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室结双径路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冰  陈芳 《起搏与心脏》1993,7(4):190-191
  相似文献   

2.
动态心电图中的房室结内双径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房室结内顺向性双径路在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常可见到,多为正常生理现象.因此,有必要与一些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相鉴别.房室结内双径路分为快径路(FP)和慢径路(SP).快径路的传导速度快,但有效不应期(ERP)长,慢径路则反之,两者构成功能性纵向分离.  相似文献   

3.
房室结双径路(DAVNP)心脏电生理检查中常见现象,也是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食道心房调搏中显示DAVNP传导患者的电生理分析,探讨DAVNP与迷走神经张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房室结慢径消融后对快径前传不应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房室结双径路(DAVNP)是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必须电生理基础,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安全、有效的方法.射频消融慢径路后有学者发现快径路前传不应期发生改变,本文对慢径路消融后快径路前传不应期改变,探讨慢径路消融后对快径路前传不应期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DAVNP伴AVNRT患者4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46.77±14.89岁;病史0.6~30年,均有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史.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合并房室结快径经消融者未选入.  相似文献   

5.
旁道合并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食管心房起搏和心内电生理检查方法,证实旁道(AP)合并房室给双径路(DAVNP)6例。心房程控起搏经房室结(AVN)前传有跳跃延长现象;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时,表现为R-R间期长短交替或有两种频率的PSVT,其折返途径均为AVN前传,AP逆传。AP射频消融后,心房程控起搏经AVN仍有跳跃现象传导,但不能诱发PSVT,随访6~24月均无PSVT发作。  相似文献   

6.
在行食管电生理检查的1500例受检者中,检出房室结双径路(DAVNP)168例,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65例。分为DAVNP组(103例)与AVNRT组(65例)。发现房室结1:1点、文氏点、2:1点,快径功能不应期、有效不应期,慢径有效不应期及最长P—R间期等电生理参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笔者认为:①AVNRT诊断标准拟补充P—R间期跃增后即诱发出AVNRT 。②P—R间期跃增后慢径有3个心搏周期以上或有快慢径交替传导。③对房室结多径路的诊断宜慎重,应注意除外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房室结双径路(DAVNP)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基础.其本质是解剖性的或功能性的,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射频消融(RFCA)是治疗AVNRT的有效方法.房室结改良应首选慢径消融.本文试图通过23例次RCA治疗AVNRT时出现交界区心律几率的观察,说明交界区心动过速(JT)的出现至消失,可作为预测RFCA阻断慢径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房室结双径路顺传及逆传有效不应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房室结双径路(DAVNP)快径、慢径的顺传及逆传有效不应期。方法:通过心内电生理方法对2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病人行心房、心室程序刺激,测定快径、慢径的顺传及道传文氏点、有效不应期(ERP)、跃增值。结果:快径与慢径的顺传ERP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未分组时顺传及逆传文氏点、快径ERP、慢径ERP、跃增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根据顺传快径ERP是否大于逆传快径ERP分为两组,再分别比较顺传快径ERP和逆传快径ERP,发现有非常显著差异,P均<0.001。结论:DAVNP快径的顺传ERP和逆传ERP截然不同,可能存在快径顺传优势型和快径逆传优势型两种类型,其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房室结双径路的房室双重传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室结双径路的房室双重传导王毅杜日映1临床资料及心内电生理分析患者女性、55岁,有心动过速史10年。第一次房室结改良术前电生理检查示高位右房程序刺激S1S1500ms,S1S2300~260ms,均反复出现房室双重传导(DAVC),随后诱发慢-快型房...  相似文献   

10.
房室结双径路伴快、慢径路B型交替文克白现象罕见,现将笔者所遇一例报告于后。 患者女,58岁,阵发性心悸10余年,每次发作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行终止。近期发作频繁就诊。查体:BP14.6/9.3kPa(110/70mmHg),心界不大,心率5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X线胸透、常规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均基本正常。临床诊断:阵发性心悸原因待查。 食管心房电生理检查:窦房结功能各参数正常。程序心房电刺激设S_1S_1700ms,S_1S_2从680ms开始以10ms为步长递减反扫,S_1S_2遂次缩短时,S_2R渐延长。图1上行为S_1S_2420ms时,S_2R240ms,而S_1S_2缩为410ms时,S_2R跳跃延长至410ms,S_2R相差170ms,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房室结双径路 1∶2房室传导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分析诱发 1∶2房室传导的条件 ;测定患者的基础AH、HV、心房有效不应期、房室结快径有效不应期、快慢径传导时间之差等电生理参数 ,与无 1∶2传导者对比分析。结果  11例有 1∶2传导者基础AH 5 0~ 80 (6 0 9± 7 0 )ms,HV 35~ 40 (38 6± 2 3)ms;心房有效不应期 130~ 2 40 (194 5± 31 4)ms,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房室结快径有效不应期 7例短于 2 2 0ms,其他 5例分别为 40 0、380、32 0、2 80、2 40ms。快、慢径传导时间之差为 30 0~ 740 (4 99 0± 12 1 8)ms,显著大于对照组。房性早搏、心房期前刺激、心房快速刺激、窦性搏动、房室结多径路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以及心室期前刺激等 6种方式可诱发 1∶2房室传导。结论 房室结远端共同传导通路的不应期短于快、慢径传导时间之差 ,是发生 1∶2房室传导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13.
例1 患者女性,42岁。因反复心悸3月入院。临床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动态心电图(图1)见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同时出现。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均由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发作时心室率不齐,R-R、P^--R间期长短不一,第1个P^--R间期均短而同定,为340ms R-R  相似文献   

14.
以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有心悸及各种心律失常病史的700例患者,发现房室结双径路前向传导101例,占14.4%。依房室传导曲线特点分上坡型19例、平坦型51例、下坡型31例,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29例。同时发现双径路传导与文氏现象之间有密切联系。并就双径路的心电图诊断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图1 说明见正文。例1患者男性,64岁。因胸骨后疼痛伴气急1天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Ⅱ导联(图1)示窦性搏动1次,房性期前收缩2次,P'波形态略异但偶联间期固定为0.55s,可见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其QRS形态与窦性略异,其后均跟随形态一致的P-波,R-P-间期有0.10、0.20s两种。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窦性静止,多形性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及短串逸搏心律伴非相性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房室结逆向双径路传导。例2患者男性,72岁。因胸闷、心悸2天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长Ⅱ导联(图2)示窦性P-P间期0.7…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 ,6 0岁 ,发性性心悸 6年 ,心悸晕厥 1小时入院。6年前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心悸 ,伴胸痛、休息后可缓解 ,每年发作 3~ 5次 ,未予诊治。 1小时前 ,患者出现心悸、胸痛 ,伴头痛及一过性视物模糊 ,继而出现神志丧失十余分钟 ,醒后无肢体活动障碍来院。门诊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查体 :心界不大 ,心率 2 41次 /分 ,Ⅰ、V5、V6导联QRS波后可见倒置的逆行P′波 ,RP′间期 10 0ms。临床诊断 :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型。予心律平静推恢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术中标测逆行A波位于V波后 ,VA间期 10 0ms,A波位于一…  相似文献   

17.
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束支传导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医师(主治医师)本次心电图教学查房内容为患者男性,18岁,阵发性胸闷、心悸2年,运动及情绪激动时易发作,休息或蹲位时能缓解。临床诊断:房室结双径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后心电图检查(图略)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规心脏电生理检查见图l~3。  相似文献   

18.
房室结双径路的1:2房室传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房室结双径路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罗瑞萍综述于世龙审校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房室结双径路(AVNDP)被认为是发生AVNRT的基础。近年,随着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  相似文献   

20.
陈志云和左萍大夫在《实用心电学杂志》2002年第5期上报道了预激综合征(WPW)并房室结双径路所致双重机制交替折返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1例,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也提出了诊断尚有矛盾之处。笔者从网上下载并认真复习了陈氏等报道的患者心电图表现,认为用房室旁路与房室结双径路并存导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并交替性室内差异性传导(AVC)来解释该心电图改变可能更为合理。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