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研究镇痛镇静对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55例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咪达唑仑注射液以及丙泊酚注射液进行镇痛镇静的治疗.测定患者在镇痛镇静前、镇痛镇静中以及镇痛镇静后患者颈动脉、颈静脉以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结果:在镇痛镇静前,患者颈动脉、颈静脉以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分别为(0.86±0.19)、(0.46±0.07)、(0.48±0.05).镇痛镇静后2h,患者颈动脉血氧饱和度显著性下降(t=4.63,P<0.05);而颈静脉(t=7.62,P<0.05)与中心静脉(t=7.53,P<0.05)血氧饱和度显著性升高;在镇痛镇静结束后,患者颈动脉血氧饱和度呈现下降的趋势,颈静脉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呈现上升的趋势,三者接近镇痛镇静前的水平(P>0.05).结论:使用镇痛镇静剂对SAH患者进行治疗时,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全身代谢,对患者脑氧代谢也有降低的作用.镇痛镇静能否改善患者的预后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特别是痉挛出现早、病情重的病人死亡率更高.近几年作者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有15例发生重症脑血管痉挛,经治疗后完全恢复,未留下任何后遗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吸入与静脉镇静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3名患有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Fisher scale分级中位数4级),用颅内压力装置和用来评估局部脑血流量的热扩散探针来监控临床迹象.颅内压力> 18 mm汞柱者被排除.脑的血流动力学变量在三个步骤上评估,步骤1:用异丙酚3~4 mg· kg-1·h-1镇静;步骤2:经过1h的异丙酚和0.8%异氟烷后中止;步骤3:按以往的输液速度静点1h的异丙酚.脑灌注压和动脉Pco2维持不变.在步结束时测量脑动脉血流速度和颈静脉血氧饱和度.结果:局部脑血流量在步骤2比步骤1、3显著增加.在步骤1和步骤3局部脑血流量比较没有区别.颅内压无显著差异,也就是经颅多普勒脑动脉流速、Pco2、脑灌注压在不同的步骤中无显著差异.结论:异氟烷比异丙酚更能增加局部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血管痉挛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动态检测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大脑中动脉(MAC)血流速度,结合临床表现诊断脑血管痉挛组(Ⅰ组)34例。无脑血管痉挛(Ⅱ组)27例。结果:Ⅰ组偏瘫Ⅱ例,脑梗死1例,死亡4例。对照组无偏瘫及脑梗死,死亡1例。结论:脑血管痉挛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郧阳医学院学报》2019,(2)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其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持续静脉泵入舒芬太尼进行镇痛治疗,记录患者在给药前、给药后2、24、48 h及镇痛结束后1h时的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氧代谢指标[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_2)和脑氧摄取率(CERO_2)]的变化。结果:舒芬太尼镇痛后RR、MAP及HR有所下降(P<0.05); Da-jvO_2和CERO_2镇痛后均低于镇痛前,且随着镇痛时间的延长,Da-jvO_2和CERO_2明显低于镇痛后2 h(P<0.05)。结论:舒芬太尼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降低患者的脑氧代谢。 相似文献
8.
9.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uoidhoemorrhage .SAH)后的脑血管痉挛 (CerebralVasularSpasm .CVS)发生率高 ,而继发于CVS的脑缺血、脑梗塞将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 ,甚至死亡。我院近年收治的 3 4例SAH患者中有 14例并发CVS ,现作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4例 ,男女各 7例 ,年龄 15~ 74岁 ,平均 41 8岁 ,其它情况见表 1。 表 1脑血管痉挛 14例临床资料性别年龄 CVS发生时间(天 )CVS持续时间(天 ) 临床表现1女 67 5病后第 6天出院清醒→昏迷2女 2 413 4清醒→昏迷、抽搐、偏瘫、巴氏征 +3女 40 3 (再出… 相似文献
10.
脑叶出血的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随着 CT 的普遍应用,使得临床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脑叶出血得以及时诊断。1年来。本科收治以 SAH 表现为主,经 CT 证实为脑叶出血患者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加口服药物治疗,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SAH后CVS发生率,提高CVS治愈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但不能降低SAH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梗塞的临床、CT表现。方法分析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5~13天(平均9.5天),其梗塞范围大,部位多,CT以双侧对称性分布的多发病灶为特点。临床常见于Hun t-H essⅣ、Ⅴ级的患者,多有SAH再发出血、去脑强直或抽搐发作,意识障碍时间较长及迟发性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 IND)。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因本病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应高度重视,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mild hypothermia,MHT)对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合并t-SAH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各2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在伤后第1、3、5、7、14天行予颅多普勒(TCD)动态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亚低温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 MHT可以显著降低合并t-SAH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VmMCA,降低CVS发生率,缩短CVS持续时间,缓解CVS的强度,认为MHT治疗对防治CVS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脂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血脂水平差异。方法对183例脑梗死患者、同期住院的45例脑出血患者及150例对照组分别测定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TC、TG、LDL较对照组增高(P<0.05、P<0.05、P<0.01),HDL较对照组低(P<0.05);脑出血组HDL亦较对照组低(P<0.05),但同脑梗死相比较,TC、LDL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TC、TG、LDL及低HDL水平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相反低TC、LDL水平则可能存在脑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AH引起的局限性脑缺血和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发病年龄、发生SAH后就诊间隔时间的关系,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对51例SAH患者,均做CT扫描和腰穿证实。经治疗后4d-15d复查CT,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结果51例患者经治疗后有22例(22/51)患者平扫可见颅内小片状密度减低区,分布于额、颞、顶、枕各叶,增强后见强化征象。此外,随着患者年龄增大,发生SAH后就诊间隔时间的延长,脑内局限性缺血和梗死灶明显增多,患者的疗效明显降低。结论①局限性脑缺血和脑梗死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发病机制是脑动脉痉挛。②患者脑池内出血越多,年龄越大,发生SAH后就诊间隔时间越长,此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越大。③CT扫描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小剂量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剂量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疗效。方法 :尼莫地平组 39例 ,对照组 2 1例。尼莫地平组静脉用尼莫地平 4~ 10 mg/ d,2~ 3周后口服尼莫地平2 0~ 4 0 mg3;1d共 4周。对照组用一般的常规治疗法治疗 4周。结果 :尼莫地平组病死率为 7.7% ,症状性 CVS发生率为 0 % ,分别低于对照组 2 8.6 %和 6 1.9% (P<0 .0 5与 P<0 .0 0 1)。结论 :小剂量尼莫地平防治 SAH的 CVS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5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8例,给予法舒地尔静点30 mg,每日q8 h静点1次,用药时间为14 d;对照组27例,给予尼莫地平10 mg静点,每小时0.5~1.0 mg的速度连续静点,每日1次,时间为14 d。通过观察两组临床表现的症状及体征、颅脑CT、Hunt&Hess分级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防治脑血管痉挛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28/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2/27),经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于血压的影响,治疗组轻于对照组。结论:为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应用法舒地尔优于尼莫地平,且副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改变和丹参对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改变和丹参对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8例SAH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丹参制剂治疗的丹参组35例与未加用丹参制剂治疗的对照组33例的脑循环动力学变化 ,以及两组的病死率、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 SAH患者脑循环动力学参数有明显改变 ,尤以最小血流速度和脑血管外周阻力改变显著 ;丹参组脑循环动力学变化与对照组差别具有极显著意义 (P<0.01)。结论 SAH可引起脑循环动力学异常改变,丹参制剂对SAH导致的脑缺血性改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