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三体"战略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健康观念“前移”、防治重心“下移”的方针,凸显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优势和方法优势。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实施中医“治未病”的“主体、实体、整体”战略,有利于发挥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完善中医“治未病”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文章基于知识图谱对中医健康体检热点与趋势进行分析,了解中医健康体检热点与趋势,为中医药工作者开展更有效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文章研究以Citespace作为文献计量工具,CNKI作为文献数据的来源分析。重点研究了在中文知识库中以“中医健康体检”为关键词的文献的检索问题。检索时间跨度设置为2011—2021年。文章利用CiteSpace统计296篇文章,建立作者与机构共现图和关键词共现图,利用横向显示图分析中医健康旅游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结果:2011—2021年中医健康体检的文献检索情况的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13年以前,中医健康体检的研究进展缓慢,认可度低。2016年,中医健康体检的文献数量急剧增加,2019年达到峰值(61个)。对中医健康体检领域中医保健机构的研究较少,相互合作较少,密切合作较少。出现频次排前十的关键词是“中医体质”“体检”“治不生病”“健康管理”“中医体质鉴定”“健康”“中医”“中医证候”“高血压”“老年人”。结论:中国知网收录的中医健康体检研究从2013年开始逐渐发展,数量不断攀升,之前一直处于低水平,中医健康体检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研究阶段,个性化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界,一直有人对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持否定态度,认为西医的“病”异化了中医对“证”的思维模式,“病证结合”是中医西化的根源。所以坚持主张“病证分离”。严格地说,“病证结合”实际只是中西医临床思维的一种结合而不是融合,它仅仅是把中西医两种不同的识病方法结合在了一起应用于临床。这种“病证结合”的思维形式在中医临床已极为普遍,并形成一种趋势。笔者以为,“病证结合”模式,是当代中医临床的需要,是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病与证的科学结合,只能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医进步,而不会异化中医。理由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突出中医特色,路在何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几种不同的“中医特色”论,发表对究竟何谓“中医特色”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突出“中医特色”的见解。认为“中医特色”应是不同于西医又优于西医的地方,中西医的主要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属于“生物-社会-心理”综合型医学模式,这即是“中医特色”。在市场经济面前,中医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在“生物-社会-心理”模式上多下功夫,以综合疗法和疗效取胜,以敬业服务创收,真正做到突出“中医特色”,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郑敏麟 《中医药学刊》2004,22(7):1235-1237
中医藏象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众所周知,“五藏”绝不等同于西医的心、肺、肝、脾、肾。多年来,对中西医结合的藏象实质展开深入研究的各位先驱所取得的成绩,使我们一步一步地揭开中医藏象实质的面纱。综合中医藏象的现代研究的成果和相关细胞生物学的新近进展。提出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认为中医藏象的实质在于细胞和亚细胞结构。“五藏”其实是细胞的“五脏”,细胞的“五脏”是细胞的五个不同功能系统,可以落实为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即线粒体——中医之“脾”,染色体——中医之“肾”,配体一受体一信号转导系统——中医之“肝”,细胞膜——中医之“肺”,离子通道——中医之“心”。因此,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实质上是一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学说,从它着手,中医理论可以和现代医学的最前沿的细胞生物学甚至分子生物学相结合,从而使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本文上篇介绍“五藏”与5个亚细胞结构的对应关系,下篇用这5个亚细胞结构说明“五藏”之间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阐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修订版(以下合而简称“新版国标”)内寓的“病证理法相贯”法则及其逻辑关系,以促使当代中医临床再铸神魂,重新回归中医学术本体及其临床路径。方法 采用中医学、术语学、标准学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及计算机本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方法,通过对标准的源起,标准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溯源,“病”“证”“理”“法”等概念的梳理,以及“治病求本”“辨病本、守病机”等相关学术理念的剖析,并借助于“中医国家标准应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标准平台”),呈现新版国标“病证理法相贯”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 新版国标界定了中医“病”“证”“理”“法”等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治病求本,病证相贯,理法相契,方药以贯”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将之作为中医临床思维和诊疗规范的“根”与“魂”,贯穿于中医国家标准修订的全过程,并将“病证理法相贯”理念与法则纳入了新版国标的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结论 新版国标内寓“病证理法相贯”的诊疗法则,可通过标准平台得以充分展示及应用,并能够引领中医临床按照自身的学术与临床轨迹开展医疗活动,规范其医疗行为。  相似文献   

7.
SARS的启示,综合医院中医的无奈、边缘化、不对等以及中医被动参加SARS治疗工作,说明在综合医院“中西医并重”的“高位截瘫”,因此,提高综合医院中医学术水平,贯彻“中西医并重”政策方针,设立中医业务院长,提高综合医院中医管理水平,以加快中医现代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建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医问题,虽然各省市建立了中医管理机构,但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西医并重”处于空白状态,即所谓“高位截瘫”。综合医院中医工作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可由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针灸科组成,其名称可改称综合医院中医部。我们认为,目前,中医现代化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是:一、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建设,中医科改称中医部,设分管中医业务院长,使“中西医并重”政策,在综合医院得到贯彻,重视中医工作,不仅仅是疾病医疗和健康保健,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国民经济及中医药产业化。二、引进“中关村”模式,建立中医药科技园区,是促进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前述两条,是目前中医现代化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是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郑敏麟 《中医药学刊》2004,22(6):1068-1070
中医的藏象学说用现代医学理论来看总显得有些扑朔迷离、似是而非。中医的藏象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众所周知,“五藏”绝不等同于西医的心、肺、肝、脾、肾。多年来,对中西医结合的藏象实质展开深入研究的各位先驱所取得的成绩.使我们一步一步地揭开中医藏象实质的面纱。综合中医藏象的现代研究的成果和相关细胞生物学的新近进展,提出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认为中医藏象的实质在于细胞和亚细胞结构。“五藏”其实是细胞的“五脏”,细胞的“五脏”是细胞的五个不同功能系统,可以落实为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即线粒体——中医之“脾”,染色体——中医之“肾”,配体一受体一信号转导系统——中医之“肝”,细胞膜——中医之“肺”,离子通道——中医之“心”。因此,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实质上是一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学说,从它着手,中医理论可以和现代医学的最前沿的细胞生物学甚至分子生物学相结合,从而使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上篇介绍“五藏”与五个亚细胞结构的对应关系.下篇用这五个亚细胞结构说明“五藏”之间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相似文献   

9.
中医,唯中国有,历史几千年,几千年一直“流落”民间,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也未能进入医院、学校。少数中医诊所均为私人所办,行医人员属“祖传”或“拜师学艺”收徒培养。后来,毛主席提出了“中西医结合”、“西医要学习中医”、“中医要学习西医”,才逐步从民间收集中医人才,在医院建立中医科,学校开设中医课,后来由国家建立专门的中医学校、学院,开设中医院,自下而上建立中医研究机构,这样搞了近四十年,中医才踏入“前科学”的台阶,道路甚难啊!迄今为止,在医疗或教学部门也还有人不理解、不重视、看不起中医,说什么“草根…  相似文献   

10.
古典医籍论“肺”解剖生理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敏  赵志冬  章正祥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00-1801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的交换是在肺进行的。中医也认为肺是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机能是统全身之气。从中医对“肺”的功能认识上来看,确系以“肺”代表整个呼吸系统的功能,然而,从中医对“肺”的解剖位置及形态的描述上来看,中医之“肺”,实际上就是指现代解剖学的肺脏器官而言。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中医认为肺为生气之源,司呼吸,其主要功能是统帅全身之气,中医的“肺”更代表呼吸系统。本文从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中摘录了较多对肺的位置、形态和生理功能的论述,结合现代人体解剖及生理所见,两者基本相符,从而认为中医所论之“肺”,即指现代解剖所见之“肺”。当然,中医所谓之“肺”较之现代解剖所见的“肺”器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几乎代表了整个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医临床大家邓铁涛教授指出:“辨证论是什么?它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吾师朱良春教授云:所谓中医特色,包括“整体观念”;“审证求因”与“辨证论治”;“治疗法”与“方剂配伍”等精彩内容,笔围绕“特色”撰写朱师系列经验37篇(未完),包括治疗寝汗的经验,例证中医诊疗技术,民间经验的丰富多彩,意在借此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继承观,不断提高中医自身的学术水平,求实精神,在中医走向世界的历史使面前,充分认识“以西代中”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2.
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导,汲取国内外复合型人才培养经验,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刘敏如班”。以“四联格局”模式为基础,通过“五位一体”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中医妇科复合型人才模式改革与实践,走出“刘敏如班”中医妇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道路,为中医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医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至今余波未平。如何看待前人传下的这门学问,在当今“接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是如何发展它的关键问题。1谬者正之——中医的“哲学”、“科学”哲学上的误解,具体地说是把西方哲学机械地套用到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上,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都把中医的五行理论解释为“朴素的唯物论”,把阴阳理论解释为“朴素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灵魂,“慎独”“执两用中”“过犹不及”“时中”都是中庸思想的重要内容,一直影响着中医学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医诊断学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庸思想在中医诊断教学过程中多有体现,尤其是在中医治法方面,其中“中和观”与儒家中庸之道相辅相成。文章通过查阅书籍文献,挖掘中医诊断学中医治法方面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以期能够对中医诊断教学和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用西医科学课程模式来实行中医教育,与固有的中医理论体系产生冲突和矛盾,导致当前的中医教育存在着诸多争论和困惑。面对当前中医界对中医教育的种种争议,本着“以史为鉴”“以史励志”“以史启智”的目的,汲取历代中医教育思想中那些值得现代中医教育加以吸收的观点、内容和方法,以服务于当代,这对当前中医教育改革和建构现代中医教育思想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整体护理”是在中医学“整体观念”指导之下所实施的护理方法,是中医护理的一大特色。而“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念”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护理工作模式。“中医整体护理”与“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基本精神,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从现代护理概念的更新与转变来看,“中医整体护理”的运用与实施有待于自我完善与发展,这不仅是维护与增进人们身心健康的需要,而且是中医护理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中医整体护理”与“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内涵1.1两者均体现了以病人为…  相似文献   

17.
中医五千年,学术领先信息先行学术是中医的灵魂,信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动力。政策、学术、临床治疗是构成“中西医并重”的三要素。没有“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政策和科学管理、中医不可能发展。没有“中西医并重”的学术特点,中医不可能和现代医学触为一体,没有“中西医并重”的临床治疗,不可能有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伴随着中华文明史,中医为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医疗及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18.
自1997年国家发布《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实现中医现代化”的目标后,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引发了一场热烈的学术争鸣。仅2003年在主要期刊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竟达70余篇,足见话题之热门。综合对“中医现代化”的诠释大约有五类卓见。  相似文献   

19.
论从“肾为先天之本”到“中医遗传学”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从当今遗传学的实验研究入手,透露中医行为遗传的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以遗传观新解“肾为先天之本”、“命门”、“天癸”等理论,展示了上古、中古和近古的中医文献中遗传学思想的大凡,最后举出了63种中医先天疾病(遗传病)的病名。从上述四个方面揭示了传统中医的遗传学思想向着“中医遗传学”新学科方向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激发中医学子的服务热情,上海中医药大学目前组织学校师生原创设计了杏林徽章,并向全校志愿者发放。该校师生在设计“中医海宝”等形象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草本”系列和“精气神”系列的杏林徽章。“草本”系列共有7种,分别有不同的内涵:依次为“远志”——中医海宝,志向高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