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1月~2008年8月,我院为38例患者行经皮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术后患者发生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现将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及监护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11~72岁,平均53岁。均在接受经皮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发生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其中股动脉血栓形成11例,假性动脉瘤2例,股动脉穿刺点血肿15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0例。  相似文献   

2.
股动脉穿刺术后穿刺点包扎时间与止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股动脉穿刺术后穿刺点的包扎时间及止血效果,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芳法常规股动脉穿刺的160例患者分为4组,术后人工压迫5~15分钟,然后用"8"字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分别包扎1、2、4、8小时,观察4组患者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4组患者术后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采用"8"字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小时,即能达到预防穿刺点出血的目的 ,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脑血管造影术(DSA)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传统绷带压迫法止血与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86例随机分为传统绷带加压包扎止血组(76例)和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结果 动脉压迫止血器组鞘管部位渗血、血肿形成、迟发出血、迷走反射、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及腰背酸痛、术肢疼痛、腹胀、排尿反射及烦躁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传统绷带压迫止血组,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可减少术后穿刺局部的并发症,并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能减少患者卧床时间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4.
袁连凤  朱伟燕   《护理与康复》2021,20(11):64-65
目的 观察缩短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制动及卧床时间对患者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沙袋压迫穿刺部位4h,穿刺侧肢体制动6h,卧床12h.对照组术后常规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h,穿刺侧肢体制动12h,卧床24h.比较两组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 对照组术后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例、瘀斑3例,未发生假性动脉瘤;观察组术后未发生穿刺部位血肿、瘀斑及假性动脉瘤.观察组在腰酸、腰痛、双下肢麻木等舒适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缩短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后制动及卧床时间不会增加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且可改善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股动脉穿刺是血管性介入治疗最常用的途径,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是常见的并发症。我们观察了安定对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形成的影响,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1995年10月~1996年10月,64例行动脉化疗术的非高血压患者64例,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44~79岁,平均63岁。符合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非高血压判别标准,即收缩压(SBP)<ZI.kPa,舒张庄(DBP)rt12.6kPa。所有患者肝功、肾功、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正常。随机分组为服安定组32例,不服安定组32例。1.2股动脉穿刺方法Seldi…  相似文献   

6.
易敏  王美玲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0):1073-1073
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 ,并发股动脉穿刺点巨大假性动脉瘤罕见。我科于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对 1788例患者经股动脉穿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其中 1例患者术后并发股动脉穿刺点巨大假性动脉瘤 ,经积极处理和护理后愈合 ,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 ,男性 ,45岁 ,因出现左眼阵发性黑朦 ,感右手及右侧面部麻木收住院。头颅CT示“右侧大脑中动脉梭形动脉瘤”。于 2 0 0 2年 5月 2 8日在局麻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术。术后病人按脑血管造影术后常规处理。5月 3 0日晚患者下床大便时 ,右股动脉穿…  相似文献   

7.
张彩侠 《全科护理》2011,9(19):1741-1741
下肢动脉造影是应用影像学方法检查下肢动脉有无病变或为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治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的介入性诊断技术。目前,股动脉穿刺仍然是选择性下肢动脉造影的主要途径。由于造影后下肢制动时间长,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高,术后不能正常排尿,给病人带来诸多不适和生活不便,可能引起诸多并发症,做好护理对减少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的作用。我科2008年6月—2010年7月对38例病人经股动  相似文献   

8.
脊柱外伤和病变在行各种内固定术后合并股动脉栓塞较为罕见,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我科收治1例脊柱结核的患者,术后第7天发生左下肢股动脉栓塞,在行股动脉穿刺溶栓中,股动脉破裂出血致休克。经积极抢救治愈。 病例介绍 毕某某,男,43岁。因双下肢麻木疼痛2年伴行走困难2个月就诊。诊断为胸_(11)至腰_1陈旧性结核伴后凸畸形。本应行哈氏棒内固定术,但术中发现椎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休克患者股动脉穿刺采血方法 .方法 分析2006年3月-2008年5月收治股动脉搏动较弱或者根本摸不到股动脉搏动206例休克患者股动脉穿刺采血方法 .分成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6例.观察组新方法 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 ,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新穿刺方法 安全、可操作性强,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差别.方法 将156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两组,对比观察其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桡动脉组在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 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舒适度高、住院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股动脉、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350例PCI术后患者股动脉、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的诱因进行综合分析,并实施相应的局部护理和并发症预防措施。结果:术后股动脉、桡动脉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12例,发生率3.43%,经积极处理,患者预后良好;随访342例,无严重后遗症发生。结论:术前、术中、术后严密观察与护理是预防PCI患者股动脉、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股动脉穿刺点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是近年来心内科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术后股动脉穿刺点易出现局部渗血、皮下血肿、假性股动脉瘤等并发症。故在临床护理中需加强局部穿刺点的观察。选择2001年5月—2003年5月在我院行CAG患者890例,出现各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新型沙袋对介入手术患者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介入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在股动脉穿刺处用新型沙袋压迫止血24 h后下床活动;对照组予传统方法加压止血,即在股动脉穿刺处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传统沙袋压迫止血6~8 h,48 h后下床活动。比较2组介入术后48 h穿刺处压迫止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处渗血,穿刺处产生血肿,术后6 h腰酸背痛、肢体酸痛或麻木,足背皮肤的温度、颜色改变,皮肤受损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χ~2=56.529,P<0.05)。结论新型沙袋制作简单,可固定,可拆洗,可消毒,能明显提高压迫止血的有效性,减少腰酸背痛、肢体麻木、皮肤受损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手腕部护理154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穿刺途径常规经股动脉,但临床上不断出现并发症。近年来,桡动脉穿刺技术在临床上已逐步被采用,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及术后长时间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但如果手腕部护理不当,可引起桡动脉永久性损伤。我院2002年12月~2005年10月对154例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取得显著效果,术后手腕部无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介入诊疗股动脉和桡动脉穿刺并发症的原因与护理要点.包括:操作不当、大量使用抗凝剂、紧张、疼痛和术后下肢过早活动等,认为在介入诊疗过程中,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者手术顺利,预防或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股动脉股静脉穿刺新方法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股动脉股静脉穿刺方法是于腹股沟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并加以固定,在股动脉或其内侧0.5cm处穿刺,但实践操作时常因定位偏差导致穿刺失败。为了提高股动脉股静脉穿刺成功率,作者改进并总结出了一套新方法。2006年3月-2007年6月作者对采用常规方法行股动脉股静脉穿刺失败的53例住院患者使用新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康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0):3180-3182
目的观察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在股动脉穿刺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4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术后穿刺点用弹力胶布固定,直接用沙袋压迫止血;研究组穿刺点用无菌敷料包扎后,使用自制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压迫止血。观察两组股动脉穿刺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和术侧肢体的舒适度。结果研究组在穿刺点出血、皮下瘀斑、局部血肿、渗血,局部皮肤并发症以及术后舒适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股动脉内膜增厚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对股动脉穿刺术后止血效果显著,明显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并增进了患者舒适感,临床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途径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将1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和经股动脉穿刺2组,每组50例,对其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股动脉途径相比较,桡动脉途径腰背疼痛、尿潴留、血管迷走反应、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桡动脉途径明显优于股动脉途径,不仅安全、创伤小而且便于护理观察,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见性选择不同长度针头在股动脉穿刺溶栓穿刺部位发生不良事件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下肢腘动脉及远端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共计60例,在治疗期间随机采用7号一次性头皮针穿刺溶栓方法即传统组和采用适宜穿刺针头溶栓方法即改良组各30例,将两组病例用药时间及终止注射病例数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体效果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适宜穿刺针头行股动脉穿刺较固定使用7号一次性头皮针穿刺溶栓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注射时间延长,基本可达到10 d的疗程,且动脉溶栓并发症减少,治疗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造影经皮股动脉穿刺入路的定位标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经皮股动脉穿刺入路的理想定位标记.方法:选取我科2008年度收治心绞痛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90例以腹股沟皮肤皱褶/动脉搏动为标记穿刺股动脉,100例以腹股沟韧带/动脉搏动为标记穿刺股动脉,50例以X线指导股骨头定位为标记穿刺股动脉,观察穿刺相关并发症: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静脉血栓、出血、更换穿刺血管、拔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并了解各定位标记的使用情况.结果:腹股沟韧带/动脉搏动仍然是临床介入医生最常使用的股动脉穿刺入路的体表定位标记,而X线指导股骨头定位穿刺法应用却很少;以X线指导股骨头定位穿刺法较腹股沟韧带/动脉搏动和腹股沟皮肤皱褶/动脉搏动定位标记的穿刺有明显减少的并发症,但出血的发生率相仿.结论:X线指导股骨头定位为冠状动脉造影股动脉穿刺血管入路的理想标记,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