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SD大鼠诱发性肝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硝基二乙胺(DENA)诱发SD大鼠肝癌模型的方法,为肝癌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浓度0.95g/L的DENA水溶液供140只雄性SD大鼠自由饮用,10周后停止饮用此水溶液。第11周时行MR检查,以筛查大鼠肝脏肿瘤发病情况;首次影像检查结果阳性者进入后续处理,阴性者继续饲养、观察,并于4周后复查;其中64只大鼠于处死前行血管造影以了解肝肿瘤的血供情况;最后获得的组织标本按不同的目的分别保存备用,分别于光镜下和电镜下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源性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的表达水平。结果肝脏成癌时间最早11.0周、最迟20.0周,中位成癌期13.9周,至20.0周末72只存活动物100%成癌;肝脏单发肿瘤占9.7%(7/72),多发占90.3%(65/72),多发者中有肝硬化背景者占87.7%(57/65);远处转移占18.1%(13/72);血管造影提示肝肿瘤血供丰富且以肝动脉供血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肿瘤组织属于肝细胞源性,且肿瘤标志物AFP呈强阳性;光镜下鉴定组织学类型:肝细胞肝癌占92.0%(66/72),胆管细胞癌占4.0%(3/72),混合型占4.0%(3/72);电镜证实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器异常。结论DENA可诱发较理想的用于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研究的大鼠肝癌模型,MRI是较简捷而有效的动态监测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划痕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t)培养和损伤模型是体外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基础和热点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大脑皮层及其他部位的Ast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功能做了较多的研究,而对脊髓的Ast有关研究较少。笔者采用机械划痕的方法,制备有效的脊髓Ast体外损伤模型,以便对脊髓Ast在损伤后的基因表达变化作进一步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建立一种既符合临床特征 ,又简便易行的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用 2 5 0 0g铁轮于 3 0cm高度击中SD大鼠双侧股骨中上段造成粉碎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及出血 ,引发休克 ,维持 90min后复苏 ,监测生命体征 ,计算 2 4、72h内死亡率。结果显示 ,于 3 0cm高度砸伤大鼠 ,(7 8± 1 6)min后达到休克水平 ,2 4h内死亡率为 2 7 5 % ,72h内死亡率为 5 2 5 %。该模型操作简单 ,易于控制 ,模型相对稳定并有一定的死亡率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急性创伤休克动物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5.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是近年来国外战争中战斗人员遭受的一种较为严重而又多发的创伤。特别是近年来在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中,越来越多的平民遭受着这种外伤的痛苦。一些机构对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损伤有别于传统划分的开放性颅脑损伤与闭合性颅脑损伤,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案仍不确定。本文就国外近年来对这种疾病的研究情况、流行病学、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递质性氨基酸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脑损伤后脑组织递质性氨基酸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氨基酸微量检测技术测定了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EAA)-谷氨酸(Glu),门冬氨酸(Asp),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牛黄酸(Tau)的含量变化。结果:伤后10分钟时Glu,Asp即明显下降,1~4小时略回升,8小时又进一步下降,24小时Glu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Asp则无明显恢复。GABA,Gly伤后10分钟明显升高。GABA伤后1~2小时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8小时又进一步增高,24小时低于对照组;Gly在1~24小时均高于对照组,8小时达峰值。Tau无明显变化,除Tau外,上述各氨基酸含量变化与伤情有关。结论:递质性氨基酸在脑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二次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弥漫性脑损伤 (diffusebrianinjury ,DBI)合并缺血性二次脑损伤 (secondarybrianinsult ,SBI)大鼠模型。 方法 在Marmarou模型基础上结扎双侧颈总动脉 30min ,制成缺血性SBI模型 ,观察大鼠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NSS)、脑组织含水量及室上区皮层损伤神经元数改变。 结果 合并SBI组大鼠死亡率 ( 4 8.1 % )约为单纯DBI组 ( 2 6 .2 % )的 2倍 (P <0 .0 5) ;合并SBI组在损伤 2 4h后NSS明显高于单纯DBI组 (P <0 .0 5) ;单纯DBI 1h后脑含水量明显升高 ,于 2 4h达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1 6 8h降至正常 ,而合并SBI后除 1h组外 ,其余时间组脑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同时间单纯DBI组 (P <0 .0 5) ,且峰值提前至 1 2h ,1 6 8h仍未恢复正常 ;单纯DBI 6h后皮层神经元明显损伤 (P <0 .0 5) ,1 2h达高峰 ,1 6 8h恢复正常 ,而合并SBI组神经元损伤数 1 2h后还增加 ,2 4h达高峰 ,1 6 8h仍未恢复正常 (P <0 .0 5)。 结论 此模型可以复制SBI的重要临床特征 ,对SBI的基础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大鼠在低压舱内进行游泳时,皮毛上会附着大量气泡,严重影响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判断。本实验旨在建立低压舱内稳定可靠的大鼠游泳运动模型。方法:SD大鼠分平原组和高原组,每组大鼠又分为A、B、C、D四组。A组大鼠为对照组;B组大鼠在游泳用水中加入去污剂;C组大鼠实验前1天用脱毛剂脱去头部以下被毛;D组大鼠用实验前1天沸腾后自然冷却的水游泳。大鼠分别置于平原和5 000m低压舱内饲养,24h后各组在其饲养环境下进行负重2.5%体重的游泳运动。观察大鼠游泳运动情况,并记录游泳力竭时间。结果:在平原,往游泳用水中加入吐温20(B组)或去除大鼠被毛(C组)可减轻大鼠身上附着的气泡,而在低压舱中使用这两种方法无效。无论是在舱内还是在舱外,使用实验前1天沸腾后自然冷却的水(D组)可完全消除大鼠游泳时皮毛上附着的气泡。D组大鼠在平原力竭时间为(56±11)min,显著长于高原力竭时间(25±17)min。结论:通过实验前煮沸游泳用水,可消除大鼠在低压舱中游泳时皮毛上附着的气泡,建立稳定可靠的低压舱内大鼠游泳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11.
12.
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模型及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用自行设计的减速伤致伤装置复制兔坠落式颅脑减速性损伤。致伤装置由滑动导轨、动物固定台车、基座、撞砧及支架等部分组成。55只家兔分为对照组(10只)和致伤组(45只),致伤组又根据坠落的高度不同随机平均分为3组,I组2.5m,Ⅱ组3.5m,Ⅲ组7.0m。将兔仰卧固定于动物固定台车上从不同高度坠落,其颅顶部撞击基座上的撞砧,用高速摄像观察兔颅脑减速伤致伤过程。从动物伤后行为、CT影像、大体解剖观察和病理变化等四方面对兔颅脑损伤进行研究。结果I、Ⅱ组动物伤后4小时存活9只和6只,Ⅲ组动物致伤后即刻死亡。I组CT影像观察和解剖未见颅脑损伤;Ⅱ组致伤后出现颅骨骨折、脑挫伤、硬膜下出血、对冲伤和轻微脑实质出血;Ⅲ组均出现了颅骨骨折、脑挫伤、硬膜下出血、脑实质出血和对冲伤。颅脑减速伤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出血性脑挫伤。结论坠落高度(减速度)对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影响,对冲伤在严重颅脑减速伤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在舱室内大鼠颅脑爆炸伤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探讨其在舱室颅脑爆炸伤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8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单纯致伤组(n=40)和致伤+GSNO治疗组(n=40);采用二硝基重氮酚(DDNP)纸质点爆源在模拟装甲舱室爆炸,建立颅脑爆炸伤模型。伤后1、6、12、24、48小时取标本。测定脑组织中肿瘤坏子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浓度;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致伤组伤后1小时脑组织TNFα-、IL-1β、MDA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伤后12小时升高达峰值(P0.01),伤后48小时脑组织TNF-α、IL-1β浓度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致伤组伤后1小时脑组织SOD活性即显著降低(P0.01),致伤后12小时降低至最低值(P0.01),伤后48小时仍低于正常值。致伤组脑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脑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明显;给予GSNO治疗后各时间点脑组织TNF-α、IL-1β、MDA浓度均较致伤组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增高(P0.01或P0.05)。治疗组脑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等表现均较单纯致伤组轻。结论舱室颅脑爆炸伤后可导致大鼠严重的继发性脑损伤;而早期给予GSNO可明显减轻脑组织炎性损伤和氧化损伤,减轻脑水肿及神经元变性、坏死,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异甘草素对创伤『生脑损伤大鼠病理变化和血清白介素-1α(IL-1α)、IL-1β、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其在创伤性脑损伤(q33I)后促进脑损伤灶康复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改良Feeney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损伤组、异甘草素治疗组,共治疗5d,经平衡木行走试验观察神经行为学变化后处死,采用蛋白芯片法检测血清中的细胞因子,HE染色光镜下观察损伤灶的变化。结果与脑外伤组相比异甘草素治疗组IL-1α、IL-6、IL-10的血清含量明显增高,IL-1β和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损伤灶病理学变化明显改善。结论异甘草素可以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损伤灶康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研究VEGF mRNA及蛋白在大鼠放射性脑损伤模型中的动态改变。方法 健康SD大鼠11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照组(麻醉后不照射,42只)和照射组[20 Gy电子线(6 MeV)单次全脑照射SD大鼠建立放射性脑损伤模型,72只],分别于照射后1、3、7、14、28、42、56 d被处死,取全部脑组织。通过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VEGF 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全脑VEGF总蛋白含量改变,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检测脑血管内皮细胞、胶质及神经细胞VEGF蛋白积分光密度值变化。结果 照射组脑组织在观察期主要历经了脑血管内膜细胞受损、血管源性水肿、血栓发生、血栓消融、血管再通及新生等病理变化过程。照射组VEGF mRNA在照后1~56 d出现下降,其中1、3、7、28和42 d降低与假照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75~46.118,P<0.05)。VEGF总蛋白在照后1和7 d表达增高,3、14、28、42、56 d表达相对降低。照后1 d起脑组织即出现VEGF染色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胶质及神经细胞。照后1、14、42、56 d胶质及神经细胞VEGF蛋白光密度值出现显著升高,与假照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4~-4.697,P<0.05),血管内皮细胞在照后1、14、42 d VEGF蛋白光密度值升高(t=-5.554~-4.159,P<0.05)。结论 在放射性脑损伤模型中,大鼠脑组织中VEGF mRNA表达受到相对抑制;VEGF总蛋白仅在损伤急性期升高;脑血管内皮细胞、胶质及神经细胞表达的VEGF蛋白在观察期内持续上调,并参与了急性期内诱导水肿、形成血栓以及在早发延迟期内血管修复与再生、血栓消融等相关事件。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大鼠脑损伤后血脑屏障、脑水肿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鼠脑损伤后脑水肿发生的特点 ,以及干预脑水肿发生的意义。方法 应用流体冲击装置致大鼠脑损伤 ,通过对大鼠脑组织中伊文氏蓝 (EvansBlue ,EB)含量、脑组织内百分水含量、神经功能改变等的观测 ,探讨菲尼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影响。结果 大鼠脑损伤后 4小时 ,直接冲击侧以及对侧脑EB含量达高峰 ,冲击侧脑组织百分水含量在伤后 4小时明显增加 ,伤后 4天内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 ;菲尼酮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脑组织EB含量、百分水含量 ,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 流体冲击致大鼠脑损伤后 ,引起明显的血管内伊文氏蓝外渗、脑水肿 ,大鼠神经功能损伤 ,菲尼酮可明显阻止以上变化 ,由此说明白三烯是引起大鼠血脑屏障 (blood brainbarrier,BBB)开放的原因之一 ,说明脑损伤后减轻脑水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以找出影响颅脑损伤与恢复的变化规律.方法 10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自由落体致大鼠脑损伤,伤后30分钟、3小时、24小时、168小时取材,研究脑微血管形态学变化,并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颅脑损伤局部脑组织代谢的变化.结果大鼠脑损伤后10分钟~24小时大脑皮层微血管减少,并有“微无血管区”,微血管内可见微血栓形成;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增加,出现脑水肿,颅脑损伤后伤区脑组织乳酸含量于伤后3小时显著增高(P<0.01),伤后24小时仍然明显高于正常值.胆碱于伤后3小时明显升高,24小时达高峰(P<0.01).N-乙酰门冬氨酸含量自伤后3小时明显降低,伤后24~168小时仍然显著低于正常值(P<0.01).谷氨酸自伤后30分钟开始明显降低,3小时降至最低水平(P<0.01).结论实验结果提示,颅脑损伤后微循环障碍是引起早期脑缺氧,产生外伤性脑水肿的重要病理基础,救治重型颅脑损伤要重视防治早期脑微循环障碍,纠正脑缺血、缺氧. 相似文献
19.
伤灶局部亚低温及伤灶局部引流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伤灶局部引流及伤灶局部亚低温联合治疗对SD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含量、Na 含量、血脑屏障的变化,探讨其对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组:S组为假手术组;M组为脑外伤模型组;LH组为伤灶局部亚低温治疗组;LD组为伤灶局部引流组;LDH组为伤灶局部引流 伤灶局部亚低温联合治疗组。采用干湿重法测伤灶脑组织含水量,原子吸收火焰分光光度法测Na 含量,伊文思蓝检测血脑屏障开放情况。结果(1)脑组织水含量:LH、LD、LDH组伤灶区脑组织含水量分别低于M组(P<0.05);LDH组脑组织水含量低于LD组和LH组(P<0.05)。(2)钠含量:钠离子变化与含水量变化一致,LH组、LD组、LDH组伤灶区脑组织钠离子含量分别低于M组(P<0.05);LDH组钠含量低于LD组和LH组(P<0.05)。(3)EB含量:LH组、LD组、LDH组伤灶区脑组织EB含量分别低于M组(P<0.05);LDH组EB含量低于LD组和LH组(P<0.05)。(4)LD、LDH组引流量分别为(0.2308±0.0356)g、(0.3456±0.0692)g。结论伤灶局部亚低温、伤灶局部引流或二者联合治疗均对创伤性脑损伤有治疗作用,但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治疗。其治疗效果可能与直接引流出水肿液、减轻脑水肿,促进被破坏血脑屏障的早期修复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用于模拟法医棍棒打击致颅脑损伤的动物模型。方法在BIM-II型生物撞击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铁质棍棒,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对照组、轻伤组与重伤组,致伤后6h进行解剖,观察损伤形态,并取材做常规病理,行CT及脑组织含水量检查。结果致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6h内轻伤组死亡率1/10,重伤组6/10,形态学及CT改变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损伤。各组之间脑含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严格控制实验参数的情况下,该动物模型重复性好,实验结果稳定,能够较好地模拟法医检案中铁棒损伤形态,可用于法医学中颅脑钝性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