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在先天性巨结肠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分布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NGFR免疫组化方法对10例3周 ̄2岁的HD患儿及8例对照组患儿结肠进行染色观察。结果 丰富的NGFR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分布于正常结肠环肌层及粘膜下层,少量分布于纵肌层,NGFR染色阳性神经元分布于肌间神经丛及粘膜下神经丛;NGFR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在HD无肌间神经节细胞肠段肌层及粘膜下层内明显减少或缺如,而肌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巨结肠—氧化氮的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NADPH二磷酸酶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症NANC抑制性神经系统。结果提示狭窄段肠管缺乏NOS阳性神经丛,肌层内有散在神经纤维,有时可见到粗纤维或小神经干;正常结肠和巨结肠正常段富含阳性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提示NO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神经标志物PGP9.5和S-100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采用一抗为抗PGP9.5和抗S-100蛋白的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结果:(1)在对照组结肠壁神经丛中可见染色深浅不一的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均匀分布在肠壁各层;神经节细胞胞体不表达S-100蛋白,表现为细胞状“空白区”。(2)HD结肠壁神经发育异常,PGP9.5和S-100蛋白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明显增生,分布紊乱,未见有PGP9.5阳性神经节细胞;在神经丛中,增生的S-100蛋白阳性神经纤维中偶见有细胞状的“空白”区。提示结肠壁神经发育异常是HD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神经丛中PGP9.5阳性反应的细胞团块和S-100蛋白染色的神经丛中细胞状“空白”区,可特征性地提示神经节细胞的存在,用于HD的临床诊断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4.
人胚胎发育中p75NTR免疫阳性肠神经元的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定位和半定量分析胚胎各期肠神经嵴干细胞特异性标记p75NTR(p75)的表达水平,了解p75免疫阳性肠神经元在人类胚胎整个发育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的分布变化,为进一步阐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和初步确定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获取供体细胞来源部位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流产胎儿标本20例,根据胎龄分为早期组(3个月,n=6)和中晚期组(4~9个月,n=14)。全消化道从口端到尾端分为3组:前肠、中肠和后肠。链霉亲合素一过氧化酶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各期各部位p75NTR的表达水平。结果 胚胎发育各期(3~9个月)全消化道各部位肌间丛和黏膜下丛均可见肠神经元胞浆和神经纤维内有p75阳性表达,胶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未见有p75阳性表达。肌间丛强阳性表达率早期为44.4%(8/18),中晚期为57.1%(24/42),均高于黏膜下丛相应各期(11.1%,19.0%,P〈0.05)。中晚期肌间丛强阳性表达率在前肠(36/42,85.7%)高于中肠(18/42,42.9%)和后肠(15/42,35.7%)(P〈0.05)。结论 p75阳性肠神经嵴干细胞可能稳定地存在于各期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肌间丛和黏膜下丛,而且肌间丛p75NTR表达水平高于黏膜下丛。而在胚胎发育中晚期,前肠肌间丛p75NTR表达水平高于中后肠肌间丛。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巨结肠c-kit+肠间质细胞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先天性巨结肠(HD)肠壁内神经节细胞与肠间质细胞(ICCs)分布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HD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兔抗人多克隆c-kit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了58例HD患儿及12例正常儿结、直肠壁内c-kit^ ICCs的分布情况,患儿年龄3个月-10岁,男46例,女12例,短段型HD7例,常见型30例,长段型16例,全结肠型5例。结果:对照组肠肌层内及肌间神经节周围分布有中等量至大量的c-kit^ ICCs,并连接成网络状结构,而在肌间神经节和粘膜下神经内均无c-kit免疫反应性表达,在HD有神经节细胞段肠壁内c-kit^ ICCs的数目和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HD有神经节细胞段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kit^ ICCs的异常分布可能与HD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抗体在先天性巨结肠(HD)手术切除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寻找一个特异性抗体帮助快速、正确诊断HD。方法选择5个抗体包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D)、外周蛋白(Peripherin),蛋白基因产物(PGP9.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标记HD手术切除后标本的远端及近端根部。结果PGP9.5、NSE、Pe-ripherin在肠壁肌间、黏膜下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中均阳性表达,S100阳性表达黏膜下、肌间神经丛,对神经节细胞则阴性表达,CAD仅阳性表达神经节细胞而不表达神经丛。结论与其他抗体相比,CAD具有结果明显、易判断、快速等特点,是帮助诊断HD的一个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结肠手术标本组织Cajal间质细胞(ICC)的分布及形态,分析并统计其在不同肠段的分布数量,为研究HD的发病机制和功能障碍提供必要的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42例经病理诊断为HD的标本.男33例,女9例;年龄2个月~10岁.实验标本均为散发病例,全部取材经组织病理学检测符合HD诊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2例HD患儿手术标本狭窄段(狭窄段组)、移行段(移行段组)和扩张段(扩张段组)组织ICC的分布及数量,及5例肠套叠患儿(对照组,男4例,女1例;年龄30 d~8岁)结肠手术标本组织ICC的分布及数量.结果 1.对照组结肠组织ICC主要分布于黏膜下丛(IC-SM)和肌间从(IC-MY),在环肌层和纵肌层(IC-IM)也有分布.IC-SM、IC-MY在切面上呈连续性分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2.结肠狭窄段组结肠组织ICC的分布显著减少或消失,较对照组和扩张段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01),IC-MY的嘲络状结构完全破坏,残存ICC形态异常;另狭窄段组2例ICC形态、分布及数量与对照组或扩张段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移行段组结肠组织内ICC的分布较对照组和扩张段组均显著减少(Pa<0.05),较狭窄段组显著增加(P<0.001),其形态部分接近正常,但IC-MY缺乏连续性分布,未能形成止常的网络状结构;扩张段组与对照组结肠组织内ICC分布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D患儿结肠的不同肠段ICC的数量、形态、分布不同.在狭窄段IC-MY偶见残存的ICC,其形态变钝、突起减少或消失.ICC分布减少、形态异常可能是HD胃肠动力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巨结肠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RT-PCR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生物作用与先天性巨结肠症发病机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加入一定量化因素的RT-PCR技术检测了8例先天性巨结肠症、1例神经节细胞过少症以及1例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症不同节段肠组织NGF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无神经节细胞的巨结肠狭窄段和节细胞过少的肠组织与扩张段近端正常肠组织相比,其NGFmRNA表达水平降低,阳性率分别是2/9和8/9,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的病变肠组织NGFmRNA表达水平亦有下调趋势。结论:NGF与肠神经系统发育关系密切,NGFmRNA表达的异常可能参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但无节细胞症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NGF也许仅影响节细胞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Hirschsprung’sdisease(HD) ,其主要病因是患儿在胚胎期肠神经发育过程中 ,肠神经元发育出现停顿 ,肠壁肌间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缺失 ,以致受累肠段异常收缩 ,其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与肥厚 ,形成巨结肠。临床上表现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HD为多基因遗传病 ,致病原因不甚明了 ,随着生物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 ,我们已能从分子基因水平进一步探讨HD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为临床HD的诊断及治疗开辟新的途径。一、遗传学倾向HD在先天性畸形中发病率居第2位 ,据统计平均每5000个成活新…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巨结肠Cajal间质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Cajal间质细胞 (interstitialcellofCajal,ICC)在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中的分布情况 ,探讨ICC在先天性巨结肠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1999~ 2 0 0 2年 2 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标本。短段型 2 4例 ,长段型 2例。于手术中分别选取扩张段 ,移行段及狭窄段肠壁的全层组织。采用SP法 (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 2 6例先天性巨结肠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标本分别进行c kit免疫组织化学反应 ,观察Ca jal间质细胞分布情况。 结果 发现ICC的密度从扩张段→移行段→狭窄段是逐渐减低的。ICC与肌间神经丛关系密切 ,在扩张段ICC分布在神经丛的周边部和内部 ,且数量相对较多 ,在狭窄段ICC偶见于神经丛的周边部 ,在神经丛内部未见该细胞。光学显微镜下比较同一例患者扩张段和狭窄段神经丛中Cajal间质细胞的数目不同 (t=2 3.0 4 ,P <0 .0 5 ) ,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 ICC的分布异常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们推测胚胎基质的某种缺陷不仅损害了神经嵴细胞的移行 ,也影响ICC的分化和成熟。我们可以推论 ,与HD肠壁神经节缺失一样 ,ICC分布异常导致HD病变肠管慢波节律和兴奋传导异常 ,从而引起或加重HD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蛋白基因产物(PGP 9.5)、组织蛋白酶D(CAD)和S100蛋白(S100)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PGP 9.5、CAD及S100对35例正常结肠和30例HD狭窄段结肠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利用图文分析系统观察染色表达情况。结果1.对照组结肠中,CAD对神经节细胞特异性表达。其他神经组织包括神经胶质细胞、雪旺细胞与神经纤维都不表达CAD,但对PGP 9.5和S100均阳性表达。PGP 9.5对神经节细胞强阳性着色,表现为棕褐色细胞状团块。S100对神经节细胞阴性表达,在神经丛中形成细胞状空白区。2.HD狭窄段组结肠中,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明显不同。CAD对肠神经组织表达缺失。PGP 9.5染色中棕褐色的细胞状团块及S100染色中的细胞状空白区均未观察到。扭曲增生的神经纤维对PGP 9.5与S100强阳性着色。S100染色的神经纤维着色强度[(146.70±10.87)灰度值]及直径(57.81±14.99)μm与对照组神经纤维的着色强度[(169.25±9.53)灰度值]及直径(23.15±5.56)μm比较,差异显著(P均<0.01)。结论PGP 9.5、CAD、S100在HD狭窄段的异常表达证实肠神经组织发育异常是HD主要病理改变。3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肠神经组织对HD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最近研究发现NgR-P75NTR- RhoA信号通路在神经损伤和重塑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其确切传导机制及在缺氧缺血后新生动物P75NTR对下游分子RhoA调控变化尚不清楚。该实验在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WMD)模型基础上,观察WMD新生大鼠脑白质P75NTR和RhoA mRNA表达变化, 探讨WMD时两者的关系及意义,为临床治疗早产儿WMD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制备新生大鼠WMD模型,光镜及电镜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对照组及WMD 12,24,48,72 h和7 d组病变侧脑白质P75NTR蛋白及RhoA mRNA表达变化。结果:光镜和电镜形态学发现WMD组缺氧缺血48 h后即有显著的脑室周围脑白质损伤。WMD组大鼠纹状体和胼胝体P75NTR蛋白水平12 h开始升高,48 h达峰值,至72 h略有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之后下降明显,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D组大鼠脑白质RhoA mRNA 表达12 h开始升高,48 h达到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72 h仍高于对照组水平,之后开始下降,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WMD新生大鼠脑白质中P75NTR蛋白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升高与介导神经细胞凋亡和抑制神经轴突再生可能有关,表达下降则与缺氧缺血性损伤加重神经细胞坏死相关。RhoA mRNA的表达变化趋势与P75NTR一致,提示P75NTR水平升高可促使RhoA mRNA高表达。[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4):317-320]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巨结肠RET蛋白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RET蛋白与先天性巨结肠(HD)组织改变之间的关系,以探讨HD的发病机理.方法 利用抗RET蛋白的三种抗体,以及抗磷酸酪氨酸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2例散发性HD肠组织中RET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研究,10例正常结肠作对照。结果 抗RET蛋白的三种抗体在HD扩张段、移行段、对照组均显强阳性染色,P>O.05;在狭窄段大多数表现阴性染色,少数可见强阳性或弱阳性染色,与前三者比较PO.05;HD移行段与狭窄段大多数呈现阴性或弱阳性染色,P>O.05。前两者与后两者比较P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巨结肠(HD)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目前通过手术及非手术治疗已可得到治愈,但术后仍存在一定近远期的并发症,其中小肠结肠炎(HEC)是HD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就HEC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理、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巨结肠HuD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HuD是神经元胚胎发育中生长锥、突起形成延伸及成熟神经元存活所必须的蛋白,其在肠神经系统发育及先天性巨结肠发生中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国内外均未见相关报道。本文探讨HuD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不同部位肠壁组织中的表达,以了解HuD在先天性巨结肠发病中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取15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切除的病变段、移行段、扩张段结肠壁全层及5例人正常结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对不同部位肠壁HuD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利用图象分析系统及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粘膜下和肌间抗HuD蛋白抗体染色缺如,移行段显色程度及表达量都明显减少于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P〈0.01);狭窄段和移行段的HuD蛋白水平明显少于扩张段和正常段(P〈O.01)。结论HuD在先天性巨结肠病变段粘膜下、肌间神经丛不表达提示HuD蛋白减少可能是使肠神经系统胚胎发育或成熟神经元存活出现障碍而导致先天性肠无神经节细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RET基因的表达情况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技术对12例先天性巨结肠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分别做RET基因的表达,并以G3PDH作内参标,观察RE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发现RET基因的表达从扩张段→移行段→狭窄段是逐渐减低的。结论 提示RET基因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先天性巨结肠(HD)及同源病(HAD)术后患儿直肠肛管测压参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巨结肠术后患儿,包括32例HD和24例HAD,进行随访,并根据排便功能分为正常组、污粪组及便秘组。同时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检查。根据不同病理分型,临床症状及随访时间比较分析测压结果。结果直肠肛管抑制反射(RAIR)重现率为55%,术后1a内RAIR重现率明显低于1a以上患儿(P〈0.05)。HD术后患儿肛管直肠蠕动频率明显大于HAD(P〈0.05)。按主观症状将患儿分为正常、污粪和便秘组,便秘组肛管/直肠静息压之比及高压带长度与前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a〈0.01)。结论部分患儿术后RAIR可恢复,并与术后时间有关,HD术后肛门功能改善优于HAD。影响术后测压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D)的发病机理,了解中国人群HD发病与酪拟定酸激酶受体基因(RET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30例HD患者(4例家族性和26例散发性)和30例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经盐析法提取DNA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对RET基因第15外显子(E15)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对阳性片段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2例家族性患者的E15扩增片段在SS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