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2 2 2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首次AMI患者 ,其中有 12 7例合并有糖尿病 ,分组比较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共分为以下 4组进行观察。非糖尿病有梗死前心绞痛组 (A组 ) 43例 ,非糖尿病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B组 )5 2例 ,糖尿病有梗死前心绞痛组 (C组 ) 60例 ,糖尿病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67例。结果 CK、CK MB的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B组 (P <0 .0 1)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值A组显著高于B组 (P <0 .0 5 )。C组与D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在无糖尿病的AMI患者中能够限制梗死面积 ,保护左心室功能 ,而在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中 ,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不明显 ,说明糖尿病可能阻止缺血预适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有或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3月我科住院的首次AMI患者 37例 ,其中男 31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5 8 3±12 6 )岁。既往有心功能不全者排除在外。患者按发病前 2 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 :有心绞痛组 (A) 2 4例 ,无心绞痛组 (B)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梗死部位、心功能、梗死相关动脉 (IRA)重建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h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 (IP)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电图ST段形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0 3例初发AMI患者按入院时心电图AMI相关导联ST段抬高的形态分为 2组 ,凹面向上抬高组 (A组 =4 6 )与凸面向上抬高组 (B组 =5 7) ,根据AMI发生前 2 4h至少出现 1次典型心绞痛的症状为标准 ,比较A组与B组各占的频率。结果 A组梗死前 2 4h内出现心绞痛 34例 ,占 73 91% ;B组为 14例 ,占 2 4 5 6 %。梗死前无心绞痛A组 12例 ,占 2 6 0 9% ;B组 4 3例 ,占 75 4 4 %。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是AMIST段凹面向上抬高的机制之一 ,根据心电图ST段凹面抬高的AMI推断其梗死前存在缺血预适应 ,以及由于缺血预适应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首次AMI并行急诊PCI患者 15 6例 ,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分别比较有梗死前心绞痛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血清肌酸激酶MB(CKMB)峰值和左心室功能的变化。结果 非糖尿病患者中有梗死前心绞痛组血清CKMB峰值低于 ,左室EF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CKMB :10 8± 79IU/Lvs 15 6± 10 1IU/L ;EF∶5 8± 13%vs 5 0±11% ,P <0. 0 5 ;糖尿病患者中有梗死前心绞痛组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血清CKMB峰值和左心室EF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在非糖尿病合并AMI患者中限制梗死面积 ,保护左心功能 ,而在糖尿病合并AMI患者中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肌存活性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近期影响。方法  87例首次 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 3组 :A组 :无心绞痛史 30例。 B组 :梗死前 4 8h内有心绞痛史 39例。 C组 :仅在梗死前 >4 8h有心绞痛史 1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 h内行直接 PCI术。术后 1周、4周行 99m  Tc-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SPECT)测定心肌存活性 ;术后 2周行 99m  Tc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结果  (1) B组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峰值显著低于 A组 (P<0 .0 1)。 (2 ) B组放射性缺损面积 (MIA)小于 A组 (P<0 .0 5 ) ;AMI后 4周与 1周比较 ,B组 MIA显著缩小 (P<0 .0 1) ,病变区放射性计数显著增加 (P<0 .0 1) ;C组和 A组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3)心功能 :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高于 A组 (P<0 .0 1) ;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B组左心室相角程 (L PS)低于 A组 (P<0 .0 5 ) ;以上各参数 ,C组和 A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1)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前 4 8h内心绞痛发作可导致心肌缺血预适应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的产生 ,并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保护心功能。 (2 )直接 PCI可显著提高有 I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心肌存活性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87例首次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 3组 :A组 :无心绞痛史 30例 ;B组 :梗死前 4 8h内有心绞痛史 39例 ;C组 :仅在梗死前 >4 8h有心绞痛史 1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h内行直接PCI术。术前术后动态监测心肌酶谱变化 ;术后 2周行99mTc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比较 3组患者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差异。结果 :①B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显著低于A组 (P <0 .0 1)。②B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峰射血率和左室峰射血时间均显著好于A组 (P <0 .0 1) ;左室舒张功能 :B组左室峰充盈率和左室峰充盈时间均好于A组 (P <0 .0 5 )。③B组左室相角程、左室半高宽和峰相位标准差均低于A组 (P <0 .0 5 )。以上各参数 ,C组和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首次AMI前 4 8h内心绞痛发作可导致心肌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 conditioning ,IP)的产生 ,并可保护有IP的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发生AMI的住院患者,根据其梗死 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有心绞痛组(IP组,64例)及无心绞痛组(NIP组.59例),比较两组心肌酶(CPK)峰值、心肌梗死 范围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IP组较NIP组心肌酶峰值低,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心脏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前48h内发作的心绞痛可能由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216例糖尿病AMI患者,按梗死前48 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无心绞痛史组78例和有心绞痛史组13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行溶栓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2 w行99mTc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功能.结果 有心绞痛史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峰射血率(LPER)和左室峰射血时间(LTPER)均好于无心绞痛史组(P<0.05).有心绞痛史组左室峰充盈率(LPFR)和左室峰充盈时间(LTPFR)均好于无心绞痛史组(P<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以改善糖尿病AMI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庞霞  李平 《临床内科杂志》2005,22(5):308-310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将120例首次AMI患者分成有梗死前心绞痛史组(A组, 68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史组(B组, 52例),在发病12小时内行直接PCI术,分析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肌酶(CK)峰值浓度、左心室功能和临床转归的影响。结果 (1)A组CK及CK MB峰值浓度均显著低于B组(P<0. 05); (2)A组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率高于B组(P<0. 05),A组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B组(P<0. 05); (3)A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P<0. 05); (4)A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再梗死率低于B组(P<0. 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能促进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发生,减少直接PCI术后无再流现象发生,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心功能和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54例老年首次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无心绞痛组、有心绞痛组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h内行直接PCI术。术后 2w测定心功能 ;住院期间观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再梗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1 )有心绞痛组肌酸肌酶MB同工酶峰值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2 )有心绞痛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峰射血率均高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左室峰射血时间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3)有心绞痛组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有心绞痛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再梗率和住院病死率均有低于有心绞痛组的趋势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明显改善老年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心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10 0例首次 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 A(有心绞痛史 ,5 5例 )、B(无心绞痛史 ,4 5例 ) 2组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12 h内行直接 PCI术。术前术后监测心肌酶变化 ;术后 2周行心血池显像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再梗死率、病死率。结果  (1) A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低于 B组 (P<0 .0 5 )。 (2 ) A组自溶现象发生率高于 B组 (P<0 .0 5 ) ;A组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 B组 (P<0 .0 5 )。 (3) 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 B组 (P<0 .0 5 )。 (4 ) A组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再梗死率均低于B组 (P<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 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 ,并可减少直接 PCI术后无再流现象的发生 ,从而改善心室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C反应蛋白 (CRP)与冠心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CRP是炎症急性期反应指标 ,它能反映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炎症进展过程〔1〕。但在当前研究中CRP与冠心病关系的许多环节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我们从 1 999年 2月~2 0 0 3年 3月对 48例AMI患者进行CRP含量测定 ,着重研究AMI的CRP含量与梗死面积和部位的相关性 ,以助于估计AMI的病情程度及其预后。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患者组 :48例AMI均为住院者 ,其中男 2 5例 ,女 2 3例 ;年龄 42~ 79岁 ;48例中急性广泛前壁梗死 1 1例 ,前壁梗死 9例 ,前间壁梗死 6例 ,下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 ,阐明其能否诱导缺血预适应(IP)以及与QTd的关系。方法 对 1 1 8例AMI患者 ,分为有梗死前心绞痛组 (A组 )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B组 ) ,并根据心绞痛次数不同将A组分为A1 、A2 、A3 3个亚组。对各组的QTd以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MVAR)、猝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QTdA组为 (5 1 6 8± 1 2 32 )ms,B组为 (6 3 1 4± 1 1 75 )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两组MVAR分别为4例 (5 97%)和 1 1例 (2 1 5 7%) ,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猝死分别为 1例 (1 4 9%)和 6例 (1 1 76 %) ,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2 %) ;A组的 3个亚组QTd分别为A1 组 (5 9 6 0± 1 1 72 )ms、A2 组 (5 2 1 9± 1 3 4 8)ms、A3 组 (46 81± 1 2 2 7)ms,A2 与A1 比较有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A3 与A1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具有IP作用 ,能明显降低初发AMI的QTd,减轻心电不稳定性 ,从而减少致命性MV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静脉溶栓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起病后不同时间静脉溶栓疗效。方法 比较AMI起病后~ 6、~ 1 2、~ 2 4、~ 48、>48h静脉溶栓各组间以及各组与同时段一般治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心绞痛持续时间、病死率、心衰发生率、梗死血管再通率、净有效率的差异。结果 静脉溶栓各组心绞痛持续时间随治疗时间延迟而延长 ,~ 6h组最短 (P <0 0 5) ;再通率、净有效率随治疗时间延迟而降低 ,~ 6h组最高 (P <0 0 5) ;病死率、心衰发生率~ 6h组低于~ 1 2h组。静脉溶栓各组比同时段一般内科治疗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 (P <0 0 1 ) ,比同时段PCI治疗组再通率、净有效率低 (P <0 0 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AMI应尽早在 6h内施行 ,应推行入院前静脉溶栓 ,但起病大于 6h ,只要病人仍有心绞痛等症状 ,~ 1 2h在没有条件急诊PCI时可实施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前 2 4h内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有无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10 8例 ,有梗死前心绞痛者为A组 (5 3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者为B组 (5 5例 ) ,行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池等检查。对心电图QRS积分值、心肌酶峰值、左室射血分数、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短期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B组心肌梗死患者QRS积分值、心肌酶峰值、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 1个月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 (P<0 .0 5 ) ,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A组 (P<0 .0 5 )。结论 梗死前 2 4h内心绞痛可减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时QRS积分值 ,保护心功能 ,降低短期病死率。缺血预处理可能是梗死前心绞痛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我院 1980~ 1998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 16 4例中 ,选择 AMI前 2 4~ 72 h内有心绞痛者 48例 ,同时选择性别、年龄、治疗均无统计学差异的 AMI前无心绞痛者48例 ,作为对照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 ,从而探讨缺血预处理 (IP)在人类的存在与否及其存在与 AMI预后的关系。  两组均符合 AMI的诊断标准 ,有典型的体表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动态改变 ,住院天数约 2 8~ 42 d,两组治疗相同 ,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结果 :AMI前 2 4~ 72 h内有心绞痛组 ,治愈 43例 ,治愈率 89.6 % ,死亡 5例 ,病死率10 .4% ;对照组 ,治愈 39例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129例首次AMI患者,按既往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3组:A组44例,梗死前无心绞痛史;B组40例,梗死前1个月内有心绞痛,且梗死前48h内至少有一次典型心绞痛发作;C组45例,梗死1个月前有心绞痛;监测心肌梗死后12~19个月的左室功能。结果:①C组患者双支以上血管病变多于A组和B组(P〈0.05);②CK-MB峰值水平B组患者低于A组患者和C组患者(P〈0.01);③组内比较,所有患者LVDd均降低(P〈0.05),B组患者LVEF增高(P〈0.01),A组和B组患者E/A增高(P〈0.05);组间比较,B组患者LVEDd低于A组(P〈0.05),B组患者LVEF、E/A均高于A组和C组患者(P〈0.01);④于3组患者中,梗死后主要心脏事件(除外严重心律失常)B组最少,C组最多(P〈0.05~〈0.01)。结论:梗死前1个月内心绞痛可保护梗死后近期与远期左心室功能、降低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皮冠脉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溶栓治疗对梗死后心绞痛的影响。方法 对 97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分为PCI组、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 ,观察治疗后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 PCI组2 2例 ,术后有 2例发生梗死后心绞痛 ;溶栓组 32例 ,有 11例发生梗死后心绞痛 ;常规治疗组 4 3例 ,有 17例发生梗死后心绞痛 ;PCI组术后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及常规治疗组 (P <0 0 5 ) ,而溶栓及常规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CI能降低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 ,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其效果依赖于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 (冠脉 )再通。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溶栓过程中 ST段漂移 ,有助于早期预测冠脉再通。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确诊并收治住院的 AMI患者 48例 ,男 41例 ,女 7例。年龄 30~ 76(平均 53.2 )岁。前壁梗死 1 8例 ,前间壁梗死 4例 ,下壁梗死 2 6例。1 .2   方法发病 1 2 h以内 ,持续性胸痛不缓解 ,心电图 ST段抬高 ,无溶栓禁忌证 ,给予尿激酶 1 50万 IU,加入生理盐水 1 0 0 ml中 30 min内静脉滴入。尿激酶滴注前、滴注后即刻及 2 h内每 0 .5h描记心电图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存活性和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54例老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8.1±3.7)岁,按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无心绞痛组(21例)、有心绞痛组(33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行直接PCI术.术后1周、4周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SPECT)测定心肌存活性;监测心肌酶谱变化;观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发生率和再梗死率.结果有心绞痛组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峰值低于无心绞痛组,有心绞痛组放射性缺损面积(MIA)小于无心绞痛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急性心肌梗死后4周与1周比较,有心绞痛组放射性缺损面积显著缩小,病变区放射性计数显著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有心绞痛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和再梗死率有低于无心绞痛组的趋势(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心肌保护作用,而直接PCI可明显提高有梗死前心绞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存活性,并改善其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