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循环酶法对30例高血压患者、30例冠心病患者、3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cy进行了检测,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血清Hcy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均高于冠心病组及高血压组(P〈0.05)。结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升高,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亦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ityprotein,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颈动脉硬化患者资料,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比较2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高敏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656.11±844.72VS252,25±269,34)μg/dl,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hs-CR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林卫宇 《当代医学》2011,17(28):57-5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按颈总动脉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对颈总动脉IMT异常患者统计分析,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hsCRP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7.26±4.75)mg/L]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7.26±4.75)]mg/L](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9.41±5.36)mg/L]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3.24±2.4)mg/L]与增厚患者[(5.82±4.28)mg/L](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炎症标记物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对来院就诊的18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指数(PI)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25±5.69)mg/L vs(3.36±2.07)mg/L,P<0.01]。②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者[(6.37±5.15)mg/Lvs(3.36±2.07)mg/L,P<0.01];③斑块指数(PI)2级、3级患者血清CRP明显高于斑块指数0级的患者(P<0.01)。结论血清CRP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炎症反应可能在高血压导致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C-反应蛋白及LDL/HDL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57例脑梗死患者及109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性质,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LDL/HDL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软斑数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LDL/HD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LDL/HDL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对动脉硬化斑块,C-反应蛋白水平及血脂早期干预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10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均检测血清hsCRP和Fib水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IMT测得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相关性.血清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娴  李蓉梅 《吉林医学》2011,(5):869-87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对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及血清CRP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颈动脉IMT值,64例高血压中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5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14例,前者血清CR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后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IMT正常者和IMT增厚患者(P<0.05)。结论:血清CRP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防治有积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1。比较两组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分、血脂水平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复诊时颈动脉斑块积分[(3.42±0.45)、(3.23±0.57)分]和对照组[(4.07±0.47)、(4.12±0.38)分]相比显著降低(P〈0.05);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12个月的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4.86±3.54)、(3.23±2.92)mmol/L)]较对照组[(13.45±2.04)、(13.32±2.11)mmol/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失,并有较强的降低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与临床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用来该院全科门诊高血压患者123例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中层厚度(IMT),根据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正常组41例,IMT增厚组为82例。测定患者体内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尿酸水平浓度变化,分析其与高血压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结果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体内三者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IMT增厚组患者体内三者含量与颈动脉中层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三者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具有相关性(P<0.05)。且相互之间也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及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关系密切,临床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40例伴随不同程度动脉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及血清CRP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8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12例;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的血清CR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t=6.232,P<0.05)。而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者中,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IMT)增厚患者(t=4.362,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的CR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CRP水平有助于动态评价病情变化和判断临床预后,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预后不佳发生的重要预测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病患者与健康正常人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57.8±5.2岁,同时选择6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4±5.1岁,用免疫浊度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浓度,应用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然后分析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与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关系,C反应蛋白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组CRP浓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颈动脉内中膜增厚,C反应蛋白亦增高,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密切;C反应蛋白浓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高血压级别越高,IMT及CRP浓度越大,不同级别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C反应蛋白如同TC、TG、IMT一样与高血压患者中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C反应蛋白浓度随着高血压级别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降低C反应蛋白浓度,抑制炎症反应可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68例SCI患者和65例健康人血清hs-CRP水平,并对68例SCI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SCI血清hs-CRP水平[(16.4±4.5)mg/L]高于对照组[(10.6±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健康体检者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以颈动脉超声IMT≥0.9 mm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动脉粥样斑块指标。测定C反应蛋白(CRP)、IL-6、TNF-α及血脂、血糖、血压等。结果老年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P<0.01)。老年高血压组CRP、IL-6、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CRP(r=0.422;P<0.01)、IL-6(r=0.313;P<0.01)、TNF-α(r=0.296;P<0.01)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T与炎症因子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除与血压增高、血脂异常有关外,炎症因子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原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AS)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检测58例高原糖尿病患者一般临床指标、CRP水平,同时应用彩色B超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按CRP水平分为两组,CRP<8.5mg/L组为I组,30例;CRP≥8.5mg/L为II组,28例;分析颈动脉IMT与血CRP的关系。结果:I组高原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颈动脉IMT显著低于II组,而血浆白蛋白(Alb)显著高于II组,患者CRP与Alb、LDL、颈动脉IMT显著相关。结论:高原糖尿病CRP升高患者LDL、颈动脉IMT增高,Alb显著下降,CRP与Alb、LDL、颈动脉IMT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戴征  李晓娟 《医学综述》2014,20(17):3247-324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与HI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6例HI患者组和同期随机抽取的40例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组进行血清CRP测定;健康对照组系40例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对三组受试者血清CRP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非出血性脑梗死组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3.33±1.87)mg/L vs(1.68±0.5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组CRP显著高于非出血性脑梗死组[(29.65±1.23)mg/L vs(21.02±1.5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患者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群,据此血清CRP可作为预测HI的发生指标,及时降低血清CRP可能有助于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贵儒  陈旭   《中国医学工程》2008,16(1):43-45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的变化和关系。方法选择139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22例健康对照者测定血清CRP浓度、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L)浓度、甘油三脂(triglyeride,TG)浓度、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浓度,比较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及不同血压水平组间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差异。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5.76±0.33)mg/L和(2.63±0.17)mg/L(P〈0.001),血清CRP浓度随着血压级别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血清CRP浓度与高血压相关,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0例,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组,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斑块组(斑块组)96例,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增厚组(增厚组)61例,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63例,对照组61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浆中IL-17浓度,比较血浆IL-17水平与IMT的相关性。结果(1)血浆IL-17水平在斑块组为(401.850±111.137)pg/ml、增厚组为(272.018±82.373)pg/ml、正常组为(195.864±64.001)pg/ml和对照组为(25.509±7.721)pg/ml,血浆IL-17水平依次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00,P〈0.001);(2)相关分析显示血浆IL-17水平与IMT呈正直线相关(r=0.732,P〈0.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浆IL-17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姜健  华建江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0):1233-1234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病患者65例,健康查体者(正常对照组)60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GF-1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RP含量,高分辨超声测定IMT作为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的指标,分析IGF-1、CRP与1MT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组的血清IGF-1、CRP水平均显著增高(P〈O.01),IMT显著增厚(P〈0.01)。随着高血压分级水平的增高,IMT逐步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逐渐加重,IGF-1和CRP浓度也增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GF-1、CRP与IMT呈正相关(r=0.227,0.318;P〈0.05,P〈0.05)。结论血清IGF-1、CRP水平与EH患者IMT正相关,是EH患者]MT增厚的危险因素,提示IGF-1、CRP参与了EH患者AS病理过程,且其水平的高低与AS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EH患者并发AS的早期预测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斯红萍  胡丽艳  卢亮 《浙江医学》2010,32(4):501-50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尿酸的表达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确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并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对不同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包括斑块形成者、IMT增厚者)及IMT正常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压、血hs—CRP、尿酸等进行检测,并作组间比较及血hs—CRP和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超声检查结果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IMT正常者TC、TG、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IMT正常者(均P〈0.05)。斑块形成者及IMT增厚者血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者f均P〈0.01);而且斑块形成者血hs—CRP浓度明显高于IMT增厚者(P〈0.05),但尿酸水平与IMT增厚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hs—CRP浓度及血尿酸水平均与IMT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结论hs—CRP及血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