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环境变化对钉螺分布及消长的影响。方法选择紧靠大堤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和较小的君山区丁字堤和东口外洲为研究现场。测量外洲地面高程,采用GPS定位并设置固定标志。定期调查植被高度,测定洲土含水量和不同高程微环境温度、湿度;调查钉螺、螺卵分布。进行纵向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丁字堤现场1993年在高程25 m取洲土固堤形成完整的隔离沟,钉螺密度逐年降低,1998年后未发现钉螺,植被高度显著低于东口现场,无高杆植物生长。东口现场高程23.5~26.5 m有钉螺分布;优势植被为莎草科的苔属,退水30 d后草植被生长高度为16.0~54.0 cm,60 d后草植被密度达最高水平;24.5~25.5 m为密螺带,钉螺和螺卵分布高程显著低于20世纪80年代。枯水季节,东口现场密螺带洲土含水量为46.80%~52.20%,显著高于丁字堤,26.0 m高程以上洲土含水量为21.36%~29.77%,与丁字堤相当。结论三峡工程运行后不影响洞庭湖湖洲钉螺种群的繁殖或密螺带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洞庭湖区所有涵闸分布分类及改造情况, 探讨涵闸运行与钉螺扩散分布的关系。方法 收集当地水利部门涵闸和血防部门查螺资料, 用GPS map76精确定位每座涵闸的经纬度并做记录。结果 洞庭湖区共有涵闸589座,可进螺闸190座, 已改造69座; 进螺闸49座, 已改造8座。引水闸钉螺出现率明显高于排渍闸 (χ2 =4.48, P < 0.05); 涵闸外有螺时闸内钉螺出现率明显高于涵闸外无螺时 (χ2 =8.78, P < 0.05)。结论 引水灌溉是洞庭湖区涵闸外钉螺向涵闸内扩散的主要途径。进螺闸亟需改造, 同时应加强涵闸内外灭螺, 以巩固垸内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洞庭湖区湖北钉螺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为钉螺生态学及螺口动力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选择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洞庭湖的一块草滩为现场,在2007年10月~2008年5月洞庭湖未涨水期间进行系统抽样查螺;分框计数,压螺鉴定死活。对部分汇总数据进行对数转换,计算扩散系数C、众生指标I、平均拥挤度M^*、La指标等聚集度指标;拟合Taylor模型LgS^2-Lgm,Iwao模型M^*-m、兰星平的La-m模型,C-S2模型等对空间格局的分布进行检验。结果不不同时间点扩散系数C、众生指数I、平均拥挤度M^*、La指标都有统计学意义,取值与界限值相比均使得S2-M〉0及S2/M〉1;Taylor对数线性模型,M*-m、La-m、C-S2等线性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参数取值组合也均使得S2-M〉0及S2/M〉1;聚集度指标随均值同方向变化。结论钉螺空间分布格局动态成聚集分布,聚集度指标随均值同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洞庭湖区垸内钉螺面积分布现状及分布特点,提出防治对策,为进一步有效消灭垸内钉螺面积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11年湖南省血防工作统计年报表及2011年湖南省垸内钉螺面积核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洞庭湖区垸内有螺单元环境类型以沟渠为主,新发钉螺面积60.5hm2,复发钉螺面积546.1hm2,现有钉螺总面积2 754.6hm2,2011年达灭净标准垸内钉螺面积398.6hm2,占总面积的14.47%.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药物灭螺和沟渠硬化.结论 洞庭湖区垸内虽有新发、复发钉螺面积,但有螺总面积呈下降趋势.可以采取药物灭螺和沟渠硬化、精养鱼池等防治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减少垸内钉螺面积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东洞庭湖区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和有螺洲滩水体化学性质差异,探究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法 选取东洞庭湖区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君山公园有钉螺孳生洲滩,以及两者交界地带建兴农场洲滩作为研究现场。在涨水期、丰水期以及退水期,分别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200 m × 200 m网格法)采集距水底0.5 m处的底层水样,其中在丰水期还同时采集水面以下0.5 m处的表层水样,检测水体中的一般理化指标。结果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为参考,3次采样水样检测含量都小于检出限的指标有铬(Cr)、铅(Cd)、锌(Zn)、汞(Hg)、铜(Cu)、硫化物(S?)及氰化物(CN?);含量略高于Ⅲ类标准但低于Ⅳ类水质标准的污染物有Hg和总磷(TP);低于Ⅲ类水质标准限值的污染物有砷(As)和氟化物(F?);常规指标中,水温和pH值都在Ⅲ类水质标准范围。耗氧量指标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和生化耗氧量(BOD)在涨水期和丰水位期都处于Ⅲ类水质标准范围,但退水期BOD值超出了Ⅲ类标准范围,处于Ⅳ类(≤ 6 mg/L)与Ⅴ类水质标准(≤ 10 mg/L)之间。有螺洲滩与无螺洲滩涨水期F?含量、As含量、pH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丰水期表层水pH值、BOD值、F?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丰水期底层水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退水期TP和F?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其中每次采集的水样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仅有F?含量;在涨水期无螺洲滩pH值超出了适合钉螺生长的pH值范围(6.8~7.8)。结论 在东洞庭湖,水体酸碱度以及水体中F?含量偏高可能与钉螺自然消亡有关,但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湖北钉螺种群结构1年周期内动态变化,为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河滩、沟渠有螺环境各1处,于每月中旬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连续1年的钉螺调查,调查指标包括钉螺的死活、性别、螺旋数、钉螺体长与体宽、生殖腺发育状况(颜色深浅、生殖腺与肝脏长度的比值),以及土壤螺卵含量。同时,测量土壤温度和湿度,以及收集环境所在地的气温和日降雨量等气象数据。结果钉螺存活率、活螺密度与土壤温度、气温呈正相关。钉螺存活率略呈双峰型,峰值在5~6、9月份;活螺密度河滩环境呈双峰型,峰值在7、9月,而沟渠以4~5月最高。钉螺体长(L)与体宽度(W)回归方程,L_(河滩)=2.355+1.678W(F=2 989.43,P0.01),而L_(沟渠)=0.478+2.091W(F=2 989.43,P0.01)。河滩环境钉螺体长在4.07~11.81 mm之间,平均值为(8.98±0.92)mm;沟渠钉螺体长在3.63~9.92 mm之间,平均值为(7.03±0.82)mm。钉螺河滩和沟渠环境钉螺的螺旋数分别以5~8个和4~7个为主,其中河滩环境螺旋数≤5、沟渠环境螺旋数≤4的钉螺构成比分别以5、9月份最高,均为20%左右。河滩、沟渠钉螺雌雄比分别为1.66∶1和1.22∶1。雌雄钉螺的生殖腺发育基本呈同步变化,丰盈期为4~5月和9~10月。土壤螺卵含量月间差异均显著,河滩以6月份最高(100.8个/0.1 m~2),沟渠以5月份最高(82.5个/0.1 m~2)。结论 4-5月和9-10月是钉螺繁殖、世代交替的主要时节,应作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钉螺药物灭杀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对湖北钉螺生存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按钉螺与毛蚴数量比为1:10的比例感染钉螺,同时设对照组(未感染毛蚴的阴性钉螺),各设3组平行.在感染后的0、6、12、24、48、72 h和1、2、4、6、8、12周检测钉螺软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  相似文献   

8.
9.
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的现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钉螺能否在巢湖生存繁殖.方法选择巢湖湖区的马尾河口和巢湖闸两处为实验区,巢湖东岸高林山区为对照区,投放无为县江外滩的肋壳钉螺和巢湖东岸高林山区的光壳钉螺,观察钉螺在放养不同时间后的生存繁殖情况.结果1年后,实验区和对照区均有相当数量存活的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成螺;研究期间在实验区和对照区均检获了一定数量的光壳钉螺和肋壳钉螺幼螺;产卵期间实验区和对照区肋壳钉螺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光壳钉螺存活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产卵期间无论是光壳钉螺还是肋壳钉螺,各实验区雌螺卵巢中所含螺卵数与同一月份对照区同类雌螺卵巢中所含螺卵数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肋壳钉螺、光壳钉螺均能够在巢湖生存繁殖,但光壳钉螺在巢湖的生存状况不及其在高林山区的生存状况理想.  相似文献   

10.
水淹对钉螺生存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目的 探讨水淹对钉螺生存的影响,为长江洪水和三峡建坝引起的水位变化对血吸虫传播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系统抽样法进行现场查螺,现场和实验室模拟水淹实验观察钉螺存活情况。结果 现场查螺显示,3-6月份未淹水洲滩以成螺为主,密度基本稳定在17-23只/框(每框为0.1m^2)之间;7-9月分洲滩被水淹没,启动了钉螺的世代交替,新螺急剧上升并生长发育,8月份达到最高80.95只/草帘(0.1m^2),之后又急剧下降,而才螺大量死亡,基本稳定在2-5只/草帘;退水后的洲滩以新螺为主,其密度是淹水前洲滩的06倍。现场模拟钉螺水淹实验显示,淹水1个月螺存活率急剧下降,之后则稳定在5.8%-8.7%之间;实验室模拟淹水显示,不管是在夏季还是冬季;淹水使得钉螺存活率下降,以夏季更为明显,并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而继续下降,而与淹水的深度无关。结论 淹水可促进幼螺的生长发育和成螺的死亡,自然淹水成倍增加洲滩的活螺密度,并且有小部分成螺仍能在一个自然淹水期存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秋冬季节钉螺种群的动态变化及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消长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2014年10-12月,以东洞庭湖区的草滩为现场,系统抽样查螺,同时测量调查点的高程以及收集水位和气象资料,计算各年水淹天数和开始水淹时间。描述钉螺及可能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水位和气象因素与钉螺密度的关系。结果 钉螺密度呈波动变化,最高值在2012年10月,为41.88只/0.1 m2;最低值在2008年11月,为1.23只/0.1 m2。死亡率最高出现在 2008年11月,为73.72 %;最低出现在2012年10月,为1.09%。多元回归模型拟合发现1月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与ln(钉螺密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ln(钉螺密度)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927(P = 0.001)。 结论 在东洞庭湖,1月份平均最低温度和开始水淹时间对当年秋冬季的钉螺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了解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地区单壳类软体动物的分布, 探索钉螺消亡的可能原因,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 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于2013年8月对钱粮湖、 建新、 君山公园地区进行水体单壳类软体动物调查, 对样本进行分 类鉴定后, 对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现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比较。 结果 结果 所收集样本初步鉴定为腹足纲3科6种:圆口螺科包括湖北钉螺, 豆螺科包括纹沼螺、 长角涵螺、 中华沼螺、 赤豆螺, 椎实螺科1种未鉴定到种, 暂定为萝卜螺。君山公园外洲水体共采集到单壳类软体动物4 553只, 其中钉螺1 264只; 建新 未采集到钉螺, 其余单壳类软体动物共计336只; 而钱粮湖仅采集到7只长角涵螺、 2只中华沼螺和1只纹沼螺。3个现场 螺类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66.225, P<0.01)。钱粮湖地区、 建新地区及君山公园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别为 0.402 8、 0.718 6及0.678 8,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21 5、 1.431 3及1.199 9。结论 结论 钱粮湖地区钉螺消亡的同时, 其 他种类单壳类软体动物无论是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已十分稀少, 两者原因是否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评价洞庭湖区有螺洲滩实施开沟沥水工程后对钉螺孳生繁殖的影响。方法 方法 2009年11月-2012年11 月, 选择位于东洞庭湖区的岳阳监狱和君山区有螺外洲滩, 分别设为干预区和对照区2组研究现场观察区。在干预区洲 滩实施开沟沥水工程, 采用挖掘机开挖 “井” 字沟, 观察该工程对洲滩土壤含水量和相对地下水位、 以及对钉螺孳生繁殖 的影响。对照区洲滩不采取任何措施。结果 结果 开沟沥水工程实施前, 2组观察区在枯水期不同高程的洲滩土壤平均含 水量均在35.56%左右。工程实施后, 干预区洲滩土壤平均含水量26.53%, 而对照区则为35.56%,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F = 6.53,P < 0.05); 干预区不同高程相对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对照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3.33,P < 0.05)。工 程实施前, 干预区和对照区钉螺自然死亡率分别0.98%和0.8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工程实施后的2012年干 预区未再查见钉螺和幼螺,而对照区活螺平均密度和幼螺则仍分别为29.37只/0.1 m2 和 213±108.45只/0.1 m2 。结论 结论 在 湖区有螺洲滩开沟可迅速沥干洲滩积水, 显著降低洲滩土壤的含水量, 改变钉螺繁殖和孳生的生态条件, 从而控制钉螺 的孳生繁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三峡建坝前后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和有螺洲滩水淹天数的差异,探究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法选取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钱粮湖)和有螺洲滩(君山公园)各1块,以20 m×20 m机械布点,对各检测点进行螺情调查,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以及收集相应水文站的水位数据,计算各自水淹天数。结果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历年水淹天数均多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P0.01);对于钱粮湖洲滩,钉螺自然消亡前与消亡后至建坝前水淹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亡前、消亡后至建坝前的水淹天数均多于建坝后(P10.05,P20.01);三峡建坝前,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淹天数多于建坝后(P0.05),君山公园有螺洲滩水淹天数也多于建坝后(P0.01);君山公园洲滩钉螺密度同水淹天数未见明显的相关(rs=0.008,P0.05),所有有螺框检测点水淹天数的95%参考值范围为76~251 d。结论在东洞庭湖,水淹时间的长短和三峡大坝的建立运行可能不是钉螺自然消亡的直接原因,而后者有可能改变钉螺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索钉螺自然消亡与其体内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采用笼养观察法,将采集的实验钉螺置于实验螺笼内,分别投放至东洞庭湖有钉螺自然消亡的钱粮湖洲滩(钱粮湖区)和持续有钉螺孳生的君山公园洲滩(君山公园区)水体中,30 d后回收钉螺并观察钉螺死活。对投放前、投放现场后回收钉螺体内的真菌和细菌体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和丰度等分析。结果投放钱粮湖区和君山公园区水淹30d后的钉螺存活率分别为28.0%(70/250)和64.8%(162/250)(χ^2=81.365,P<0.01)。多样性分析显示,投放在钱粮湖区的钉螺体内真菌物种总数和细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投放前,且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生物丰度较其他组有差异的生物群中包括对钉螺有害的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结论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构成一定影响,但水环境导致的钉螺体内微生物谱变化是否为引起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则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了解东洞庭湖钱粮湖地区垸外钉螺自然消长的变化情况,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 方 法 法 回顾性收集1988-2011年间钱粮湖地区垸外的查螺资料, 逐年比较螺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并对这些螺情指标进行相关 性分析。结果 结果 1988-2011年垸外洲滩每年查螺面积未变化, 均为433.2 hm2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 钉螺感染率变 化趋势不明显 (P > 0.05), 但钉螺死亡率有下降趋势 (P < 0.05); 感染性钉螺密度与钉螺死亡率(R = 0.640, P < 0.05)、 钉螺 感染率 (R = 0.639, P < 0.05) 和活螺平均密度 (R = 0.646, P < 0.05) 呈正相关, 未发现其它螺情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 系; 1999年查螺仅发现7只钉螺, 其中1只活螺, 无感染性钉螺;2000-2011每年均未查到活螺。结论 结论 钱粮湖垸外洲滩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变化不明显, 1999年后钉螺数量骤减, 直至目前仍维持无螺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开沟沥水工程的灭螺效果和防洪安全性,并探讨最优工程设计方案。方法对开沟沥水工程进行回顾性研究,确定工程发挥效果的指标参考值。以洞庭湖区岳阳市南湖新区堤外洲滩为例,截取与大堤中心线垂直的洲滩横截面进行研究,以FLAC~(3D)软件,按照不同水位的情况,对开沟沥水工程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动态模拟。结果当相对地下水位下降达0.35 m,洲滩土壤含水量相应降低时,开沟沥水工程将发挥灭螺效果。软件动态模拟分析表明,横沟1、纵沟与大堤堤脚应分别保持25 m和13 m以上的安全距离;横沟、纵沟的挖深以1.2 m、1.0 m为宜;当枯水期洲滩宽度在500 m以下时,设置1条横沟即可,宽度超过500 m则应设置间距300 m的2条横沟。结论开沟沥水工程灭螺效果良好。合理设计纵沟、横沟、堤脚之间距离和挖沟深度,可优化工程的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微山湖区螺笼放养12个冬季、繁殖12代的成年钉螺睾丸、卵巢形态变化。方法以亲代来源于长江扬州段的微山湖子代成年钉螺为实验组,以长江扬州段江滩阴性成年钉螺为对照组,解剖两组钉螺获得完整的睾丸和卵巢标本。以常规方法固定、脱水、包埋标本,烘箱内聚合,用超薄切片机常规切片,取切片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拍照和观察,比较两组钉螺生殖腺超微结构。结果对照组钉螺精子细胞尾部横切面可见"9+2"微管结构,头端可见三角形顶体和呈螺旋形且致密的核质;实验组钉螺精子细胞尾部横切面"9+2"微管结构消失,头端染色质密度稀疏。对照组钉螺卵巢卵细胞核仁、核膜清晰,细胞质内可见卵黄体、脂质体、内质网,核膜为双层曲折,核仁均匀;实验组钉螺卵巢卵细胞核膜光滑,核仁不明显,细胞内含物更加稀疏。结论经过12个冬季放养,钉螺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北方的自然环境,其生殖腺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可能是微山湖区放养钉螺逐步减少甚至趋于消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