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IPMN)的MSCT和MRCP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26例经内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IPMT患者的CT和MRCP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支胰管型IPMN12 例,表现为单发囊性病变或葡萄串样多发囊性病变伴腔内分隔或结节样突起;主胰管型 IPMN 5 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伴管壁结节样突起;混合型IPMN 9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和囊性病变合并存在.9例手术病理结果为腺瘤1例,交界性肿瘤2例,腺癌6例.结论 MSCT和MRCP对发现和诊断胰腺 IPMN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CT、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CT、MRI诊断为主胰管型IPMNs 3例,分支胰管型IPMNs 10例,混合型5例。主胰管型CT及MRI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常伴有扁平状、乳头状突起,增强后突起处有不同程度强化;分支胰管型CT及MRI为病变呈葡萄串样或分叶状囊性变,内部常伴有分隔和壁结节,伴有主胰管轻中度扩张,MR胰胆管成像(MRCP)显示病灶与主胰管交通;混合型5例,主、分支胰管扩张,内可见囊性病变,其中3例内壁结节>10mm。病理分型与CT、MRI分型一致,根据CT及MRI提示恶变的标准,诊断恶变10例,手术病理证实恶变11例,两者基本一致。结论:CT及MRI对IPMNs的诊断、分型和恶变的判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S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IPMN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或64层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7例接受ERCP检查。结果27例IPMN中,主胰管型11例,包括2例交界性肿瘤,4例原位癌,5例腺癌;CT表现为胰腺不同程度萎缩,主胰管扩张,8例内部可见壁结节,1例见多发斑块状钙化。分支胰管型9例,包括腺瘤和交界性肿瘤各3例,1例原位癌,2例腺癌;其中7例位于胰头部,表现为与主胰管相通的囊性病灶,内见分隔和乳头状壁结节,呈"葡萄串"样,1例可见点状钙化;2例位于胰尾部,呈类圆形囊性病灶,增强无强化。混合型7例,包括交界性肿瘤和腺癌各3例,原位癌1例,表现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扩张伴腔内壁结节,3例病变内可见不同程度钙化。7例接受ERCP,其中5例明确显示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通。结论 IPMN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SCT结合ERCP检查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双排螺旋CT检查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以及双排螺旋CT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检查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例在本院手术、并由病理确诊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析双排螺旋CT的扫描方法和影像表现。结果双排螺旋CT采用第一期延时45s,第二期延时65s扫描,胰腺图像显示清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表现为显著的胰管扩张和囊性病灶。结论双排螺旋CT采用合适的扫描方法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在多层螺旋CT上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结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多平面图像重组和二维曲面重组等影像技术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分析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3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主胰管型13例,分支胰管型9例,混合型8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8例,胰腺交界性或低度恶性乳头状黏液瘤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14例。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螺旋CT能协助诊断并能对其分型,运用CTA、多平面图像重组和二维曲面重组等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超声分型,旨在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29例胰腺IPMN的临床与超声检查资料,分析其超声特征及诊断信息。结果 根据声像图表现不同,胰腺IPMN可分为单房囊性型(10.3%,3/29)、多房囊性型(44.8%,13/29)、实性型(17.2%,5/29)和主胰管型(27.6%,8/29)。IPMN胰管扩张,病灶与主胰管相通,乏血供。术前超声检查对多房囊性型IPMN的诊断准确率达84.6%。结论 胰腺IPMN的超声分型可分为单房囊性型、多房囊性型、实性型和主胰管型,其中多房囊性型IPMN的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临床病史,回顾性分析4例IPMN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IPMN均为老年男性,临床均以"胰头占位"收治入院。临床症状包括黄疸、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愈后、进行性消瘦及肝功能异常。镜下见扩张的导管衬覆黏液柱状上皮细胞,形成含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上皮有异型性,局灶伴浸润。结论IPMN是胰腺最常见的导管内病变,多表现为胰腺囊肿。IPMN的诊断需要结合大体与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对其诊断和组织学分型有一定帮助。IPMN应与胰腺的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根据是否伴有浸润性癌,IPMN患者预后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位于扩张的主胰管和(或)分支胰管内、伴大量黏液分泌的肿瘤,易与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囊腺瘤混淆而延误诊断.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价不同影像技术(US、CT、MRCP、ERCP)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IPMC)的MSCT、MR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MC 9例,术前均经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复习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主胰管型5例,表现为主胰管明显扩张,多数见管壁结节,CT呈稍高密度,MRI为稍长T1长T2信号,不均匀,胰管内呈长T1长T2信号;分支胰管型3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囊性或多发囊性病变,腔内见分隔及结节样突起或肿块,CT呈稍高密度,MRI为稍长T1长T2信号,2例CT MPR图像及MRCP显示病灶与主胰管相通;混合型1例,表现为囊状病灶,内有附壁结节,合并主胰管扩张,囊内为长T1长T2信号。6例病灶主胰管不同程度扩张(4~45mm),6例胰腺不同程度萎缩,3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膨大,2例见不规则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分隔强化较明显,附壁结节强化稍弱且不均匀。结论:MSCT薄层扫描及MRI对IPMC诊断价值较大,结合MPR、CPR、MRCP能够显示胰腺IPMC的病理特征,有利于显示较小结节及胰管改变,结合其临床特征,多数病例可与胰腺导管内良性乳头状黏液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0.
MSCT和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MSCT和MRI在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病理证实的IPMN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MSCT和MRI均可显示主胰管和囊性病灶。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的交通在MSCT、MRI和MRCP分别显示10(83.3%)、10(83.3%)和11(91.7%)例。壁结节在CT和MRI上分别显示5(41.7%)例和4(33.3%)例。囊性病灶内的分隔在CT和MRI上分别显示9(75.0%)例和7(58.3%)例。结论:MSCT所提供的IPMN的诊断信息与MRCP相当,两者都可作为有效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RI表现,着重分析肿瘤与主胰管及邻近结构的细微征象。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14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26例和胰腺腺癌58例进行研究。所有病例在行1.5T MRI扫描后综合各个序列图像观察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边缘、平扫及动态增强后信号特征,着重探讨肿瘤与主胰管、十二指肠环、胰周大血管的关系。结果26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前MRI共发现27个病灶,肿瘤最大径为4.2±2.6 cm(0.8-9.0 cm),主胰管最大径为2.1±1.1 mm(1-4 mm);肿块〉3 cm的囊实性肿瘤并向胰外突出生长者占33.3%(9/27)。76.9%(20/26)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见“主胰管绕道征/主胰管偏移征”、胰腺癌未见此征象(χ^2=58.558,P 〈0.05);增强扫描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多种强化方式,胰周大血管受压移位且未侵犯者占38.5%(10/26)。结论胰腺单发边缘清晰的肿块、动态增强呈富血供肿瘤、见到“主胰管绕道征/主胰管偏移征”且主胰管管径在正常范围内、胰周大血管受推移而不被侵犯者,需考虑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相似文献   

12.
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和胰头癌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以提高其CT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09年7月我院证实的30例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30例胰头癌患者的CT资料,总结其CT特征。结果: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主要CT鉴别点:①肿块钙化(17例,0例);②门脉期肿块强化与正常胰腺对比,呈相对低密度(2例,30例),相对等密度(28例,0例);③胰体尾萎缩(0例,18例),胰腺假囊肿(13例,1例);④胰管扩张(18例,25例),胰管钙化(13例,0例),病灶处胰管截断(4例,12例),病灶处胰管贯通(14例,1例);⑤胆管扩张(25例,12例),病灶处胆管截断(2例,21例),病灶处胆管逐渐变细(10例,4例);⑥不相交征(0例,20例)。结论:胰头部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头癌的CT表现具备一定特征性, CT检查能够为两者的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检查(EUS)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PMN)及其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黏液性肿瘤患者的EUS影像资料,其中IPMN11例,MCN10例。比较IPMN与MCN的内镜及EUS声像图特征,探讨鉴别MCN、IPMN及其良、恶性的EUS声像图指标。结果:IPMN与MCN患者间肿瘤部位、大小、主胰管直径、十二指肠主乳头开口扩张和黏液流出、肿瘤与主胰管交通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浸润性生长是判断恶性IPMN与MCN的可靠指标。恶性IPMN主胰管直径大于良性/交界性IPMN[(12.2±3.5)mm比(6.8±2.2)mm,P=-0.011];恶性IPMN壁结节高度大于良性,交界性IPMN(6.8±1.8)mm比(2.8±1.1)mm,P=0.001]。以主胰管直径≥11.0mm为标准,诊断恶性IPMN,其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100%;以壁结节高度/〉4.3mm为标准,则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恶性MCN囊壁厚度大于良性,交界性MCN[(3.4±0.8)mm比(1.6±1.0)mm,P=-0.0281,恶性MCN壁结节高度大于良性/交界性MCN[(15.9±5.2)mm比(5.0±3.7)mm,P=-0.025]。以囊壁厚度≥2.4mm为标准诊断恶性MCN,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以壁结节高度≥8.9mm为标准,则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100%。结论:EUS可用于鉴别IPMN与MCN,并评估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4.
胰腺囊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胰腺囊性肿瘤MSCT表现,其中浆液性囊腺瘤5例,黏液性囊腺肿瘤10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3例,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男5例,女16例,年龄14—78岁,平均52岁。使用4层和16层螺旋CT,平扫21例,同时增强20例。结果:①浆液性囊腺瘤多表现为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及分隔厚薄均匀,无壁结节。②黏液性囊腺肿瘤表现为多房或单房、边界清楚、无壁结节或壁结节小;而黏液性囊腺癌浸润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壁结节较大。③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为多房或葡萄串样囊性肿块,与扩张的胰管相通。④实性假乳头状瘤边界清,可有较厚包膜,囊性成分与实性成分构成比例不一,实性部分逐步强化。结论:MSCT可以展示胰腺囊性肿瘤的病理特征,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徐斌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3):2883-2884
目的探讨胰腺常见囊性肿瘤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将80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MRI与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浆液性囊性肿瘤(SCN)32例,黏液性囊性肿瘤(MCN)28例以及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20例。结果 SCN患者中,形态为分叶状,囊小且多,且均具有中心痕,T2WI可显示其囊性特征;MCN囊大而少,边缘绝大多数为光滑;IPMN与胰管之间进行相连,单房者一般多表现为杵状指样的囊,多房者囊的形态较多。结论将MSCT与MRI应用于常见的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之中,其影像学表现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sms,IPMN)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总结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9年1月—2008年12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70例资料完整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例IPMN患者中,良性21例(腺瘤15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49例(原位癌8例,浸润癌41例);良恶性病例组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皮肤及巩膜黄染、体质量下降、无症状患者、糖尿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癌抗原19-9(CA19-9)升高、血糖升高、血总胆红素升高)]及影像学特征(囊肿附壁结节病例所占比率及肿瘤和主胰管平均直径)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两者在性别、肿瘤部位、腹痛及急性胰腺炎发病率、癌胚抗原(CEA)异常比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术前两者的鉴别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有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