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掌握江西省人群中霍乱弧菌菌型变迁、毒力基因、耐药情况,为霍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分型法对人群分离的霍乱弧菌进行分型,同时以主要毒力基因ctx为引物对分离的霍乱弧菌进行PCR扩增,并采用改良K-B纸片法对部分菌株进行10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006-2008年期间,共从人群中分离到霍乱菌株139株(O139群136株,O1群小川型3株),其中从患者中分离到O139群41株、O1群小川型1株;从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到O139群95株、O1群小川型2株。毒力实验结果显示O139群中除1株外,其余的均扩增出与阳性对照一致的毒力基因(ctx)条带,而O1群小川型均未扩增出毒力基因(ctx)条带,与阴性对照一致。药敏结果显示:O139群和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均对利福平、丁胺卡那、氟哌酸、环丙沙星、头孢噻肟100%敏感,耐药性在90%以上的药物是四环素、强力霉素。结论江西省2006-2008年间人群中分离到的霍乱弧菌中,O139群与O1群小川型并存,O139群为优势菌;O139群菌株绝大多数为产毒株,小川型均为非产毒株。药敏结果供霍乱治疗和必要时的预防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112株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毒力基因和耐药变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浙江温岭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毒力基因和耐药情况,为霍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霍乱弧菌主要毒力因子基因ctx为引物,对112株霍乱弧菌(O1群92株、O139群20株)进行了PCR扩增.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所有菌株进行了18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除外环境检出的4株O1群霍乱弧菌菌株外,其余的霍乱菌株均扩增出与阳性对照一致的ctx毒力基因条带.药敏试验结果显示O139群霍乱弧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O1群霍乱弧菌,不同年份的菌株耐药的程度不一致.结论:从所有病人中分离到的菌株均为产毒株,与致病性和流行强度有关,治疗霍乱病人应结合本地区情况,根据不同菌型选择相应的抗生素药物.  相似文献   

3.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方法追溯霍乱传染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四川省 2 0 0 4年霍乱疫情分离菌株与常规监测的外环境和水产品中霍乱弧菌分离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 ,追溯传染源 ,为预测疫情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O139群霍乱弧菌编码脂多糖 (LPS)特异性基因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PCR)复核菌株 ,霍乱毒素 (CT)基因引物PCR检测霍乱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进行菌株的分子分型。结果  2 5株受试菌株LPS基因 2对引物PCR结果均为阳性。所有 6株河水中分离的菌株均为CT基因阴性 ,其余均具有CT基因。 2 4株菌PFGE可分为 13个型。结论 LPS基因PCR检测结果从分子水平证实受试菌株均为O139群霍乱弧菌。河水中分离的 6株菌是非产毒株 ,其余菌株均具有致病性。环境水分离的O139群非产毒株之间以及产毒株与非产毒株之间遗传相关性较远。产毒株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四川省从甲鱼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与同期流行的O139群霍乱弧菌分型的带型一致 ,在国内首次以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提示甲鱼可能是四川省近年霍乱疫情主要传染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2005年霍乱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5年霍乱弧菌分子特征,以及霍乱暴发疫情分离的菌株与菌株之间,疫情分离的菌株与海、水产品监测分离的霍乱弧菌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查找霍乱传染来源,为预测疫情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O139群霍乱弧菌特异性编码脂多糖基因(LPS)和霍乱毒力基因(ctxAB);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以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试16株霍乱弧菌14株LPS阳性,为O139群霍乱弧菌;另2株为O1群稻叶型霍乱弧菌.2株稻叶型霍乱弧菌和1株O139群霍乱弧菌ctxAB阴性,其余13株菌均具有ctxAB,为产毒株.对16株菌以NotⅠ酶切后PFGE可分为5个型别.O139群霍乱弧菌优势流行株与从甲鱼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PFGE型别一致,且同为产毒株.结论:甲鱼等海、水产品被O139群霍乱弧菌污染情况严重,甲鱼中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与霍乱疫情分离菌株之间高度同源,被污染的甲鱼可能是本年度食源性霍乱暴发的主要传染来源之一,海、水产品的监测是近期霍乱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广东省外环境来源O1/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的携带及基因分型特征,为霍乱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8 -2009年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水体分离株69株,水产品分离株16株和同期病例分离株5株,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对ctxA、ace、zot、tcpA、tcpl、hlyA、ompU、toxR等8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和分型分析.结果 90株O1/O139群霍乱弧菌均携带hlyA和toxR基因;5株病例菌株中有3株携带8种毒力基因,另外2株小川型菌株为非产毒株,基因型为hlyA+ toxR+ ompU+ zot+ tcpA+ tcpl+型和hlyA+ toxR+ tcpA+型;水体菌株中,稻叶型菌株以hlyA+ toxR+ ompU+ ace+ zot+ tcpl+型(34.15%)为主,小川型(66.67%)和O139群(70%)以hlyA+ toxR+型为主;水产品菌株中,稻叶型菌株以hlyA+ toxR+ ompU+ tcpl+型(75.00%)为主,小川型菌株各种基因型别均有分布,无明显优势基因型别.结论 广东省外环境来源O1/O139群霍乱弧菌以非产毒株广泛存在,毒力基因型别多样.  相似文献   

6.
李育强  杨梦 《现代预防医学》2014,(10):1878-1880,1887
目的分析江西省1999-2006年外环境监测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之间的分子分型特征和遗传相关性,为霍乱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霍乱毒素基因,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以BioNumerics V5.01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43株O139群霍乱弧菌中15株为产毒株,28株为非产毒株;43株O139群霍乱弧菌以NotⅠ酶切后脉冲场凝胶电泳可分为22个型别。结论江西省外环境分离菌株PFGE型别呈多态性。要加强对环境水体霍乱弧菌污染状况的监测工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霍乱暴发或流行提供预测预警。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查清我市水体等外环境及患者中霍乱弧菌的菌型分布特征、毒力基因、药敏等,为霍乱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B15984-1995附录A、C及《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中有关要求进行调查检测。结果:从外环境标本和患者中共检出霍乱弧菌83株,经血清学鉴定分型,其中:O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 serotypeO1,b iotype E ltor,EVC)稻叶型38株,占45.78%,O1群EVC小川型16株,占19.28%,O139群霍乱弧菌29株,占34.94%。23株霍乱弧菌噬菌体生物分型以O1群EVC稻叶型1 f居多,占86.96%(20/23);14株霍乱弧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携带ctx,ace,zot 3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O1群、O139群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磺胺的耐药率高达100%;对头孢噻肟、诺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高达100%。结论:河水中菌型复杂,O139群、小川、稻叶三型并存,但以O139群为主,占48.94%;井水中检出4株埃尔托霍乱弧菌均为稻叶型;甲鱼塘水中O139群与O1群小川型并存;患者中以O1群EVC稻叶型为主,占88.24%(15/17)。经噬菌体生物分型,以不常见流行株为主,毒力基因检测均为产毒株。  相似文献   

8.
2008年衡阳市水产品霍乱弧菌监测及药敏结果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水产品中霍乱弧菌进行实验室鉴定、毒力基因(ctxA和TcpA)检测及药敏分析. 方法 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按照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1999提供的方法进行;用PCR方法对霍乱弧菌的ctxA和TcpA 2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 结果 从277份水产品中检出1株小川型霍乱弧菌、1株稻叶型霍乱弧菌和7株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阳性率3.25%;1株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ctx A阳性,TcpA阴性,其它菌株的毒力基因ctxA和TcpA均为阴性;9株霍乱弧菌菌株对15种药物的敏感度完全一致,其中耐药的抗菌药物有复方新诺明、四环素、链霉素等3种,敏感的抗菌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8种,中敏的抗菌药物有强力霉素、红霉素等4种. 结论 在霍乱防治工作中应密切监测水产品中霍乱弧菌的药物敏感性以及携带毒力基因的情况;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等抗菌药物可作为抗菌治疗和预防性服药的首选药物,而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链霉素则不应被选用.  相似文献   

9.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在追溯O139霍乱传染来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4年7起因聚餐暴发霍乱疫情的分离菌株之间,及其与常规监测中从外环境、水产品中分离的霍乱弧菌之间的分子分型特征和遗传相关性,查找霍乱传染来源.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霍乱毒力基因(ctxAB),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以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试72株O139群霍乱弧菌中所有4株从河水分离的菌株ctxAB阴性,其余均具有ctxAB,为产毒株.对其中的67株菌以Not I酶切后PFGE可分为16个型别.从甲鱼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与同期流行的O139群霍乱弧菌优势PFGE型别一致,并且也为产毒株.7起暴发中分离的菌株型别各不相同.结论2004年四川省O139霍乱暴发感染来源复杂,提示并非因为菌株在该地持续存在而引起,但甲鱼可能是2004年度霍乱聚餐暴发的主要传染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5年-2010年湖南省霍乱疫情分离到的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的病原学特征,研究疫情分离株之间的克隆相关性。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txAB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对疫情分离代表株进行PFGE分型分析。结果:33株霍乱弧菌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39.39%和75.76%,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以及丁胺卡那100%敏感;毒力基因的PCR结果显示为所有疫情分离的O139霍乱弧菌均为产毒株,即霍乱肠毒素基因ctxAB阳性;24株分离自2005年和2010年的7起疫情里的O139霍乱弧菌进行PFGE分型及聚类分析后,共分为3个PFGE带型,所有菌株的带型相似率在83%~100%之间。结论:湖南省2005年-2010年霍乱疫情以O139群为主,引起疫情的全部为产毒株,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之间霍乱疫情的分离菌株之间存在着紧密相关的流行克隆群,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监测和进一步的分子分型分析,有助于霍乱的主动监测和传染来源的追踪。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05年-2010年霍乱弧菌监测中分离的25株疑似菌株进行系统鉴定。方法: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系统生化鉴定(VITEK32)、PCR检测其分型及毒素基因、药敏试验。结果:25株菌鉴定为霍乱弧菌的有21株,与霍乱弧菌发生交叉凝集4株;病例监测主要为O139霍乱弧菌、外环境监测主要为O1群霍乱弧菌;病例监测菌株携带霍乱弧菌毒素基因(ctxAB)、其他菌株均不携带霍乱弧菌毒素基因(ctxAB)。药敏实验结果对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对其他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武汉市霍乱弧菌在病例监测中主要为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外环境监测中主要为O1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不同型别菌株存在不同程度耐药性。  相似文献   

12.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追溯江西省霍乱暴发传染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2006年5月江西省聚餐暴发霍乱疫情的分离菌株与常规监测在外环境及水产品中分离的霍乱弧菌之间分子分型特征和遗传相关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霍乱毒素基因,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以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0株与暴发相关分离菌株中,无论来自病例、带菌者、疫区污水、水产品的菌株均为产毒株。30株O139群霍乱弧菌以NotⅠ酶切后PFGE可分为4个型别。从甲鱼、牛蛙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的型别与此次暴发的优势PFGE型别一致,并且也为产毒株。两起暴发包括多起聚餐,从中分离的菌株优势型别相同,传播媒介为甲鱼、牛蛙,均购于同一水产批发部,说明为同一传染源。结论携带O139群霍乱毒素基因的甲鱼、牛蛙是引起本次多起聚餐暴发霍乱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海宁市霍乱弧菌菌型分布、生物学特征、毒力基因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从而为霍乱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保障。方法:从2005年10月-2008年10月持续3年,采集水体、食物、水产品、熟食、厕所、腹泻病人、密切接触者粪便检测霍乱弧菌,并进行血清学分型、噬菌体生物分型,毒力基因鉴定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对霍乱弧菌阳性水体测定水温、pH值、耗氧量、氯化物。结果:3年中共采集各类样品2680份。检出霍乱弧菌104株,检出率4.03%。经血清学分型:O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稻叶型38株,占36.54%,小川型16株,占15.38%,O139群霍乱弧菌50株,占48.08%。23株霍乱弧菌噬菌体生物分型:稻叶型1f占86.96%(20/23)。14株霍乱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阳性(携带ctx,ace,zot3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对磺胺类耐药;对头孢噻肟、诺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敏感。首次发现同一水体中O139群、小川型、稻叶型共存(O139群占64.71%、小川型占22.06%、稻叶型占13.24%)。在对阳性水体检测中发现,水温6℃以下、pH值6.6左右、氯化物49.7 mg/L、耗氧量16.4 mg/L状态下仍检测到O139群和小川型霍乱弧菌。结论:海宁市霍乱弧菌菌型复杂,O139群、小川型、稻叶型共存,均为产毒株,对头孢噻肟、诺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敏感。O139群、小川型霍乱弧菌能在水温低、氯化物含量低、耗氧量较高环境下存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珠江河口水体中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布状况,分析菌株的分子特征和毒力基因特征.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从珠江河口水体中分离的59株O1群和10株O139群霍乱弧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体外检测ctxA、tcpA、ace、zot、tcpl,hlyA、toxR和ompU等毒力相关基因,并进行毒力相关基因分型分析,对限制性内切酶Not Ⅰ消化后的基因组DNA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采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图谱,得到菌株带型相似性的聚类分析树状图.结果 2009-2010年共采集1 152份水体标本,分离得到O1/O139群霍乱弧菌69株,其中O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59株(小川型18株,稻叶型41株),O139群霍乱弧菌10株.PCR检测69株菌ctxA全部阴性,hlyA和toxR全部阳性,基因分型可分成9个型.稻叶型菌株中,34.15%(14/41)为hlyA+ toxR+ ompU+ ace+ zot+ tcpⅠ+型;小川型菌株中,66.67%(12/18)为hlyA+toxR+型;O139群菌株中,70%(7/10)为hlyA+ toxR+型.PFGE分型发现,O139群菌株PFGE相似度为69.9%~ 95.5%;O1群菌株相似度为72.8%~ 100.0%,可分成3个聚类.结论 在霍乱流行间歇期,该地区外环境水体中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广泛存在,基因型别多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09-2013 年霍乱病例及环境来源O1/O139 群霍乱弧菌病原学特征。方法 选取2009-2013 年广东省霍乱病例来源、环境(水体和海水产品)来源的O1/O139群霍乱弧菌。采用血清分型、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毒力基因PCR 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方法 , 研究不同来源的霍乱弧菌血清型、抗菌药物敏感性、毒力基因携带以及分子分型方面的异同。结果 2009-2013 年广东省共分离得到各类来源O1/O139 群霍乱弧菌190株(病例16 株, 外环境174 株)。病例来源菌株分为O1 群稻叶型(3 株)、小川型(7 株)和O139 群(6株)3 种菌型;其中10 株ctxA 基因阳性, 2 株小川型菌株携带不完整CTXΦ噬菌体;5 株菌对11 种抗菌药物完全敏感, 3 株对4 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受。外环境来源菌株中53 株稻叶型, 22 株小川型和2 株O139 群菌株携带不完整CTXΦ噬菌体;2 株O139 菌株检出ctxA 基因阳性;25 株对≥4 种抗菌药物耐受, 其中有2 株同时对11 种抗菌药物中的7 种耐受, 以水产品中的稻叶型菌株为主(13株)。PFGE分子分型结果显示, 菌株经NotⅠ酶切后的PFGE型别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稻叶型和O139 群病例菌株的带型聚集在同一个聚类中, 小川型病例菌株带型分散在不同的聚类中, 病例来源菌株与环境来源菌株的带型差别较大。结论 广东省O1/O139 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和遗传特征复杂多样, 菌株多重耐药形势严峻, 需要加强菌株型别变异及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1—2013年广东省腹泻病例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的耐药性及分子特征,为霍乱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2013年广东省腹泻病例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分离株20株,以及同时期海水产品分离株4株,采用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毒力基因PCR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方法,分析其耐药性及分子特征。结果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复方新诺明、萘啶酸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0.8%(17/24),37.5%(9/24)和20.8%(5/24);对头孢曲松和阿米卡星则完全敏感。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的菌株均携带hly A和toxR基因,而所有菌株均未检出ctxA、tcp A、ace、zot、st等5种毒力基因。菌株经NotⅠ酶切后的PFGE型别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病例菌株与海水产品分离株的带型差别较大。结论广东省非O1/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和遗传特征复杂多样,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耐药率较高,需加强腹泻病例中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的菌株型别变异及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0年湖南省霍乱弧菌分离株的病原学特征,比较霍乱疫情分离株与常规监测分离株之间的克隆相关性,追溯传染源。方法对疫情与监测分离到的42株霍乱弧菌进行常规生物分型和PCR检测毒力基因,对23株代表株进行药敏试验,对18株代表株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获得电泳图谱,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探讨菌株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0年从湖南省霍乱疫情中分离10株霍乱弧菌均为O139群,ctxA阳性率100%。常规监测分离霍乱弧菌32株,其中O1群15株,全部为ctxA阴性株;O139群17株,ctxA阳性率94.11%。23株霍乱弧菌耐药结果显示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47.83%、56.52%,发现1株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PFGE方法显示有5种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相似率在82%~100%之间,甲鱼中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与霍乱疫情分离菌株之间高度同源。结论湖南省霍乱弧菌存在紧密相关的流行克隆群;被O139群霍乱弧菌污染的甲鱼很可能是湖南省霍乱疫情发生的主要传染来源,海、水产品的监测是霍乱防控的重点;要密切关注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嘉兴市霍乱弧菌菌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采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近年来分离到13株霍乱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布、毒力基因(ctxA、ace、zot、tcpA、cri和rtxA)携带和ERIC-PCR分型研究。结果 13株霍乱弧菌菌株,2株为O139群霍乱弧菌,11株为O1群霍乱弧菌,其中小川型9株,稻叶型2株。2株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携带3种毒力基因;11株O1群霍乱弧菌菌株,除1株携带4种毒力基因外,其余10株携带全部6种毒力基因。ERIC-PCR分型分析显示,不同的霍乱弧菌菌株之间ERIC-PCR型别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结论嘉兴市霍乱弧菌菌株大多携带多种毒力基因,而且来源多样,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5株O139群霍乱弧菌生物学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从病人和水产品中分离到的5株O139群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方法参照《霍乱防治手册》对5株菌的生长特征、生化特征、血清学反应及药物敏感性进行鉴定;应用多重PCR方法对所试菌株进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用Vero细胞测定方法检测ctxA阳性菌株霍乱肠毒素的表达。结果5株O139群霍乱弧菌生物学性状和血清学反应与阳性对照菌体O139群霍乱弧菌MO45基本相同;2株来自重型病人和1株来自水产品的菌株ctxA、zot、ace、tcpA、tcpI、hlyA、rtxA、rtxC、ompU、tarR 11种毒力相关基因全部阳性。经Vero细胞测定,其霍乱肠毒素效价达到1:160;在2株来自轻型病人的菌株中仅hlyA、rtxA、rtxC、toxR 4种毒力相关基因为阳性。结论O139群霍乱弧菌致病(泻)的决定基因簇并非仅为ctxA、zot、ace、cep等毒力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珠海口岸分离的霍乱弧菌进行分子分型研究。方法选择46株菌株(包括45株霍乱弧菌和1株弧菌属细菌),采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Enterobacte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RIC-PCR)扩增细菌的基因组DNA,对产生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ERIC-PCR绘制的基因组指纹图条带清晰可辨且有一定的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ERIC-PCR将46株菌株分为22个聚类群,其中从珠海口岸供澳水产品中分离的30株O1群霍乱弧菌非流行株被细分成12个聚类群。ERIC-PCR能有效区分O1群、O139群和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血清群,也能完全区分霍乱弧菌流行株与非流行株。结论 ERIC-PCR是一种有效的、具有高识别力的霍乱弧菌分型方法。本研究获得的霍乱弧菌分子分型数据为珠海口岸霍乱的防控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