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了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0例患者采用纳络酮治疗(治疗组),并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方法相对照。结果:纳络酮能明显恢复患者的意识,缩短病程,减少致残率,提高治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性脑血管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范吉兴  李丽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3):136-136
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方法很多,我们从2002年9月~2006年12月,在常规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8例,并与单用常规治疗的35例作对照,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14例,进行DSA检查,急性脑血管动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治疗后比较患者临床指征改善状况。结果:脑血管病的发病与年龄的增高成正比,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对比分析,治疗后脑血管病变均得到改善,脑血管狭窄程度、面积狭窄程度和最小直径在治疗后均显示得到改善(P<0.05)。结论:DSA作为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价值,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行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供血不全、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近年来,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相对地增高了。我科1963年收住院病人333例,其中急性脑血管病人141例,内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70例,约为急性脑血管病的50%,1973年收住院病人337例,其中急性脑血管病182例,内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124例,为急性脑血管病的68.1%。由于近年来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有了新进展,对其治疗问题提出各种看法和疗法,但迄今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常采用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呼吸系统表现及其治疗效果。方法本文选择我院在2018年接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针对实验患者进行了神经内科治疗,随后统计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呼吸系统表现,以及本次实验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呼吸系统表现主要有急性肺水肿、急性间质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本次实验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0%。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的概率会引发急性肺水肿、急性间质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为此,主治医师需要及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具体可以选择神经内科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1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和胞二磷胆碱治疗。结果 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为7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杨毅 《当代医学》2008,(13):51-52
目的 观察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81例患者采用纳络酮治疗(治疗组),并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方法 相对照.结果 纳络酮能明显恢复患者的意识,缩短病程,减少致残率,提高治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杨毅 《当代医学》2008,(14):51-52
目的 观察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81例患者采用纳络酮治疗(治疗组),并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方法相对照. 结果 纳络酮能明显恢复患者的意识,缩短病程,减少致残率,提高治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81例患者采用纳络酮治疗(治疗组),并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方法 相对照.结果 纳络酮能明显恢复患者的意识,缩短病程,减少致残率,提高治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痰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7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自拟之活血化痰汤为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75例,结果治愈35例、好转38例、无效2例,与单纯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具显著性差异。为以活血化瘀、祛痰降浊的中药为主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了深层依据  相似文献   

11.
恢复脑组织血流供应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手术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机械取栓术能使急性闭塞的颅内大血管迅速而有效地开通,最大可能挽救低灌注区域缺血脑组织的血供;去骨瓣减压术作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规备选方案,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作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个体化手术方案的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烟雾病实施脑血流重建术,精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合理的手术方案制订和准确的术中判断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复合手术适合处理颅内/外血管长节段狭窄和(或)慢性闭塞等复杂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本文围绕上述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及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贺亚龙  高焱 《河北医学》2016,(8):1260-126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应用DSA 进行检查。观察 DSA 在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在 DSA 检查下,血管正常的有11例,占16.67%。有55例为血管异常患者,其中患有大脑动脉狭窄比例最多占54.55%,患有交通动脉瘤比例最少为6.06%。在治疗后,患者血管面积的狭窄程度、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病变的长度及最小直径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预防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采用 DSA 进行检查,能够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出率得到提高,不良反应率比较低,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蜀阳去纤酶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葆樽  张微微 《北京医学》1996,18(3):174-177
7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受施康研制的蜀阳去纤酶,结果表明罗阳去纤酶能改善生活质量,改善部分血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降至正常,血小板聚集度下降,对甘油三脂,胆固醇无影响。此药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做为一种降纤药物,值得推广使用入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病变部位、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病机制和防治效果。结果 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并发脑-心综合征17例,发生率56.67%;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88.24%)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11.76%)(P<0.01)。17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的病变部位位于丘脑、脑干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病变部位位于小脑、基底节及脑叶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7例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心肌酶谱异常15例。经卧床休息、吸氧、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肌功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后,好转16例,好转率94.12%。结论脑-心综合征的发生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类型存在相关性,出血性脑血管病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在防治脑-心综合征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急性脑血管病特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功能监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DV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踝周径、D-二聚体水平、数字疼痛分级法(NV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踝周径、D-二聚体水平及NVS评分均小于或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小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DVT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2019年ENCHANTED研究探讨了强化降压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防再出血的效果,为进一步探讨机械取栓后强化降压治疗的效果,ENCHANTED2/MT研究的开展立即在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综合目前脑血管病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及试验结果,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血压控制的研究进展进行解读,以期为合理选择降压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维加 《华夏医学》2004,17(3):457-459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是具有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因而早期做出诊断,对于治疗和提高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发病的超急性期内,用CT脑血流灌注成像来评估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是目前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首位致死致残类疾病,对患者进行精确的影像学评估是制定救治方案并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尤为关键。神经影像学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各项新技术的涌现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缺血卒中患者的梗死面积、缺血半暗带区域及责任血管病变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有益的信息。本文简要总结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在脑血管疾病诊疗方面的新技术和应用进展,以期对临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115例脑血管疾病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Ig)、补体C_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中的67例急性期脑血管病病人脑脊液Ig,补体C_3,白蛋白、IgG指数进行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了脑动脉硬化期、TIA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体液免疫指标随着病情的加重有升高的趋势.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有体液免疫反应增强和血脑屏障破坏(BBB),后者还有CIC的形成增多.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态观察发现其临床前期、急性期及恢复期体液免疫变化持续存在.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