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了解两种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为成人免疫接种提供参考。方法将152名成人随机分为2组,按0、1、6个月免疫程序分别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1个月检测血清抗-HBs阳转率和抗-HBs平均几何滴度(GMT),同时观察所有接种对象的不良反应。结果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的抗-HBs阳转率为89.04%和91.14%,抗-HBs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202.99mIU/mL和201.98mIU/mL,两者均无明显差别。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对两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也无明显差别,但肥胖者抗-HBs阳转率要明显低于其他人群。所有接种对象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反应。结论重组酵母和重组CHO乙肝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成人接种不同种类10μg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寿光市年龄在20岁以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均阴性的居民505人,分别按照0-1-6方案接种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和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结果接种CHO乙肝疫苗后阳转率为96.22%,GMT为414.2 mIU/ml,汉逊乙肝疫苗分别为95.88%和383.3 mIU/ml,两种疫苗阳转率和抗体滴度均无统计学差异。接种者的年龄对免疫效果有影响,随年龄增长免疫效果下降。60岁以上的人群接种CHO乙肝疫苗后阳转率为87.0%,GMT为385.89 mIU/ml。结论成人接种同等剂量10μg的CHO和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后免疫效果相当,按年龄组比较,高年龄组人群接种CHO细胞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两种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对1304名18~50岁年龄组人群的血清样品用放射免疫试验(RIA)检测HBsAg、抗-HBs、抗-HBc,该3项指标均为阴性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在注射疫苗后1年和3年时检测血清抗-HBs滴度,以观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成人接种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 成人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均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接种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年和3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2.76%、70.77%,抗体滴度分别为55.91mIU/ml、35.41mIU/ml;接种10μg重组(CHO)疫苗1年和3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3.74%、72.22%,抗体滴度分别为56.89mIU/ml、30.29mIU/ml.5μg重组(酵母)和10μg重组(CHO)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基本相同。两种疫苗抗-HBs阳性率和滴度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 18~50岁年龄组人群接种重组(酵母)和重组(CHO)乙肝疫苗均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4.
成人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再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者的免疫对策。方法:选择免疫前检测乙肝HBsAg和抗--HBs均阴性的健康人群.按0、1、6月程序完成3针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后检测乙肝抗-HBsGMT〈10mIU/ml的免疫失败者,按0、1、6月程序再次接种10μg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3针或20μg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3针后1个月.检测抗-HBs。结果:53例免疫失败者完成再免后抗-HBs阳性率为83.02%,抗-HBsGMT为225.24mIU/ml。结论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失败者.通过再次接种可提高抗-HBs阳转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和0、1、6个月免疫程序应用于成人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的动态变化。方法按照重组乙肝疫苗应用于成人免疫剂量和免疫程序研究的结论,对应用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20μg和0、1、6个月免疫程序免疫的成人,于全程免疫后1年、2年检测抗-HBs,并以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10μg和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的免疫对象作为对照予以比较。结果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20μg全程免疫后1年的抗-HBs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97.1%、85.06亳国际单位/亳升(mIU/ml),而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10μg和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的抗-HBs阳性率和GMC分别为73.2%、32.94mIU/ml和65.8%、30.74mIU/ml。全程免疫后2年,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20μg的抗-HBs阳性率和GMC分别为89.9%、52.23mIU/ml,而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10μg和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的抗-HBs阳性率和GMC分别为69.6%、22.17mIU/ml和63.6%、22.02mIU/ml。不同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的抗-HBs阳性率和GMC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且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20μg免疫后的抗-HBs阳性率和GMC明显优于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10μg和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10μg和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20μg应用于成人后,抗-HBs阳性率和GMC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建议优先使用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20μg。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评价10μg和20μg国产重组酵母(CHO)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应用于成年人的免疫效果,以及影响免疫效果的个体因素.方法 在北京市4个区县范围内选择18~45岁未接种乙肝疫苗、乙肝五项指标均为阴性的642名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按照"0-1-6"程序分别接种10μg和20μg CHO乙肝疫苗,通过问卷方法调查每个对象可能影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个体因素.于接种第三针1个月后采血,以雅培化学发光的方法检测抗-HBs滴度值,抗-HBs阴性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一步检测HBV DNA,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抗-HBs阳转的个体因素.结果 10μg和20μg两个剂量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8.8%(95%CI:85.4%~92.2%)和95.3%(95%CI:93.0%~97.6%).按照抗-HBs<100 mIU/ml为低无应答标准,低无应答率分别为34.3%和17.4%;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73.42 mIU/ml和588.51 mIU/ml.多因素分析表明:患糖尿病、配偶为乙肝病毒感染者以及大年龄组人群是抗体阳转不利因素,而20μg疫苗剂量有利于抗体阳转.结论 CHO乙肝疫苗20μg免疫效果优于10μg,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应考虑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啤酒酵母)和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在成人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应答。方法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且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新入学大学生,全程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啤酒酵母)和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观察抗-HBs应答。结果接种10μg、5μg、5μg重组乙肝疫苗(啤酒酵母)的136人,抗-HBs阳转率94.1%,几何平均浓度(GMC)105.42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接种10μg×3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的136人,抗-HBs阳转率99.3%,GMC 111.49mIU/ml。接种两种疫苗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采取10μg×3的免疫程序接种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的抗-HBs阳转率和GMC均高于采用10μg、5μg、5μg免疫程序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啤酒酵母)。  相似文献   

8.
不同剂量和种类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探讨不同剂量和种类基因工程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的免疫效果 ,在北京市大兴县、顺义区抽取健康新生儿 193名 ,随机分为 3组 :Ⅰ组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10 μg -5 μg -5 μg ,Ⅱ组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5 μg -5 μg -5 μg ,Ⅲ组接种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乙肝基因工程疫苗 10 μg -10 μg -10 μg ,3组均按 0、1、6月程序接种。结果 :全程免疫后 1年 ,抗 -HBs阳转率分别为85 5 1%、86 44%、10 0 .0 0 % ,几何平均滴度 (GMT)分别为 5 0 5 0mIU/ml、5 2 34mIU/ml、14 3 19mIU/ml;全程免疫后 2年 ,抗 -HBs阳性率分别为 79 6 6 %、70 2 1%、95 5 6 % ,GMT分别为 2 5 98mIU/ml、30 48mIU/ml、6 9 5 8mIU/ml。表明 :对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采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10 μg -5 μg -5 μg与 5 μg -5 μg -5 μg接种 ,其抗 -HBs阳转率及GMT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但免疫后第 2年 ,采用 5 μg -5 μg -5 μg免疫组的抗体下降速度较 10 μg -5 μg -5 μg组为快 ;两个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组与CHO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接种组比较抗 -HBs阳性率和GMT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CHO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接种组免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饮食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接种2种不同剂量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2004~2010年,应用2种国产重组乙肝疫苗对在某部常规体检的饮食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Ⅰ组和Ⅱ组)按照0、1、6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全程接种后1个月、1年检测血清抗-HBs。[结果]合计调查5 886人,全程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月后抗-HBs阳转率,Ⅰ组为86.07%、Ⅱ组为95.28%(P<0.01);全程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年后,抗-HBs阳转率Ⅰ组为78.90%、Ⅱ组为89.67%(P<0.01)。接种1个月后,抗体滴度Ⅰ组为225±1.25mIU/ml、Ⅱ组为390±1.37mIU/ml(P<0.01);接种1年后,抗体滴度Ⅰ组为126±1.18mIU/ml、Ⅱ组为224±1.08mIU/ml(P<0.01)。[结论]对饮食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按0、1、6个月接种程序,每次分别接种2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成人的安全性和免疫学效果 ,从而为制订成人免疫策略提供依据。应用不同剂量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 1 99名 1 8~ 55岁健康人群进行免疫效果观察。通过观察所有接种对象中未发现有局部及全身中、重副反应者。完成 5ug和 1 0ug3针疫苗免疫后 1个月 ,其表面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9 2 5 %、95 2 8%。 1 0ug疫苗组的表面抗体平均几何滴度 (54 47)与 5ug疫苗组的平均几何滴度 (1 8 88)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 ,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成人免疫安全性好 ,成人接种 1 0ug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能产生很高的乙肝表面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11.
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成人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YDV)对成人的安全性和免疫学效果,为制定成人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不同剂量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199名18-55岁健康人群进行免疫效果观察。结果:接种对象未发现中、重的局部和全身副反应。全程免疫后1个月,接种5μg,10μg疫苗组的表面抗体(anti-HBs)阳转率分别为89.25%,98.5%,anti-HBs平均几何滴度(GMT)分别为18.88mIU/ml,54,47mIU/ml,GMT有显性差异。结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成人免疫安全性好,成人接种10μgYDV疫苗能产生很高的乙肝表面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12.
成人20微克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0μg/ml重组(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的免疫效果。方法在绍兴市城区随机抽取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的20-50岁的职工145名,按0、1、6个月程序接种20μg/ml国产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结果145人中完成全程免疫125人,全程接种率86.2%。免疫前、后抗-HBs阳性率各为50.4%和98.4%;抗-HBs几何均数平均滴度(GMT)为12.6mIU/ml和430.95 mIU/ml。免疫前-抗HBs GMT=0组和〈10mIU/ml组全程免疫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为97.5%和95.5%;GMT为282.84mIU/ml和282.18mIU/ml。免后1年抗-HBs阳性率在80.0%和88.2%,GMT为60.48mIU/ml和75.71mIU/ml。不同年龄组的抗-HBs GMT值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结论成人接种20μg/ml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提示应开展成人乙肝疫苗接种,进一步建立有效的全人群防御乙肝的免疫屏障,加快我国控制乙肝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李凌  鲍秀敏 《职业与健康》2004,20(12):97-98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重组的疫苗中CHO乙肝疫苗和酵母乙肝疫苗 ,免疫效果。方法 应用国产CHO乙肝疫苗和酵母乙肝疫苗 ,对 2 70名小学学生进行了为期 2a的免疫效果观察。结果 首针免疫后 ,3个月时 (T3 )CHO乙肝疫苗抗体阳转率 (78.15 % ) ,低于酵母乙肝疫苗 (91.61% ) ,7(T7)、12 (T12 )、2 4个月 (T2 4)时二者的抗体阳转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T7时达高峰 ,为 10 0 % ,T2 4时仍维持在 93 %以上。T7、T12 时 ,CHO乙肝疫苗抗体滴度 (GMT) (3 47.2 7mIU/ml和 179.72mIU/m1)酵母乙肝疫苗 (5 3 7.2 9mIU/ml和 2 3 5 .2 2mIU/m1)低 ,T2 4时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GMT在 12 9mIU/ml以上。结论 虽然两种乙肝疫苗在短期内的抗体滴度有一定的差异 ,但均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与批号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的免疫原性。方法选择505名5~20岁健康人,5μg、10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批,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后1个月采血,进行免疫原性观察。结果各批乙肝疫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达95.45%~100.00%,平均99.21%,几何平均浓度(GMC)为1 775.04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5~7、8~10、11~13、14~16、18~20岁抗-HBs阳转率分别达99.04%~100.00%。GMC1 611.85mIU/ml~2 551.28mIU/ml;5μg、10μg乙肝疫苗抗-HBs阳转率分别达99.34%和98.03%,GMC分别达1 897.22mIU/ml和981.43mIU/ml。结论不同剂量与批号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免疫原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对成人的免疫原性。方法在济阳县乡村随机整群选择健康的15~40岁乙肝病毒(HBV)易感者591人,按0、1、6个月和0、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每剂10μg/1.0ml。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时,0、1、6个月和0、6个月两种免疫程序的有效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5.91%、86.08%,两种免疫程序产生有效抗-HBs,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332.5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95%CI为279.17mIU/ml~396.03mIU/ml)和227.4mIU/ml(95%CI为186.34mIU/ml~277.51mIU/ml)。0、1、6个月免疫程序的有效抗-HBs阳转率和GMC均高于0、6个月程序,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0μg/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接种15~40岁人群的免疫原性良好,其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军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查找无或低应答原因。方法利用某部干部年度体检资料,调查2000--2007年间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阳转率统计分析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3830名干部在8年间从年度抗-HBs阳转率9.30%逐步提高为59.5%(P〈0.01)。由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改用基因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后,抗-HBs阳转率提高到72.96%,(P〈0.01)。大年龄组抗-HBs阳转率低于小年龄组,机关干部低于旅(团)干部,吸烟和饮酒者低于不吸烟和不饮酒者,经统计学检验,均P〈0.01。结论成人接种乙肝疫苗抗-HBs阳转率明显低于儿童,乙肝疫苗种类应首选基因重组(CHO细胞)疫苗。年龄及不良生活行为对抗一HBs阳转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常规免疫无应答者接种6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接种副反应。方法 80名≥16岁的乙肝疫苗常规免疫无应答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观察组每人接种1剂6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个月后查血清抗-HBs,抗-HBs未转阳者继续接种第2剂6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个月后再查血清抗-HBs。对照组每人接种1剂2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个月后查血清抗-HBs,抗-HBs未转阳者按0、1、6月程序继续接种2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第7个月再查血清抗-HBs。同时观察两组接种首剂疫苗后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结果观察组首剂接种后抗-HBs阳转率(57.50%)高于对照组(20.00%)(P<0.01),且观察组的抗-HBs阳转率(82.50%)高于对照组(60.00%)(P<0.05)。两组接种后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疫苗常规免疫无应答者接种6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是短时间内抗-HBs转阳的安全而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酵母10μg重组乙肝疫苗接种于成人后不同时间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的动态变化。方法按照0、1、6个月免疫程序对成人开展酵母10μg重组乙肝疫苗接种。全程免疫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及5年分别采集血清检测抗-HBs。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酵母10ug抗体阳转率为89.41%,GMT为67.91mIU/ml。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阳性率和GMT逐渐下降,6个月,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27%、39.97 mIU/ml;1年后,酵母10ug疫苗抗体阳性率下降至65.8%,GMT下降至30.74mIU/ml;2年后为63.6%,GMT为22.02mIU/ml。5年,酵母10μg疫苗的抗-HBs阳性率和GMT分别为52.94%、20.67mIU/ml。结论酵母10μg重组乙肝疫苗应用于成人,全程免疫后5年抗体阳性率仍达50%,说明该剂量疫苗的免疫原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低应答者的再免疫方法,于2000年10月~2002年11月,将乙肝疫苗全程免疫(10μg×3)后抗-HBs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均阴性的171名婴儿随机分成6组,除设立1组对照外,其余5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再免疫方法A组,增加接种次数,再接种3针;B组,接种剂量加倍,再接种3针;C组,改变接种途径,改为皮内接种3针;D组,接种疫苗与A组相同,但同时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1个疗程;E组,更换疫苗种类,改用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5组均按0、1、2个月程序接种.结果显示抗-HBs总阳转率为89.04%,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为590.38mIU/ml.A、B、C、D、E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7.50%、90.91%、60.00%、100.00%、96.77%;各组GMT分别为604.82mIU/ml、770.46mIU/ml、372.45mIU/ml、651.70mIU/ml、508.66mIU/ml.第1、2、3针再免疫后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59.79%、84.71%、89.04%;GMT分别为122.71mIU/ml、354.70mIU/ml、590.38mIU/ml.表明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失败的婴儿,再免疫的效果是肯定的.相对而言,以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或更换乙肝疫苗种类更为理想,再免疫的针次以2~3针为宜,免疫程序0、1、2个月即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在青少年中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采用两针或三针免疫接种程序接种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应答,为制定青少年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将岳阳市湘阴县246名11~15岁学生随机分为四组,采用10μg(CHO细胞)和20μg(CHO细胞)乙肝疫苗按照0、3或0、1、6两种不同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首针免疫后的第7个月检测血清抗-HBs阳转率和抗-HBs平均几何滴度(GMT),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10μg,0、3接种组(Ⅰ组)、10μg,0、1、6接种组(Ⅱ组)、20μg,0、1、6接种组(Ⅲ组)、20μg,0、3接种组(Ⅳ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71.9%、94.8%、94.1%和96.8%,Ⅱ、Ⅲ、Ⅳ组抗-HBs阳转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血清抗-HBs平均几何滴度(GMT),Ⅰ、Ⅱ组显著低于Ⅲ、Ⅳ组(P〈0.05),而Ⅲ、Ⅳ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少年(11~15岁)人群中,采用20μg大剂量的乙肝疫苗接种后能获得较高抗体阳转率和平均几何滴度,且两针法能达到三针法同样的效果,完全可能取代低剂量三针接种,达到一样的免疫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