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晚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释放TNF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物活性测定法观察了LPS、IFN-γ及LPS+IFN-γ诱导正常人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释放TNF的动态变化。结果:在上述诱生剂诱导下正常人PBM均可释放INF,并且存在明显的时间效价关系,以LPS+IFN-γ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2.
用生物活性测定法观察了LPS、IFN-γ及LPS+IFN-γ诱导正常人和中晚期大肠癌患者(PBM)释放TVF的动态变化.结果;在上述诱生剂诱导下正常人PBM均可释放TNL并且存在明显的时间效价关系,以LPS+IFN-γ所诱生的TNF活性最高。在中晚期大肠癌患者中单独应用LPS或IFN-γ均不能诱导PBM释放TNF,而LPS和IFN-γ联合作用PBM后可使其分泌较高水平的TN;但其TNF的动态变化与正常人有明显的不同。上述结果提示:中晚期大肠场患者PBM释放TNF的能力受到抑制或损害,经适当的诱导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TNF产量。 相似文献
3.
王红梅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9,20(4):327-328
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方式,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为细胞核碎裂、溶解、染色质凝集,但细胞膜仍保持完整。这是细胞凋亡与坏死时的主要区别。单核细胞在防御肿瘤方面有重要作用。人类许多恶性肿瘤表现为细胞调亡能力下降。为此,我们对58例恶性肿瘤的住院病人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恶性肿瘤组,男性47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约为4.3:1。年龄最大73岁,最小23岁,平均年龄53岁。其中胃癌29例,结肠癌15例,前列腺癌12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58例患者均经组织学… 相似文献
4.
5.
本文观察了15例中晚期大肠癌患者在热化放治疗前后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和T细胞集落(TL-CFU)。结果表明患者外周血CD3 、CD4 减少,CD8 增多,CD4 /CD8 比值下降(P<0.01);TL-CFU降低(P<0.01);其淋巴细胞条件培养液(PHA-LCM)对TL-CFU的形成有抑制作用。HCR治疗后CD8 减少,CD4 /CD8 比值升高,TL-CFU增加,PHA-LCM的抑制作用减轻。 相似文献
6.
膀胱癌患者外周血免疫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8月~1998年4月,对28例病理确诊为膀胱癌的患者进行了外周血免疫功能的观察,以便为术后免疫促进剂的应用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28例膀胱癌患者,男22例,女6例;年龄41~85岁,平均60.23岁。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生长抑素(SS)的变化及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观察25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SS水平及免疫功能的改变,并分析两者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术前外周血S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大肠癌组术前NK细胞活性、CD4^+T细胞比例、淋巴细胞增值能力以及IL-2诱生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反应停对慢性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淋巴细胞份离液从13例慢性肝炎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进行体外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化法观察反应停对PBMC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其他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反应停可抑制PBMCs TNFα和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结论反应停对慢性肝炎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反应停对慢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反应停对慢性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淋巴细胞份离液从13例慢性肝炎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进行体外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化法观察反应停对PBMC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其他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反应停可抑制PBMCs TNFα和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结论:反应停对慢性肝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外周血单核细胞与缺血性心脏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目的变化,方法: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单核进行计数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作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数明显增高,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单核细胞数变化不明显,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164例大肠癌MC_5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研究,分膜型、浆型及间质型.膜型MC_5强阳性在高分化腺癌中占38.46%,分别与中、低分化腺癌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间质型MC_5阳性率在低分化腺癌中占83.33%,与高分化腺癌相比,P<0.01,但与中分化腺癌相比P>0.05,浆型MC_5强阳性在各种分化类型中均较高.早期组8例均为高分化腺癌.膜型占75%,与中、晚期组相比P<0.05,浆型和间质型的MC5阳性数在中、晚期组均较早期组多见.MC_5抗原定位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类型有一定关系,并随抗原定位的演变与大肠癌变过程及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观察了大肠癌患者血浆生长抑素免疫活性物质(SLI)含量变化。结果显示,肿瘤组血浆SLI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浆SLI含量以Dukes A,B期组升高更为明显;手术切除肿瘤后,血浆SLI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血浆SLI含量与肿瘤细胞细胞分化程度、肿瘤部位无关。结果说明,机体生长抑素(SS)的分泌和释放与大肠癌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大肠癌早、中期血浆SS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组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huMCP-1)融合蛋白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溶瘤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huMCP-1单独或与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的单核细胞溶瘤活性。结果:10ug/ml的重组huMCP-1可促进人单核细胞对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和Hce-8693细胞的溶瘤作用方面具有协同作用(P<0 .01)。100U/ml的IFNγ与1ug/ml的重组hrMCP-1在增强单核细胞对SG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21及IL12单用或联合应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的PBMCs,用低浓度IL2维持培养,经不同的刺激条件(对照组、抗IL21组、IL21组、IL12组和IL21+IL12联合组)诱导培养72 h后,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PBMCs的细胞毒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T调节性细胞(Treg细胞)和CD4+IL17A+T辅助17细胞(Th17细胞)的含量,细胞活性检测试剂-8(CCK-8)法检测PBMCs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的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L21及IL12可显著增强PBMCs细胞毒活性,IL21+IL12联合组的效果优于单用IL21组和IL12组.IL21及IL12可显著降低Treg细胞含量,抑制PBMCs凋亡.不同细胞因子处理组对Th17细胞的含量和PBMCs的增殖能力均无显著影响.结论 IL21及IL12可增强子宫内膜癌患者PBMCs的细胞毒活性,联合应用效果更明显.抑制Treg细胞的分化和PBMCs的凋亡可能为其机制之一,而与Th17细胞的分化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外周血单核细胞SOCS-1表达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预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4例MODS患者,并采集其外周静脉血,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分别以RT-PCR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PBMCs中SOCS-1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分析其与预后及MODS评分的关系。结果MODS组中死亡患者PBMCs中的SOCS-1 mRNA表达量(0.4938±0.0273)显著低于存活患者(0.5475±0.0289)(P<0.05),SOCS-1蛋白表达量(0.7924±0.0284)显著低于存活患者(0.8406±0.0407)(P<0.05)。MODS患者的PBMCs中的SOCS-1mRNA表达量与MODS评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723,P<0.01),SOCS-1蛋白表达量与MODS评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534,P<0.01)。结论在MODS中,SOCS-1的表达可能起到保护组织避免损伤的作用,SOCS-1表达的减少可能提示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免疫磁珠技术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大肠癌患者外周抗凝血5ml,加入6%HKS200/0.5,4℃下静置60min,取上清,加入抗CEA单克隆抗体,在4℃下作用90min,然后室温下与免疫磁珠作用60min,在磁性细胞分离器中静置30min,镜下观察玫瑰花环形成情况,HE染色,进行免疫磁珠技术敏感性测定。结果5ml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可被检测出来,大肠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42.5%。结论免疫磁珠技术是一种有效检测肿瘤细胞的方法,可以从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肿瘤细胞,监测微转移的存在,有助于临床对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使用COBE Spectra血液成分分离机大量采集实验猕猴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继而可从中分离得到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为进一步利用猕猴开展免疫学研究、基因治疗提供足够的目的 细胞,探讨采集的关键技术,建立安全、有效的采集方法.方法 体重为4-5奴的实验猕猴5只,采集前一个月内分3次进行自体或异体血液于4℃储备共120 mL,用于采集时填充管路.5只猴采集前接受rhGM-CSF 20μg/ks皮下注射动员4~5 d,麻醉动物后行股动脉穿刺,选择自动外周血干细胞收集程序(Auto-PBSC)进行采集.采集结束后管路中血液以10 mL/min回输给动物3~5 min.结果 生长因子连续注射第4天外周血白细胞数增至最高,收获细胞数量随循环血量和采集次数增加而增多.经动员的所有猴能够采集到需要的PBMC,最多达9.9×108,采集次数1~3次,循环血量达750~1420 mL,实验结束后1只猕猴因心脏衰竭死亡.结论 人用血细胞分离机可用于4~5 kg实验猕猴PBMC的大量采集.由于动物不同于人体,为保证采集成功需要选用适合于猕猴的程序,采集前做好储血和生长因子动员准备,稳定的麻醉保定,提高抗凝剂比例,积极处理并发症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形态和增殖活性方面对137例胃癌和80例大肠癌标本作了比较研究,发现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两种肿瘤的增殖活性不同所造成的;此外,胃壁肌层厚于大肠肌层及胃蠕动强于大肠是造成胃癌转移机率高于大肠癌的另一原因。由此导致胃癌预后较大肠癌预后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