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放引流和放置引流对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功能和伤口愈合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因晚期膝关节病变而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50例,男12例,女38例,年龄33~76岁,平均64.2岁。根据置换后是否放置引流将患者分为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每组25例,均常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并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和置换后1周的患肢周径(膝上10 cm/膝下10 cm)、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及伤口愈合情况。 结果:置换前、置换后1周不放引流组患者膝上10 cm和膝下10 cm患肢周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与放置引流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不放引流组和放置引流组的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良好愈合,无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等。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管较不放引流并无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2.
背景:股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控制方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尚未见广泛开展。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即置换前3 d口服塞来昔布+术中术区局部“鸡尾酒疗法”注射+自控静脉镇痛泵;另外,治疗组患者置换后则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 结果与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后48 h内,治疗组吗啡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应用股神经阻滞技术可有效缓解置换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同时可降低吗啡用量,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脑脊液腰大池引流时间长短及引流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脑脊液引流时间长短及引流量分为短时程、长时程及低流量和高流量组,分析引流时程及引流量对脑积水的影响及关系。结果 97例患者出现脑积水34例、硬膜下积液41例、颅内感染3例。短时程组41例、平均引流时间(10±3.6) d,长时程组56例、平均引流时间(21±4.1) d,组间引流时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01),组间发生脑积水(22.0%vs 44.6%,P=0.021)、硬膜下积液(26.8%vs 53.6%,P=0.008)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颅内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 3.6%,P=0.750)。低流量组53例、平均引流量(183±42) ml,高流量组44例、平均引流量(285±34) ml。组间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组间发生脑积水(20.8%vs 52.3%,P=0.001)、硬膜下积液(30.2%vs 56.8%,P=0.008)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颅内感染方面(3.8%vs 2.3%,P=0.067 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脊液引流时间、引流量可能是脑积水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长时程及高流量引流脑脊液的患者更易出现脑积水及硬膜下积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发行颅内出血患者开颅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过度现象、预防措施及脑脊液安全引流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自发性颅内出血开颅术后并行腰大池置管引流的患者临床资料,发现101例患者未出现腰大池引流过度(B组),16例患者出现引流过度症状(A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第1、2、3、4、5、6、7天平均脑脊液引流量的差异。结果 116例出现引流过度的患者中,第1~7天出现的例数分别是1例、1例、6例、3例、3例、1例、1例。2比较两组患者第1~7天的脑脊液引流量,第1、2、6、7天两组患者脑脊液的引流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3、4、5天两组患者的脑脊液引流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7天的平均脑脊液引流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3未发生引流过度症状患者的99%单侧医学参考值范围上限是196.33 ml。结论 1患者在一周的腰大池引流过程都有可能出现引流过度出现相关临床症状,主要集中在第3~5天发生。2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每日不超过196.33 ml,可明显降低患者出现引流过度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 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 =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联合引流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型脑室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内科治疗加单侧脑室引流(45例)和内科治疗加双侧脑室置管引流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45例)两种方法,对90例重型脑室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双侧引流 腰穿组其治愈率(46%),总有效率(88.9%)及Barthel Indexes(BI)(90±15)分均明显高于内科疗法 单侧脑室引流(P<0.05~0.01),并且其血肿清除时间(5~7 d)也明显短于单侧引流组(12~14 d).结论 双侧侧脑室置管引流 腰穿脑脊液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国内外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康复有较多的研究,但往往局限于一种康复方法。 目的:分析系统康复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进程的影响。 方法:选择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5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置换前给予康复指导,置换后由康复治疗师给予康复锻炼,同时行CPM锻炼和冷敷,对照组给予传统CPM锻炼。 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24 h~6 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2 d~6周时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2,6周时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均无局部切口并发症发生。说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系统康复可加快康复进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是阻碍早期锻炼的主要问题,置换后镇痛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每种镇痛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神经阻滞和自控镇痛。 目的:比较经股神经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及促进功能恢复效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股神经自控镇痛组和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每组21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置换,置换后连接镇痛泵。置换后4,8,12,24和48 h,采用目测类比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Bromage评分法进行运动阻滞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在置换后1,2,3 d、1周、1个月患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两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而且股神经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早期关节活动度也好于硬膜外自控镇痛组。提示股神经自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置换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但有关感染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分析影响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122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25例,女97例,平均年龄63.1岁(27~82岁),平均随访3.6年。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性别、年龄、肥胖程度、关节原发病(是否为免疫相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关节内注射类固醇类消炎药史、假体类型、术中失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发热(> 38 ℃)持续时间、术后1 d血色素13项临床因素与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发生感染9例,发生率为7.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与感染相关的因素中手术持续时间长、术后伤口引流量多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长者,置换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分别增加到5.823,10.561,7.757倍(P < 0.05)。提示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是预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成为目前治疗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效果较为肯定的方法,因其围手术期失血量较多,致使很多患者需要输血,而输血本身有一定的成本和风险。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并完善在临床工作中血液管理。 方法: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27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双下肢静脉血栓、置换后抗凝方式、手术时间、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以及对异体血输注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结论:比较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输血量时发现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输血率方面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内体质量指数≤ 25 kg/m2的患者和> 25 kg/m2的患者在输血量及输血率上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年龄、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和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因素,而性别、体质量指数、抗凝方式、双下肢静脉血栓、手术时间、假体类型及术后引流量对术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不大。提示,根据影响因素所建立的模型公式对临床上评估和预测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2005-02/2007-02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并进行预存自体输血患者28例,均为女性;年龄53~77岁;另选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未做预存自体输血而采取异体输血女性患者16例作对照,年龄48~78岁。记录每次采血量、采血及输血后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采血前及采血后第5天(即置换后第2天)分别检测患者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水平。未做预存自体输血者在置换后第2天检测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28 例患者共预存自体血12 000 mL,平均429 mL。2 例(7%)患者无需异体输血顺利度过围置换期,26例(93%)患者补充异体输血12 800 mL,平均492 mL。而同期16例未做预存自体输血而输异体血共17 200 mL,平均1 075 mL。采血后第5天患者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与采血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血红蛋白水平与采血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 0.001);置换后第2天预存自体输血未输异体血患者、预存自体血+异体输血患者与未做预存自体输血而输异体血患者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没有发生与预存自体输血相关的并发症。提示预存自体输血简便、经济、安全、有效,有利于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背景:随着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增多,置换后的康复效果也普遍得到重视。如何尽快提高人工膝关节的屈伸角度,是保证置换后效果的重要因素。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开始时间对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7-03/09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 对象: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57~80岁;全部患者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方法: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例。实验组患者于全膝关节置换后即刻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对照组患者于3 d拔除引流管后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采用HSS评分标准对患膝进行评估。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前、置换后3,14 d膝关节活动范围变化。 结果:纳入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置换后3 d实验组患者屈膝度及伸膝度优于对照组(P < 0.01)。置换后14 d两组患者屈膝度及伸膝度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活动训练开始时间越早对关节活动范围的改善越有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常规钻孔引流术与神经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探讨ICAM-1、VCAM-1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择常规钻孔引流术治疗64例患者为常规组,选择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56例患者为内镜组,评价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用ELISA法检测2组外周静脉血、脑膜血和血肿腔血中ICAM-1及VCAM-1的水平。结果常规组总有效率低于内镜组(P0.05);内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3.57%,低于常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P0.05);常规组复发率高于内镜组(P0.05),2组外周静脉血、硬脑膜血清中ICAM-1及VCAM-1的表达水平均低于血肿腔血(P0.05),且2组外周静脉血与硬脑膜血清中ICAM-1及VCAM-1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CSDH较常规钻孔引流术可以更好改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此外,ICAM-1及VCAM-1可能与CSDH的发病密切相关,对研究CSDH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为缓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目前临床上常用静脉留置镇痛泵,口服或静脉应用止痛药物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置换后疼痛,但静脉镇痛泵和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影响患者置换后的功能锻炼,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手术区局部注射布比卡因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08-11-01/2009-12-3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关节外科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68例(218膝),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于术区周围多点注射布比卡因(成分:0.75%布比卡因10 mL+肾上腺素0.1 mg +生理盐水20 mL);对照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不作局部镇痛处理。两组患者置换后均配用静脉留置镇痛泵,持续使用50 h。通过评估置换前、置换后患膝静止和活动时的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比较两组镇痛效果。 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4,8,12 h,患膝静止时和活动时目测类比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3个月干预组膝关节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干预组置换后有4例需要口服曲马多缓释片,16例仅用静脉止痛泵就能控制疼痛;对照组置换后有11例需要口服曲马多缓释片,9例仅用静脉止痛泵就能控制疼痛,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提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关节周围广泛注射布比卡因,可明显缓解置换后早期疼痛,利于关节功能的早期锻炼康复,对近期疗效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室外引流术联合腰椎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3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41)给予常规脑室外引流术,观察组(n=42)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腰椎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血性脑脊液变澄清时间以及三、四脑室积血基本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室外引流术联合腰椎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引流液澄清快、拔管早、病人意识恢复好,具有较高的近期效果,但远期效果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辅助下钻孔引流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76例自发性脑出血(出血量30~80 ml)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78例(钻孔组),颅内压监测辅助下钻孔引流术治疗42例(监测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56例(开颅组)。结果 钻孔组和监测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开颅组均明显缩短(P<0.01)。监测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钻孔组和开颅组(P<0.05),但是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却明显降低(P<0.05)。开颅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钻孔组和监测组(P<0.01)。术后6个月,钻孔组和监测组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开颅组(P<.05)。术后1个月,钻孔组和监测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开颅组(P<0.05)。而术后6、12个月,3组GO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中等量的自发性脑出血,钻孔引流术临床疗效显著,术后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减少肾功能异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