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瘀血的标本同治许竹梅,段玉芳鸡泽县小寨中心卫生院(057350)临床病症虽错综复杂,但总能分出标本,瘀血也不例外。就其所致瘀血的因素与瘀血而言,病因为本,瘀血为标;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产生多种病症的致病因素。就其瘀血与瘀血所致的病症而言,瘀血为...  相似文献   

2.
瘀血病证尽管有许多,但其基本病理病证瘀血热证、瘀血寒证、瘀血气虚证、瘀血气郁证、瘀血痰湿证、瘀血水结证6种情况,其治法主要有活血清热、活血散寒、活血益气、活血理气、活血祛痰湿、活血利水。出血病证尽管有很多,但其基本病理病证血热出血证、阳虚出血证、瘀血出血证、气虚出血证、阴虚出血证5种情况,其治法主要有凉血止血、温阳摄血、化瘀止血、益气止血和滋阴止血。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中医瘀血证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瘀血和非瘀血2种状态的研究,为中医糖尿病辨证分型和活血化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31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瘀血组和非瘀血组,在体重指数、血压无差异的状态下,对其采血测定血常规、血糖各项、血脂各项、血流变等项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瘀血组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非瘀血组;在全血黏度(高切,中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等项目比较中,瘀血组均高于非瘀血组,差异有显著性(全部P〈0.01),但瘀血组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数则低于非瘀血组(均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异常是造成瘀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治疗难度大,张炳厚认为肾为阴络,亦为血脏。CKD早期即存在肾络受损,肾虚为CKD瘀血之本,肾气虚则血液不行,肾阳虚则阴络不温,肾阴虚则火灼阴络。CKD瘀血的表现繁杂,可分为有形瘀血与无形瘀血,面色黧黑、水肿、视物模糊、肌肤甲错等为有形瘀血征象,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则提示为无形瘀血。张炳厚认为,血瘀证在CKD中极为常见。瘀血可生热、痰、湿、水、浊毒、风等实邪,诸邪亦可促进瘀血产生,加速CKD进展,瘀血日久治疗难度愈大,预后愈差。因此治瘀之要在于补虚化瘀,生新血以祛瘀血;泄浊排毒,给瘀血以出路;以通为用,巧用藤类与虫蚁药以搜伏风、通结络;对于合并出血者应化瘀止血。在选用活血药时,应根据病情轻重分层论治,早期宜和血活血、中期宜破血逐瘀、晚期宜养血活血。  相似文献   

5.
对于瘀血导致的疾病,名医张仲景善用下瘀血法进行治疗,故将其所创10首下瘀血方剂分为缓下和急下两类进行辨析。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归于缓下,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大黄甘遂汤、大黄牡丹汤、鳖甲煎丸归于急下。总结缓下和急下两类方剂各自的组方用药特点、临床应用指征,并认为凡能使瘀血从下排出者皆可归于下瘀血方剂之列;提出不仅要治血,还要治气;认为着眼瘀血之时亦需顾及兼邪,一并下之;对于瘀血证应知机审时,尽早医治,防止其迁延而成癥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献血后皮下瘀血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本市2010年街头无偿献血后发生的皮下瘀血反应的献血者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009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献血后皮下瘀血反应,绝大多数为预防及护理方法不当所造成。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采取正确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可使皮下瘀血反应明显减少。出现献血后皮下瘀血反应,采取得当的护理方法,可使献血反应者在较短时间内症状缓解、消失,恢复正常状态。结论开展对献血前、后整个过程的系统预防及护理,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皮下瘀血反应;出现献血后皮下瘀血反应,采取得当的护理方法对症处理,能够快速使皮下瘀血反应的献血者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瘀血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是多种疾病的病理产物,也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而活血化瘀法是瘀血证的主要治疗原则。瘀血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能引起各种疾病,临床中许多常见病、疑难病在其致病之因或疾病发展过程中,都可见到瘀血之证。  相似文献   

8.
瘀血腹诊的客观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瘀血腹诊的定位及手法,明确实验室检查指标对瘀血腹诊意义,本研究以中医传统理论和解剖学为基础,通过152例瘀血腹证的临床验证,重新设计确定了瘀血腹诊的定位检查手法;采用电子计算机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瘀血腹诊进行屯客观化分析,发现瘀血腹诊的本质特征与血液粘度升高,血小板聚集及粘附性增高,血栓易于形成及肌电图有关;上述指标作为瘀血腹诊的客观指标用于诊断,也能达到80.0%以上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活血化瘀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之一,所用方药包括活血行血、活血祛瘀和破血攻坚三类。活血行血方药具有疏畅血脉、推动血行以及活血补血的作用,用于瘀血轻症。活血法瘀方药具有开瘀通阻、活血通络、法瘀生新的作用,用于气滞血瘀、经络瘀血之证。破血攻坚方药则具有破血祛瘀、攻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瘀血有形之症积肿块、瘀血经闭、外伤肿痛等症,由于瘀血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别及合并证的存在,故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适当配合其他治法,常用如下:1温经化瘀法血宜温,温则通,寒则凝。治疗瘀血寒症时,当以活…  相似文献   

10.
清代医家叶天士、王清任皆是治疗瘀血证的名家,对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及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关瘀血证的治疗作一归纳分析,试探讨叶、王治疗瘀血证特有见解及临床经验,通过比较加深对二人学说的认识,同时为临床治疗瘀血证提供对比经验。  相似文献   

11.
l辨察证俱,班格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温病的病因为六淫温邪,温病过程中由于四时不同温热之邪的作用,其出血见证有两类临床征象:即出血和瘀血。温病出血往往由于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或损伤肌络、血从外溢;或损伤田络、血从上浇;或损伤阴络、血从下溢,从而可见肌肤发斑、吐、扭、便、尿血等见证。而在热邪迫血妄行的同时,必然造成瘀血的形成。首先因热邪灼伤血络,血液外溢,势必使离经之血成为瘀血,郁阻脉外,进而由于脉外瘀血对血道的压迫,使血行受阻,运行失畅,郁阻不通而再形成脉内瘀血.故出血本身就意味着瘀血的产生,而瘀血的…  相似文献   

12.
王清任三步辨瘀血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王清任辨瘀血症“三步”之法:1瘀气典型症状的有无。2.从不典型症症状中辨瘀血的存在,遵循三原则发病急骤,时发时止而无表里证者为瘀血,证候单纯,长期不愈而无表里证者为瘀血,难辨起因的怪证多有瘀血。3.审病史,治疗史以辨瘀血不存在。  相似文献   

13.
从瘀血的产生与肺的生理特点相关、痰瘀相关、瘀血在相关肺系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瘀血与肺的相关性,为活血化瘀法在相关肺系疾病中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老年性痴呆瘀血阻窍的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老年性痴呆瘀血阻窍从其理论源泉及生理病理角度分析瘀血的来源,探讨了瘀血阻窍与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病理以及临床治疗之间的联系,认为瘀血阻窍是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因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应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探讨传统东洋医学中的瘀血诊断为目的。通过测定瘀血病态时血清辅酶Q浓度,以及对瘀血证患者给予辅酶Q制剂,观察活血祛瘀效果,探讨瘀血的轻重程度与辅酶Q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瘀血状态就是低血清辅酶Q状态。  相似文献   

16.
古代医家对瘀血舌的诊断与治疗有相当研究,尤其在诊断方面,故从瘀血舌的舌色、舌苔及其舌下络脉3个方面论述了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瘀血舌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清钧  琚玮 《河南中医》1994,14(1):58-59
瘀血证治略论马清钧,琚玮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血瘀/中医病机,血瘀/中医药疗法瘀血是某些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其它疾病的主要病因。由瘀血引起的临床症候往往多种多样。根据中医学“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观点,许多疑、难、顽证从瘀血论治多...  相似文献   

18.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瘀血证的独特疗法,瘀血学说,起源于《内经》,立名于《金匮》,发展于清代。当代则得了阐明和重视。早在二千年前的《内经》对瘀血的论述,在名称上有恶血、留血、坏血、死血、干血之称。在病因上有风寒、热邪、气滞、外伤、出血等。如:“塞邪客经脉之中,则血不流畅”,“热邪入血,与血液相结则形成瘀血”。气滞导致血瘀,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止血止”。之述,外伤引起血管破裂,瘀血内留,而形成瘀血。“若有所堕坠,虽血在内而不去……则气血凝结”之论。各种出血后,血液瘀积,形成瘀血、吐血、便漏。“其血无不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  相似文献   

19.
瘀血头痛是头痛常见的临床类型,其范围有二:①为跌扑损伤,头部外伤,头面部瘀血阻滞脑窍;②各种内伤头痛反复发作,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久病及肾,脑络为瘀血凝滞。辨治瘀血头痛,要善于运用辛温通络、活血通窍法,后期以滋补肝肾,健脑生髓为主。总结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在通窍活血汤基础上加强辛温通络之品及虫类药组成“通窍止痛汤”,并用活血养血、滋补肝肾、健脑生髓的“补脑汤”治疗瘀血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癌症论》     
西医所指的“癌症”应包括中医所述的噎膈、反胃、息贲、伏梁、乳岩、肉瘤等与瘀血有关的疾病,癌症与瘀血有关。要治愈癌症就要研究瘀血,研究血液。血液是人身体的第一要素,血液健康,身体才会健康,所以要想方设法去制造健康的血液,制造一个癌细胞不能生长的环境,才能战胜癌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