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子宫肌瘤患者性激素的影响。收集拟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2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肌瘤剔除术组(A组)24例、子宫全切或次全切组(B组)72例、子宫全切及双附件切除组(C组)28例。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8周和术后24周时的性激素水平及随访1年期间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A组FSH、LH、E2水平在术后8周、术后24周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FSH、LH、E2水平术后8周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24周FSH、LH水平显著性高于术前,E2低于术前(P<0.05);C组术后8周、术后24周FSH、LH水平较术前显著性升高,E2水平较术前显著性降低(P<0.05)。术后8周,A组与B组比较FSH、LH、E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组FSH、LH水平显著性高于A组和B组,E2水平显著性低于A组和B组(P<0.05);术后24周B组显著性低于A组(P<0.05),C组显著性低于B组和A组(P<0.05)。A组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低于B组,B组低于C组。对子宫肌瘤患者,应根据其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宜考虑肌瘤剥除术;而对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亦尽可能地保留子宫及附件,以避免影响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子宫肌瘤不同术式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2例,根据不同术式分为A组(子宫肌瘤剔除组)15例、B组(子宫全切组)38例,C组(子宫次全切组)29例。测定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血清中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和雌二醇(E2)的值。结果 3组患者术后均表现为血清LH、FSH上升,E2下降;但子宫肌瘤剔除组LH、FSH、E2水平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血清LH、E2、FSH水平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术式对患者的卵巢功能影响程度不同,子宫肌瘤剔除术影响最小。临床上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式,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华英 《河北医药》2013,35(8):1159-1160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采用不同子宫切除术对受术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手术的子宫良性肿瘤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意愿及病情分别选择单纯子宫切除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和全子宫切除术加一侧附件切除术,每种术式40例。应用180全自动虎穴发光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进行血清LH、FSH、PRL、E2、P及T值测定,ACS6中激素及配套原装试剂由德国Bayer公司提供。结果 3组患者术后1周PRL水平均高于术前,E2水平均低于术前,3组PRL、E2水平术后测定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术后血清LH、P、FSH、T水平测定结果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3个月E2水与术后1周比较,明显高于术后1周,3个月E2水平与术后1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手术患者3个月PRL水平低于术后1周,3组组内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PRL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FSH水平均较术后1周上升,与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1年E2水平、PRL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子宫切除术组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组FSH水平均较术前上升;全子宫切除术加一侧附件切除术组有持续上升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和(或)单侧附件切除术后,近期对内分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E2水平下降明显,PRL上升显著,并呈逐渐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4.
两种术式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子宫全切术和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48岁子宫肌瘤患者125例,76例行子宫全切术(全切组),49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剔除组),于术前、术后1、3、6、12、24个月测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采用非等距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方法,评价性激素变化趋势。随访1—24个月,记录更年期症状发生的时间,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E2、FSH和LH不同时间点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术后1个月E2下降,FSH和LH升高,手术3个月有向术前水平恢复的趋势,但均未达到术前水平。两组性激素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组间效应差异显著(P〈0.01),时间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P〈0.01)。剔除组24个月内更年期累计发生率曲线低于全切组,LogRank检验χ^2=9.646,P=0.002。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程度小于子宫全切术,且可延缓更年期症状发生的时间,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不同术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7例月经周期规则、卵巢正常、手术方式不同的子宫肌瘤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术前及术后性激素(FSH、E2)水平,以及术后是否出现卵巢功能衰退。结果术后2周子宫全切组及次全切组患者E2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FSH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12个月E2、FSH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后全切组与次全切组相比,E2、FSH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子宫切除会引起卵巢功能暂时性下降,可于术后逐渐恢复,与手术方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VM)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对子宫肌瘤(UF)患者雌激素受体、性激素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100例UF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LM组和VM组各50例,分别使用LM和VM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基本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对比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雌激素受体(ER)、性激素[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变化情况,统计术后1周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性生活质量量表)。结果 VM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均低于LM组(P<0.05)。术后1周,两组FSH、LH水平较术前均有升高(P<0.05),ER阳性率、E2水平较术前均有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VM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M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较术前均有升高(P<0.05),且VM组高于同期LM组(P<0.05)。结论 VM与LM均能有效治疗UF,能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于绝经过渡期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全宫切除、次全宫切除、肌瘤剔除术后卵巢近期功能的影响。方法 312例因子宫肌瘤行不同术式治疗的患者,测定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性激素FSH、LH、E2值。结果与术前及肌瘤剔除组相比较,全宫切除、次全宫切除组年龄在40~45岁的患者术后3个月E2明显下降,FSH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各种激素水平与术前及肌瘤剔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及肌瘤剔除组相比较,全宫切除、次全宫切除组年龄在46~50岁的患者术后3个月血清中各种激素水平变化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E2明显下降,FSH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对于46~50岁的绝经过渡期患者,近期卵巢的功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对子宫肌瘤患者应慎重选择术式,尽可能保留卵巢血供,维护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绝经前妇女经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对卵巢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观察组(n=41)为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于本院住院的绝经前妇女,择期施行子宫全切术且保留双侧附件,对照组(n=75)为同期住院75例正常月经妇女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且保留卵巢,对比两组术前、6个月性激素的变化,对比术后6个月更年期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FSH、LH均高于术前,E2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的(P<0.05);对照组术后E2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性激素水平均与观察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Kupperman评分为(6.5±2.4),观察组为(8.2±2.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全切除术对妇女的卵巢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绝经前妇女行子宫全切术后卵巢功能减退,即使保留卵巢仍很快出现更年期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8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胶囊,1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用药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肌瘤直径、FSH、LH、E2、P均较治疗前下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子宫肌瘤直径、FSH、LH、E2、P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4.61%,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能明显降低患者性激素水平,抑制子宫肌瘤生长速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子宫肌瘤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与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后患者卵巢功能变化以及围绝经期临床症状影响.方法 选择多发性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120例,按入院先后以信封法随机分为手术组与栓塞组,每组60例.分别于术前与术后第3、6、12个月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生成激素(FSH)水平变化,于术前以及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对2组患者围绝经期相关症状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2组患者术前血清E2、LH、FSH水平以及Kupperma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6、12个月,手术组与栓塞组患者血清E2、LH、FSH水平变化不明显,2组患者组内以及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术后12月,手术组患者Kupperman评分高于术前,其中,以心悸、疲乏、潮热多汗、抑郁多疑以及性生活质量下降为主,与栓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患者手术前后比较Kupperma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肌瘤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与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后对患者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对于患者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存在不同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子宫全切术和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其中60例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为子宫全切组,60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为肌瘤剔除组,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同时随访1年调查患者围绝经期症状。结果肌瘤剔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子宫全切组(P〈0.05)。术前两组FSH、E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肌瘤剔除组FSH及E2水平均低于子宫全切组(P〈0.05),肌瘤剔除组术后FSH及E2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肌瘤剔除组术后1年内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为15.0%,显著低于子宫全切组(43.3%)(P〈0.01)。结论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减少围绝经期症状发生,保留子宫,维持患者正常卵巢功能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64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血府逐瘀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治疗6个周期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6%)显著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P、FSH、LH以及E2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之间血清P、FSH、LH以及E2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子宫和肌瘤体积均较治疗前显著缩小,且治疗组子宫和肌瘤体积缩小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较单用米非司酮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子宫肌瘤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给予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2组均于用药前后计算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大小。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孕酮(P)含量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子宫体积与肌瘤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SH、LH、E2、P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0例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口服米非司酮12.5mg,1次/d,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用彩色超声监测子宫及肌瘤大小,实验室查血尿常规、肝功能、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孕酮(P)、泌乳索(PRL)、雄激素(T)。结果104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闭经,痛经和下腹坠胀感消失,贫血得以纠正。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缩小率分别为26.85%和45.68%(P〈0.01)。血FSH、LH、E2、P测定治疗后平均水平较用药前下降(P均〈0.01),其中以E2和P降最为显著。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子宫肌瘤不同手术方法对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珺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4):186-18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子宫肌瘤对患者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03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全子宫切除保留附件术,观察组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雌二醇(E2)和促卵泡激素(FSH)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性功能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卵巢和子宫对妇女的内分泌影响较大,术中应尽量保留。  相似文献   

16.
彭爱珍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3):176-17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子宫全切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行手术子宫全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子宫全切术,对照组实施单纯的经阴道子宫全切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伤口感染及术后严重疼痛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其中观察组术后性交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全切术相对于单纯阴式子宫全切术,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子宫肌瘤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片12.5 mg,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片25 mg,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子宫肌瘤体积、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清FSH、LH、E2、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子宫肌瘤体积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子宫肌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FSH、LH、E2、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FSH、LH、E2、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 mg/(次·d)的米非司酮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剂量,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小剂量组。  相似文献   

18.
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对卵巢功能远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与次全子宫切除术对卵巢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2月于江苏省海安县人民医院妇科病区行子宫切除的子宫肌瘤患者43例,其中全子宫切除患者20例,年龄35~42岁,平均3±72.18岁。次全子宫切除患者23例,年龄33~42岁,平均年龄3±72.84岁。在患者术后3年即2006年1~2月测定性激素FSH、LH、E2值,并选择同期在妇科门诊就诊阴道炎症患者测定其性激素FSH、LH、E2值15例作为对照。对所有手术组及对照组患者均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有无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结果全子宫切除组和次全子宫切除组患者之间相比,术后3年FSH、LH、E2值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手术组术后3年和对照组FSH、LH、E2各两两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子宫切除、次全子宫切除、对照组患者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40%、21.7%、6.67%,三组两两比较,全子宫切除患者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后3年患者卵巢功能较正常有所减退,全子宫切除与次全子宫切除两组间并无差异,但全子宫切除术术后3年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H)治疗巨大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巨大子宫肌瘤患者共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开腹子宫切除术(TAH)与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H)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和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疗效较好,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