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与冷停跳手术心肌酶学的变化,明确不停跳手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60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不停跳组)和对照组(冷停跳组),每组30例。两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前5min,体外循环后2、6、24、48h采血测定心肌酶(CK、CK-MB、LDH、AST)。结果:对照组再灌注后CK、CK-MB、LDH、AST明显增高,与实验组同时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浅低温不停跳手术能降低心脏手术患者CK、CK-MB、LDH及AST活性,减少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陈霞(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麻醉科柳州市545005)关键词浅低温;心脏;体外循环我院自1993年以来在体外循环下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53例,效果良好,就其体外循环管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血液稀释的安全性。方法 对186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条件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血液稀释,并对血象、脑氧饱和度及外周血饱和度、动脉脉血氧饱和度变化、心肺脑功能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结果转机中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积(Hct)分别降至65.5g/L和0.179,脑氧饱和度和外周血氧饱和度改变无意义(P〉0.05),动静脉血氧饱和度正常。术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完善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肺转流技术。方法:对2003年3月~2007年6月的190例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资料及浅低温体外循环情况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190例心脏手术均顺利脱机,不需辅助循环,浅低温体外循环时间25~81(29.8±11.2)min,术后无并发症。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更适合于时间短、比较简单的先心病矫治。  相似文献   

5.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管理。方法:80例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采用血液稀释,完全心肺转流期间保持心脏跳动,高流量灌注,鼻咽温维持32~35℃。结果:转流时间18~190min,其中先天性心脏病(48±30)min,瓣膜病(99±48)min;8例在转流初期一过性低血压,其余平均动脉压(MAP)在6.67~12kPa,转流中无室颤;5%碳酸氢钠溶液用量(10.3±6.2)ml,酸碱失衡4例;转机中尿量(2.8±0.6)ml/kgh-1;血红蛋白尿20例,其中转机时间<60min与转机时间>60min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全组停机顺利,无低心排综合征。结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管理遵守体外循环的基本原则,主要特点是高流量灌注,维持好血压,适当降温,降低心肌氧耗量,避免酸碱失衡。  相似文献   

6.
黄耀联 《广西医学》2011,33(6):772-773
目的 观察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结果 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36.8±12.5)min,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平均住院时间11 d,1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浅低温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病例选择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999年3月-2009年5月期间436例简单先心浅低温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灌注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年龄≤12岁小儿组263例,年龄〉12岁成人组173例,对两组患者体外循环中流量、压力、温度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成人比较,小儿灌注流量明显高于成人(P〈0.01),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成人(P〈0.01);术中平均温度和转机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36例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于简单先心病患者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林  杨晋平  母存富  张熠 《四川医学》2006,27(12):1294-1295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空气栓塞的预防和心肌保护作用。方法1998年10月至2006年1月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51例。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浅低温,维持鼻咽温度(31±1)℃,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维持心室率在40~60次/min的窦性慢心率,在心脏跳动中行心内畸形矫治。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无需升压、强心药物维持,无手术死亡,无低心排、栓塞、心律失常及脑部症状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随访至今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心肌保护直接影响手术成败和心功能的恢复,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由于不阻断主动脉,心肌冠脉血流不中断、心脏处于无负荷的空跳状态,比较接近生理状态,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对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将6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中度低温心不停跳组)与对照组(浅低温心脏不心停跳组),每组30例,于6个时点采静脉血,检测血浆内皮素(ET)。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转机后日持续升高,与CPB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机40min,并行15、30min及停机后30min实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心脏不停跳联合瓣膜置换术减少了ET的合成及释放。可能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徐毅春  刘海军 《实用医技》2007,14(35):4879-4880
目的:评价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下手术切除左房黏液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行左房黏液瘤切除术患者,随访3个月~9a。结果:体外循环转机24min~62min,无围术期死亡及肿瘤栓塞,远期复发1例,复发率为4、76%。术后3个月心功能评价(NYHA)分级:Ⅰ级18例,Ⅱ级3例。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切除左房黏液瘤方法简单、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36例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2月~2011年1月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3~28 d,平均(22.07±6.76)d;体重2.0~5.0 kg,平均(3.60±0.47)kg。其中常温2例,浅低温14例,中低温11例,深低温低流量4例,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5例。深低温患儿应用pH稳态、甲基强的松龙和甘露醇。CPB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静脉混合血氧饱和度﹑尿量、鼻咽温、肛温和中心静脉压。全组心肌保护采用高钾晶体液停跳液。术中和停CPB后应用平衡超滤与改良超滤。结果:全组患儿CPB转流时间40~158 min,平均(80.19±35.4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85 min,平均(45.02±22.03)min;所有病例均自动复跳,5例发生并发症,1例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CPB中应用个体化管理和采用综合措施是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矫治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与经验。方法分析71例10Kg以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矫治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根据不同手术方式术中采用中度低温和深低温低流量灌注的体外循环方法,心肌保护措施采用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4∶1冷血停搏液,复温后行平行超滤与改良超滤联合应用。结果16例采用中度低温中流量灌注,54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CPB下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CPB时间为59-243min,阻断主动脉时间39-126min;1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CPB下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CPB时间为114分钟,阻断主动脉时间56分钟,停循环5分钟,68例开放主动脉后自动复跳,自动复跳率为95.8%,65例停机顺利,6例停机困难,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为2.8%。结论制定合理的预充预案,选择高质量的膜式氧合器,适当的血液稀释,深低温低流量灌注技术及超滤的应用是提高婴幼儿法洛四联症CPB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张建海  任哲  梁诚之  翁贤武  林培锋 《浙江医学》2009,31(6):762-764,773
目的探讨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房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微创不停跳组不阻断升主动脉,在微创常温体外循环(CPB)、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停跳组在常规方法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2、6、12、24、48h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并观察手术时间、CPB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多巴胺和硝普钠的用量、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量,用血量等。结果微创不停跳组的手术时间、CPB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停跳组明显缩短,术后进ICU时的多巴胺用量较停跳组少,术后引流量、用血量较停跳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6、12、24h,停跳组CK-MB和cTnI较微创不停跳组显著升高,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微创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损伤相对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适用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  相似文献   

14.
自体血逆行预充对体外循环期间血液有形成分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血逆行预充(RAP)技术应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单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RAP组20例;常规预充组(CP组)20例。RAP组于CPB开始前用患者自体血置换出部分预充液。对比两组患者肝素化10 min(T1)、CPB 30 min(T2)、鱼精蛋白中和后10 min(T3)、CPB终止1 h(T4)患者静脉血标本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含量以及红细胞比容(Hct)和D-二聚体(D-dimer)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术中库存红细胞(悬红)用量。结果 RAP组平均置换预充液量为(663.2±167.4)ml。术中悬红用量RAP组少于CP组(P0.05)。RAP组患者T2、T3的Hct水平高于CP组(P0.05)。RAP组RBC计数和Hb含量在T2、T3比CP组高(P0.01,P0.05)。Plt计数、FHb含量、Fib和D-dimer水平在各时间点测定值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CPB中采用RAP可减少CPB预充量,降低血液稀释度,减少异体血用量,对血液有形成分无显著损伤性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异丙酚和氯胺酮持续静脉端输注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脑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 将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为对照组,B组和C组为实验组,A组常规CPB,不行氯胺酮/异丙酚持续静脉端输注,B组在CPB期间氯胺酮/异丙酚1∶1混合1 mg/(kg·h)微泵持续静脉端输注,C组在CPB期间氯胺酮/异丙酚1∶1混合2 mg/(kg·h)微泵持续静脉端输注.常规低温体外循环麻醉处理,维持循环稳定.所有病例均在麻醉诱导后(TS1),CPB结束后1 h(TS2)、24h(TS3)、48 h(TS4)四个时点各取颈内静脉血3 mL备检S1001β蛋白;在麻醉诱导后(TN1),CPB结束后24 h(TN2)、48 h(TN3)、72 h(TN4)各取颈内静脉血3 mL备检神经元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与NSE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所有病例均在麻醉诱导后(T1)、CPB开始后5 min(T2)、CPB低温稳定期鼻咽温(28~32℃)(T3)、复温至鼻咽温34℃(T4)及停CPB后5 min(T5)5个时点取颈内静脉血测定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结果 所有患者的血清S100β蛋白值均在TS2升高,TS3回至基础值;血清NSE值均在TN2后升高,TN4回复基础值.与A组比较,B组和C组TS2的血清S100β蛋白值[(3.97±0.65)、(2.78±0.10)μg/L]及TN2的血清NSE值[(9.73±1.57)、(8.36±1.67)μ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相比,患者TS2血清S100β蛋白及TN2血清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患者SjvO2在T2-3升高,T4时轻度降低,T5回复基础值.A组与B、C组比较,T3[B组:(88.7±6.2)%;C组:(89.8±7.5)%]、T4[B组:(67.6±3.9)%;C组:(69.3±4.3)%]SjvO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结论 CPB期间产生可逆性脑损伤,异丙酚/氯胺酮持续静脉端输注能减轻CPB的脑损伤程度,同时可改善CPB期间脑氧供需失衡,且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辛梅  赵凯  岳琴  张近宝  邬晓臣  欧阳辉  高峰  巩固 《四川医学》2010,31(12):1757-1758
目的成人法乐四联症在病理生理上与儿童有较大区别,故术中体外循环也应区别对待,我们总结我院成人法乐四联症(TOF)根治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 64例TOF患者,体外循环转流前全部进行自体血体外储存,血液稀释后HCT维持在25%~28%,体外循环(CPB)转流中采用中度低温和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灌注。结果 64例患者体外循环转流时间86~161(118.6±23.7)min;主动脉阻闭时间32~120(51.4±13.1)min;低流量灌注时间12~41(21.5±6.2)min。手术后低心排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乳糜胸2例,病死率4.69%(3/64)。结论由于成人TOF患者心脏和肺血管的慢性病变严重,手术野回血多,在体外循环中应加强心肌保护和血液保护;同时保持适当胶体渗透压、合适的低温、合适的灌注流量可以预防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剂量异丙酚在浅低温冠状动脉搭桥体外循环期间麻醉深度的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浅低温组(I组)和中低温组(Ⅱ组)各20例。患者入室后行心电、有创血压、Narcotrend监测。两组患者在锯胸骨前间断推注芬太尼30~50μg/kg,在体外循环(CPB)期间并丙酚0.2mg/(kg·h)静脉持续输注。I组采用浅低温,鼻温控制在33—35℃;1I组采用中低温,鼻温控制在29~31℃,维持平均动脉压(MAP)40~60mmHg(1mEHg=0.133kPa),控制血细胞比容(Hct)在30%~35%之间。记录CPB前5min(To)、CPB开始后5min(T1)、CPB开始后30min(T2)、停CPB时(T3)、停CPB后15min(T4)共5个时间点的Narcotrend NI指数、鼻咽温度(T)、MAP和Hct值。结果组内比较:I组患者的NI、T、Hct和MAP在各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NI在T0和T4时要高于T1、T2和T3(P〈0.05),在T2时低于T0、T1、T3和T4(P〈0.05)。组间比较:T2时点的NI在I组比Ⅱ组高(P〈0.05)。两组患者T、Hct和MAP在各时间点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中低温相比,浅低温冠状动脉搭桥期间的麻醉深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心内直视手术患儿心肺转流(CPB)期间Narcotrend指数(NTI)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45例,年龄1~94个月,按完全随机设计分为3组,每组各15例.气管插管后给予右美托咪啶1.0μg/kg负荷剂量输注10min,分别给予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0.2μg/(kg·h)(A组)、0.5 μ g/(kg·h)(B组)或0.8 μ g/(kg·h)(C组).分别于切皮(T0)、CPB开始即刻(T1)、CPB后5min(T2)、主动脉开放即刻(T3)、开放后5min(T4)及停机即刻(T5)记录NTI、MAP及鼻咽温度(Tn).结果 与T0时相比,A组患儿 T2~T4时、B组T2~T4时、C组T2~T5时NTI较低;3组患儿 T1~T5时MAP、T2时Tn均低于T0时(P<0.05或0.01).3组NTI与MAP均具有相关性(P<0.01);A、B组NTI与Tn具相关性(P<0.01).结论 心内直视手术患儿浅低温体外循环期间,持续输注0.2、0 .5、0.8μg/(kg·h)右美托咪啶均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深度;体外循环期间,NTI值与MAP、Tn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先心病心脏停跳与非停跳体外循环下围手术期的能量代谢变化。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心脏非停跳下)、对照组(心脏停跳组下)各18例,采取围手术期8个时间点(T1~T8)少量血液,依次离心获得血浆,应用NMR代谢组学分析及数据处理获取血浆相关代谢物指标,如ATP浓度、肌酸浓度、乳酸浓度。结果血浆ATP浓度、肌酸浓度、乳酸浓度在围手术期呈现一定时间内规律变化,二组数据比较,T4~T7时间点两组ATP浓度和肌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T8时间点两组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ATP浓度、肌酸浓度、乳酸浓度在体外循环(CPB)过程中的机体组织代谢呈现出一定规律性改变,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关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表明在CPB手术过程中,心脏非停跳状态可以较好地保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经验。方法选取102例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55例,年龄24~71岁。其中59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1例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置换术。全部患者采用膜肺,中度低温CPB;预充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和人工胶体,必要时术中追加;心肌保护应用10℃~15℃4:1(血:晶体)高钾停搏液灌注;CPB中维持灌注流量50~100ml/kg和平均动脉压(MAP)50~90mmHg;开放前应用利多卡因、硫酸镁和碳酸氢钠;后并行期应用超滤、红细胞悬液、速尿等提高HCT;注意纠正低钾、高钾、低钠和酸血症。结果 CPB时间为69~254min(165.7±68.0),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6~168min(99.5±54.9),自动复跳率为84.4%(86/102),电击复跳率为15.6%(16/102)。全部患者均脱机,无手术死亡。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提高胶体渗透压、注意心肌保护、调节血球压积、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等是保证体外循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