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鹏川  江南  周毅  瞿晖 《吉林医学》2014,(7):1416-1417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VP)应用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2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通过观察比较术前与术后伤椎恢复高度和骨折胸腰椎疼痛情况,进行评分,评价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结果:22例患者术后平均(2.11±0.43)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后伤椎高度平均(28.95±5.71)mm,较术前伤椎有显著恢复(P<0.01)。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被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改善胸腰椎骨折后的疼痛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受伤胸腰椎的高度并起到恢复脊椎功能的作用,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方法.方法 用AF内固定系统加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36例,同时予伤椎椎体椎板有效减压.统计术前、术后2周和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7-36个月,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96.7±7.4%,后缘高度恢复至98.5±6.3%,Cobb角恢复到4.7±2.6°.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神经功能按Frankel评定,33例提高1~3级.结论 AF 内固定系统加伤椎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效果满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西药联合运用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近期效果.[方法]在临床上选择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运用经验方剂内服、西药口服、中药(壮药)烫疗及外敷并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过程无不良事件发生,30例患者获随访3~20个月,显效25例(占83.3%),有效3例(占10.0%),无效2例(占6.7%).[结论]中药(壮药)内服外用联合西药口服并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近期疗效满意,治疗过程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研究牵引加体位复位、腰背肌锻炼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骨盆牵引带牵引、腰下垫枕、过伸位体位复位,同时进行腰背肌锻炼治疗,观察椎体复位程度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伤椎前缘高度由平均58.5%治疗后恢复到平均83.2%,Cobb角由平均23.5治疗后恢复到平均8.9,功能恢复优良率89.28%。结论牵引加体位复位能促进伤椎形态恢复和功能恢复,疗效满意,不但适合于屈曲压缩型骨折,也适合于无明显脊髓神经损伤的爆裂型骨折。具有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
韩丹  何志勇  罗季阳  李轩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91-91,95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1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行经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术后6-18个月回访,21例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前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47.3%对比术后2d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91.3%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89.7%对比术后2d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91.3%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达到良好复位、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PKP治疗的31例无神经损伤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观测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伤椎前后缘压缩率改变、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并发症,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术前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495±6.1)%和(16.7±3.2)%,术后1年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9.1±1.3)%和(1.2±0.9)%,Cobb角由术前平均(25.7±4.5)°矫正至术后(3.3±2.1)°,平均矫正19.8。,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2±0.5)分降为术后(1.9±O.6)分,各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无1例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有效恢复脊柱矢状序列,同时也能较好地维持伤椎的高度和强度,避免术后椎体塌陷,有助于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伤椎与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及Cobb角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Cobb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两组末次随访时比较,观察组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及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治疗后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观察组)和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触觉、运动评分,Cobb’s角,伤椎高度及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发生率。结果手术6个月后,两组患者触觉、运动评分,Cobb’s角,伤椎高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相邻椎体继发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效果优于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治疗,可明显解除脊髓压迫,且不会增加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骨折椎椎弓根直接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应用经骨折椎椎弓根直接复位固定治疗,术后常规抗感染等对症治疗,观察手术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均无椎弓根钉拔出发生。复查X线及CT示伤椎高度恢复,矢状位生理曲度恢复,无脊柱侧弯。伤椎前缘高度术前(15.1±0.2)mm,术后(32.5±0.4)mm。后缘高度由术前(88.0±1.1)mm提高到(94.0±2.0)mm;后凸角由术前(21.0±1.0)°降低到术后(6.1±0.3)°,术后较术前有显著变化(P〈0.05)。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a1分级术后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侧下肢神经根刺激症状,经对症、脱水、应用激素及营养神经等处理,症状逐渐减轻,3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结论经骨折椎椎弓根直接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可行的,不会影响椎体内骨折块的复位,可以提供良好的三点固定,减少后凸的形成,增加稳定性,有利于伤椎形态的恢复,分散钉杆连接的应力,明显改善椎体成角、椎体压缩率及椎管占位率,具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鲁追  孙永新 《大家健康》2013,(12):10-11
目的:PKP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评估。方法:2008年2月至2011年12月1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患者接受PKP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男1例,女14例;平均69.3岁(58-78岁)。所选患者均为单椎体骨折,其中T11椎2例,T12椎5例,L1椎4例,L2椎1例,L3椎3例。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椎体前缘丢失高度及Cobb角;术后X线及CT扫描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随访12~15个月,平均11.5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比值由术前平均(52.7±8.3)%恢复至术后(16.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0.6±3.5)%,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平均(34.2±3.5),恢复至术后(2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1.5±4.2),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椎体成形术安全,近期疗效满意,适用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34例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患者均无明显外伤史,共38个椎体受损,其中单椎体损伤30人,两个椎体损伤4人,T12 5个、L1 14个、L2 5个、L3 4个、L4 8个、L5 2个.均在X线透视下行双侧椎弓根穿刺,受损椎体先用球囊扩张,然后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每个椎体注入量为2~6.5 mL(平均4.2 mL).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摄X线片测定椎体前缘压缩程度、椎体后缘压缩程度、椎体矢状面移位程度.结果 术中术后未发生硬膜破裂脑脊液漏;术后1例腰背痛未彻底缓解,经对症治疗后治愈.平均随访18.4个月(12~26个月).术后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X线和CT片显示骨水泥弥散良好;患者无明显神经压迫症状,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12±1.23)分,明显低于术前的(7.27±1.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压缩程度为(18.34 ±1.05)%,明显低于术前的(25.92±1.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后缘压缩程度和椎体矢状面移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影像学评分结果,应用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微创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11年9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PKP治疗的患者136例(256椎).采用PKP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手术前后疼痛评估;观察椎体高度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2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病例疼痛症状均缓解.VAS评分分别为术前(9.12±4.00)分、术后(2.89±1.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均有明显的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14.28±2.43)mm,术后为(20.51±2.26)mm;椎体后缘高度术前为(22.18±2.12)mm,术后为(23.49±2.3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10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8例渗漏到椎体旁,2例出现椎体后缘渗漏,均未出现神经症状;3例术后第2天出现脑梗死。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迅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恢复病椎的高度,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时恢复椎体高度以及缓解疼痛方面的疗效。方法对12例19个压缩性骨折椎体进行治疗后,对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4、12周记录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分。在术后x线检查中对椎体高度恢复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的平均术前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为9.3,但在术后改善至5.4。在术后4、12周,平均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分别为5.1、5.9。所有患者在24h内恢复日常活动。患者椎体高度的恢复以椎体前部和中部明显。结论在疼痛缓解和恢复椎体高度方面,椎体后凸成形术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无射线接触体外数字伤椎定位结合探针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无射线接触体外数字伤椎定位结合探针应用PKP治疗T11-L2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16例.根据术前DR正位片以髂后上嵴上缘连线为体外参照物向上测量距伤椎椎弓根窗中点距离,沿棘突中线向两侧测量距椎弓根窗外上象限距离选择进针点,根据CT片、DR侧位片选择进针角度,使用C型臂X光机透视1~2次即可微调准确选择伤椎及进针点、角度,经穿刺、套管植入、扩孔、球囊扩张,透视复位满意,再完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植入.采用X线片测定术前、术后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VAS法进行疼痛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术中出血量5~30 mL,平均10 mL.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50 min.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气胸、PMMA渗漏、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16例经摄片提示椎体定位无误,住院时间5~12 d,平均8 d.16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38±1.09)分恢复为术后1周的(1.06±0.44)分,并维持稳定.Cobb′s角由术前(21.81±2.56)°恢复为术后1周的(8.19±3.41)°,并维持稳定.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由术前(51.10±4.69)%恢复为术后1周的(84.97±7.44)%,并维持稳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无射线接触体外数字伤椎定位结合探针应用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可明显减少术中C形臂X光机定位照射次数,减少医患双方X射线接触量,手术安全、可行,适用于T8~L5范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手术.  相似文献   

15.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25例30椎,其中T81椎,T113椎,T1212椎,I111椎,L22椎,L31椎。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症状性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疼痛视觉模拟数字评分(VAS)由术前的平均8.4分下降到术后的2.2分。平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55.3±34.2)%,中部恢复(61.5±35.1)%,后缘恢复(40.1±32.3)%。手术后Cobb角平均改善9.6°(0—30°)平均灌注骨水泥5.6ml(2.5~9.0ml)。除1个椎体前缘有少计:未引起临床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其余椎体均无明显骨水泥渗漏。随访2~18个月.平均9.5个月,未发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有效地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矢状而排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术前、术后3天疼痛缓解情况和椎体高度恢复程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后3天(2.6±0.3)较术前(7.8±0.1)明显下降(P〈0.0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8.8±2.3 mm增加到术后的22.7±1.5 mm(P〈0.05),未发生骨水泥渗漏、邻椎骨折等并发症。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手术精心操作,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辛宏力 《中国现代医生》2012,(29):155-156,158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2月~2011年2月共对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治疗,年龄20~72岁,平均39.6岁,男51例,女9例。其中跨伤椎固定38例,经伤椎固定置钉22例。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通过对两种手术方法术前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后凸Cobb角比较,显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后,椎体高度恢复和矫正后凸畸形效果好于跨伤椎组(P<0.01)。经伤椎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跨伤椎组发生断钉1例,松动1例。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较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有较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住院患者骨折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及降低胸腰椎骨折发生率的有效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以10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为观察组,100例骨质疏松性非胸腰椎骨折且生活区域等基线资料与观察组对应的患者为对照组,运用统一的调查表调查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骨折史及骨折防护措施等。结果在每天摄入钙、年龄、脆性骨折史、体育锻炼、日照时间、防护措施及吸烟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体重指数、骨折家族史及饮酒方面,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宁地区居民每天摄入钙量不足、衰老、有脆性骨折史、缺乏体育锻炼、日照时间不足及缺乏有效的骨折防护措施可增加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风险。调整膳食、预防衰老、增加日照时间、增强体育运动、加强骨折家庭及社压防护措施,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陈旧性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影像学将20例骨质疏松陈旧性单椎体骨折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两组,每组10例,均应用PV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30 min及术后6h、3d、30 d弯腰活动时数字模拟评分(VAS),比较术前、术后伤椎节段站立位与平卧位X线片椎体前缘高度水平.结果 术前30min弯腰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30 min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观测点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3d、30 d弯腰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组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组术后站立位、平卧位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术前疼痛较稳定型明显,但PVP治疗后二者效果类似;不稳定型骨质疏松脊柱骨折PVP术后高度可得到一定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改进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操作方法,探讨PVP治疗伴椎体内裂隙征(intravertebral cleft,IVC)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边靶点穿刺及分次分期灌注骨水泥的PVP技术治疗伴IVC征的胸腰椎骨折26例,测量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角(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比较,评估该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26例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本组手术时间30~45 min,骨水泥注射量3~7 mL,平均4.5 mL。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Cobb角术前与术后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2 d及末次随访以上四项指标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23.1%),其中椎间盘渗漏2例,椎体前缘渗漏2例,侧方渗漏1例,椎管内渗漏1例,未出现神经损伤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单边靶点精确穿刺及分次分期灌注骨水泥的PVP技术可明显减轻伴IVC征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胸腰背痛,并能部分复位,改善后凸畸形,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并可有效减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