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倪明  杨明琪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3,25(3):155-157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提供临床治疗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动脉瘤位置及治疗方法。结果 10例中8例表现为颅内出血,2例表现为缺血症状;8个动脉瘤位于Willis环周围,1个位于基底节,1个位于椎动脉;其中6例(7个动脉瘤)行外科治疗,均获良好疗效。结论 烟雾病合并动脉瘤根据其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累及Willis环的动脉瘤和累及侧支或烟雾病血管的动脉瘤。建议对Willis环周围的动脉瘤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基底节或侧支血管的动脉瘤可予对症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血管内治疗的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4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表现为脑室内出血。动脉瘤4例为主要动脉型动脉瘤,1例为外周动脉型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烟雾病相关性动脉瘤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临床特点、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了自2001年以来确诊为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单纯脑实质出血1例,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2例,1例无明显异常.DSA检查均具有颈内动脉(ICA)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近端狭窄或闭塞;颅底血管闭塞处附近呈异常血管网生成的典型表现.共发现9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主要动脉动脉瘤6例,外周动脉动脉瘤3例.所有动脉瘤形状均为囊状,且为责任动脉瘤.结论 CT检查仅能显示颅内出血的部位,DSA检查可清楚显示烟雾病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及是否合并动脉瘤.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导致脑叶出血,脑室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烟雾病患者颅内主干型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影像学证实为烟雾病合并颅内主干型动脉瘤,对13例颅内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3例患者均成功治疗,动脉瘤完全填塞11例,90%以上填塞2例.所有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烟雾病患者颅内主干型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出血型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出血型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 在51例脑室内出血的患者中,4例(7.8%)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在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11例(64.7%)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1例患者行外科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在出血型烟雾病患者中,如果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应高度怀疑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可能.对于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治疗,可采用直接手术治疗或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烟雾病伴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6例中5例表现为颅内出血,1例表现为缺血症状;其中外周动脉型2例,大动脉型4例.3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获良好效果.结论 DSA是确诊烟雾病伴发动脉瘤的金标准.3D-DSA可提高伴发动脉瘤的检出率,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立体形态、瘤颈和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大动脉型者可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或血管内栓塞治疗,外周动脉型者的治疗,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急诊行开颅动脉瘤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基底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并行腰蛛网膜下腔引流5~7天。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经CTA或DSA检查证实,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8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早期明确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余永铭  郭奕浩  覃成安 《广西医学》2009,31(12):1802-1803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水解可脱铂金弹簧圈(DCS)及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等对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包括前交通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椎基底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2例。1例梭形推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2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行NBCA栓塞,其余采用GDC或DCS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26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按动脉瘤的填塞程度分为:完全填塞23例,不完全填塞3例。1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行GDC不完全栓塞后3个月复发,再次行NBCA栓塞成功;术后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栓塞并发症,亦无神经功能障碍、瘫痪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随访3~36个月,全组术后均无再出血。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8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16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资料,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回顾总结,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7例无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取椎动脉内支架之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2例因夹层累及小脑后下动脉而将支架置于小脑后下动脉内后闭塞动脉瘤,2例采用闭塞载瘤动脉治疗。术后1例因急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5例恢复良好,死亡1例;6个月后7例DSA随访,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积极采取保留或闭塞载瘤动脉的介入方法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12例,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9例,相对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 1例,支架辅助技术栓塞 2例.结果 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迅速栓塞后开颅清除血肿6例,侧脑室外引流4例,腰大池外引流2例;出院时恢复良好3例,轻度瘫痪4例,重残1 例,死亡4例.结论 合理的治疗方案、规范操作、适当的致密填塞可大大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脑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对于术中出血并发症,必须针对原因迅速果断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病因学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方法:对23例经临床确诊(病史、体格检查、腰穿和脑CT)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先进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明确发病原因(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抑或其它?)。由神经内科医生、介入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和病人情况(经济状况、自身条件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评估,以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治疗?手术夹闭?抑或内科保守治疗?)。结果:经DSA发现,23例中20例有脑动脉瘤,2例为多发;共计22个动脉瘤,18个动脉瘤位于Wills环(占81.8%),7个位于前交通动脉(31.8%),1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50%),多发动脉瘤2例(8%)。10例行手术治疗,6例行介入治疗,7例内科保守治疗,除2例死亡外,21例均痊愈。结论:颅内动脉瘤是SAH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瘤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常为单发的中小动脉瘤。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侣9例(198个)颅内动脉瘤早期(出血后3d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l-II级105例,m级48例,Ⅳ级34例,Ⅴ级2例;均采用电解或水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3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瘤颈成型弹簧圈栓塞术,16例宽颈或者梭形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假性动脉瘤单纯采用带膜支架植入闭塞,1例载瘤动脉单纯采用球囊闭塞,2例动脉瘤采用胶水或者胶水加弹簧圈栓塞.结果 198个颅内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166个,不完全致密栓塞21个,不完全栓塞10个,栓塞失败1个;术中发生出血6例.术后发生再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 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防止或减少并发症,明显降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选取3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早期患者,均在出血后的3d内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出现了1例重残,无死亡病例。结论采用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能够处理形态各异和手术不能达到的部位,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秉尧  朱景华 《中外医疗》2009,28(28):57-58
目的分析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殒动脉瘸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寞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殒内动脉后交通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位于椎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瘸9例,相对宽颈3例,瘤颈/瘸体均〉0.7。术中将颅内支架引至动脉瘸处并释放支架虔互动脉瘤颈,然后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7例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5例采用Leo支架,12枚支架全部成功释放。其中100%栓塞8例,95%栓塞3例,1例支架释放后动脉瘤不显影未行弹簧圈栓塞。1例术中出血经迅速填塞弹簧圈及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治愈。本妞病人无死亡。5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动脉瘸腔完全闭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颅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提高宽颈动脉瘤拴塞的致密程度,效果较好,并且可降低穿支血管阻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共6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16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颈内动脉C7段,5个位于颈内动脉C6段,4个位于基底动脉顶端,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1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2段。有49个动脉瘤采取单支架辅助栓塞,其余15个采用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Y”型14个和“X”型1个)。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评估动脉瘤的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评分)和载瘤动脉血流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为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为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DSA评估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Ray...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疗效. 方法 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内脏动脉瘤24例,包括脾动脉瘤8例、肝动脉瘤5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5例、肠系膜上动脉瘤2例、肾动脉瘤3例和子宫动脉瘤1例.其中21例动脉瘤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3例用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 结果 内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21例动脉瘤栓塞后,供血动脉完全闭塞,动脉瘤未显影.2例肠系膜上动脉和1例肾动脉主干动脉瘤被覆膜支架完全隔绝,肠系膜上动脉及肾动脉血流通畅.14例有出血症状者13例术后迅速停止出血,1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进行3次栓塞后最终止血.1例脾动脉瘤栓塞后出现部分脾梗塞,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操作有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22例,随访3~60个月,无动脉瘤复发表现. 结论 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内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8例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资料进行总结。方法18例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18例患者中累及大脑前动脉(ACA)14例,累及大脑中动脉(MCA)15例,同时累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11例,其中82.76%闭塞,2例累及大脑后动脉(PCA),2例出现基底动脉异常,4例合并动脉瘤。结论出血型烟雾病血管病变不仅累及大脑前、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亦可累及,动脉闭塞多于狭窄,可出现于单侧型烟雾病,可合并动脉瘤,DSA检查是诊断烟雾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颅内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分析9例颅内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回顾总结。结果: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积血以脑干前方脑池最为明显,DSA显示为血管的扩张和狭窄。采取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单纯支架治疗2例,其余3例采用闭塞载瘤血管远近端治疗。8例恢复良好,Rankin评分小于3分者7例,4分者1例,死亡1例;6个月后随访未见动脉瘤显影。结论:积极采取保留或闭塞载瘤动脉的介入方法治疗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可防止再出血。  相似文献   

19.
龙飞  秦坤明  冯大勤 《微创医学》2012,7(3):252-25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患者共49个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个动脉瘤中100%栓塞39个,95%栓塞 6个,90%栓塞3个,失败1个.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脑栓塞1例.42例随访2~8个月无复发.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治疗创伤小,效果好,术中出现并发症也可当即处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3年7月我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7例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即刻栓塞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评价,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和临床随访,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依据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即刻造影提示:致密栓塞3例,瘤颈残留2例,部分栓塞2例.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4±3.5)个月,6例治愈,1例稳定,支架组患者无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临床随访平均(21.1±15.8)个月,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mRS 0~2).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合并烟雾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安全有效,对大型或宽颈动脉瘤,支架植入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