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孙文敏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2):123-123,128
目的推广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笔者于2007年6月~2009年5月应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18例,皮瓣面积6cm×5cm~15era×10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游离植皮封闭。结果18例皮瓣中17例完全成活,创面愈合;1例皮瓣边缘发生部分坏死,经及时去痂、植皮后愈合。结论应用腓肠神经一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是较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辩逆行转移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69例,其中小腿下段38例,足踝部38例,修复创面最大7×12 cm2,最远创面达跖趾关节面平面。结果:76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边缘坏死植皮愈合,7例足背部创面皮瓣远端1cm范围肤色暗紫,未影响皮瓣成活。27例肥胖体质或女性病人皮瓣略显臃肿,以跟腱部位明显。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辩质地良好,手术切取操作简便,成活率高,不损伤血管,逆行转移是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顺行或交腿转移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8例。结果:本组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远端部分小水泡形成:1例远端1cm真皮坏死,换药后创面愈合;1例远端3cm真皮坏死,深筋膜层仍存活。植皮后创面愈合。本组皮瓣外形美观、感觉良好。行走功能好,无修复区溃疡。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设计、操作简便,易于切取.不牺牲小腿主要动脉,不吻合血管,可重建感觉,皮瓣成活率高,是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创面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供区在小腿后侧逆行岛状筋膜皮瓣,分别采用隐神经-大隐静脉或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9例,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皮肤缺损8例,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3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部下段偏内侧皮肤缺损5例,修复足背内侧,足踝部皮肤缺损创面3例,皮瓣切取面积10cm×6cm~20cm×12cm.结果:本组19例全部成活,其中3例皮瓣边缘有坏死,合并有水泡,经过换药后治愈,1例部分坏死,经植皮后治愈,术后随访1~2年,皮瓣质地良好,色泽与周边皮肤相似,无肿,外观和功能均满意.结论:小腿后侧的此种带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操作简便,血管恒定,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小腿中下段、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缺损29例,切取皮瓣范围5cm×4cm~16cm×12cm。结果29例皮瓣经平均1年随访,术后27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结论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缺损,该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不损伤主干血管,基本满足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伤需要。  相似文献   

6.
黄智勇  陈大夫  王晓  钟宇 《四川医学》2007,28(2):196-197
目的研究下肢远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根据小腿下段组织缺损的大小和形状,于小腿内侧设计岛状带大隐静脉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游离植皮。结果本组5例患者中1例远端部分坏死,其余皮瓣全部成活。结论带大隐静脉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恒定,皮瓣转移灵活,是一种修复小腿下段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5年2月,对30例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行清创及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1-2个疗程,后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外露。结果:经VSD治疗后,坏死组织少,创面感染得到控制,移位修复后,无感染发生,30例全部成活,3例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供区植皮完成成活。术后经过6个月-18个月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下肢负重、行走基本正常,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负压封闭引流可以控制感染、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提供良好条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后期良好修复创面,两者联合应用是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的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远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创面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远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及小腿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均伴有骨外露,1例伴骨缺损.结果 7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至2年,行走功能满意,皮瓣质地优良.结论 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成活率高,切取简便,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足踝及小腿远端骨外露创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修复足踝部及小腿下段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6例,其中踝上胫骨下段组织缺损19例,足背皮肤缺损伴深部组织裸露27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并感染12例,踝部缺损18例。皮瓣大小17 cm×12 cm~6 cm×4.5 cm,在蒂部旋转点设计圆形减张皮瓣。结果 76例中1例出现血管危象,及时行血管解痉治疗而皮瓣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植皮后Ⅱ期愈合,其余病例转移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蒂部减张皮瓣全部成活。62例随访6~12月,局部平坦,患者对外观非常满意,皮瓣皮肤感觉恢复。另外6例尚在继续随访观察中。结论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缺损,采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修复,手术风险小,且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能有效降低肢体的伤残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范围及效果。方法2002年3月~2006年11月对13例小腿下1/3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进行创面转移修复,皮瓣面积最大15cm×10cm,最小6cm×5cm。结果13例中11例皮瓣全部存活,2例远端皮缘缺血坏死,经局部换药及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随访12例,失访1例,随访时间6 ̄18个月,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满意且外形良好。结论该皮瓣的神经营养血管血供可靠,术中切取简单易行且安全,成功率高,是修复小腿下1/3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1.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足跟、踝关节和足背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供区的切口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覆盖,皮瓣面积4cm×5cm~11cm×10cm。结果:术后18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愈合;皮瓣远端坏死2例。术后12例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颜色与周围组织相同,未出现破溃。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和足踝部的组织缺损。方法:以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和腓肠神经为轴线,分别根据手或足踝部受区大小、部位、供一受区距离设计出逆行岛状皮瓣。结果:腌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4例。前壁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虎口部创面1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撕脱伤1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根据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管相互交通的关系设计出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为手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血供可靠、简便快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种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软组织缺损,其中包括内踝上皮瓣、外踝上皮瓣、足底内侧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带隐神经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带腓肠神经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带旋髂深血管髂骨游离皮瓣、游离的背阔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结果55例皮瓣中完全成活48例,部分坏死7例,成活后的皮瓣远期随访质地比较柔软,带蒂皮瓣比较薄,相对容易恢复保护性感觉。游离皮瓣一般外形臃肿,恢复保护性感觉差。结论小腿远端及足踝创面修复的皮瓣种类日渐增多,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皮瓣来达到较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侧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侧下肢软组织缺损35例,皮瓣面积最大16 cm×11 cm,最小7cm×6 cm,其中将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14例,未吻合静脉21例。结果35例皮瓣完全成活,未吻合静脉的21例皮瓣中出现水疱6例,边缘坏死6例,部分坏死5例,经过对症处理后存活。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侧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简单实用,吻合静脉可改善皮瓣静脉回流以及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用VSD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2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先行清创及VSD治疗,然后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结果全部皮瓣术后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8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 VSD技术可早期控制感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后期良好修复创面,两者结合治疗是足踝部严重损伤的理想选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一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下肢缺损的改进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其皮瓣系列改进设计:(1)皮瓣回流静脉干高压时予以结扎小隐静脉干,或与受区静脉吻合;(2)对供瓣区超过小腿中上1/3部位时,行皮瓣延迟8—14天;(3)行腓肠神经干、支与受区神经支吻按,重建皮瓣感觉;(4)设计低位旋转点(约外踝尖上3e111)皮神经皮瓣;(5)切取携带部分薄层腓肠肌肉的皮瓣。几种方法常同时应用。结果自2000年9月~2007年12月,本组临床应用42例,除极少数例皮瓣远端约有1—2cm宽的不同程度坏死外,余例皮瓣均成活,随访3个月~2年,功能外形恢复满意。结论改进后的腓肠神经一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血运丰富,成活率高,手术操作简便,可较好地修复大多数小腿难治性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以腓肠神经滋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足跟、踝、跟腱和戏前区骨、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方法:对22例足跟、踝、跟腱和胫前区骨、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行急诊或延期行腓肠神经滋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术。结果:19例全部成活,3例部分边缘坏死,经换药自愈。结论:腓肠神经滋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操作简便,成活率高,风险低,损伤轻,是修复足跟、踝、跟腿外和小腿下段胫前区软组织缺损、骨、肌腱外露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31-34
目的讨论腓肠神经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严重烧烫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16年1月应用腓肠神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严重烧烫伤患者37例。创面范围为3.2 cm×3.1 cm~4.2 cm×5.5 cm。经清创、VCA治疗至创面新鲜后,采用大小为4.2 cm×4.1 cm~5.1 cm×7.0 cm的腓肠神经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严重烧烫伤,蒂部的小隐静脉予以结扎,腓浅神经与腓肠神经近侧断端予以吻合,供区直接封闭或者游离植皮。结果所有37例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足踝部严重烫伤创面得到修复,供区伤口愈合良好。术后进行随访,时间6~15个月,示皮瓣质地和外形均良好。皮瓣感觉恢复满意,均达到S3+。结论腓肠神经岛状皮瓣予以修复足踝部严重烧烫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小腿后部神经血管复合体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成人下肢标本25侧,解剖观察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与其它血管的吻合。结果 腓肠神经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主要是腘窝中间皮动脉,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营养动脉主要是腘窝外侧皮动脉,并与腓动脉的肌间隔穿支、肌皮穿支之间存在诸多吻合,形成血管链,并与神经、小隐静脉构成神经血管复合体。结论 以小腿后部神经血管复合体为蒂可以设计截取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20.
李庆源  曾浩  钟强文  古丽华 《吉林医学》2011,32(13):2544-2545
目的:探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2例的临床实践,证实该皮瓣的解剖位置及适用范围。结果:22例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1~36个月,外形满意,皮瓣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下1/3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