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陀螺旋转式钴60立体定向放射系统(陀螺刀)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急慢性毒副反应。方法采用国产陀螺旋转式钴60立体定向放射系统治疗食管癌120例,全组处方剂量4 200~4 800cGy,中位处方剂量4 500 cGy,350 cGy/次,5次/周,对其近期疗效及急慢性毒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①1年局部控制率为72.50%,1年总生存率为79.25%,1年无瘤生存率为71.18%。②全组患者完全缓解81例(67.50%),部分缓解38例(31.67%),无缓解1例(0.83%),肿瘤总有效率为99.17%。③急性放射性肺损伤0级101例(84.16%),1级19例(15.83%),无2、3、4级发生;晚期放射性肺损伤0级112例(93.33%),1级8例(6.67%),无2、3、4级发生;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0级20例(16.67%),1级98例(81.67%),2级2例(1.7%),无3、4级发生。晚期放射性食管损伤0级101例(84.17%),1级17例(14.17%),2级2例(1.67%),无3、4级发生。结论陀螺刀治疗食管癌初期疗效较好,急慢性放射性食管和肺损伤发生率较低,是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陀螺旋转式钴60放射治疗系统(简称陀螺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方法、疗效。方法:应用陀螺刀治疗脑AVM 19例,分次剂量2.5~5.0 Gy,中心最大剂量48~70 Gy,平均58 Gy,边缘剂量24~35 Gy,50%~75%等剂量线覆盖病灶。结果:随访36个月,2年内闭塞(包括部分闭塞)16例(84.2%),无变化3例(15.8%),治疗后出血1例(5%)。结论:陀螺刀治疗不愿手术者、术后残留以及位于深部的或者重要功能区的AVM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对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全组病人在术后3-6天肿胀开始消退,2-3周出院,痊愈3例,显效8例,无效1例。随访0.5-3年,8例肿胀完全消失,3例活动时有轻度内踝肿胀,1例仍有小腱轻度肿胀,但均未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和小腱溃疡,结果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出现“股表肿”者均应尽早手术,对于病期不超过40天者,均可考虑手术。  相似文献   

4.
周宏亮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5):145-146
目的评价DVT患者行早期手术取栓的效果。方法50例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手术取栓。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显效率为75.00%,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显效率4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686,P〈0.05);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DVT患者行早期手术取栓疗效佳,而且也安全,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放射介入栓塞化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219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将患者分为A、B、C 3组,其中A组18例患者通过单纯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治疗,B组124例患者通过肝动脉碘油栓塞加化疗灌注治疗,C组77例患者通过肝动脉化疗灌注加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进行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上, C组患者效果最佳,其次为B组,A组患者疗效最差。结论: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治疗,通过放射介入栓塞化疗疗效优于单一治疗,但实际临床治疗应视患者临床情况进行针对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西方是较常见的疾病.我国发病率虽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也并 非少见.自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们共对11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进行静脉切开取栓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1例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6~75岁.术前均有左下肢臀部以下肿胀 ,皮肤温度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左下肢浅静脉怒张.全组均行左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证 实均有左下肢浅静脉曲张,显示左股静脉至髂外静脉充盈缺损1例,左髂外静脉不显影6例, 左股静脉不显影4例.  相似文献   

8.
东菱克栓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房 《浙江医学》1996,18(5):316-316
我院自1995年4月至10月应用东菱克栓酶(batroxobin)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5例,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在临床上是常见病。目前抗凝溶栓是DV的主要治疗方法。在国外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肝素随后改用口服抗凝剂 3- 6月的抗凝法已被确立为DVT标准的治疗方法[1] 。我院从 1998年 4月 - 2 0 0 1年 5月采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4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髂股静脉取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观察本院2002-2005年23例取栓病人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治愈19例,明显改善4例。病人随访时间3个月,均恢复良好。取栓过程中近心端静水压高于远心端,压力差达5-10 cmH2O,可将血栓块冲出。结论避免了下腔静脉放置滤器,对侧切开放置球囊导管,减少了对静脉管壁的损伤,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简化了手术方式,节省了住院经费,是一种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选择本院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术后患者10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4例),全部患者运用人工髋关节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组选用利伐沙班和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单选用利伐沙班预防,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D-2聚体为(271.0±12.0)ng/mL,与对照组的(350.0±20.2)ng/mL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未出现D-2聚体〉300 ng/mL的患者。结论利伐沙班和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刘明强  郑江华  陈开  武国 《西部医学》2009,21(10):1731-1732
目的探讨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溶栓分另q采用纤溶酶和小剂量尿激酶,其余治疗相同,包括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波及丹参,疗程14天,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出现血尿2例,黑便4倒,而治疗组无出血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治愈4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3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结论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好,使用简便、安全、可靠,无明显出血并发症等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旋转式钴60放射治疗系统(伽玛刀)分次治疗颅底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伽玛刀分次治疗颅底肿瘤早期临床疗效。结果经伽玛刀治疗的患者,可在短期内起到良好的局控作用和使肿瘤消失,术后未见放射性早、晚发反应,未见正常组织结构、功能异常及并发症发生。结论伽玛刀分次治疗颅底肿瘤是一种新型可选择的放射治疗手段,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4):158-161
目的 探讨空气压力波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05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凝血、纤溶指标、血液流变学的变化、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周,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气压力波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在预防DVT的发生率中有明显作用,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覃忠  覃晓  黎乐群  郭雅  张剑峰 《广西医学》2005,27(9):1337-1339
目的探讨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SEPS)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0月至今对16例的20条患肢进行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和SEPS;其中深静脉瓣膜返流(KistnerⅢ°~Ⅳ°)的5条患肢加行股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结果16例手术顺利,术后肢体浅静脉曲张消失,深静脉瓣膜返流(KistnerⅢ°~Ⅳ°)的5条肢体,术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Kistner 0°~Ⅰ°。全部病例经术后3~31个月的随访,15条患肢静脉性溃疡在1个月内愈合,5条患肢在3个月内愈合。皮肤溃疡以及浅静脉曲张无复发。结论SEPS是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性溃疡的有效方法,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和深静脉瓣膜修复术有机结合一起可有效地提高重度CVI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病例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的经验。方法1991年2月至2005年9月在我院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DVT患者中,95例合并Cockett综合征。其中左髂总静脉闭塞20例,狭窄>50%者53例,狭窄<50%者22例。全部病例均经左腹股沟切口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1)对左髂总静脉闭塞的患者,10例行闭塞段切除重建术,3例行左髂总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搭桥术,3例行健侧大隐静脉耻骨上转流(Palma)术;(2)对狭窄>50%的患者,5例行扩张后支架植入术,8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例行狭窄切开隔膜切除成形术;36例狭窄>50%的患者,用F8-10 Fogarty取栓管反复取栓扩张2~4次后,可使狭窄率小于50%。全部病例术后均经左大隐静脉分支留置的导管行局域性抗凝和溶栓及静脉造影。结果治愈82例(86.3%),1例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是提高DVT治愈率的关键。闭塞的左髂总静脉以闭塞段切除重建术治疗为好,严重狭窄的以血管成形或支架植入术治疗为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之间的关系。方法90例DVT患者为病例组,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同时病例组中40例进行自身对照。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和维生素B12(VitB12)水平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测定。结果病例组外周血Hcy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血栓局部血浆Hcy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血栓局部与外周血Hcy总体水平相比虽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在原发性DVT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高于继发性DV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DVT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原发性DVT致病作用更为显著。②采用导管局部采样测定的局部血浆Hcy数据能更加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体内血浆Hcy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32例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痊愈(62.5%),12例有效(35.5%),1例肺栓塞发生.随访6个月~5年,25例死亡,死亡原因肿瘤扩散转移;2例血栓后综合征.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具有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高风险,应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并个体化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比较护理3周后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82%(3/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91%(1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可降低乳腺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及其护理。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随机分为A组为试验组,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用微量输液泵注入中等量的尿激酶;B组为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6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后者为18.4d,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作用更为迅速,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