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磊 《中原医刊》2011,(24):49-51
目的观察新一代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和经典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0~75岁,持续时间≤90d的房颤和房扑患者38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9例和胺碘酮组19例,伊布利特组体质量≥60kg者首剂1mg、体质量〈60kg者首剂0.01mg/k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或0.01mg/kg;胺碘酮组首剂150m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50mg,观察转复率和转复时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组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78.9%和31.5%,2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84.2%和52.6%,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9±12)min和(48±17)min(P〈0.01)。两组均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均能终止房颤和房扑,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静脉使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9例房颤患者(阵发性29例,持续性10例但病程不超过半年),男30例,女9例,平均年龄(52±11)岁。其中冠心病17例,高血压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孤立性房颤2例,心功能Ⅰ-Ⅲ级。随机分为胺碘酮组(20例)和普罗帕酮组(19例)。胺碘酮组:150 mg稀释于100 mL0.9%氯化钠溶液中,15-20 min内快速静脉滴入,然后500-1000μg/min维持点滴:普罗帕酮组:70 mg稀释于20 mL的5%葡萄糖液中静脉推注,心律转复后立即停药,如无效,30- 60 min后可重复使用。结果胺碘酮组有效率:4 h内转复为窦律2例(10%),24 h内转复为窦律8例(40%),48 h内转复为窦律5例(25%),总转复成功率为75%。普罗帕酮组有效率:4 h内转复为窦律4例(21%),24 h内转复为窦律8例(42%),48 h内转复为窦律4例(21%),总转复成功率为84%。不良反应:胺碘酮组窦缓和房室传导阻滞2例,静脉炎2例;普罗帕酮组窦性停搏1例,低血压2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结论胺碘酮对心功能抑制作用较弱,减慢心率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小,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相对安全,与口服制剂胺碘酮转复房颤的较高成功率比较,其转复成功率相对较低,另外静脉应用胺碘酮较易出现静脉炎。比较而言,静脉普罗帕酮转复房颤成功率相对高些,但对心脏抑制作用相对较强,易出现窦性停搏、房室阻滞、低血压等,因此对心衰患者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述静脉推注胺碘酮转复高龄老年人外伤后出现快速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7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9例。外伤后3d内发生快速房颤的老年患者,年龄74~103岁,平均834岁,发作时心室率112~168次/min,平均138.93次/min,观察1h后,静推胺碘酮150~300mg,继以600ug/min静脉滴注维持24h。结果47例患者,33例在静推胺碘酮过程中及静推后30min内转复为窦性心律,14例在静推后3h内转复,并维持到观察结束,无1例出现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严重副作用。结论静推胺碘酮是转复高龄老年人外伤后快速房颤的一种快速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尚兴福 《吉林医学》2010,31(31):5562-5563
目的:观察胺碘酮静脉加口服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各种病因引起的阵发性房颤36例,给予胺碘酮150mg+5%GS20ml于10min内缓慢静脉推注,观察半小时,房颤未转复,上述用药重复一次,继之给予胺碘酮1mg/min持续泵入,6h后减为0.5mg/min维持至48h,无论转复与否,改为胺碘酮0.2,3次/d,口服5d;再减为0.2,2次/d,口服7d,总疗程14d。结果:36例复律成功29例,48h内转复者14例,48h~7d转复者9例,7~14d转复者6例,总成功率80.5%。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静脉加口服转复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并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5.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飞  张烁 《中国医疗前沿》2010,(10):23-23,18
目的观察比较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30例房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伊布利特组(n=17)、胺碘酮组(n=13)。伊布利特1mg,于15min内静注;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静注;胺碘酮150mg,于15min内静注;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75mg静注。结果观察房扑/房颤转复所用时间(从第一剂开始注射时算起)(min);观察房扑/房颤于用药后0~90min、90min~4h两组转复情况、时间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在2个时间段内转复情况及转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6.
叶芬  石理 《广东医学》2007,28(8):1343-1344
目的 观察大剂量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A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56例ACS患者伴新近发生快速AF患者,首剂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 10 min内注入,随后以0.5~1.5 mg/min维持静脉滴注,若AF控制不满意则间隔30 min再追加150 mg,同时予胺碘酮口服,静脉用药2~3 d,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血压变化及副作用.结果 AF 2 h转复率为32%(18/56),24 h内转复率为75%(42/56),48 h为85%(42/56),72h内91%(52/56),治疗期间:7例(12%)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减量或停药后恢复正常,5例(8.9%)血压偏低,予多巴胺升压后恢复正常.结论 静脉注射胺碘酮对ACS并发AF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用药期间必须严密监测血压及心电图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新近发生的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了32例新近发生的房颤患者经静脉应用胺碘酮的转复治疗,首剂静脉注射胺碘酮3mg/kg,接着以1mg/min静滴维持8h,8h后以0.5~1mg/min静滴维持16h。结果: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新近发生的房颤成功率88%。结论:对于房颤,静脉应用胺碘酮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新一代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和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盐酸普罗帕酮(心律平)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无器质性心脏病,持续时间≤48小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34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7例和盐酸普罗帕酮组17例,伊布利特组体重>60kg的患者首剂1mg、体重<60kg者首剂0.01mg/k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盐酸普罗帕酮组首剂70m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70mg,观察转复率和转复时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和盐酸普罗帕酮组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94.1%和52.9%(P<0.05).两组均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与心律平均能有效转复房颤,伊布利特转复房颤的疗效优于盐酸普罗帕酮,是转复房颤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6例快速房颤患者首先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改为0.5mg/min静脉泵入24-48h,同时日服普罗帕酮150mg3次/日,并在用药当天口服胺碘酮600mg/日,三天后改为200mg/日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15例、转复率32.6%,48h房颤转复35例、转复率76.8%,72h转复38例、转复率82.6%,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快速房颤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治疗心房颤动的随机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10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1例)和索他洛尔组(51例)。胺碘酮组服胺碘酮600mg/d,7d,400mg/d再服用7d,再减为200mg/d,转为窦律后200mg/d维持。索他洛尔组服索他洛尔40~80mg/a,7d,第2周增至160mg/a,转为窦律后40~80mg/a维持。两组患者服用3周转窦律均停用药物。随访12~24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判断疗效。结果(1)胺碘酮组房颤复律成功40例,有效率78.4%;索他洛尔组房颤复律成功36例,有效率70.6%。(2)胺碘酮组在1周内转复窦律34例,索他洛尔组1周内转复窦律10例。(3)随访12个月,胺碘酮组27例(67.5%)仍维持窦律、索他洛尔组15例(41.7%);24个月,胺碘酮组12例(44.4%)维持窦律,索他洛尔组为4例(26.7%)。(4)随访6~12个月,索他洛尔组(80mg/d)10例患者因发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停药,而胺碘酮组未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5)房颤持续时间〉12个月是窦律不易维持的预测因素。结论胺碘酮转复房颤有效率和索他洛尔相当,但维持窦律疗效优于索他洛尔.对心脏毒副作用小于索他洛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快速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AMI快速房颤患者,先给静脉推注负荷量胺碘酮150 mg,继之持续静脉泵入,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情况、血压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24例患者用药后30 min6、h、24 h心室率分别为(120±12)次/min(、85±9)次/min(、75±10)次/min,较用药前(130±13)次/min显著降低。血压无明显变化。其中18例患者在24 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75%。1例出现窦缓,1例出现窦性停搏。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快速房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梅琴 《疑难病杂志》2012,11(5):370-372
目的探讨小儿心房颤动临床复律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心房颤动患儿26例,LVEF<50%的9例患儿中有7例采用洋地黄+胺碘酮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2例心力衰竭较重患儿直接电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8例患儿采用胺碘酮复律并维持。5例患儿采用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4例患儿采用普罗帕酮复律并维持。结果洋地黄+胺碘酮组有2例未转复窦性心律自动出院,3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7d转复窦律,1例治疗14d仍为房颤给予电复律。2例心力衰竭较重患儿首选电复律成功。胺碘酮组5例在3d内转复窦律,3例在5~10d转复窦律。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组4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5d转复窦律。普罗帕酮组2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6d转复窦律,1例患儿治疗7d,仍为房颤,改用胺碘酮治疗7d无效,改用电复律。随访1~2年,普罗帕酮维持者中有1例复发,胺碘酮维持者21例无1例复发。结论小儿心房颤动治疗目前还是选用药物及电复律。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儿复律首选药物;电复律为心力衰竭及重症房颤患儿和药物复律失败者的最佳选择;胺碘酮可作为维持窦律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2例快速心律失常分为胺碘酮组(32例)和心律平组(30例).胺碘酮组用药方法首剂负荷量150~300mg缓慢静注,维持量0.5~10mg/min,维持静点3d,静脉用药同时口服0.2g,q8h.心律平组用药方法首剂负荷量70mg静脉注射,若无效15min后重复70mg,最大累计量24h不大于240mg,次日口服0.2g,q8h,观察二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转复到窦性心律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胺碘酮组转复总成功率81.25%(26/32),比心律平组转复总成功率60%(18/30)高,而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较心律平组低.结论 胺碘酮静脉给药在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急诊静脉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8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选用胺碘酮,首剂150 mg加入生理盐水20 ml中静脉注射,10 min内注完,无效24 h内重复2次,总量不超过450 mg。B组选用普罗帕酮,首剂70 mg加入生理盐水20 ml中静脉注射,10 min内注完,无效20 min后重复,总量不超过210 mg。观察指标:阵发性房颤在24 h内是否转为窦性心律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疗效判定:阵发性房颤在24 h内转为窦性心律为有效。结果A组总有效率82.5%,B组总有效率75%,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10.0%,B组27.5%,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可用于急诊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基本相同,但胺碘酮较普罗帕酮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比较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房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n=15)及胺碘酮组(n=14).伊布利特1mg于15分钟内静注;如无效10分钟后再给予1mg静注;胺碘酮150mg于15分钟内静注;如无效10分钟后再给予75mg静注.结果 伊布利特组转复心房扑动/心房纤颤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伊布利特组与胺碘酮组分别有9例与5例在给药后0~90分钟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4.29%和33.33%;伊布利特组与胺碘酮组分别有3例与4例在给药后90分钟至4小时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0%和50.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疗效高于胺碘酮,时间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16.
毛秀建  何春兰  王慧 《吉林医学》2013,34(24):5065-5066
目的:通过对静脉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伴快速性心房颤动的用药、观察护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31例AMI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首剂缓慢静脉推注150 mg,随后以静脉微量泵0.5~1 mg/min速度维持,在静脉用药的同时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血压及不良反应。结果:19例患者在12 h内恢复窦性心律,另外11例患者在24~49 h转为窦性心律,转复律为100%。用药后,心率明显下降,转复后平均心率(80.5±11.4)次/min,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用胺碘酮,配合有效护理,对治疗AMI伴快速性心房颤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心房纤颤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1月60例新近发生的(发作至就诊时间<48小时)病程<6个月房纤颤患者,给予胺碘酮首剂负荷量150mg静注后,如30分钟未转复窦性心律,可再给75~150mg,继以0.5~10mg/分维持静滴.观察24小时内患者转复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转复率85%(51/60),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转复心房纤颤的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快速房颤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之后改为0.5mg/min静脉点滴24~48h;同时用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1 200mg,第2天为600mg,3天后改为200mg/d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9例,转复率39.6%;3天内45例,转复率93.8%.应用胺碘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负荷静脉、口服胺碘酮用药治疗快速房颤可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4例心衰并房颤患者首剂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随后以0.5~1.5mg/min维持静脉滴注.静咏用药2~5d.结果 房颤转复率2h内为48.2%(16/34),24h内为79.4%(26/34),48h内为85.3%(29/34),72h内为94.1%(32/34).治疗期间5例(14.7%)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减量后心率恢复4例(11.76%),3例(8.8%)出现血压降低,减量后血压上升至正常.结论 静脉注射胺碘酮对心衰并房颤疗效明显,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患者急性发作快室率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 4例器质性心脏病急性发作快室率心房颤动患者 ,先静脉注射胺碘酮复荷量 3mg/kg,10~ 15min内注入 ,后以维持量 1 0~ 1 5mg/min静脉泵入 ,如 15~ 30min未转复 ,且室率仍快的患者追加一次胺碘酮 1 5mg/kg,一旦转复窦性心律根据病人情况改用口服胺碘酮或停用。结果 :患者负荷量内均未转复窦性心律 ,当累积量达 2 10~ 4 5 0mg时 38例 (86 36 % )患者转复窦性心律 ;达 5 5 0~ 70 0mg时 6例 (13 6 3% )患者转复窦性心律 ,总有效率 10 0 %。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小于推荐计量 (5mg/kg)胺碘酮静脉注射并给予持续静脉泵入转复急性发作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