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l及其mRNA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4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进行。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伤后3,6,12,24和48h组,每组7只。正常组不做模型。其他5组大鼠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夹闭腹主动脉40 min后放开。应用改良Tarlov评分对模型进行评估(共5分,0分为完全瘫痪;5分为正常)。观察正常大鼠脊髓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mRNA的分布和含量变化(灰度值变化与正常组比较,其灰度值越低表示阳性细胞越多),检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结果:4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大鼠脊髓不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②大鼠脊髓神经功能评分:于伤后3h显著下降,以后逐渐恢复。③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损伤后3h蛋白的表达开始增加(149.26&;#177;12.97),损伤后24h表达强度达高峰(104.95&;#177;9.40)。④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结果:原位杂交图像分析显示,损伤24h表达阳性细胞达高峰,其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79.08&;#177;10.42,140.40&;#177;10.85,P〈0.01)。⑤大鼠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结果:光镜观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大量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主要是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元。结论: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显著增加,脊髓的神经功能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说明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启动了其内源性保护机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高表达可能与其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1,ICAM-1)及其调节因子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检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ICAM-1mRNA和IL/1βmRNA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和单纯缺血组不引起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量的增加。而再灌注后缺血区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先后发生了改变。再灌注4h,IL-1βmRNA的表达首先升高,约为对照组的2倍,各组灰度比率分别为再灌组0.94±0.12,缺血组0.52±0.11,正常组0.51±0.10,再灌各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0.01)。再灌注4h,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开始增加,并持续到12h。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单位血管面积上ICAM-1荧光强度的定量检测结果为正常组(180.0±32.0)V,单纯缺血组(164.2±2.0)V,再灌4h组为(316.9±26.0)V,再灌6h组(361.4±18.0)V,再灌12h组(406.0±23.0)V,再灌各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内炎症反应是导致血脊髓屏障损害的重要分子基础,在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1)mRN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1,mRNA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TGF—β1 mRN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12h开始表达,第24小时达到最高峰,以后表达逐渐减弱。[结论]TGF—β1 mRN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参与机体的自身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的变化,及甲基强的松龙对其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3在上海市药物工业研究院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损伤对照组(6,24h,3,7d)、甲基强的松龙组(6,24h,3,7d),每时间点5只。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后,损伤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等渗盐水,甲基强的松龙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分别于伤后6,24h,3,7d切取损伤及临近部位脊髓组织,运用原位杂交技术,二氨基联苯胺显色,苏木精轻度复染。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高倍镜下(200倍),随机选择5个高表达视野,记数每个高倍镜视野下阳性细胞的百分比(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细胞胞浆内呈棕黄色为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脊髓损伤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纳入动物4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损伤后甲基强的松龙组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阳性细胞数与损伤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损伤对照组伤后6,24h,3,7d分别为(8.91&;#177;0.82)%,(28.27&;#177;1.10)%,(42.09&;#177;0.93)%,(45.24&;#177;0.85)%,甲基强的松龙组伤后6,24h,3,7d分别为(7.93&;#177;0.40)%,(20.36&;#177;1.10)%,(31.34&;#177;0.62)%,(16.62&;#177;0.97)%]。②阴性对照未见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阳性表达。甲基强的松龙组和损伤对照组均有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阳性表达,甲基强的松龙组同损伤对照组相比,各时段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均有减少,且差异明显。结论:甲基强的松龙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说明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不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变化,及甲基强的松龙对其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3在上海市药物工业研究院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损伤对照组(6,24h,3,7d)、甲基强的松龙组(6,24h,3,7d),每时间点5只。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后,损伤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等渗盐水,甲基强的松龙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分别于伤后6,24h,3,7d切取损伤及临近部位脊髓组织,运用原位杂交技术,二氨基联苯胺显色,苏木精轻度复染。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高倍镜下(200倍),随机选择5个高表达视野,记数每个高倍镜视野下阳性细胞的百分比(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细胞胞浆内呈棕黄色为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脊髓损伤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纳入动物4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损伤后甲基强的松龙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阳性细胞数与损伤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眼损伤对照组伤后6,24h,3,7d分别为(8.91±0.82)%,(28.27±1.10)%,(42.09±0.93)%,(45.24±0.85)%,甲基强的松龙组伤后6,24h,3,7d分别为(7.93±0.40)%,(20.36±1.10)%,(31.34±0.62)%,(16.62±0.97)%演。②阴性对照未见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阳性表达。甲基强的松龙组和损伤对照组均有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阳性表达,甲基强的松龙组同损伤对照组相比,各时段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表达均有减少,且差异明显。结论:甲基强的松龙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说明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不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由黄芪、白术、丹参、川芎等中草药提纯的芪丹颗粒对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疗效及其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08在山东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所病理实验室完成。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芪丹组、激素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利用BLEMA5建立大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模型组、芪丹组、激素组分别气管内一次性灌注平阳霉素5mg/kg后,模型组常规饲养,芪丹组以芪丹颗粒灌胃250mg/(kg·d),激素组肌注氢化考的松25mg/(kg·d);正常对照组一次性气管内灌注生理盐水2mL/kg。各组饲喂28d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取大鼠右肺中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VanGieson氏苦味酸酸性品红法染色观察肺间质纤维化程度,利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的大鼠为28只。①大鼠肺纤维化程度比较:模型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较重,且其胶原纤维沉积较多,芪丹组可见肺泡间隔增厚程度减轻,炎性细胞较少,肺泡结构基本正常,肺泡炎与肺纤维化多为轻度。激素组肺泡炎及纤维化减轻不甚明显。②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和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量灰度扫描积分面积比较:芪丹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灰度扫描积面积明显低于模型组犤(1.8560±0.1356,3.4320±0.2063)mm2,(Q=12.8575,P<0.01)犦;激素组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灰度扫描积分面积高于正常对照组犤(2.6220±0.3815,1.4800±0.1221)mm2,(Q=13.9073,P<0.01)犦;芪丹组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灰度扫描积分面积明显低于激素组犤(1.9100±0.1935,2.6220±0.3815)mm2,(Q=8.2659,P<0.01)犦。结论:中药芪丹颗粒可以减少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量,减弱了细胞因子网络对于肺间质纤维化形成的促进作用,从而减轻和抑制了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在鼠脊髓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将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脊髓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检测脊髓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ICAM1mRNA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和单纯缺血组不引起黏附分子表达量的增加(P>0.05)。而再灌注后缺血区黏附分子的表达及PMN的浸润先后发生了改变;再灌注后ICAM1呈递增性表达。再灌注2h组,ICAM1mRNA的表达量为(0.94±0.12)V,约为对照组2倍(P<0.05)。再灌注6h达到高峰,并持续到12h达高峰。再灌注12h,其在单位微血管面积上的荧光强度约比单纯缺血组增加了1/2(P<0.01)。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脊髓再灌注损伤过程中递增规律性表达,可能是促进脊髓再灌注损伤炎症进展重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内保护性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以及抑制细胞凋亡和坏死的膜相关蛋白Bcl-2的影响,并以曲克芦丁为阳性对照。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取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葛根素组曲克芦丁组4组各18只。①造模: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2h再灌注24h。假手术组不栓塞血管。②给药:葛根素组在术后即刻和术后12h腹腔注射葛根素150mg/kg(溶于3mL生理盐水中),曲克芦丁组在上述时间腹腔注射曲克芦丁125mg/kg,假手术组和缺血对照组在术后给予3mL生理盐水。③观察指标:再灌注24h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5分制,评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cl-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结果:6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缺血对照组明显高于葛根素组和曲克芦丁组(3.7±0.5,2.0±0.6,2.7±0.5,P<0.01),葛根素组低于曲克芦丁组(P<0.05)。②Bcl-2阳性细胞率:葛根素组高于曲克芦丁组和缺血对照组(0.68±0.11,0.43±0.08,0.39±0.04,P<0.01)。③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细胞率:葛根素组高于曲克芦丁组和缺血对照组(0.50±0.08,0.33±0.09,0.26±0.05,P<0.05)。④脑梗死体积:缺血对照组明显大于其他组[(209±28)mm3,P<0.01],葛根素组小于曲克芦丁组[(130±17),(184±21)mm3,P<0.05]。结论:葛根素对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曲克芦丁。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1和Bcl-2蛋白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由黄芪、白术、丹参、川芎等中草药提纯的芪丹颗粒对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疗效及其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08在山东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所病理实验室完成.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芪丹组、激素刎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利用BLEMA 5建立大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模型组、芪丹组、激素组分别气管内一次性灌注平阳霉素5 mg/kg后,模型组常规饲养,芪丹组以芪丹颗粒灌胃250mg/(kg·d),激素组肌注氢化考的松25 mg/(kg·d)正常对照组一次性气管内灌注生理盐水2 mL/kg.各组饲喂28 d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取大鼠右肺中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VanGieson氏苦味酸酸性品红法染色观察肺间质纤维化程度,利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imRNA、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的大鼠为28只.[1]大鼠肺纤维化程度比较模型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较重,且其胶原纤维沉积较多,芪丹组可见肺泡间隔增厚程度减轻,炎性细胞较少,肺泡结构基本正常,肺泡炎与肺纤维化多为轻度.激素组肺泡炎及纤维化减轻不甚明显.[2]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和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量灰度扫描积分面积比较芪丹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灰度扫描积面积明显低于模型组[(1.856 0±0.135 6,3.432 0±0.206 3)mm2,(Q=12.857 5,P<0.01)];激素组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灰度扫描积分面积高于正常对照组[(2.622 0±0.3815,1.480 0±0.122 1)mm2,(Q=13.907 3,P<0.01)];芪丹组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灰度扫描积分面积明显低于激素组[(1.910 0±0.193 5,2.622 0±0.381 5)mm2,(Q=8.265 9,P<0.01)].结论中药芪丹颗粒可以减少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量,减弱了细胞因子网络对于肺间质纤维化形成的促进作用,从而减轻和抑制了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脑组织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四动脉血流阻断法制作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开始时经腹腔注射EPO(3000U/kg);48h灌注取脑。苏木精—伊红染色和TUNEL法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短暂性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后48h,苏木精—伊红染色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细胞数正常组(211.28±7.95)个/视野,假手术组为(209.28±11.34)个/视野,EPO治疗组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细胞数为(170.28±8.12)个/视野,缺血组为(146.84±8.35)个/视野。EPO治疗组与缺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TUNEL法凋亡细胞测定,正常组无阳性细胞,假手术组阳性细胞(152.48±18.52)个/视野,EPO治疗组有(1797.51±151.35)个/视野,缺血组有(2250.41±180.06)个/视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iNOS蛋白的表达测定,正常组无阳性细胞,假手术组海马CA1区阳性细胞区灰度值为5.36±1.54,EPO治疗组为31.80±6.42,缺血组为49.46±8.96。EPO治疗组与缺血组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EPO可减少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死亡和凋亡,抑制iN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