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数字随机方法将8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40例,分别给予闭合复位治疗、切开复位治疗;对比分析临床疗效和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掌倾角、桡骨长度以及尺偏角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让桡骨长度有效恢复,促进恢复腕关节功能,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上蔡县人民医院治疗的10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予以对照组外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桡骨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好,骨折愈合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能够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缩短其骨折愈合时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复位方式。  相似文献   

3.
杜勇鑫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5056-5057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对于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用随机抽签法选取80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分成手法复位组和切开复位组各40例进行对比研究。评价术后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切开复位组掌倾角和桡偏角优于对照组(P<0.05),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明显高于手法复位组(P<0.05)。结论基于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整体预后效果的评估,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更具优势,建议作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4.
李展新 《当代医学》2014,(26):146-147
目的探讨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东省惠州市惠阳正骨医院收治的48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和观察组(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n=24),比较2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42.25±7.31)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34±8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58%)显著高于对照组(667%)(P<0.05)。结论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可促进关节功能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老年桡骨远端骨折124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A组)、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B组)、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C组)治疗,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和PRWE评分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12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A组优良率为88.1%,B组优良率为86.1%,C组优良率80.6%,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虽解剖复位程度不如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但仍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5,(11):1504-1505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支架固定两种治疗方法对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C型骨折患者53例,其中27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A组),26例采用闭合复位外支架固定(B组),术后12~14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支架,进行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疗效根据Dienst评分系统进行评定。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腕关节的功能恢复比闭合复位外支架固定更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切开复位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非手术疗法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9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53例(手术组)、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44例(非手术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8±1.1)周,非手术组为(6.0±0.8)周,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的腕关节背伸、腕关节曲度、尺偏角、桡偏角、尺骨移位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的掌倾角、握力、桡骨高度测定值优于非手术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腕关节背伸、腕关节曲度、尺偏角、桡偏角、掌倾角、握力、桡骨高度、尺骨移位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手术组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6.2%与非手术组患者的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OTA分级相当的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有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但是远期恢复效果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邱湘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29-1330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后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后给予石膏固定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9%;观察组尺偏角度和掌倾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桡骨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且有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纳入本次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各60例,甲组患者采取切开复位治疗,乙组患者采取闭合复位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6.7%)相比于乙组(83.3%)更高,术后6个月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也优于乙组,两组对比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接近,组间比较P 0.05。结论切开复位相比于闭合复位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更有助于提升患者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桡骨远端骨折32例中,采用切开复位LCP钢板内固定治疗14例(钢板组);闭合复位外固定架治疗18例(支架组),其中4例闭合复位后关节面不平整,予以小切口撬拨克氏针固定,术后8~10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支架活动腕关节。结果: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2组患者在掌倾角和尺偏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随访时钢板组腕关节掌曲、背伸及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与支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对早期恢复腕关节活动度方面优于外固定架,但长期临床疗效两者无差异,C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1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持续随访,术后3个月进行影像学和腕关节功能评分,分析临床及康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影像学评分优47例(42.73%)、良30例(27.27%)、可21例(19.09%)、差12例(10.91%);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40例(36.36%)、良35例(31.82%)、可17例(15.45%)、差18例(16.36%)。术后3个月旋前恢复率最高,其次为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后。年龄≥60岁、AO分型复杂、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中复位欠满意的患者术后影像学评分较差(P<0.05);年龄≥60岁、女性、AO分型复杂、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中复位欠满意、术后开始锻炼时间的患者术后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较差(P<0.05)。年龄、AO分型、合并同侧其他骨折为骨折复位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年龄、合并同侧其他骨折为功能恢复的独立性危险因素,术后开始锻炼时间为功能恢复独立性保护因素(P<0.05)。结论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及功能恢复预后受到年龄、合并骨折、骨折类型的影响,术后早期锻炼并不会影响骨折复位且可明显提高术后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游嵚  王广辉 《吉林医学》2014,(4):726-727
目的:对比分析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应用于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40例患者给予闭合复位治疗,B组40例患者给予有限切开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与手术时间、骨性愈合、术中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骨性愈合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其他不良反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闭合复位,有限切开复位治疗胫骨骨折能减少治疗时间,促进骨性愈合,更适用于多处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及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57例,其中伴有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30例(A组),不伴有尺骨茎突骨折27例(B组).所有患者均行前路锁定钢板固定,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不予固定.术后采用腕关节各项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及DASH量表评估腕关节功能,通过与健侧对比判断是否存在下尺桡关节不稳.结果 5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18个月.各组术后腕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随访均未出现下尺桡关节不稳.结论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及下尺桡关节不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与非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1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记录患者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法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1±2.4)周,对照组为(14.8±3.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缩短长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缩短长度较治疗前均好转,但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ooney腕关节评分中疼痛、活动范围、握力、屈曲/伸展活动度、功能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4.6%,高于对照组的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经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愈合快,腕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方法将桡骨远端骨折按Cooney(1990)通用分类法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无移位关节外骨折及有移位但稳定性关节外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不稳定性关节外骨折、稳定性关节内骨折采用经皮穿克氏针+石膏外固定;不可闭合复位且复位后不稳定的关节外骨折及可闭合复位但复位后不稳定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外固定架;粉碎性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植骨术。结果本组6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愈合,无桡骨短缩、掌倾角改变及骨不连发生,无针道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根据腕关节功能与X线测量综合指标,优38例,良17例,可5例,优良率为91.7%。结论随着广大医务工作者对腕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的不断深入认识,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改善,由传统的石膏外固定,发展为经皮穿针内固定和外固定器,使骨折稳定性有很大的提高。手术对于骨折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恢复的确有较好作用,但同时也有创伤及引起相应并发症的风险,且增加了经济负担,因此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应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与克氏针联合支架外固定对桡骨远端复杂关节内骨折解剖复位及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获得1年以上随访病人8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38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B组42例采用克氏针联合支架进行外固定术治疗。结果两组术后愈合及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肢缩短均达到解剖复位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腕功能恢复:C1、C2型骨折患者两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型骨折患者B组效果优于A组(P〈0.05)。结论对于桡骨远端复杂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中C1、C2型骨折,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与克氏针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都可作为一种选择,无优劣之分;C3型骨折,克氏针联合支架外固定的治疗效果比锁定加压钢板效果好,可作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的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鹏举 《医学综述》2014,(3):542-544
目的探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将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经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确定为肱骨近端骨折的27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内固定系统(PHILOS)钛板固定治疗的患者为切开复位组(16例),行闭合复位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为闭合复位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性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闭合复位组患者骨性愈合率、愈合时间及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与切开复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67,t=4.215、30326,P<0.05);闭合复位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9.09%vs 31.25%,χ2=11.05,P<0.05);12个月后随访发现,闭合复位组术后肩关节运动评分的优良率为90.90%(10/11),切开复位组为81.25%(13/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27,P<0.05)。结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需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老年患者选择闭合复位肱骨近端交锁髓内钉治疗效果显著,骨性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比较经后外侧入路切开与闭合复位内固定于后踝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切开组(n=44)和闭合组(n=43)。切开组采用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组采取闭合复位内固定。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前、术后2周、4周骨代谢指标[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arboxy Ⅰ terminal peptide,β-CTX)、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rocollagen type Ⅰ carboxy-terminal peptide,PICP)、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踝关节活动度。 结果 闭合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切开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切开组(P<0.05)。2组血清β-CTX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PICP、BGP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闭合组血清β-CTX、PICP、BGP水平变化幅度较大,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切开组(P<0.05)。2组术后6个月、12个月跖屈、背屈、外翻、内翻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具有手术便捷、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骨代谢指标改善及骨折愈合快等优点,且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