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玉容  方向明  叶文春  刘云 《西部医学》2018,30(10):1513-1516
【摘要】目的 探讨强化控制血糖在缺血性脑卒中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式,收集2013年以来在我院神经内、外科及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随机静脉血糖检查提示>10mmol/L,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同时使用静脉泵入胰岛素控制血糖,根据血糖控制水平分为强化降糖组(55例)和普通降糖组(58例);强化降糖组使随机指尖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普通降糖组使随机指尖血糖控制在10mol/L以下;所有患者于入院当时、入院后第3、7、14天抽血检测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 a (TNF a);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率、梗塞性出血发生例数、肺部感染发生例数、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发病后3个月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后CRP、TNF a的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入院后各时间点CRP、TNF α检测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低血糖发生率、梗塞性出血发生例数、肺部感染发生例数、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价、Barthel指数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强化降糖与普通降糖相比不能明显的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不能减少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改善发病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成人创伤性脑损伤后早期应激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早期应激性肝损害(HSI)发病率、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29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9例中发生早期HSI者49例,占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14.9%。HSI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颅脑损伤程度显著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和损伤类型等方面无显著关系。结论HSI可在创伤性脑损伤的早期发生,它的出现与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临床预后不良,死亡率增加,应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谷红注射液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应用奥拉西坦治疗,联合用药组应用谷红注射液联合奥拉西坦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MMP-9、Hs-CRP、Hc...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脑卒中应激性高血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SHG)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糖耐量异常(IGT)的发生情况。糖耐量异常与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将350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评估人院时的病情,对其预后进行对照观察,所有存活患者均行糖耐量试验(OGTT),分析糖耐量异常与应激性高血糖韵相关性。结果: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病情较血糖正常者重,且预后差;糖耐量异常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几率明显高于无糖耐量异常者。结论高血压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可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优劣的重要参数之一。存在有IGT的患者SHG发生率高,且预后较非IGT差。  相似文献   

5.
李丹 《吉林医学》2012,33(9):1868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金纳多注射液对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76例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确诊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8例。分别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金纳多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B组患者在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结论:采用金纳多注射液对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周颖 《中国民康医学》2003,15(10):631-631
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1 992年 2月~ 2 0 0 0年 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6例 ,男 2 6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6 0 0 2岁。诊断符合《全国第 4届脑血管病学会》通过的诊断标准 [1],并经头CT及MRI证实。其中发病即昏迷者、肝肾严重疾患者 ,心功能严重障碍者为观察对象。1 2 方法 所观察病例均在发病 1周内开始治疗 ,每位患者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 2 50ml ,加红花注射液 2 0ml,1次 /d静滴 ,1 4d为 1个疗程 ,一般 1~ 2疗程。同时配合针灸及康复训练。针刺百会、通天、络却、曲池、合谷、足三里。除百会穴外 ,其余均取双侧 ,针刺…  相似文献   

7.
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9月用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42例,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孙艳  张群 《中外医疗》2012,31(27):131-132
目的建立RP-HPLC法测定谷红注射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色谱柱:Zirchrom C18(4.6mm×250mm,5μm),检测波长403nm;柱温30℃;流速1mL/min。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0.0408~0.3264μg内线性良好,y=644726.0154×-2058.0714,r=0.9999,回收率为101.73%,RSD为1.65%。结论采用该方法进行含量测定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对谷红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激性血糖增高对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激性血糖增高是急性脑卒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对预后有较大影响,可加重脑损害和其它脏器的功能衰竭。因此,积极控制应激性血糖增高是治疗急性脑卒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本文对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82例作一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82例中,男11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谷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2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谷红注射液静脉输注14d为1疗程;对照组60例为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4%,(P〈0.01)。结论 谷红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红花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 Bcl- 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缺血 30 m in,再灌注 90 m in,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组织 Bcl- 2、Bax蛋白表达 ,在显微镜 (× 4 0 0 )下用图象分析系统检测光密度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 ,模型组 Bcl- 2 ,Bax蛋白表达光密度值明显增高 ( P<0 .0 1) ,与模型组比较 ,红花组明显增加 Bcl- 2蛋白表达光密度值 ( P<0 .0 1) ,降低 Bax蛋白表达光密度值 ( P<0 .0 1) ,红花组 Bcl- 2 /Bax光密度比值较模型组明显增加。结论红花注射液可通过上调 bc1- 2基因的蛋白表达与下调 Bax基因的蛋白表达以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3.
Lu Hai 《北京医学》1999,21(5):285-287
目的观察高血压伴或不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观察了47例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0例无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纤溶系统的变化,并与24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PA和纤溶酶原明显低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而PAI和D一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高血压病患者(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单纯高血压病患者t-PA和纤溶酶原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PAI和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有血纤溶功能异常,尤以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更为明显。血栓形成和血纤溶功能异常可能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斌  赵忠新  张玲珍  邵福源 《上海医学》2003,26(12):910-912
目的 观察巴曲酶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白细胞凝集性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28例,予巴曲酶20BU(1BU=0.17NIH凝血酶单位)治疗3d;对照组25例,除未予巴曲酶外,用药同治疗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脑卒中发病后24h内、48h和72h后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α亚单位(CD41)、P—选择素(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53(CD63)的表达及血小板与淋巴、单核和中性粒细胞的凝集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脑卒中患者发病48h后血小板CD62p的表达升高,发病72h后巴曲酶CD41、CD62p和CD63的表达及血小板—白细胞凝集性均无变化。结论 巴曲酶治疗可激活血小板,有必要同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5.
刘春洁  张茁  高天理 《北京医学》2006,28(9):544-54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狭窄组、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应用德国BN ProSpec系统以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浓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颈动脉狭窄组的CRP为(12.163±1.407)mg/L,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1.593±0.120)mg/L]和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5.027±0.557)mg/L],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清CRP水平密切相关,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微小RNA(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在GEO数据库中检索缺血性脑卒中基因芯片数据,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分析,对miRNA靶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及信号通路分析,最后构建miRNA调控网络和miRNA靶基因调控网络.结果 检索到芯片数据GSE55937,筛选得到50个差异表达的miRNA.筛选出的miRNA的靶基因的合集共7 557个.这些靶基因的功能主要为DNA依赖转录、DNA依赖转录调节等,主要分布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肿瘤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miRNA功能的调控分析及miRNA靶基因调控网络图提示,人类miRNA(hsa-miR)-15a-5p、hsa-miR-106b-5p、hsa-let-7c-5p、hsa-let-7 i-5p、hsa-let-7 g-5p中心度最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差异性表达的miRNA,hsa-miR-15a-5p、hsa-miR-106b-5p、hsa-let-7c-5p、hsa-let-7i-5p、hsa-let-7g-5p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因素。 方法 将 107 例住院脑梗死患者,根据血小板聚集能力(入院后阿司匹林 200mg/d 顿服给药,10d 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分为 AR 组 27 例和非 AR 组 80 例,并分析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 病、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尿酸、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对脑梗死患者发生 AR 的影响。 结果 AR 发生率为 25.2%。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x-LDL 水平是脑梗死患者发生 AR 的危险因素 (OR=1.009,95%CI:1.002~1.016,P=0.012)。 结论 ox-LDL 水平越高,脑梗死患者发生 AR 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联合丁苯肽注射液对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5例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40例,使用阿替普酶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25例,使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 Ho-1和 APN 变化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7天 ADL 和 NIHSS 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30天观察组 ADL 和 NIHSS 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观察组 ADL 和 NIHSS 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组患者将阿替普酶和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使用,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有助于改善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127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特征、既往史、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特征等.对影响卒中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27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5例.病死率为2.0%。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卒中死亡相关的因素为年龄(OR=4.435,95%CI:1.245~15.798)、白细胞计数(OR:3.974。95%CI:1.620。9.748)、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2A88,95%CI:1.665~3.717)及并发症(08:4.021,95%CI:1.608-10.052)。结论鬲龄、自细胞计数高、人院NIHSS评分高及有并发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丁苯酞(恩必普)联合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吸氧、降颅内压、降血糖、抗血小板凝聚、降血脂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予丹参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2周一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丁苯酞软胶囊,每次2粒口服,每日3次,2周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14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的基本痊愈率达33-3%、总有效率达90.0%、对照组的基本痊愈率23.3%、总有效率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6,P〈0.05)。结论丁苯酞(恩必普)联合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