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之纲纪,中医在论述阴阳之关系时有一句名言:“阳在外守也,阴在内使也。”守,守护之意,引伸作外在表现;使,指使之意,引伸作内在基础,于是又有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之说。顾名思义,针刺手法之内使与外施亦是同义,笔者曾将针刺之手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指指示针刺操作手法的内涵实质,即指使针刺操作的内在力量基础,另一部分是  相似文献   

2.
针刺补泻手法与效应关系之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教研室(210029)黄晔关键词针剌补泻手法补泻效应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针灸界长期存在着诸多争鸣,有的认为针刺手法有补泻之分,并能产生补或泻的特有效应,“补泻反则病益笃”;有的认为针刺“浑是泻而无补”;...  相似文献   

3.
针刺补泻手法与效应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晔 《江苏中医》1996,17(8):38-39
  相似文献   

4.
浅谈针刺手法无锡市中医院(214001)杜晓山关键词针刺基本手法补泻手法〔作者简介〕杜晓山(1923-),江苏省无锡市人。主任医师,省名中医,江苏省及无锡市针灸学会名誉会长。曾任无锡市中医院副院长、无锡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务。...  相似文献   

5.
<正> 针刺手法是针刺治疗中一个重要环节,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然而自古以来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多种不同的手法流派,其中有些是结合了自然哲学观念演释而成,有些是个别独创,巧立名目。笔者通过学习古典著作及有关文献,就针刺手法,略陈管见,谬误之处,诚望赐教。一、进针前手法进针前的手法,早在《内经》中就有“扪、切、推、弹、抓”。的记载,如《灵枢·外揣篇》云:“日月之明,不失其影,以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者,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先按而循之……”《灵枢·刺节真邪篇》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  相似文献   

6.
在针刺治疗中,常因操作手法不同,在同样疾病,同样穴位的针刺条件下,所产生的疗效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论古今中外的针灸学者,都非常重视针刺手法的研究,本文特试予探讨有关针刺手法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刺手法说     
古老的针灸医学从起始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几千年来历经沧桑,不断去伪存真,充实发挥,流传了下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酿育了众多的门派,这些门派当中对经络穴位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但是对针刺手法问题则是众说纷纷,就其种类不下上百种。笔者根据自己的临证体会,试对手法问题谈一点看法。众所周知,针刺施术过程中手法是最难掌握的,难就难在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从古至今只是谈论形式上的如何如何操作,学者如何如何机械地效仿操作动作,很少有从其精神实质上去阐明。学者有的照样画葫芦能成功,有的却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9.
针刺的方向问题,在古代针灸文献中极少论述;目前,中医学院针灸学教本中,已编列一节,作专题讨论谓:“进针之方向,亦即针进入肌肉时应保持之角度。”“针身与皮肤呈90度为直刺,针身倾斜与皮肤呈45度为斜刺,针身与皮肤呈15~20度者为横刺。”“不同的针刺角度,应根据腧穴部位和治疗目的来决定。”笔者在近几年中,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掌握不同针刺方向,不仅是为了适合在不同腧穴部位作针刺,也是构成导气、补泻手法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针某些腧穴时,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向来针刺,才能较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峰  戴晴 《中医杂志》1998,39(5):277-278
盛燮荪主任医师秉承家学,后复师从海内名家研习针灸医学,从医已50载。盛师临证时注重辨证定位,审因施治,配穴成方以后,不论初复诊病人,行针快捷,得气、行气,或补或泻,往往一气呵成,即便每日诊治一、二百人次,受治者均感针后轻松舒畅,其病若失。盛师认为,传统针刺手法虽然由《灵枢经》奠定基础,金元时期已发展到比较精细的程度,但应当看到针刺手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针刺工具的不断改进而发展的。《内经》刺法是九针  相似文献   

11.
针刺疗效的高低取决于手法应用的是否恰当。本人遵循前人的经验,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现就进针法、行气法、补泻法等常用手法,提出个人管见,供同道参考。一、进针法:即是研究如何减少进针时疼痛问题。临床上有少数人无论进针、出针都只用刺手而不用押手,这种操作方法势必会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痛苦。笔者认为凡是进针、出针  相似文献   

12.
论针刺捻转补泻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捻转手法是临床常用手法,但由于各种原因,操作上尚存在不一致现象,现从源流,各派的不同操作方法,存在问题等方面加以探讨,以求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风府穴治疗不同疾病的操作手法。方法:以风府穴为关键词,通过对CNKI和维普30年有关风府穴的操作手法文献的检索,共检出31篇,涉及32条,对风府穴的临床操作手法进行概述。结果:临床上风府穴多单穴应用或配伍风府、哑门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病症。所有文献都专门注明风府的刺法,直刺或斜刺,一般针刺深度为0.5~1寸,针刺方向向口腔或下颌方向,针刺时注意守神,手法宜轻巧。不捻转,不提插,不留针或留针时间不超过15 min。结论:风府穴是临床危险穴位之一,针刺操作手法对于安全性和针刺效果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鼎坚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针灸临床诊疗经验。其在毫针的刺法及运用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现将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对其毫针针刺手法特点及经验所作的整理撷要介绍如下。 注重毫针刺法的各个环节 黄老师认为,毫针刺法是构成针灸学  相似文献   

15.
在针灸临床,医者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补泻手法,其实质都是求得一种良性刺激。当人体某些特定部位(腧穴)获得这种良性刺激,并通过经络的作用,机体就可能产生自我修复调整的作用。而这种刺激必须因人因病而宜,必须具有足够的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才能成为有效刺激。目前临床上习用的平补平泻手法,实际上就是既不补也不泻,得气即止的平和刺激手法。倘若针刺不得气,那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补泻手法也是不会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如果某些经穴对某种病症没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几年来,我们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针刺实践,把传统的针刺手法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使针刺时达到无痛或基本无痛的程度。现将具体操作手法介绍如下: 一、进针时的手法: 先让患者取舒适体位,找准穴位,即按针刺常规操作。同时向患者做好必要的解释工  相似文献   

17.
论毫针针刺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鼎坚 《广西中医药》1997,20(3):1-3,15
论毫针针刺手法黄鼎坚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30023南宁市园湖路2号关键词毫针;针刺手法;分类黄鼎坚(1939~),壮族,广西东兰人。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从事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风府穴治疗不同疾病的操作手法。方法:以风府穴为关键词,通过对CNKI和维普30年有关风府穴的操作手法文献的检索,共检出31篇,涉及32条,对风府穴的临床操作手法进行概述。结果:临床上风府穴多单穴应用或配伍风府、哑门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病症。所有文献都专门注明风府的刺法,直刺或斜刺,一般针刺深度为0.5~1寸,针刺方向向口腔或下颌方向,针刺时注意守神,手法宜轻巧。不捻转,不提插,不留针或留针时间不超过15 min。结论:风府穴是临床危险穴位之一,针刺操作手法对于安全性和针刺效果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前言小儿针剌手法,是针灸疗法手技操作之一种。我所介绍的这一小儿针剌手法,系家传三代,历时一百余年,在临床上运用有效的一些操作法,它是从“灵枢”刺婴儿法运用、体会、改进、发展的产物。传授时,并无记载遗留。仅在治疗临症时,以口传方式,指示运用。因此,至今迄未外传。党和政府号召发扬祖国医学,大力支持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加以研究、整理。兹将这一祖传手法,作一简介,供同道们参考、试用。  相似文献   

20.
眼针针刺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我院40余年眼针临床应用的经验,分析眼针疗法在进针、出针及针刺过程中的针刺手法,解析眼针针刺要领,明确眼针基本针刺手法.彭老进针时强调稳、准、快,不用提插、捻转、开阖等手法;田维柱强调“进针柔和、透皮不痛、得气明显、注重感传”;针刺操作要点为“展”“分”“疾”“缓”;基本操作方法为眶外平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