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残胃食管吻合术后返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翁家乐杭州浙江医院(浙江310013)为探讨残胃食管吻合术后返流性食管炎的有效治疗方法,观察我院自1980~1996年行食管下段、贲门癌手术217例患者中术后3月复诊时有不同程度胃食管返流症状者133例,并...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返流性食管炎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返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手术造成食管胃正常的解剖、生理发生改变,导致胃或十二指肠液返流人食管内,引起食管粘膜炎症性变化。临床上表现为胸骨后的痛感、吞咽困难、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若不及时诊治,常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自1989年6月至1999年6月,手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470例,术后3个月来院复查,出现不同程度返流性食管炎症状者243例,占51.70%,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食管裂孔疝与返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返流性食管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率达78~97%。本文从临床观察与内窥镜镜检查等方面评价了该手术后远期治疗效果。作者自1981~1987年对127例术前经食道镜检查证实的食管炎患者施行了Nissen胃底折叠术,2/3患者返流性食管炎病史>2年,且既往无食管、胃手术史。食管炎诊断依据:内窥镜显示Savary-Miller2~4期病变,或1期病变同时有组织病理学诊断,食道pH测定异常。127例中109例手术后平均77个月随诊,其中105例行食道镜检查以重新评价。73例术后无返流症状,内镜下见折叠壁良好;46例既无返流又无吞咽困难,19例暧气消失,44例出现呕吐困难,部分病人胃肠胀气  相似文献   

6.
胃底折叠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裂孔疝和返流性食管炎。为保证手术成功,常强调食管胃接合部的复位,并固定于膈下。根据近年的临床和实验经验认为,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并非制作了腹段食管,而是构成了活瓣机制。因为作胃底折叠时并不缝合膈脚,且对短食管者,胃底乃折叠于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抗返流手术治疗胃食管返流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 1999年 3月~ 6月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治疗胃食管返流性疾病 3例 ,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本组女性 1例、男性2例 ,年龄分别为 79岁、37岁和 5 1岁。主诉为胸骨后烧灼痛、嗳气、返酸、恶心和呕吐 2年~ 10年 ,均经正规长期 (1年以上 )奥美拉唑和西米替丁等治疗 ,但效果不佳。术前均经食管胃X线钡餐造影和胃镜检查 ,诊断为食管裂孔疝和返流性食管炎。例 2伴有支气管哮喘和食管溃疡 ,病理报告为食管粘膜中度鳞状异形化生。 3例患者术前食管压力测定表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均明显减低 (4 4~ 10 4mmHg) ,例 1并显…  相似文献   

8.
保留食管下括约肌术后抗返流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10.
返流性食管狭窄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食管疾病或后天性食管疾病均可引起返流性食管狭窄。对返流性食管狭窄,既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也可采用手术治疗。【病因】胃食管返流可导致食管狭窄。引起胃食管返流的原因有:1.先天性疾病:食管下段括约肌缺如、括约肌发育延迟。2.后天性疾病:特发性返流(种族因素、饮食因素、肥胖症、精神紧张等);  相似文献   

11.
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后返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胃癌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文章对的病例有增加的趋势,由于技术上的进步,并发症也明显减少。但术后返流性食管炎,仍是临床上一个难题。84例全胃切除术后14例食管炎患者的资料,并参阅部分文献,从临床实践和认识上,对其临床表现,与不同术式的关系,诊断和治疗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2.
贲门失驰缓症,也称贲门痉挛或巨食道,是食管神经肌肉失常的疾患。本症发病率较低,主要见于成年人,但青少年甚至婴儿亦有报告。本病男性多于女性。本院普外科经治贲门失驰缓症1例,现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食管切除术后返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习食管切除术后返流的发病机制及抗返流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 碱性返流性食管炎是胃全切除术后较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症状、程度不一,严重者非常痛苦,以胸骨后疼痛、返流、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致病人不敢进食。内窥镜所见从吻合口到食管粘膜水肿、发赤、糜烂及溃疡。文献报告,胃全切除术后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约30~40%,属重症病例者约达10%。这是因为手术切除或破坏了食管下段括约肌、膈肌右脚、隔食管韧带及贲门皱襞,贲门切迹不复存在,从而使食管丧失了其下段贲门括约肌的功能并使食管内压明显降低,致碱性肠液、胆汁、胰液形成返流,引起食管下端化学性炎症。同时,消化道输出端排空延迟及障碍,也是形成返流性食管炎的另一  相似文献   

15.
空肠插入术预防返流性食管炎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贲门癌行胃次全和胃全切除重建消化道,常用的方法是食道与空肠Roux-en-Y吻合,十二指肠与食道吻合,或将近侧胃大部切除后用远侧残胃与食道吻合等。这些方法虽然有胃的部分生理功能,但返流性食道炎的病例已是最明显的并发症。为了预防返流性食管炎,我们自1981年11月至1984年10月对贲门癌病例采用空肠插入术来重建消化道,现将35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30例,女性5例。年龄20~74岁,平均为54岁。癌肿分期(按北京肿瘤研究所分期):Ⅰ期2例(5.7%),Ⅱ期5例(14.3%),Ⅲ期21例(6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唇式加固、胃底折叠His角重建与单纯机械吻合对食管贲门癌机械吻合术后的抗返流效果。方法纳入我科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期间的176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实施单纯机械吻合术(机械吻合组,n=42)、机械吻合胃底折叠His角重建术(His角重建组,n=56)及机械吻合唇式加固术(唇式加固组,n=78),术后3个月常规行胃镜检查并活检,以判断其抗返流效果。结果 3组患者间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吻合部位及切口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返流发生率机械吻合组、His角重建组及唇式加固组分别为69.05%、28.57%及14.10%,唇式加固组和His角重建组均明显低于机械吻合组(χ2=37.088,P=0.000;χ2=15.833,P=0.000),且唇式加固组又明显低于His角重建组(2χ=4.241,P=0.039)。唇式加固组无一例出现吻合口漏,术后均安全出院,仅有2例出现中度吻合口狭窄,经扩张后均恢复良好。术后返流发生与吻合部位无关(P>0.05)。结论唇式加固与胃底折叠His角重建在食管贲门癌机械吻合术中均有明显的抗返流作用,唇式加固的抗返流效果更佳,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7.
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EA)合并食管气管瘘(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TEF)是新生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近十多年来,EA/TEF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在三级专科医院可高达85%~90%或以上,大大提高了我国食管闭锁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返流病是上消化道最常见的疾患之一,发生并发症的部分病人需外科治疗。作者从1988年7月至1996年12月用各种抗返流手术方法治疗87例胃食管返流病人,其中包括77例滑动型食管裂孔疝,8例短食管,2例食管旁疝。48例用Nissen胃底折叠术,11例用Belsey 4号手术,3例用Collis-Nissen手术,1例用Thor手术,24例用作者自己设计的贲门斜行套叠术。3例Nissen手术术后复发,全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为6.9%(6/187)。从1993年开始施行贲门斜行套叠术,全部病人术后24h食管pH监测证明手术成功。结论:Nissen手术虽应用广泛,但难于操作和并发症多;相反,贲门斜行套叠术易于传授,疗效确实,有效地建立了抗返流屏障。  相似文献   

19.
抗胃食管返流手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返流病是上消化道最常见的疾患之一,发生并发症的部分病人需外科治疗。作从1988年7月至1996年12月用各种抗返流手术方法治疗87例胃食管返流病人,其中包括77例滑动型食管裂孔症,8例短食管,2例食管旁疝。48例用Nissen胃底折叠术,11例用Belsey4号手术,3例用Collis-Nissen手术,1例用Thor手术,24例用作自己设计的贲门斜行套叠术。3例Nisson手术术后复发,全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为.9%(6/87)。从1993年开始施行贲门斜行套叠术,全部病人术后24h食管pH监测证明手术成功。结论:Nissen手术虽应用广泛,但难于操作和并发症多;相反,贲门斜行套叠术易于传播,疗效确实,有效地建立了肮返流屏障。  相似文献   

20.
我院从1983年1月~1997年12月,行急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男27例,女9例,年龄28~65岁,平均56岁,其中>50岁29例。全组病例均有血吸虫病史,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