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特征。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3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通过血管内超声测定斑块偏心指数、钙化、夹层/破裂、血栓、重构、斑块长度及面积等特征。结果:两组患者斑块偏心指数及钙化无显著性差异,但UAP组血栓(16.3%)、夹层/破裂(18.6%)、正性重构(75.6%)、低回声斑块(62.8%)明显高于SAP组(分别为0.0%,4.0%,54.0%,28.0%P<0.05或P<0.01),UAP组斑块长度(15.1±8.4mm)、斑块面积(13.4±6.1mm2)较稳定性心绞痛组(分别为10.3±6.2mm,9.1±4.3mm2,P<0.05或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栓、夹层/破裂、正性重构、较长斑块长度,较大斑块负荷及低回声斑块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罪犯”斑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强化他汀治疗对自身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太康县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68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使用强化他汀予以治疗。统计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细胞比例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外周血CD4~+CD25~+Treg/CD4~+T水平的升高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他汀治疗可有效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自身免疫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杨晖  胡伟  张大东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5):451-453
他汀类药物通过调脂和调脂外的作用减少了冠心病的发生率、致死率和致残率,是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他汀类药物对冠脉斑块能够起到延缓、阻止乃至逆转的作用。血管内超声检查是目前可以使用的最主要的检测冠脉斑块手段,系列血管内超声检查测定的参数变化如斑块横截面面积或斑块负荷体积百分数的变化已成为临床试验评估包括他汀类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手段或药物对心血管事件影响的试验终点。强化调脂治疗的益处已被整合到目前国际或国内血脂异常的防治指南。  相似文献   

5.
段连宝 《黑龙江医学》2004,28(11):839-840
目的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 ,应用阿托伐他汀观察其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6 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 2组 ,2组基线水平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基础治疗 2组相同。第 1组 34例入院后在基础治疗时 ,加用阿托伐他汀 2 0mg/d ,共服用 6个月 ;第 2组 34例 ,仅给予基础治疗 ,不给予调脂治疗。随访 6个月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复发性心绞痛 )发生的影响。结果 随访 6个月 ,第 1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 2 9 4 % ;第 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 4 7 0 6 %。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减少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张力军  王洪 《新疆医学》2009,39(11):90-92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参与了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炎症反应的敏感蛋白,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有较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薇  孔卫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9):1065-106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62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口服他汀类药物及阿斯匹林肠溶片,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肠溶片;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同时检测血脂。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积分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水平显著下降,HDL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C、TG、LDL及HDL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作为评价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段丽萍  曹珮华  郭倩  马莹 《海南医学》2022,(22):2885-2888
目的 探讨三种他汀类降脂方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就诊的150例UA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1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瑞舒伐他汀10 mg/次治疗,观察2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瑞舒伐他汀20 mg/次治疗。治疗2个月,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8 (IL-8)]和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清内皮素-1 (ET-1)]的变化,并统计三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降低,且观察2组患者明显低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观察1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CRP、TNF-α、IL-8水平均降低,且观察2组患者明显低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而观察1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  相似文献   

9.
张力军  王洪 《新疆医学》2009,39(10):75-77
资料与方法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参与了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整个过程^[1]。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炎症反应的敏感蛋白,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有较好的提示作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长期治疗中疗效肯定,其益处不仅来源与降脂本身,还包括抗炎、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他汀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早期二极预防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概论UA是一种严重的可能危及病人生命的临床情况 ,其发生过程千变万化 ,从数分钟内症状缓解到胸痛症状反复发作并快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MI)。已经明确 ,UA是在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的 ,其中炎症反应起重要的促发作用。因此稳定斑块和缓解症状是我们治疗的目标。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中 ,MI的症状易于识别 ,但UA的症状判别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胸痛 ,这种胸痛与平常的心绞痛有所不同 ,典型的胸痛可以类似MI或在休息及劳力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发作。UA的危险因素包括…  相似文献   

11.
刘志勇  吴宁  李武雄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1):1391-1392
目的观察小剂量抗抑郁药辅助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179例已确诊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做常规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后,抑郁状态的诊断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50分以上者102人入组,再把抑郁反应组随机分成抗抑郁治疗组(53例)及对照组(49例)。对照组执行常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抗抑郁治疗,马普替林12.5mg2次/d(中午、睡前服),随访8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缺血明显改善(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P〈0.05)。结论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情绪的老年患者行小剂量抗抑郁药治疗比常规心绞痛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中半乳凝素-3(galectin-3)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UA患者和38例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3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galectin-3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表达水平,通过ROC曲线分析galectin-3对UA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患者的galectin-3、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UA组和SA组患者的galectin-3、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ROC曲线分析galectin-3对UA患者的诊断价值发现曲线下面积是0.902。结论 galectin-3和hs-CRP均可以间接体现斑块的稳定性,且galectin-3对UA的诊断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临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UAP病人28例,正常对照组30侧。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一反应蛋白(hs—CRP)和抵抗素。结果UAP组患者的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E-C)、hs—CRP和抵抗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UAP患者的抵抗素与hs—CRP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331,P〈0.01)。结论抵抗素可能在UAP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临床UAP识别和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80例)和鲁南欣康组(80例)。通心络组口服通心络胶囊,3粒/次,3次/w;鲁南欣康组口服鲁南欣康(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次,2次/d,疗程3w。【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和85.00%;通心络组在改善心肌缺血方面优于鲁南欣康组。【结论】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良好,优于鲁南欣康,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30例,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 15例,采用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β 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抗血小板药物及调脂治疗,治疗组 1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 2组均治疗 30d,观察治疗前后每日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日硝酸甘油用量、心率、血压、收缩压与心率乘积、24h心电图ST段最大下移幅度、总下移时间及 24h缺血的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每日硝酸甘油用量、24h缺血发作次数、ST段最大下降幅度、ST段总下降时间均明显减少 (P<0.01 );治疗后心率、收缩压和心率乘积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ST段最大下降幅度和总缺血时间。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不良反应轻,是安全、有效、更完善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疗效和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7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治疗(阿司匹林十低分子肝素十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持续点滴72h。治疗7d后观察心绞痛控制情况,治疗30d统计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7d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673,P〈0.05),治疗后30d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9209,P〈0.01),两组30d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进一步获益,更加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严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较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UAP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40 mg,1次/d。观察治疗后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心绞痛临床缓解、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88.6%、93.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8周后血TC、LDL-C分别下降20.66%、19.44%。结论辛伐他汀40 mg/d早期强化治疗UAP安全有效,能显著降低血脂,心绞痛临床缓解、心电图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电图表现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4 0 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 4组 :无ST T变化组、T波倒置组、ST段压低组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给予强化药物和介入治疗。观察各组随访期 ( >1年 )内不良事件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复发入院 )的发生情况。结果 4 0 0例患者中 ,无ST T变化组 194例 ( 4 8.5 % ) ,T波倒置组 6 3例 ( 15 .7% ) ,ST段压低组 12 9例 ( 32 .2 % ) ,左束支传导阻滞组 14例 ( 3.5 % )。在平均 ( 17± 4 )个月 ( 12~ 2 2个月 )的随访中 ,ST段压低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0 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左室射血分数 (OR =0 .86 9,95 %CI :0 .82 1~ 0 .92 1,P =0 .0 0 1)、ST段压低 (OR =4 .6 4 8,95 %CI:1.0 39~ 2 0 .796 ,P =0 .0 4 4 4 )和年龄 (OR =1.12 5 ,95 %CI :1.0 2 0~1.2 39,P =0 .0 181)为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长期生存有关的预测因素。在ST段压低组中 ,ST段压低程度≥0 .2mm(P =0 .0 0 1)和存在ST段动态变化 (P =0 .0 36 )患者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心电图表现可指导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危险分层 ,ST段压低提示患者预后不佳 ;ST段的压低程度和动态变化的监测可有助于此类患者的进一步危险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抑郁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SP)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连续抽样收集2009年6月15日至2011年3月15日青岛市2家三甲医院住院确诊的USP患者209例,按是否合并抑郁分为USP合并抑郁组72例,单纯USP组137例。所有患者在入选当时和治疗7d后分别测定hs-CRP、TNF-α,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前后USP合并抑郁组的血清hs-CRP、TNF-α水平均较单纯USP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USP合并抑郁有较高的炎性反应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爱平  杨叶  叶阳 《西部医学》2007,19(5):791-792
目的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选30例UAP患者和15例冠脉造影无狭窄的正常人为研究对象。抽静脉血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和D-二聚体(DD)、纤溶蛋白原(Fg)含量。结果与正常人相比,UPA患者血浆中t-PA活性减低,PAI活性增高,Fg和DD含量增高。结论UAP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的失调凝血的失调,UAP患者纤溶活性降低,凝血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