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静脉输液后出现ADR的患儿115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115例静脉输液出现ADR的患儿常见的原发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58.26%(67/115)和消化系统疾病18.26%(21/115),发生时间为用药后30分钟以内者80.00%(92/115);ADR涉及9类药物,最常见的为抗生素类61.74%(71/115)和中药制剂42.61%(49/115),抗生素类以头孢菌素33.04%(38/115)和青霉素类20.87%(24/115)多见;其中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者分别为71.30%(82/115)、28.70%(33/115)。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65.22%(75/115),1例(0.87%)患儿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 应加强儿童静脉输液监管工作,重视静脉输液药品的规范使用,关注儿童ADR的相关因素,提高儿童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3月儿科住院患者120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对120例儿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36例患者出现过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用药剂量超标、药物配伍不当和儿童慎用药物的使用,是造成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应重视儿科临床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析临床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的探析临床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结果:2011-11-05到2013-06-30,我院有187例病人的临床药物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其中,男女比例:45∶42。年龄:15岁到81岁。结论:不良反应对生命危害太大,所以必须予以监测、重视。 相似文献
5.
郑春玉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5):464-465
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广泛应用,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笔者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ADR患者相关资料,探讨其特点及预防对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长时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七大主要原因,同时通过自己的多年临床经验经验,总结出了预防这些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 .其主要目的 是通过经验总结,在以后的临床过程中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而带来的付面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简称ADR)工作中的作用。方法:总结临床药师参与ADR工作的方法、途径以及取得的成效。结果:临床药师应成为医院ADR监测网络的枢纽、采取多种方式宣传ADR知识、坚持到临床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ADR服务。结论:临床药师能够为减少临床ADR的发生发挥积极作用,是医院ADR工作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临床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3月~2011年5月我院586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1)中老年患者发生较多占51.4%;(2)组织系统方面:消化系统50.9%,血液系统12.3%,变态反应9.0%,心血管系统3.9%,神经毒性6.0%。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最常见、发生率最高,影响最大。结论:在临床中要充分地了解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合理地使用药物,增加疗效,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9.
小儿机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健全 ,临床用药常出现不良反应 ,误用、滥用药物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特别是在基层医院 ,这种情况更为严峻 ,现将我院 1 994年 1 2月~ 1 998年 1 2月期间收治的 36例不良反应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2 1例 ,女 1 5例 ;新生儿 8例 ,婴幼儿 1 8例 ,学龄前期儿童 6例 ,学龄儿童 4例。1 2 原发病 上呼吸道感染 8例 ,支气管炎4例 ,肺炎 6例 ,秋季腹泻 6例 ,霉菌性肠炎 2例 ,痢疾 2例 ,狗咬伤 2例 ,佝偻病性手足搐搦症 2例 ,硬肿症 1例 ,急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各 1例 ,败血症 1例。1 3 不良反应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加剧临床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抗菌药物的滥用主要以配伍禁忌、选药不合理、药理拮抗、重复用药、溶媒使用不合理等情况为主,加强抗生素临床用药指导,避免不合理使用状况,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与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甲硝唑的不良反应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00年—2016年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甲硝唑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整理并筛选甲硝唑不良反应的案例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药原因、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用药剂量、过敏史、预后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85例甲硝唑不良反应病例;甲硝唑的不良反应在21岁~60岁患者中发生较多,占99.68%;患者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患者较多,占64.32%;甲硝唑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原因主要包括预防感染(术后)、牙周疾病和胃肠道感染,分别占24.32%,17.29%和15.14%;甲硝唑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3 d内,占85.96%;1例(0.54%)患者死亡。结论甲硝唑在临床使用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强用药监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报告的300例中成药不良反应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以50岁以上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共279例(93.0%),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结论应重视中成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质量监管,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年元月至2008年6月收集到的11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5份ADR报告涉及5类药物共26个中西药品种,其中位居第一位的是抗菌药物占73.9%,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111例占96.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32.18%,大于60岁患者56例占48.6%。结论应重视药物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索药物不良反应(ADR)收集工作的不同切入点与防止漏报的方法。方法通过确定重点科室监测、关注重点监测人群与品种、重视药源性疾病的防治等环节切入,开展ADR收集。结果实践证明加强不同切入点ADR监测,能够防止漏报。结论ADR监测工作受多方面切入点影响,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17.
奥美拉唑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奥美拉唑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以"奥美拉唑"为主题词及"不良反应"为全文字段,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1998年1月~2010年7月的文献进行检索并查阅原文,共计235篇文献,共69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奥美拉唑致不良反应多发生在31~40岁,男性多于女性,但与患者性别无显著关联;口服给药不良反应集中发生在给药后3~7d,注射给药不良反应集中发生在1~10min及3~7d;临床表现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表现复杂,以过敏反应为主(21.74%)。结论:奥美拉唑致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19.
1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6月各科室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158例。结果:158例药品不良反应中,男75例,女83例。中老年人发生率最高,占52.53%。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主要不良反应症状为消化系统损害及皮肤损害。在不良反应轻重程度上,轻度者占76.8%,中度占22.4%,重度占0.8%。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转归较好,其中75.8%者治愈。24.2%的患者经采取有效措施后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总结、信息传播,为临床有效、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板式组合药在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患者体质量的关系。【方法】对273例确诊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采用短程化疗方案,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进行治疗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在应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共114例,占全部病例的41.76%,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以体质量低于标准体质量者居多,占76.32%。低于标准体质量组的患者与正常或高于标准体质量者在总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损害、尿酸增高及关节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血液有形成分、神经系统反应及其它方面无差别(P〉0.05)。【结论】低于标准体质量的患者在服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时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在应用板式组合药时应考虑到患者的体质量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