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年来我们应用静脉滴注硫酸镁同时口服驱蛔灵治疗胆道蛔虫症取得了满意效果。其主要优点是:止痛效果好,排虫率高,疗程短。临床资料本组70例临床诊断均为胆道蛔虫症而留观察。男30例,女40例,年龄6~64岁。伴发热者10例,黄疸2例,孕妇4例。诊断标准:①上腹剑突下剧痛为阵发性绞痛或有  相似文献   

2.
读了《新医学》1984第11期“静脉滴注硫酸镁同时口服驱蛔灵治疗胆道蛔虫症70例”后,我遇到2位胆道蛔虫症病人,经用上述方法治疗效果很满意。例1:金××,女,28岁,以总胆管结石入院,  相似文献   

3.
贵刊1984年第11期刊登“静脉滴注硫酸镁同时口服驱蛔灵治疗胆道蛔虫症70例”一文后,我们按照此方法对50例胆道蛔虫症进行治疗,收到良好效果。并设40例为对照组,以观察对比进行疗效分析。治疗组5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7~64岁。对照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龄16~68岁。两组  相似文献   

4.
根据胆道蛔虫症的特点,本人采用自拟方利胆驱蛔汤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运用利胆驱蛔汤共治疗胆道蛔虫症33例,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均采用B超检查确诊。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57岁,平均31岁;24h内就诊者27例,24h以上就诊者6例;首次发作者24例,第2次发作者8例,第3次发作者1例。2治疗方法患者经口服食醋、硫酸镁,肌注654-2或阿托品、度冷丁等治疗6 ̄8h后蛔虫仍在胆道者,运用自拟方利胆驱蛔汤治疗。利胆驱蛔汤的药物组成:乌梅20g,蜀椒10g,细辛5g,槟榔10g,玄胡12g,川楝子10g,茵陈30g,柴胡10…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症引起腹痛时,禁用山道年驱虫。因为山道年可使蛔虫兴奋,虫体活动增强,更深地钻入胆总管,使腹痛加重。驱蛔灵(枸橼酸哌哔嗪)却能使  相似文献   

6.
1980~1981年,我们采用静脉滴注硫酸镁治疗胆道蛔虫所致胆绞痛22例。其中男8例,女14例;全部为住院病例。入院后即用此疗法者14例,用其它疗法无效而改用此疗法者8例。诊断标准①突然发生的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烈阵发性绞痛,伴有恶心或/和呕吐。腹痛间歇期疼痛可完全消失。②腹痛虽极严重,但腹部体征不多,只在剑突下或稍偏右有局限性压痛.③病程中有  相似文献   

7.
驱蛔灵治疗胆道蛔虫病30例。男11例,女19例。病程1~40天,方法:口服驱蛔灵片0.5克,每隔半小时1次,连服8次。如有复发,可依上法于首次服药24小时后重复给药。治疗效果:2小时内症状缓解20例,4小时内缓解26例,5小时内缓解28例,无效2  相似文献   

8.
胆道蛔虫病农村多见。传统治法是先予解痉、镇静、抗感染等,俟腹痛缓解再予驱虫。1981~1984年,我们对收治之胆道蛔虫病随机取110例于入院腹痛未缓解时即予驱蛔灵驱虫治疗(以下简称即服组);以98例仍用传统方法治疗(传统组),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9.
观察中药胆蛔汤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胆蛔汤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症的疗效。方法:应用中药胆蛔汤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症30例(治疗组),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对照组)的26例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6.7%和57.7%(χ2=12.56,P<0.01);驱蛔率分别为93.3%和57.7%(χ2=9.92,P<0.01)。治疗组腹痛和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t=5.48和11.22,P均<0.01)。结论:中药胆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效果显著且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消炎痛治疗胆道蛔虫症95例,效果良好。本组男26例,女69例;其中孕妇16例。年龄14~68岁。全部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胆道蛔虫症。治疗方法:绞痛发作时给口服消炎痛50毫克,以后25毫克,每日3次,连服2~3夫(孕妇亦可服)。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用消炎痛治疗胆道蛔虫症95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本组男26例,女69例;其中孕妇16例。年龄14~68岁。本组病例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胆道蛔虫症;有13例经B型超声波探查发现胆总管内有反光增强的平行光带;有35例并发胆道感染。  相似文献   

13.
一、乌英汤方药:乌梅五钱川椒一钱槟榔二钱黄芩五钱胡连三钱 楤木(学名Aralia decaisneana Hance)五钱白英一两以上为成人剂量,小儿减半用法:加水二碗煎煮,冷服每日1剂。疗效:共治46例,服1剂见效者(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14.
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是指原来寄生在空,回肠的蛔虫,钻进胆道所致的病症。由于蛔虫对胆道及胆道口括约肌的刺激,发作时可产生右上腹部阵发(疒交)痛。本病目前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尤以七岁以上的儿童为最常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农村发病率常较城市高。  相似文献   

15.
笔者采用硫酸镁、左旋咪唑治疗胆道蛔虫症62例(治疗组),常规方法治疗62例(对照组),两组病例诊断标准相同,随机分组,具有可比性。1 一般资料1.1 治疗组 62例中28例住院,34例为急诊观察病人。男30例,女32例。年龄6~10岁13例、11~20岁22例,21~30岁18例,30岁以上9例,最大73岁。1.2 对照组 62例中29例住院,33例为急诊观察病人。男33例,女29例。年龄7~10岁15例,11~20岁23例,21~30岁16例,30岁以上8例,最大68岁。  相似文献   

16.
胆道蛔虫病是肠蛔虫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起病急,情重,病人痛苦不堪,治疗方法很多。笔者近年来采用硫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口服丙硫咪唑治疗胆道蛔虫39例,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39例中男16例,女23例;年龄最大54岁,最小6岁病程最长16d,最短2d;并发胆道感染9例。1.2诊  相似文献   

17.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郭富昌蔡云生胆道蛔虫是急腹症之一。近6年来,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用阿斯匹林和中药川椒乌梅汤治疗单纯性胆道蛔虫32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疗。32例,年龄最大的51岁,最小的6岁。其中男20例,女12例。治疗时间最长7d,最短1d...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16岁,因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两天,于1963年9月1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两天前,在吃晚饭时突然开始上腹部疼痛,为阵发性绞痛,自觉腹内有“钻顶感”,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但并不向右肩部放散,疼痛发作过后也无不适感。伴有恶心,呕吐两次,吐出物为食物残渣和黄色苦味液体,并有蛔虫5条。曾在某医院给予阿托品治疗,并未使腹痛缓解。患者以往身体健康,平时有腹痛和便蛔虫史。  相似文献   

20.
《新医学》1972,(6)
胆道蛔虫症在农村较为常见。1971年我院曾用中西药物结合的方法治疗了17例.其中小儿2例。成人15例,均收到满意疗效。所用中草药为一见喜(榄核莲)3钱,煎服或泡开水服,每剂煎、泡二次,一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