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影响双眼视恢复的因素。方法对76例(105眼)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进行Worth四点灯、同视机及颜氏立体视图谱检查。结果屈光参差及双眼视力差值均与立体视锐度值(弧秒)呈正相关,外伤性白内障受伤与手术相距时间与立体视锐度值(弧秒)呈正相关,老年性白内障单眼组与双眼组立体视锐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屈光参差、双眼视力差值以及外伤性白内障受伤与手术相距时间是影响术后双眼视恢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背景 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严重危害患儿的视觉发育,已行双眼白内障摘出术的患儿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是理想的屈光矫正方式,但其植入时机目前尚存争议. 目的 分析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二期IOL植入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探讨二期IOL的植入时机.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白内障摘除-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二期IOL植入的患儿29例5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于出生1年内接受双眼白内障摘出术及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行配戴框架眼镜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后于2岁之后接受双眼同期二期IOL植入术.IOL植入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时行双眼扩瞳验光并记录BVCA(LogMAR),比较二期IOL植入前后单眼BCVA的差异、分布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 本研究中患儿接受白内障摘出术的平均年龄为(3.26±2.07)个月,二期IOL植入时平均年龄为(4.79±1.38)岁,2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4.28±1.33)年.二期IOL植入术前1周患儿单眼BCVA(LogMAR)为0.790±0.422,术后3个月为0.570±0.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3,P<O.001).二期IOL植入术后单眼BCVA≥0.5的眼数明显多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931,P<0.001).二期IOL植入术前1周与术后3个月间单眼BCVA呈正相关(R2=0.232,F=17.037,P<0.001).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早实施白内障摘除-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二期IOL植入的系统性治疗,有利于BCVA的改善和弱视治疗,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依从性差和效果欠佳的患儿应及时行二期IOL植入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白内障摘除术后影响患者双眼视觉建立的因素。方法对135例(180只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或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11例151眼,并发性白内障24例29眼。术后检查视力、双眼同视、融合、远距离立体视及立体视锐度测定。结果术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并发性白内障组分别有94.59%、83.33%的患者获得不同程度的远距离立体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分别有28.9%、12.5%的患者获得黄斑中心凹近距离立体视,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白内障摘除术后患者双眼视觉建立与白内障的类型有关,并发于眼前节或眼后节疾病的白内障可直接影响患者双眼视觉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儿童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2~ 12岁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摘出联合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1例(61眼).术后随访12 ~56个月,平均(42.7±10.5)月,记录术前情况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双眼视功能、并发症及弱视治疗情况.结果 随访期末18例(29.5%)BCVA≥0.5;11例(18.0%)取得良好立体视(<100″),其中10例BCVA≥0.5.术后视力恢复较好(≥0.5)与较差(<0.5)者,其晶状体浑浊程度、是否合并斜视及有无做弱视治疗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立体视在BCVA、晶状体浑浊程度、是否合并斜视及有无做弱视治疗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儿术后视力和立体视的恢复与晶状体浑浊程度、眼部并发症、弱视治疗等多种因素有关;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术后BCVA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双眼及单眼植入Tecnis Symfony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IOL)术后患者主观视觉质量、阅读流畅性及术后满意度的差异.方法:对我院48例7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植入IOL类型不同分为2组,其中23例46眼双眼植入Symfony IOL为双眼组,25例25眼一眼植...  相似文献   

6.
儿童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Lai J  Yao K  Sun ZH  Zhang Z  Yang YH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3):200-204
目的 评价儿童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OL)植入术后视力和双眼视功能的情况。方法 对年龄<13岁的儿童白内障患者 47例(68只眼 )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单眼外伤性白内障 12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 14例,双眼先天性白内障 21例。记录患者的术前情况,包括白内障类型、晶状体混浊程度、手术年龄及合并症情况,检查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 (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 (BCNVA)及双眼视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 ( 41 3±12 3 )个月。结果 术后BCDVA≥0 5和BCNVA≥0 5均为 34只眼 ( 50 0% )。18例患者 ( 38 3% )术后获得良好双眼视功能。不同BCDVA术眼在手术年龄、晶状体混浊程度及合并症 (斜视和眼球震颤 )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术后获得不同双眼视功能者在手术年龄、合并症 (斜视和眼球震颤 )及双眼BCDVA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 儿童白内障摘除后房型IOL植入术后患者可获得较好视力和一定双眼视功能,但手术效果与手术时机、晶状体混浊程度及合并症 (斜视和眼球震颤)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眼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或单焦点IOL后的双眼视功能。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单眼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根据植入的IOL类型分为2组,各40例(40眼)。观察组植入多焦点IOL,对照组植入单焦点IOL。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指标包括术眼单眼及双眼远(5 m)、中(70 cm)、近(40 cm)视力,双眼对比敏感度,近立体视,脱镜率,视觉干扰现象及患者满意度。术后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脱镜率及光干扰现象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近立体视、视力满意度评分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观察组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分别为0.03±0.04、0.17±0.07、0.15±0.06,对照组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分别为0.05±0.05、0.27±0.08、0.31±0.09,观察组双眼裸眼中视力和近视力优于对照组(t=3.925、3.429,P<0.01),而2组间双眼裸眼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6,P>0.05)。双眼在空间频率为3、6、12、18 c/d时,观察组无眩光对比敏感度和有眩光对比敏感度均低于对照组(无眩光:t=3.463、3.361、2.198、2.574,P<0.05;有眩光:t=3.105、2.432、2.758、3.207,P<0.05)。观察组近立体视优于对照组(Z=2.578,P<0.05),脱镜率(88%)高于对照组(28%)(χ²=8.240,P<0.05),2组间视远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8,P>0.05),而观察组视中和视近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Z=2.314、3.137,P<0.05)。2组间视觉干扰眩光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602,P>0.05),而观察组光晕现象多于对照组(χ²=8.807,P<0.05)。结论单眼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IOL相比单焦点IOL能提供更好的双眼中、近视力,双眼立体视,脱镜率及患者满意度,但对比敏感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发病年龄非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将40例非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按照不同的发病年龄分为4组。用同视机测定双眼单视功能,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看近立体视锐度。分析比较不同发病年龄的患者手术前后的远双眼单视功能及近立体视锐度的变化。结果不同发病年龄患者术后获得立体视的情况不同,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年龄越小,术后获得立体视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单眼视(monovision,MV)原理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伴白内障54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应用单眼视原理,使术后主导眼(优势眼)形成正视,非主导眼保留-1.0D以上的近视,按屈光参差的程度分为3组,检查术后3个月双眼裸眼远视力、近视力、立体视及对比敏感度,并进行人为加镜形成双眼平衡全矫状态加以对照.最后进行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问卷及满意率调查.结果 远视力及立体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力比较3组单眼视矫正患者均明显优于完全矫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0%对比度明视白背景下,第3组患者(屈光参差≥2.75D)单眼视矫正视力低于完全矫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暗视时,红蓝背景下敏感度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问卷及满意率调查,3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眼视原理应用于高度近视伴白内障患者的屈光矫正,可有效提高患者远、近视力,非主导眼宜保留-1.5D以上的近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而定.屈光参差≥2.75D的患者术后需注意夜间眩光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综合验光仪和同视机立体视图检查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调节、融合和立体视结果,观察其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收集单眼白内障患者36例36眼,双眼白内障患者32例64眼,观察其调节、融合和立体视恢复情况,同期收集30名同龄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3组人群的调节因素中,调节近点、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反应和调节幅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节与融合因素中,3组人群的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人群的融和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立体视因素中,3组人群的Titmus和颜氏随机点立体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术后无论单眼或双眼仍然存留一定的调节能力,且具有一定的融合与立体视功能.双眼白内障组其调节融合与立体视优于单眼白内障组,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分析单眼与双眼老年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状况。方法 对单眼和双眼人工晶状体手术患者各 6 0例分别检测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双眼影像 ,以及用同视机等方法检查双眼视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双眼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无显著差异。双眼手术组患者的远近立体视功能显著优于单眼组。影响单眼手术患者双眼视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是另侧非手术眼的白内障所导致的视力低下和两眼屈光参差。结论 双眼视功能恢复水平是评价人工晶状体术后视觉质量和生活能力改善的重要指标。单眼手术和双眼手术者双眼视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立体视功能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探讨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18例(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17例(2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Rayner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第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第1个月,研究组BCVA〈4.5者3眼.4.5~4.7者10眼.≥4.8者17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个月与术前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间距离的差值.研究组为(1.49±0.03)mm,对照组为(1.93±0.06)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变化值小于对照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Bigbag人工晶状体不但可获得与其他人工晶状体相同的良好术后视力,同时由于其设计上的特殊性,对术后后囊膜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减弱因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眼球内部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96例(109眼)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且无全身并发症,行白内障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情况。结果随访3—18个月,术后视力1〉0.5者86眼(78.90%),0.1~0.4者19眼(17.43%),〈0.1者4眼(3.67%)。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实施非超声乳化小切口摘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适合在基层医院眼科及“复明工程”活动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并分析非球面可调节IOL与普通非球面IOL植入术后早中期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双眼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IOL植入术45例(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植入非球面可调节IOL,20例(30只眼);B组植入普通非球面IOL,25例(30只眼),观察两组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伪调节力及6个月时的对比敏感度。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近视力两组比较各时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伪调节力1个月时A组为(1.33±0.26)D,B组为(0.75±0.25)D;6个月时A组为(1.53±0.21)D,B组为(0.5±0.25)D;各期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视远对比敏感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视近时在6c.d-1和12c.d-1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可调节IOL可以使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近视力,提高患者视远、视近时的对比敏感度,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后双眼单视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单眼白内障摘除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能否恢复双眼单视及立体视。方法将36例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后分一期和二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分别观察其裸眼及矫正视力、双眼屈光状态,并用同视机、线状镜、障碍阅读及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双眼视及立体视的状态。结果36例术后视力均显著提高,3个月后矫正视力4.95以上者24例(66.7%),4.8以上者30例(83.3%)。其中26例检查双眼视及立体视,21例恢复良好。结论单眼白内障尤其是儿童,应提倡早期植入人工晶体,以促进双眼单视及立体视觉的恢复和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白内障伴角膜散光患者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在囊袋内的旋转稳定性。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选取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已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1例(23眼),年龄53-84岁,均为术后24个月以上。观察术前术后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总散光,术后角膜散光、残留散光,人工晶状体轴位等。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患眼的UCVA(10gMAR)为0.16±0.13,BCVA(10gMAR)为0.06±0.09。术前总散光(-2.98±1.22)D,术后残留散光(-0.57±0.78)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1,P〈0.05)。术前预留散光(-0.53±0.70)D,与术后残留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角膜散光(2.23+1.17)D,术后角膜散光(1.89+1.22)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轴位偏离既定轴位度数平均为(2.84±2.66)°,1只术眼(4%)的人工晶状体轴位偏离7。,余术眼(96%)的人工晶状体轴位偏离均≤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植入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具有良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和旋转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好的治疗伴角膜规则散光白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白内障患者植入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SBL-3)与衍射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Zeiss809)后的视力和视觉质量。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80例100眼,其中39例50眼植入SBL-3(SBL组),41例50眼植入Zeiss809(Zeiss组)。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观察指标包括患者裸眼远、中、近视力,绘制术眼离焦曲线,检测患者客观视觉质量的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斯特列尔比(SR),进行主观视觉质量问卷调查。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术眼情况稳定,无高眼压及并发症出现。SBL组和Zeiss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两组患者间裸眼近视力、远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BL组患者较Zeiss组裸眼中视力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离焦曲线图显示SBL组在-1.50 D(70 cm)处裸眼中视力较Zeiss组好。两组患者术后OSI、MTFcutoff和S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SBL组与Zeiss组OSI、MTFcutoff和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SBL组和Zeiss组分别有3眼及4眼发生夜间光晕,两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和衍射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均能给白内障患者术后提供较为满意的视力。两种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患者视觉质量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55例(655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1d裸眼视力≥0.5者256眼占39.08%,术后3天复查裸眼视力≥0.5者419眼占63.97%。655例患者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法,疗效确切,手术中规范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散光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我科散光大于1.0D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17例(17只眼),所有患者受伤后角膜缝线已拆除,屈光状态稳定3个月队上,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28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散光(包括角膜源性散光及总合散光)、人工晶状体位置、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UCVA及BCVA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UCVA≥0.6者11例,所有患者BCVA≥0.6,BCVA≥1.0者8例;术后球镜度数及总合散光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角膜源性散光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人工晶状体具有良好的居中性,随访末期,旋转度为(3.51±2.97)°,未见明显严重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Toric人工晶状体可矫正部分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散光,把握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预后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