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沈其猷  李培  赵涛  刘彪  黄育南 《广东医学》2005,26(7):925-92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后续救治的影响。方法将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76)采用了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对照组(n=74)采用了常规液体复苏措施,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平均输液量为(2069±338)m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为18.4%,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率为13.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为11.8%,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8.4%,病死率为23.7%;对照组平均输液量为(2975±527)ml,ARDS发生率为32.4%,ARF发生率为14.9%,DIC发生率为20.2%,脓毒血症发生率为27.0%,病死率为31.1%。组间比较除ARF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既可降低ARDS,DIC和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又不增加ARF的病发率,同时也能降低胸部创伤病死率,是安全的液体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骏 《中外医疗》2016,(18):105-107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自2014年7月—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98例严重腹部创伤休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人。观察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治疗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体液复苏救治方法来进行救治。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是(2226±325)m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为10.20%,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生率为10.20%,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8.16%,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为14.29%,病死率为4.08%,对照组平均输液量为(3498±592)mL,ARDS发生率为18.37%,,ARF发生率为10.20%,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6.33%,DIC发生率为22.4%,病死率为10.20%。两组对比,除ARF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限制性体液复苏救治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能够降低一般休克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死亡率也较传统体液复苏方法明显提高,预后改善情况良好,其综合复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彭艳  彭雪刚  文刚  王俊英 《四川医学》2011,32(8):1263-1264
目的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FR)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62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积极液体复苏组(n=31)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1)两种方法中治愈率、病死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的结果。结果 AFR组输液量(2790±536)ml,治愈率71.0%,病死率29.0%。LFR组输液量(1802±313)ml,治愈率83.9%,病死率16.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ARDS、MODS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法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  相似文献   

4.
陈睦虎  钟武  胡迎春  杨帆  李绍兰 《四川医学》2013,(10):1512-1514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9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充分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患者病死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89例患者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低于充分液体复苏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较充分液体复苏组短;两组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没有差异.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可以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刘彦军  邓莉  龚良国  柏园 《当代医学》2021,27(30):129-130
目的 探析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90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性体液复苏干预,干预组接受限制性体液复苏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红细胞压积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输液量、复苏耗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胶体液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胸部损伤患者合并存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症期间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胸部创伤失血性休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我院胸外科收治的重症胸部创伤合并HTS患者48例,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开通2条以上静脉通道,快速输注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1000ml,706代血浆(羟乙基淀粉)500ml(晶/胶比例为2—3:1),当血压回升至70mmHg(1mmHg:0.133kPa)时,即减慢输液速度,限制晶体液输入量,每日平均输液量为(2050±350)ml。结果治愈46例,死亡2例,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MODS1例。结论重症胸部创伤合并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降低ARDS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刘勇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104-106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病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MODS发生率、AR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MODS及ARDS的发生,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指导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24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2例,接受传统监测技术下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组62例,接受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指导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心率(HR)、心脏指数(CI)、平均动脉压(MVP)、中心静脉压(CVP)、氧合指数(PaO2/FiO2)、术前输液量、复苏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治疗前HR、CI、MVP、CVP、PaO2/FiO2等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两组上述生命体征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输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复苏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RF、DIC、ARDS、MODS等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监测技术指导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结果 通过临床验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0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复苏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积极液体复苏,观察组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输液量、血浆乳酸含量(blood lactic acid,BL)、剩余碱(residual alkali,BE)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凝血活酶时间(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更短,BL更小,BE更大,输液量更少(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6.00%、4.00%,均低于对照组的24.53%、24.53%(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可推广。  相似文献   

11.
张云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9):1204-1206
目的:探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采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B组),传统液体复苏者50例(C组)。对比3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患者存活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及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B组补液量和PT均高于A组(P<0.01);A、B和C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7.8%、27.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57.9%、63.6%,但3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王萍  李乐  舒能媛  陶凯  曾美 《河北医学》2022,(12):2047-2052
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模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细胞比容(HCT)、血清乳酸(BLA)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8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模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B超测下腔静脉变异度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输液量、输血量、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HCT以及BLA,并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输液量、输血量和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复苏后1h时的PT、APTT和BLA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HCT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7例患者发生多器官综合征(MODS),6例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例患者病死,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10例患者发生MODS,9例患者发生ARDS,7例患者病死,两组患者的MODS发生率、ARDS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  相似文献   

13.
液体复苏及手术前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与评估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资料选择自2008年1月~2011年11月所收治的7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输液量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死亡率为11.89%,对照组死亡率31.25%,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苏液量及其他指标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和对确定性手术的前移有利于探寻复苏平衡点,改善预后,可降低死亡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临床值得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汲崇良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67-67
目的观察并探讨临床在救治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过程中应用两种不同液体复苏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积极液体复苏(AFR),试验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治愈率、病死率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后治愈率更高,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救治多发伤创伤失血性患者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更优,并有效控制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分析2组复苏效果.结果 复苏后研究组Hct、血清乳酸、B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 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恢复并维持重要脏器组织血流灌注,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抢救创伤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创伤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按复苏方式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对照组)。观察组20例,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50 mm Hg左右和对照组20例,维持MAP在70 mm Hg左右。分析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对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H值、氧合指数、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Cr)和病死率的影响。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损伤严重评分(I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Hb、Hct、Plt、PT、APTT和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经急诊两种不同输液方案处理并转入ICU后,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氧合指数、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酐(Cr)、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将8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42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3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60-90)mmHg,限制组在手术止血前以平均20mL/min的速度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MAP在(40—60)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II)及治愈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554-232)mL,PT(12.5±1.7)s,治愈率90.7%;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741±430)mL,PT(14.5±1.9)s,治愈率73.8%。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术前输液量明显减少,明显著降低,治愈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调动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可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陈昱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33-134
目的观察限制性体液复苏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症状的改善与治疗情况并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以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40例患者均为接受过限制性体液复苏后救治的患者,观察患者之间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ARDS、MODS、DIC、ARF)发生率以及各项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气碱剩余值(BE)、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等,并根据其严重程度影响死亡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在进行救治后,各方面恢复良好,平均输液量、各项并发症(ARDS、MODS、DIC、ARF)发生率以及各项实验室指标也较为理想,其中2例重度休克患者因病情严重导致临床救治死亡,疗效较轻、中度患者的预后要差。结论限制性体液复苏在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方面充分体现了优越性,疗效优于常规体液复苏治疗,且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存活率升高,在临床上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懋  李峥  杨林  张红  杨静 《西部医学》2018,30(4):526-529
【摘要】 目的 探讨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效果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应用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流程。观察两组有效救治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术后72h日输液量、液体复苏达标时间、住院时间、器官损伤及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以及抢救结果。 结果 观察组伤后送达病房救治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术后72h日输液量、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器官损伤及功能障碍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89% vs 8.89%, P<0.05);观察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变化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运用创伤链式抢救流程能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复苏效果和抢救成功率,有助于提高抢救效果及改善预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姜嘉赢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59-161
目的探讨与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术前急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北京燕化医院急诊科2009年3月-2011年12月急诊救治9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和B组(n=48)。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术前急救中将两组收缩压分别维持在10-12 kPa(75-90 mm Hg,1 mm Hg=0.133 kPa)(A组)和12 kPa以上(〉90 mm Hg)(B组)。比较两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液体输入量、输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浆渗透压、pH值、碱剩余(BE)、国际化标准比例(INR)、纤维蛋白原、电解质及住院期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①两组总输液量、浓缩红细胞输入量、血红蛋白量、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pH值、B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渗透压、INR、纤维蛋白原及电解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住院期间两组AR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RDS、SIR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减少出血量,节约血源,同时减少了再次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了ARDS、SIRS等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