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12我院收治的3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等资料.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主要病因是血栓形成及栓塞,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临床主要症状是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和意识障碍,头颅磁共振显示梗死灶更多见于丘脑及中脑.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并全面综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复杂多样,常见眩晕、意识障碍、肢体不全瘫痪及眼球运动障碍等。影像学特征常为双侧、幕上、幕下多发性病灶,多位于丘脑、中脑、小脑等。本病预后较差。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是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1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1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以枕叶、丘脑、脑干病灶为主。主要病因可能是栓塞和血栓形成。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吸烟、糖尿病、脑卒中、高血脂、心房纤颤等。临床治疗困难,预后差。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多种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且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临床症状及体征复杂多变,意识障碍程度轻重不一.影像学表现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本病起病凶险,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最常见,首发症状以眩晕和意识障碍多见。影像学重要特征是丘脑、小脑、中脑、枕叶、颞叶等梗死多见,双侧及幕上幕下同时受累。MRI较CT更敏感。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复杂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规律、治疗效果及预后等.方法 对1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多样,以头晕、行走不稳多见,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MRI扫描显示脑干、大脑及小脑等多个部位出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MRA扫描显示基底动脉系统多个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病情危重,预后差,应早期及时诊断治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7例TOBS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瞳孔异常、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MRI表现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8例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尖部,一侧或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征象。综合治疗有效率约52.9%。结论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6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MRI表现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8例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尖部、一侧或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征像。综合治疗有效率约50%。结论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系指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分支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于1980年由caplan[1]首次报道.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和提高.将在我院2002~2006年收治的23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基底动脉尖部位缺血或闭塞所致血液循环障碍,以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有不同程度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发病凶险,预后极差,早期诊治尤为重要.为此,我科自2004年以来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东菱迪芙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于1980年由Caplan首次报告,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对该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笔拟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对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2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早期CK、CK-MB及cTnI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经颅脑MRI及临床表现确诊的63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在入院后第1、3天进行CK、CK-MB及cTnI动态观测,并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入院及患病后1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 (1)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早期CK、CK-MB及cTnI异常的分别有45例、32例和23例.76.19%(48/63)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入院后存在心肌标志物异常.(2)梗死病灶3处及以上的患者CK、CK-MB和cTnI水平与梗死部位2处的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入院时的CK、CK-MB及cTnI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P<0.01;P<0.01;P<0.05),而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早期CK-MB及cTnI水平与患病后1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值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早期可出现心肌标志物异常,且与梗死部位的数量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患者的NIHSS(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和影像学变化,以此作为预测因子,旨在建立一种准确、客观的评价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并预测其预后的新方法。方法发病72h以内的经MRI或CT证实的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记录其NIHSS评分和影像学发现,1个月后观察其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对其预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95%CI,NIHHS评分OR值13.2、MRI分级OR值5.2。NIHHS评分(P=0.001)和MRI分级(P=0.041)有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25,且影像学显示幕上下脑组织皆受累或幕下脑干、小脑受累,预后很差,MRS评分为5~6分,即死亡或严重的残疾,需持续的生活护理,预测准确率77.8%。NIHSS评分〈25,且影像学显示单纯幕上受累,则预后较好,MRS评分为0~4分,至少在外界帮助下可以照料自己的生活,预测准确率80.6%。结论NIHSS评分和影像学分级是判断和预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的非常好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有多发脑梗死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预后较差,常伴有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有研究报道认为[1 ]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神经系统重症患者肺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恢复[J].我院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了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I的临床应用,确诊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越来越多。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国内外已多次报道,但仍时有漏诊。本文报道1例以癫为首发症状的基底动脉尖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G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表现形式多样,病情进展迅速、凶险,病死率高,预后差,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及功能障碍。现将我院200501—2008-10收治的13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常见影像学改变:椎动脉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观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影像学改变情况,探讨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我院1998年以来所有行MRI检查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核磁共振血液流空情况,借此判断血管有无异常。结果31例患者发现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流空不良者25例(80.6%),其中单个椎动脉异常者17例(54.8%),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同时异常者6例(19.4%),基底动脉异常者2例(6.5%),未发现血流异常者6例(19.4%)。结论TOBS患者常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异常,以单侧椎动脉异常最为多见,提示动脉-动脉栓塞是TOBS发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Caplan首先报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认为系脑干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将其从椎基底动脉缺血中分出来.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31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讨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CT及临床特征进行总结,探讨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40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以及部分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发病后均呈进行性加重,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眼球运动异常、瞳孔异常、偏瘫,CT检查显示丘脑、中脑、脑桥、颞叶、枕叶梗死,其中6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斑块形成.治疗后14例死亡,无恢复12例,好转14例,其中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5例,Ⅱ级9例,Ⅲ―Ⅳ级12例,Ⅴ级14例.结论 TOBS预后差,当有幕上、幕下即基底动脉供血范围内2个以上病灶体征或影像学改变时,应考虑TOBS并及时治疗,有条件者应接受神经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3例确诊为TOBS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主要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改变为主,MRI发现中脑、丘脑、小脑、枕叶及颞叶内侧面等部位存在相应病灶。结论TOBS临床表现多样,MRI检查有特征性改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