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亚健康新思维与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之契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亚健康"新思维与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不谋而合."防患未然"是中医干预亚健康之要旨,对亚健康思维与中医"治未病"预防医学思想的契合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的思维及内涵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也符合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管理的要求。在糖尿病治疗中,"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以及既病防变。具体表现在:糖尿病前期的预防;防止糖尿病病情加重,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及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3.
肿瘤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肿瘤的防治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级预防理论,与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食管癌是我国较为高发的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国人生命安全。同样,食管癌亦遵循肿瘤发生及发展的普适规律,治未病思想应贯穿于中医药预防和治疗食管癌的全过程。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对食管癌防治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近年来治未病被炒得热火朝天。但是,何谓治未病?余不揣冒昧,提出以下几点愚见与同仁共勉。1治未病之学术渊源治未病学术观点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5.
《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所言“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预防思想的精华,其与疾病的预防保健、医疗临床有密切关系,故有必要对其渊源,含义及其价值等作以探讨。一、知“治未病”之渊源“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最早由《内经》提出,之后《难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也有不少论述。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相似文献   

6.
试论灸法治"未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淑君 《中国针灸》2008,28(10):73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灸法在用于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方面,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本文结合灸法"治未病"的作用、合理选穴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对灸法防病保健"治未病"进行探讨。认为灸法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防病延年"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治未病理论包含三个基本内容:一是防止疾病发生;二是防止疾病传变;三是预防疾病复发。并对这三方面提出对策和介绍笔者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是张仲景预防医学观的理论基础《内经》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成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内经》中除上述三段明确…  相似文献   

9.
刘志斌 《光明中医》2008,23(8):1051-1052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其含义深刻,早在《黄帝内经》时期便提出了系统的“治未病”预防思想。本文就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加于总结,为今后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个人临床实践的点滴感悟,从治其未生、未成、未发、未传和未变等方面,对中医"治未病"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探讨。说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仅限于预防医学方面,而且对中医学临床同样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中医原创的治未病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增秀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559-560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出了未病先防,治在病先的医学主题,开创了中医学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经历代医家不断实践和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医"治未病"的系统学说。"治未病"可谓是祖国医学伟大思想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代表着医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相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中医"治未病"所蕴含的"未病先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见微知著"等思想内涵,以及丰富多样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不管是理论探索还是临床实践,均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这对增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综合能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开展中医"治未病"思想研究,丰富发展其理论精髓及科学内涵,挖掘总结其干预手段及临床经验,特别是为了展示中医"治未病"学说在浙江省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在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在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等研究成果,我刊特从本期开始推出"论治未病"栏目。敬请读者关注,并希望有关专家踊跃来稿,共同办好这一中医"治未病"研究的学术交流园地。———浙江中医杂志社  相似文献   

12.
杜狄佳  陈盼碧  杨孝芳 《新中医》2021,53(7):127-130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治未病理论中欲病防发和已发防变的学术思想贯穿于哮喘发病的各个阶段.从治未病角度阐述针灸在哮喘不同阶段的防治方法,可为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哮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敏  刘忠达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561-563
随着医学发展的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地给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传统中医“治未病”思想恰好契合于当前这种健康理念。“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追溯其源流,综述其现代研究及应用进展,以期为现代中医治未病事业作抛砖引玉之用。1理论研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  相似文献   

14.
王雁南  陈柏楠 《世界中医药》2013,8(10):1154-1156
我国周围血管疾病专业是以50年代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开端而发展起来的,在古代文献中没有系统记载,其专业发展历程是在现代医学环境下,创新应用中医理论和中医西结合的最佳范例。笔者根据临床工作经验,总结了现代周围血管疾病的整体辨证中包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机论治四项具体内容,是对传统中医整体辨证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对充实现代周围血管疾病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将日渐攀升.  相似文献   

16.
王红永 《河南中医》2011,31(7):712-714
中医药在治疗肺癌方面独具特色。尤其在肺癌的预防即“治未病”方面别有特色。“治未病”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痛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用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肺癌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在肺癌术后辨证论治,积极配合中医药治疗可加速术后康复,减少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7.
付晓君  门波 《新中医》2022,54(2):184-186
复发性流产是育龄期妇女较为常见的生育难题.现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方面对复发性流产的防治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在"未病先防"中强调"无病而防"及"因病而防";在"既病防变"中强调复发性流产的传变、用药规律和辨证论治;而在"瘥后防复"中强调孕后尽早安胎及日常防护及康复治疗等.  相似文献   

18.
刍议中医临床辨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辨病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广泛性,明确辨病论治一直是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局限性,同时对其延伸的异病同证同治持反对意见,提出异病同证应异治的观点,并且主张应结合抓主症,实际上也就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并结合中医医疗现状提出了以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证候规范化及标准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是带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取得突破和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证候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论点出发,反思有关于中医证候诊断的不足和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困惑问题,以促进中医证候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医师承教育的淡出,传统中医思维逐渐淡化。我们运用相关性思维在中医诊断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对中医思维框架的建立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临床疗效。在此抛砖引玉,敬请同道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