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78例高血压病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正常颈动脉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糖尿病史和血压,测定尿酸及其他生物化学指标.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颈动脉组.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以新疆煤矿总医院2006年7月-2007年9月心内科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选择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A组)35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B组)33例、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C组)28例及正常对照组(D组)30例.共126例,全部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并常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腰围、吸烟史及血脂等生化指标,观察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情况.结果:1.A组、B组、C组及D组四组之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有明显差别(P<0.05);A组与B组、C组、D组相比颈动脉粥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83);B组、C组与D组相比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加(P0.0083).2.A组、B组、C组HDL-C水平均低于D组(P<0.05):A、B、C三组问HDL-C水平无明显差别.3.A组腰围水平高于D组(P<0.05),其余各组间腰围水平无明显差别.结论:1.有高血压或有高尿酸血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正常人;2.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提示高尿酸血症可能促进了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10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血尿酸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将其分别分为高尿酸组(n=42)与正常尿酸组(n=67)、IMT正常组(n=45)与IMT增厚组(n=64),比较各组患者的血脂、尿酸、颈动脉IMT等指标,其中血脂、尿酸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颈动脉IMT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结果本组109例患者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38.53%(42例);高尿酸组患者血甘油三酯(TG)[(2.83±1.24) mmol/L]、总胆固醇(TC)[(5.80±1.3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3.97±0.98) mmol/L]及颈动脉IMT水平[(1.08±0.19) mm]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2.28±1.12) mmol/L、(5.32±1.13) mmol/L、(3.61±0.82) mmol/L、(0.98±0.1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为(419.28±60.17)μmol/L,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51.11%(23/45),分别高于IMT正常组的(345.92±52.09)μmol/L及29.69%(19/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732,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有无高尿酸血症分成高尿酸血症组(40例)与无高尿酸血症组(40例)。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液检测患者的血清相关指标水平。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及分叉处的内膜厚度,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数量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分析高尿酸血症同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结果:高尿酸血症组患者血清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无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斑块数量与IMT均显著高于无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肾功能衰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高尿酸血症同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5.
体检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我院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人员进行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64.0%,其中,男性为81.8%,女性为38.7%.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在年龄(P=0.000)、性别(P=0.000)、高血压病的发生率(P=0.000)、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P=0.008)、尿酸(UA)水平(P=0.002)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体重指数(BMI)(P=0.247)、血糖(P=0.684)、总胆固醇(TC)(P=0.891)、甘油三酯(TG)(P=0.99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65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0.948)及BMI(P=0.649)、TC(P=0.738)、TG(P=0.800)、LDL-C(P=0.855)、血糖(P=0.888)不同级别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年龄、性别有关.健康体检中应增加血尿酸水平的检测,以利于早期识别、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尿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15例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颈动脉正常组(40例),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8例),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37例)三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尿酸(U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组之间,高敏C反应蛋白、尿酸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血清总胆红素显著低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结论:高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低胆红素血症均是预测动脉的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赵梅花  闫峻  黄丽明  赵红宇 《海南医学》2016,(14):2270-227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体检符合高尿酸血症诊断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高尿酸血症组,以同期体检血尿酸值正常的人员中选取63例作为非高尿酸血症组,连续跟踪观察5年,100例完成随访,其中高尿酸血症组46例,非高尿酸血症组54例。比较两组受检者基线时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肪含量(Fat%)、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观察以上各指标5年的变化,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基线时两组受检者的BMI、WHR以及Fa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SBP、DBP、FBG、TG、T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随访期间,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水平均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各自组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8例(39.1%),非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1例(20.4%),高尿酸血症组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组基线时血尿酸水平偏高(OR=0.049,95%CI=0.003~0.784)和Fat%超标(OR=0.277,95%CI=0.082~0.939)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应早期加强高尿酸血症的干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我院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人员进行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64.0%,其中,男性为81.8%,女性为38.7%。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在年龄(P=0.000)、性别(P=0.000)、高血压病的发生率(P=0.000)、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P=0.008)、尿酸(UA)水平(P=0.002)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体重指数(BM I)(P=0.247)、血糖(P=0.684)、总胆固醇(TC)(P=0.891)、甘油三酯(TG)(P=0.99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65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0.948)及BM I(P=0.649)、TC(P=0.738)、TG(P=0.800)、LDL-C(P=0.855)、血糖(P=0.888)不同级别的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年龄、性别有关。健康体检中应增加血尿酸水平的检测,以利于早期识别、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高尿酸血症与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5年8月-2009年9月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298例,按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及正常尿酸组,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情况,分析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尿酸与三酰甘油、血肌酐等呈正相关(P<0.05);颈动脉病变、视网膜病变与血尿酸呈正相关,合并左心室肥厚、脑血管意外、肾脏损害者,血尿酸值也显著升高.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尿酸与多因素相关,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表明高尿酸血症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64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MT)正常组、颈动脉IMT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组3组.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在各组血清中的浓度变化,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着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相应增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者相互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致残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非致残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52例,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尿酸组,比较易损斑块检出率;根据是否存在斑块及斑块性质,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比较各组血尿酸水平。结果高尿酸血症组易损斑块检出率高于正常尿酸组(90.67%vs71.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尿酸与非致残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与高尿酸血症相关性.方法 检测389例高血压病患者及400例健康者血清尿酸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组血尿酸水平398.6±97.2μmol/L,健康组血尿酸水平212.3±85.1μmol/L,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u=28.61,P <0.01).389例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97例,占25%;400例健康者并发高尿酸血症11例,占3%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血压水平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高血压病患者应常规检测血尿酸水平,高血尿酸者应监测血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10例,根据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A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患者B组在年龄、糖尿病病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尿酸(SUA)水平均高于A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尿酸水平、年龄,糖尿病病程、LDL-C是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将老年T2DM患者85例,按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惠者尿酸、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老年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尿酸水平为(378.25±83.61)μmol/L明显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285.78±79.3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病程、收缩压、空腹胰岛素、Ln(HOMA-IR)和Ln ISI均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尿酸水平、年龄,病程、收缩压、Ln(HOMA-IR)、Ln ISI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尿酸水平与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别嘌呤醇对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脉压和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1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硝苯地平控释片组(n=55)与硝苯地平控释片+别嘌呤醇组(n=54),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尿酸值测定、24h动态血压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24h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及尿酸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治疗后24h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及尿酸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两组治疗后非杓型血压有改善(P〈0.05),但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患者使用降压药物的同时,联合别嘌呤醇不仅能降低尿酸,还可能有利于减小患者的脉压,使这类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6.
血尿酸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否有关.方法: T2DM患者318例,按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2组,对患者尿酸、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肌酐、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白细胞多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01),其与年龄(P=0.001),收缩压 (P<0.05)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尿酸差异经血肌酐修正后相关性消失.尿酸等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酸与血肌酐(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P<0.001),BMI(P=0.004),白细胞(P=0.001)具有相关性.结论: 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时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这种变化可能与肾脏对尿酸清除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7.
高尿酸血症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2005年10月至2008年2月住院老年患者1 719例,其中高尿酸血症827例,无高尿酸血症892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血糖、血尿酸、血脂,并进行螺旋CT脑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CT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性别(χ2 =12.87,P=0.005 6)、原发性高血压(χ2=14.52,P=0.002 3)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显著相关.血糖升高(χ2=9.16,P=0.012)、高胆固醇血症(χ2=7.46,P=0.036)、低密度脂蛋白偏高(χ2=6.92,P=0.038)、高尿酸血症(χ2 =9.02,P=0.017)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有关.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男性(OR=1.02,95%CI=1.12~1.66)、原发性高血压(OR=3.46,95%CI=1.19~6.01)、血糖升高(OR=2.23,95%CI=1.15~3.54)和尿酸偏高(OR=2.21,95%CI=1.13~3.46) 发生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危险性增加.结论 高尿酸血症加快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浓度、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压、血脂.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心肌梗死组24例、高血压并发心肌梗死组69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5例.各项数据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92.8%),且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心肌梗死组次之(66.7%),正常组最低(22.9%).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及高LDL-C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12 MHz),对82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01例健康人常规检测双侧颈动脉.结果:高血压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68.29%,健康组为8.91%;相同年龄段高血压病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组,且病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呈正相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粥样斑块发生部位。同时检测血脂、空腹血糖、凝血酶谱、尿酸等生化学指标。结果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66例(66%),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36%)。颈动脉有斑块组其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高血糖、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