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小切口不停跳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结果:全组早期死亡3例,死亡串1.28%。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42例患者心内畸形矫正后应用正性肌力药。96.17%(226/235)患者术后4h内拔除气管导管。术后无空气栓塞、神经系统并发症或麻醉死亡病例。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异氟醚复合麻醉是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术中应注意彻底排气、加强呼吸道管理和循环功能支持。  相似文献   

2.
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 (CPB)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年来提倡的心肌保护方法 ,有利于防止术中心肌缺血和术后再灌注损伤 ,但对体外循环和麻醉技术有严格的要求。我院自 1 997年 3月至 1 999年 3月共进行不阻断主动脉、在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51例。现将这种方法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经验介绍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 2 3例 ,女性 2 8例 ,年龄 2~ 49岁。体重 8~ 88kg。手术种类 :二尖瓣置换 2例 ,Ebstein畸形 2例 ,房间隔缺损 36例 ,室间隔缺损 5例 ,肺动脉瓣狭窄 6例。1 .2 术前用药肌注东莨菪碱 8μg· kg-1及吗啡 0 . 2mg…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治疗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1年9月在海拔3700m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患者10例,其中藏族6例,世居西藏地区的汉族4例;年龄3岁-11岁,平均7.4岁-2.3岁;继发孔型房间隔(ASD)5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VSD合并ASD1例;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6例;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2例,中度肺动脉高压6例,严重肺动脉高压2例;均经右腋中线纵向小切口,在浅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采用心脏不停跳技术,行ASD修补术5例、VSD修补6例,其中直接缝合5例、补片修补1例,三尖瓣改良De Vega成形术6例;结果:无早期死亡。均未出现心、肺和神经等系统严重的并发症;出院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残余漏;术后7天-10天均痊愈出院;结论: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施行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技术,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切口隐藏、美观,可取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99例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9例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体会110015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外科研究所周凯①汪曾炜张仁福朱洪玉宫汉东张南滨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右胸前外侧切口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54.2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常规经前胸正中切口,需锯开胸骨...  相似文献   

5.
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7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2月~ 2 0 0 2年 12月 ,我们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径路 ,在体外循环下实施心内直视手术 72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72例 ,男 3 4例 ,女 3 8例 ,年龄 9个月~ 3 6岁 ,平均年龄 8岁 ;体重 8~ 54kg。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胸部X线及心脏超声等检查  相似文献   

6.
自1999—07~08,我们经右胸小切口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4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例病人,男女各2例,年龄6~22岁,平均12.6岁。房间隔缺损(ASD)1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均为膜周部),其中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  相似文献   

7.
自 1996年 6月~ 2 0 0 0年 10月 ,我们采用经右前胸部第 4肋间小切口剖胸 ,对 5 0例心脏病患者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0例中 ,男 2 4例 ,女 2 6例。年龄 4~ 5 3岁 ,平均16 80岁。体重 13~ 62kg。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ASD) 16例 ,其中 1例上腔型合并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和卵圆孔未闭 ,室间隔缺损 (VSD) 2 4例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 (MS、MI) 10例。ASD最大者 4 0cm× 2 .5cm ,VSD最大者 1 6cm× 1.6cm。心胸比例 0 4 9~ 0 78。本组患者手术前均根据临床…  相似文献   

8.
辛永祥  王建东  刘峰  李飞  梁林  李杰  何晓芳 《武警医学》2002,13(12):725-726
1997年5月~2002年4月,我院应用右胸小切口开展体外循环心脏手术116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116例,男61例,女55例,年龄1-46岁,平均10岁。体重8-70 kg,平均33 kg。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7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0例,卵圆孔未闭2例,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时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的体外循环(CPB)和麻醉管理.方法:160例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观察组)和停跳组(对照组),各80例.所有病例采用综合血液保护措施.观察和分析各组患者一般情况、麻醉管理、体外循环时间、麻醉恢复和预后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平稳完成体外循环,最后均痊愈出院.观察组病人体外循环时间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苏醒及拔管时间明显缩短.两组自身输血42例(26.2%),未用库血共55例(34.3%).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的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靠,能实现心肌的良好保护,加之综合血液保护措施,能显著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降低.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报告例 1 男 ,4岁 ,藏族 ,体重 14kg。因活动后胸闷、乏力 2年入院。诊断 :室间隔缺损。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麻醉方法 :术前 3 0min肌注咪达唑仑 2mg ,阿托品 0 2mg。诱导静注芬太尼 0 1mg ,维库溴铵 3mg ,行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用芬太尼、维库溴铵、咪达唑仑分次间断静脉注射。Drager 80 8型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CBP期间应用威达 89型心肺机。术中麻醉平稳 ,手术顺利 ,持续时间 3 .5h。术后 2h 4 5min清醒 ,16h拔出气管导管 ,14d痊愈出院。例 2 女 ,5岁 ,汉族 ,体重…  相似文献   

11.
心脏不停跳浅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不良是术后低心排血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于1996年11月至1999年10月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空跳状态下,为多种心脏病人施行了心内直视手术,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5例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8个月至47岁,体重4~60公斤。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6例,Ⅲ-Ⅳ级14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5例,室间隔缺损(VSD)14 例,二尖瓣病变7例,二尖瓣伴主动脉瓣病变5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2例,法乐氏四联症(TOF)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1 例。  相似文献   

12.
杨天明  吴荣信 《人民军医》1999,42(3):144-145
1994年10月~1996年10月,我院采取常温下非停跳法进行心内直视手术14例,获得成功。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7例,女7例;年龄6~55岁;体重16~51kg。术前心功能级3例,级8例,级3例。手术种类: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8例,左房室瓣置换术2例,右房粘液瘤切除与法洛三联症根治术各1例。1.2 方法1.2.1 麻醉 术前用药:吗啡0.08~0.2mg/kg,东莨菪碱0.006mg/kg,术前30min肌注。诱导:静注地西泮、芬太尼、琥珀胆碱或地西泮、泮库溴铵、芬太尼,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麻醉维持方法:静滴芬太尼或吸入异氟烷配合泮库溴铵、琥珀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1997-10~2002-06进行的358例微创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147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TI)3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VSD)32例,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D)4例;VSD166例,合并右室双腔心(DCRV)7例,PDA8例;肺动脉瓣狭窄(PS)3例;法乐氏三联症4例;法乐氏四联症(TOF)2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MVD)29例;左房粘液瘤(LAM)7例。结果:死亡2例,死亡率0.6%(2/358),均与手术方式无关。结论:微创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创伤小、美观、痛苦少、恢复快、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合理选择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14.
心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 0 7~ 2 0 0 1- 0 6,我们在心不停跳下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 2 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6例中 ,男 15例 ,女 11例 ;年龄 3岁~ 32岁 ,平均 13 8岁。体重 10kg~ 60kg。其中房间隔缺损 (ASD) 17例 ,室间隔缺损 (VSD) 9例。1 2 手术方法 取右胸小切口经第 4肋间进胸〔1〕,或取胸骨正中切口 ,行心外探查排除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后 ,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通道 ,转流开始即阻断上、下腔静脉 ,心跳动下自右心房切开。 17例ASD均采用双层连续缝合关闭法。 9例VSD均为膜周部VSD ,牵拉三尖瓣前瓣后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胸腔镜辅助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心内畸形矫治的治疗经验,探讨其在心血管外科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5例均采用单肺通气,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建立周围体外循环。胸壁打孔,在胸腔镜的辅助下,心脏不停跳完成房间隔缺损(ASD)或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结果 术后过程顺利,随访6~14个月,全部心功能NYHAI级,2例成人能参加重体力劳动。结论 胸腔镜辅助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具有不开胸骨的微创伤美观切口、术后疼痛轻、康复快和安全可靠的优点,可用于多种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右外侧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优势。方法经右外侧小切口(右外侧小切口手术组)126例与正中切口(正中切口手术组)81例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比较手术结果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均无明显差异,右外侧小切口手术组及正中切口手术组各死亡1例。术后胸腔出血右外侧小切口手术组为(1270±899)(58~723)mL,少于正中切口手术组(3416±983)(87~1 14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外侧小切口及正中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同样安全有效;与正中切口手术组相比创伤小、出血少、瘢痕隐蔽;不破坏胸廓的骨性连接,避免了手术后鸡胸发生,美观效果也好于正中切口手术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方法10例病人经右腋下小切口第4肋间进入胸腔,建立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直视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所有病人术后无气栓及脑部并发症,无心律失常,无残余漏等,术后7天拆线出院。结论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切口美观,创伤小,有利于心肌保护,对于有良好的心脏解剖知识技熟练的心脏外科技术,是一种值得准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右侧开胸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右侧开胸切口施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方法。方法 本组 32例 ,右侧腋下小切口 2 3例 ,右前侧切口 9例。手术种类 :室间隔缺损修补 13(干下型 3例 ) ,房间隔缺损修补 11例 ,右室流出道狭窄疏通 2例 ,部分房室管畸形修复 1例 ,右室双腔心矫正 1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伴三尖瓣关闭不全成形 2例 ,房间隔缺损修补伴二尖瓣关闭不全修复及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正各 1例。其中 ,不停跳下进行术修补 12例。结果无手术死亡。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5 2± 9)min ,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 (36± 8)min ;术后 6~ 10d出院。结论对需采用右侧房、室切口途径的儿童有选择地行右侧开胸切口能获良好手术显露 ,完成心内畸形修复并不困难 ,且能达到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和外观美的目的 ,其为一可选择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80年代后期国内外学者提出了“温心外科”的概念,并开展了心脏常温不停跳心内手术。由于不阻断主动脉,心脏有持续的血氧供给,心肌细胞可进行接近生理状态的有氧代谢活动,故能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我院自1999年2月-2002年6月开展了常温不停跳心内手术36例,现就体外循环管理问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胸小切口封堵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的应用效果、安全性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9月至2015年9月在解放军463医院采用右胸小切口封堵治疗的72例ASD患者的临床资料,缺损大小6~30 mm,中央型ASD 32例,混合型ASD 40例,其中,有6例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结果全组患者均封堵成功。4例术后并发右侧胸腔积液,无死亡患者。术后1、4、10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右胸小切口封堵治疗ASD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