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法"即用升、降、收、散的药物,调节少阳或厥阴阴阳交接的枢转作用,使机体脏腑关系协调,气血流畅,达到阴阳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和少阳法"及"和厥阴法",其实质是针对枢机为病而设的一种治法,故在临床上不能不辨病机随意运用。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有和少阳之小柴胡汤、和厥阴之乌梅丸、和少阳厥阴之四逆散,此三方枢机病位特殊,用药多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并不等于"和法"。"和法"的临床应用一定要符合枢机为病的病机特点,和而有据,勿使之过泛,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2.
总结邝卫红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经验。邝卫红教授临证善用和法治疗脾胃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调和肝脾,开郁为先;条畅枢机及平调寒热,治中焦以衡;攻补兼施并调气和血,治脾以安五脏。邝卫红教授认为"和法"除了传统的和解少阳、调和肝脾、平调寒热、攻补兼施等方法之外,还应包括五脏同调、调气和血、辛开苦降等多种治法。"和法"通过药物之偏性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病理偏性,调和阴阳,条畅枢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运用对立统一的辨证思维方法,对成因及病理较复杂的咳喘,采取寒热并用,温润剂下,宣上通下,散中寓敛,攻补兼施等治法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徐晓东临床辨治口疮,先辨阴阳,辨清寒热虚实,次辨方证,治法上重视调理体质,强调给热邪以出路,临床以成方化裁治疗,常施用甘露饮、升降散、潜阳丸合泻黄散、甘草泻心汤等,组方多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尤善用附子,取其通行开闭以解"郁热"病机。  相似文献   

5.
下法的传统定义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攻逐体内积滞,通泻大便,以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又称泻下法。中医辨证论治八法之一。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邪在肠胃,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寒积、水结、停痰留饮等实邪证候。由于里实证病情有寒热的不同,患者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在立法上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类型。因里实证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峻下与缓下的区别。常同解表法、和解少阳、渍法、祛痰、驱虫、活血等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活血化瘀方剂组方用药规律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匮要略》治瘀血之方,活血化瘀药常配以理气、温经、化痰、利水、清热之品,或佐以扶正,或峻药缓攻,或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刚柔并济。仲景活血化瘀诸方,用药精当,法度严谨,配伍巧妙,对指导临床遣药组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谈《伤寒论》三种治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伤寒论》寒热并举、攻补兼施、表里同治法的运用和组方原则 ,为临床上正确处理表里虚实寒热错杂之证候提示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宋代著名医家钱乙首倡“肾无实证,无可泻”之说,对后世影响极大,不少医家宗之,故对于肾脏所致的疾病都从虚论治,从补入手。中医学院教材《内科学》对肾病的辩证分型也只列虚证(肾阳虚,肾阴虚,肾气不固,肾精亏损等)而无实证可征。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肾脏疾病用补法治之效果不佳,而改用祛邪攻邪或攻补兼施法治疗往往取得满意的疗效。说明肾脏并非只  相似文献   

9.
肾结石并非是单纯实证,而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且以标、实、热为主的病症;同时,砂石阻滞,往往致气滞血瘀;湿热久羁,易蕴结成毒,耗阴伤阳.在治疗上采用分期辨治,将肾结石分为发病前期、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并综合运用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活血行气、温肾壮腰、滋阴养血等治法和药物,消补兼施、寒温并用方能取效.  相似文献   

10.
(二)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正确地辨别证候的寒、热属性,是决定用药为温热或寒凉的关键。《内经》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两者治法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原方始见于《伤寒杂病论》,为医圣张仲景创立,被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临床。其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补中扶正、攻补兼施的治法,尤适用于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因其安全可靠性高、疗效佳,被称为治疗中焦脾胃病的良方,更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12.
和法是通过和解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此处“和解”之意,并非单纯指“和解表里”,还包含调解、调和之意。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蒲辅周亦讲:“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和法适用于脏腑气血不和,或寒热混杂,或虚实互见的病证。故凡邪在少阳、募原,以及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失调、营卫不和等致病时,都可以和法治之。临床所见,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使和法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凡用通利攻逐的药物为主药,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的方剂,叫做泻下剂,由于病有寒热虚实的不同,证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与虚实并见之异,故本类方剂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在选用泻下剂时,应注意的几点是:凡表证未解,里实未形成者,不宜过早采用;年老体弱、孕妇、新产血亏、失血过多、胃肠溃疡等均应慎用,若必要时,可采用攻补兼施,或攻后即补的方法。一、寒下寒下法是以寒性泻下药为主,佐以行气破结药组成的方剂,适用于内有燥屎、宿食、水结等,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痢疾.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结论 凡治痢疾,当据虚实、寒热、气血损伤的轻重,灵活运用去滞、调气、和血的基本原则.治疗时当根据病情分别治之,热痢清之,寒痢温之,新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温清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西医治疗可根据患者不同状况选用不同药物.  相似文献   

15.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容易发病;又生机蓬勃,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治疗疾病时,应注意扶助其生生之气,有利机体的康复。临床应做到攻不伤正,补不碍滞。诚如明代儿科万全所云:“小儿用药,贵用和平,偏寒偏热之剂不可多服。”故小儿临床中多用攻补兼顾,寒热并用等相反相成之法,笔者不揣愚拙,简述如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方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条畅气机,疏理三焦,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睡眠障碍病机往往为少阳枢机不利,文章通过列举临床典型病案4则,运用小柴胡汤和解阴阳之底,并随各脏腑病机加减用药,以探讨其对睡眠障碍疾病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肤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目的 讨论中医分症论治鼓胀.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分症论治.结论 鼓胀初起多实,以行气、利水、消瘀、化积等治法,但忌攻伐太过,注意"衰其大半而止".并兼顾脏腑之虚灵活调之.晚期多虚,宜选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等治法补其本,并适当兼顾气、水、瘀的标实之邪.根据证情亦有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及朝攻暮补者.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头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既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亦可单独出现。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无论外感内伤,凡邪气上逆均可产生头痛。头痛是全身病理变化的局部反应,因此洽疗当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辨证论治。外感六淫之邪所致头痛者,病性多属实,治疗宜疏风散邪为主;内伤头痛多属虚,以补为主,多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法,也有挟痰挟瘀者又当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19.
重症水肿病因复杂,常合并多种疾病,多属邪盛正虚,寒热夹杂,治疗棘手。张发荣教授认为重症水肿可涉及五脏,治疗上往往一方一法难以取效,需要诸法并进,有是证则用是方,或寒温并用,或攻补兼施,或标本同治,方能取效。对于食药难进的患者,还可配合外治之法,或药熨,或浴足,以提高疗效。文章通过对张发荣教授治疗3例重症水肿医案的分析,揭示了张氏治疗重症水肿的思路与用药特色,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传统经方半夏泻心汤对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夏泻心汤随证加减治疗。结果半夏泻心汤对多种消化道疾病如食管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均有很好的疗效。结论本方辛开苦降甘润,泻不伤正,补不滞中,具有寒热平调、补泻兼施、消痞散结之功。临床上只要符合脏寒肠热、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病机的消化道疾病均可用之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