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学文献中对"胀病"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将胀病分为五脏胀、六腑胀及奇恒之腑胀,并提出了总的治疗原则。五脏胀即为心胀、肺胀、肝胀、脾胀、肾胀。本研究主要总结中医学对五脏胀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的认识,旨在为临床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文章深入分析了《内经》脏腑藏泻的有关论述,认为《内经》的脏腑藏泻理论不仅以藏泻之别揭示了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而且以藏泻关系揭示了脏腑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相互联第,对于临床诊治脏腑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云:“黄帝问日:愿闻禁数。岐伯对日: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相似文献   

4.
遗尿灵治疗遗尿症200例临床观察山西省稷山县中医院(043200)吴进录笔者自八七年以来,以《灵枢·本输篇》“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及《太平圣惠方·治遗尿诸方》“治遗尿恒涩”为原则,采用补肾健脾、醒脑开窍,收涩缩泉之法,自拟“遗尿灵”对200例遗尿症...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患者冬季应当注重养肾 冬季气候寒冷,白天短,夜间长.日照时间短,是一年中气温最低、阴气最盛的时期。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黄帝内经》中说:”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在五脏应于肾,‘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也是人体元阴、元阳的根本,中医认为“肾者主蜇.封藏之本”,就是说肾精宜藏不宜泄,  相似文献   

6.
中医中药抢救治疗急性重症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把急性重症肝炎称为急黄或急瘟黄。《诸病源候论》中说:“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内有热毒所加,故卒然而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名急黄也”。说明本病病势凶险,进展迅速。其病机以阳明为枢纽,所谓“阳明为湿热之蔽”。故多有阳明腑实证。此为本病辨证之重要环节,亦为治疗之关  相似文献   

7.
论胸痹心痛(冠心病)发病"不止于心,亦不离于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胸闷、胸痛等临床表现,其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范畴。对于胸痹心痛,《内经》有多篇论述。如《灵枢·本藏》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的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胸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而《灵枢·厥病》有肺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肾心痛之论。由此,后代医学家多认为胸痹心痛发病与多脏腑相关。如尤在泾《金匮翼》曰:“五脏六腑任督支脉,皆络于心,是以积压脏腑经脉,挟其淫气,自支脉上乘于心,皆能作痛,然必有各脏腑病形与之相应”。  相似文献   

8.
中医"下法"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法是中医八法中基本治法之一,根据“泄可去闭”的原则立法,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瘀血、虫积,排出肠胃积滞,调畅气机等作用。此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较多论述,如“实则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坚者削之,留者攻之”,清·王孟英则指出“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指出攻下泻腑法应用的基本原则。近年来,中西医结合运用下法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病均取得较满意效果,试述如下。1通腑降酶,治疗肝功能不良病毒性肝炎肝功能不良的一般治疗均以护肝为主,但能有效清除病毒的药物和方法不多…  相似文献   

9.
早在两千年前,西汉《神农本草经》即有以蛇入药的记载。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已有比较详细的叙述:“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胘腑间重疾,心腹痛……”。 1800年前后某些欧美国家开始研究蛇类入药。日本1915年有蛇之药用的记载。近些年蛇毒研究进展迅速获得重要地位。Reid氏1963年从马来西亚产的红口蝮蛇毒中提取一  相似文献   

10.
在《黄帝内经·素问》里有这么一句话:"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气生,不是这里讨论的话题,而"四时之法成",则是我们行走的时候必须要懂得一条规律。四时是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一年当中的四季。春夏秋冬,在《黄帝内经》上,春季为生发、夏为长、秋为收、冬为藏,是这么一个四时。  相似文献   

11.
治消渴十法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必数"。晋王叔和《脉经》记载:"所食之物皆化作小便","小便昼夜二十于行,至三、四升,  相似文献   

12.
治消渴十法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必数"。晋王叔和《脉经》记载:"所食之物皆化作小便","小便昼夜二十于行,至三、四升,极瘥不减二升  相似文献   

13.
阳明腑实证属于《伤寒论》的六经病证,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搏结而成燥屎的实证[1].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2],阳明腑实证也能加重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疾病的发展,甚至可引发多器官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其中以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发病最为凶险,病死率最高[3].已有研究证实MODS的病理基础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有学者们认为,肠道屏障功能损伤,肠道内细菌易位,内毒素、细菌等不断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是引发炎症递质的过度表达产生SIRS的始动环节,也是促进阳明腑实证的关键环节[4-5].本文从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方面结合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探讨肠道屏障损伤与肺损伤的相关性,以期对阳明腑实证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1病因病机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消瘅"病范围(但不等同这两种病)。早在《内经》已有论述,《素问.奇病论篇》日:"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病多由于患者嗜食甜食、肥甘之品,日久损伤脾胃,脾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之《素问?奇病论》篇章有这样一段话:"……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吕仁和教授针对糖尿病的中医3期分型分别是脾瘅期、消渴期和消瘅期。消渴期的出现是在脾瘅期的基础上,脾热不减,二阳结滞,饮食旺盛,大便不畅,复加精神紧张,使甘甜之气过满上溢而成。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中关于脏腑藏泻理论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相似文献   

17.
文章的内容承接《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上一期的钟南山院士的文章《科学研究应当崇尚的五点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对广大青年工作者提出了五点期望。这五点期望是肯干、能干、会干、恒干和具有抗挫力。其中,肯干是根本、是动力,能干、会干和抗挫力是关键,恒干是基础。这五点是青年临床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条件。钟院士以亲身奋斗历程、数十载科研心血所得之宝贵经验直面读者,可谓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18.
凡由胆腑气郁、胆失通降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症的病证,称之为胆胀。~([1])《病源论》说"胸胁痛者,由肝与胆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与谢师提出治胆胀需用温中理气之法相合。《症因脉证》指出:"肝胆主木,最喜条达,不得疏泄,胆胀乃成。"《脉经》"肝之余气泄于胆。"故谢师强调解郁行气疏肝之法。《素问·气厥论》明示:"胃移热于胆,则病矣。"故谢师明确和胃之法。吾师谢晶日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40载,熟识古籍  相似文献   

19.
“肝生于左”解山东中医学院(250014)邵冠勇关于“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见《素问·刺禁》)两句,看之若无奇异,然而却给人们带来一些困惑。常识告诉我们:肝在右边,不在左边。于是便有人说中医把肝的位置弄错了。从事中医工作的同志发表文章论述“肝生于左”...  相似文献   

20.
浅论“形神合一”与身心医学大同市第一卫生学校张忠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胡日增《灵枢·本神篇》是形神合一理论阐述得颇合逻辑的篇章。如“心藏脉,脉舍神”“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其他有相当篇章均强调了以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