥ 5 0D) 2 1例 37眼。运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角膜测厚仪分别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及厚度的变化 ;同时运用Eyesys角膜地形图及A超分别检查角膜曲率及眼轴的变化并记录视力及屈光度的改变。结果 :戴镜后 1年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增加、屈光度减少、角膜中央曲率变平 (P <0 0 0 1)。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均有轻度减少 (P<0 0 5 ) ,两组内皮细胞损失量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角膜中央区厚度均轻度变薄 (P <0 0 5 ) ,而两组厚度变化量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角膜塑型术对降低近视屈光度效果明显 ,但长期配戴有可能造成角膜内皮细胞及厚度轻度减少 ,必须作严格全面的临床检查以及时观察  相似文献   

14.
Wu HP  Dong N  Xie SZ  Li C  Li XZ  Liu ZS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5):410-415
目的 探讨不剥除后弹力层的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角膜失代偿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非对照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的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角膜失代偿7例患者,进行不剥除后弹力层的角膜内皮移植术.术后随访3~12个月,应用裂隙灯显微镜、前节相干光断层成像术、超声活体显微镜和激光共焦角膜显微镜观察植片透明度及植片贴附和植片移位等情况,应用角膜内皮细胞分析仪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对比手术前后的视力.结果 术后无1例免疫排斥反应、植片移位及晶状体损伤发生.3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继发性青光眼,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3例术后第3天随前房空气的逐渐吸收而眼压下降.1例术后高眼压控制不佳,在术后2周行睫状体光凝术后眼压控制正常.7例患者植片均透明,激光共焦角膜显微镜显示术后供受体界面、供体角膜基质的高反光性随着时间明显下降,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显示角膜内皮植片与受体内皮面贴附良好且虹膜及角膜内皮粘连分离.6例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例患者术后视力不提高的原因为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176.6±267.6)个/mm2.结论 不剥除后弹力层的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角膜失代偿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等特点,有望成为治疗该病的手术方式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non-Descemet stripping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 ( nDSEK) on treating iridocomeal endothelial (ICE) syndrome in phakic eyes. Methods Retrospective noncomparative interventional case series. 7 patients (7 eyes) with ICE syndrome at the Affiliated Xiamen Eye Center of Xiame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09 underwent non-Descemet stripping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12 months, pre- and postoperativ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BCVA) were compared, the adherence of the donor disc to the recipient endothelium and postoperative donor disc dislocation were monitor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Graft clearance and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 were observed, too. Results After nDSEK, no primary graft failures dislocation and decentered graft oc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Study group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3 case with 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 2 day postoperatively. Subepithelial haze, donor-recipient interface haze, and interface particles were observed in all measurable cases by in vivo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y. Anterior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showed the adherence of the donor disc to the recipient endothelium and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e were separated. All corneas remained clear during the follow-up. 6 patients had improved BCVA while 1 patient had the same BCVA. The reason for poor VA was optic atrophy due to glaucoma. Postoperative mean EDC was (2176. 6 ± 267. 6) cells/mm2. Conclusions nDSEK for 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ICE) syndrome is feasible, technically easy, safe and effective. It can be one of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 for bullous keratopathy.  相似文献   

15.
角膜内皮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膜内皮移植是一种新的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手术方法,主要是采用健康的角膜内皮片替代病变内皮层.该方法因为几乎不改变患者的角膜曲率和屈光状态,损伤小,视力恢复快,近年来在临床上逐渐被推广应用,取得较好愈后效果.该方法是角膜移植手术不断精细化和向屈光性手术转化的具体体现.角膜内皮移植术后良好的屈光效果和可能的低排斥率,使其有望成为角膜内皮病变治疗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内皮移植手术仍然需要完善,改进植入方法以减少脱片率和内皮细胞损失率,利用飞秒激光等进一步提高屈光效果,以及观察术后免疫排斥率是今后眼科学者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进行5年随访测量,探索其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LASIK手术患者48例(48眼),平均屈光度(-6.25±2.87)D。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2年、3年、5年,采用OrbscanⅡ测量其角膜后表面曲率(中央6 mm区域)和角膜厚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LSD法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并对两者关系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①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较术前升高(t=8.211,P<0.01);术后1~9个月,数值无明显变化,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个月至2年,角膜后表面曲率逐渐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0、-2.659,P均<0.01);2年后,角膜后表面曲率趋于稳定,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术后1个月,中央角膜厚度较术前下降(t=10.08,P<0.01);术后1~9个月,中央角膜厚度逐渐上升,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2、-4.428、-2.334,P均>0.05);术后9个月,中央角膜厚度趋于稳定,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703,P<0.01)。结论 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中央区前凸,中央角膜厚度增加,此后两者均趋于稳定。随访期内角膜后表面曲率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上皮内生的理想处理方法。方法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处理20例(22眼)LASIK术后角膜上皮内生患者.经历3个认识和处理时期。第一时期从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处理3例(3眼),均按术后炎症反应处理.无明确角膜上皮内生概念及相关处理方法。第二时期为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处理8例(9眼).角膜上皮内生与角膜上皮植入未严格区分,按角膜上皮植入原则处理。第三时期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处理9例(10眼),均为不同情况下引起的角膜上皮内生,其中2例(2眼)为单纯角膜上皮内生,5例(6眼)为皱褶瓣处理后产生的上皮内生,2例(2眼)为角膜划伤后上皮内生。处理要点:①内生上皮处理净后用拖拽法将角膜瓣边晾干边原位复位。②角膜瓣复好位后晾干约5~8min。③处理后不戴角膜接触镜。结果第一时期处理3眼中,2眼角膜瓣被剪除,处理后1个月裸眼视力均为5.0:1眼角膜瓣颞上缘部分溶解,未波及光学区。裸眼视力为4.9。第二时期处理9眼中,6眼1次处理成功:3眼角膜上皮内生复发,处理2d后行再次冲洗处理。处理后1个月裸眼视力:2眼为4.9.6眼为5.0,1眼为5.1。第三时期所处理9例(10眼)均1次处理成功,角膜瓣均平整。2例(2眼)单纯角膜上皮内生患者术后第1个月的裸眼视力均为5.0;5例(6眼)皱褶瓣处理后又产生上皮内生患者.再处理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分别为3眼2d、2眼3d、1眼4d,1个月后裸眼视力:2眼为4.8,1眼为4.9,3眼为5.0:2例(2眼)角膜划伤后上皮内生者,处理2d后上皮愈合.7d后角膜炎症消退.1个月后裸眼视力均为4.8。所处理的22眼中.3眼矫正视力下降1行,其余矫正视力均无下降。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所有患者未再见有角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亲属活体角膜缘移植治疗严重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纳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因热及化学烧伤造成的严重角膜缘干细胞缺乏13例(17眼),获取适量其直系血亲或亲兄弟姐妹的角膜缘组织移植至受眼,术后随访22~26(24.12±1.31)个月。结果:17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角膜前弹力层棉签抛光治疗反复性角膜上皮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反复性角膜上皮糜烂患者23例(23眼)。患者表麻后撕除松脱的角膜上皮, 再以湿棉签反复摩擦抛光角膜前弹力层, 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后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或双眼包扎。治疗后随访1年, 观察角膜上皮愈合及上皮糜烂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 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均完全愈合, OCT检查示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连接紧密, 6周内均无复发。2例分别于治疗后8周及12周时复发, 重复治疗, 随访1年无再复发。一次性治愈成功率为91.30%(21/23)。结论角膜前弹力层棉签抛光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反复性角膜上皮糜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及机械刀辅助的SBK术的角膜瓣厚度,探讨手术对角膜后表面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非随机队列研究。选取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6月30日至12月31日飞秒激光及机械刀辅助的SBK术患者各200例(200眼),分别为飞秒激光组和机械刀组。通过A超测量角膜瓣厚度,Pentacam测量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时角膜后表面中央曲率半径和最高曲率半径及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检查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各测量指标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两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机械刀组角膜瓣厚度为(104.4±10.3)µm,飞秒激光组为(99.2±5.1)µm,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5.365,P<0.05)。计算2组实际角膜瓣厚度与预设值间差值的绝对值,机械刀组为(6.38±5.21)µm,飞秒激光组为(2.17±2.69)µm,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751,P<0.01)。2组的角膜后表面中央曲率半径、最陡曲率半径及顶点高度,同一组内各个时间点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机械刀组术后1、3、6个月与飞秒激光组相应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中央曲率半径、最陡曲率半径及后表面顶点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飞秒激光及机械刀辅助的SBK术角膜瓣厚度存在差异,2种手术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及顶点高度均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且2种术式对角膜后表面稳定性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