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及糖类抗原125(CA125)联合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病理诊断的辅助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云浮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NSCLC患者、45例肺部良性病变以及40例健康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的血清CEA、CYFRA21–1以及CA125进行检测。分析NSCLC患者的CEA、CYFRA21–1以及CA125水平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化疗效果的关系。结果:NSCLC组的CEA、CYFRA21–1以及CA125高于良性病变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中腺癌的CEA、CA125高于鳞癌,CYFRA21–1低于鳞癌,Ⅲ期中的CEA、CYFRA21–1以及CA125低于Ⅳ期,化疗后的CEA、CYFRA21–1以及CA125低于化疗前,有淋巴结转移组的CEA、CYFRA21–1以及CA12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检测的CA125的特异度最高,CYFRA21–1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最高。三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灵敏度高于单项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CYFRA21–1以及CA125对NSCLC病理分型、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预测价值,联合检测能够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脑转移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变化及其检测意义。方法将2012~2014年1月收治的肺癌脑转移患者、肺癌患者、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健康体检者各44例分别作为转移组、肺癌组、良性肺病组、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MBP水平及MBP阳性率。结果转移组患者的血清MBP水平较肺癌组、良性肺病组以及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其余各组之同无明显差异(P0.05);MBP检测对肺癌脑转移的特异度为76.19%,敏感度为86.36%;转移组的MBP阳性率为86.36%.显著高于肺癌组、良性肺病组、对照组的34.09%、22.50%、12.50%(P0.05);不同转移灶大小的血清MBP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肺癌脑转移患者呈血清MBP高水平.早期测定血清MBP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25(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素片断抗原(CYFRA21-1)在肺癌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104例肺部良性病变、146例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SCC、NSE、CYFRA21-1的水平。结果肺癌患者的5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P<0.01)。CEA、CA125在腺癌中阳性率最高,SCC、CYFRA21-1在鳞癌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肺癌,NSE则在小细胞癌阳性率最高。结论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在肺癌的诊断分型方面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骨胶素-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测定,探讨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Cyfra21-1、CEA、NSE水平变化,并评价其监测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1例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为肺癌的患者行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全身骨显像,根据骨转移诊断标准将肺癌患者分为未转移组(52例)、单发骨转移组(19例)、多发骨转移组(30例),同时对101例肺癌患者及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进行血清Cyfra21-1、CEA、NSE水平测定,比较各组间血清Cyfra21-1、CEA、NSE水平的变化,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其监测肺癌骨转移的准确性。结果:肺癌组血清Cyfra21-1、CEA、NSE水平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P0.01);肺癌骨转移组血清Cyfra21-1、CEA、NSE水平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1),其中多发骨转移组明显高于单发骨转移组(P0.05);血清Cyfra21-1、CEA、NSE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s,AUC)分别为0.767、0.850、0.813,血清Cyfra21-1和CEA的敏感度最高,均为91.80%,血清NSE的特异度最高,为73.10%。结论:血清Cyfra21-1、CEA、NSE可作为肺癌骨转移的初筛及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CEA、CA50、CA199、CA125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85例肺癌患者、36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CEA、CA50、CA199、CA125浓度值。结果:肺癌组患者血清中CEA、CA50、CA199、CA125浓度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联合检测的敏感度(76.47%)和准确性(77.64%)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结论:联合检测CEA、CA50、CA199、CA125可以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为临床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黏蛋白1(MUC1)的表达与胃癌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207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区域淋巴结及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VEGF-C及MUC1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VEGF-C和MUC1在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胃高分化腺癌细胞系(N87)、胃低分化腺癌细胞系(BGC-823)的表达和定位。结果 VEGF-C和MUC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及癌旁组织;在区域淋巴结癌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癌转移组(P<0.01);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VEGF-C,MUC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P均<0.01);VEGF-C及MUC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P均<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均>0.05)。VEGF-C及MUC1在正常胃黏膜细胞系、高分化胃癌细胞系、低分化胃癌细胞系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 VEGF-C和MUC1的表达可作为评估胃癌患者转移与复发的一个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测定对消化道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5例消化道良性病变及39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并对13例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癌胚抗原进行对比,及14例消化道肿瘤伴胸水患者的胸水、血清CEA同时测定。结果:恶性组癌胚抗原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组,手术后血清CEA水平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结论:癌胚抗原可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但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胸水和血清联合检测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神经特异性烯醇(NSE)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肺癌患者的血清标本共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纳入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测定两组血清中NSE和CEA水平。比较两组血清中NSE和CEA水平。分析肺癌患者血清中NSE和CEA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两组随访2年,比较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血清中NSE和CEA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NSE和CE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癌患者血清中NSE和CEA水平与肺癌患者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SE和CEA在肺癌患者血清中水平显著升高,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金生方对Lewis肺癌小鼠VEGF-C及nm2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C57BL/6小鼠常规接种Lewis肺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环磷酰胺(CTX)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CTX加中药中剂量组,每组10只.灌胃14天后处死,取肺组织观察肺肿瘤转移数,取肿瘤组织甲醛固定后,免疫组化检测VEGF-C、nm23表达.结果:肺金生方中、高剂量对Lewis肺癌小鼠自发肺转移有抑制作用(P<0.01),肺金生方各剂量组及CTX组、CTX加中药中剂量组均能降低VEGF-C表达(P<0.01、P<0.05),而肺金生方中、高剂量组、CTX加中药中剂量组均能提高nm23的表达(P<0.01),肺金生方中剂量组比CTX加中药中剂量组表达水平更高(P<0.05).结论:肺金生方抑制Lewis肺癌小鼠自发肺转移可能与其降低VEGF-C表达和提高nm2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干预措施下大鼠胸导管淋巴液量及其组胺、5-羟色胺等物质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淋巴系统在针灸疗效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温针灸组,每组15只。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复制大鼠胸导管淋巴瘘模型。针刺、温针灸大鼠双侧"足三里"穴30min,观察大鼠胸导管淋巴液量的变化情况,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淋巴液中组胺、5-羟色胺浓度。结果:针刺组、温针灸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胸导管淋巴液量(P<0.05),但各组间淋巴液中组胺、5-羟色胺浓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刺激可以增加胸导管淋巴回流,淋巴系统可能在针灸起效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血液流变学对肺癌诊断、治疗的价值。方法 :分别对 5 3例肺癌患者和 5 1例健康对照者 12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对生存期在 18个月以上的 19例无转移肺癌患者治疗前、后和确诊时已有转移并于 18个月以内死亡的 2 0例患者 ,确诊时及死亡前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临床确诊的肺癌患者 ,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在肺癌的发展过程中 ,其多项指标大都显著异常 ,已有转移的比无转移的患者异常更为明显。无转移的患者 ,经合理的综合治疗血液流变学大多数指标可恢复或接近正常。晚期转移患者病情恶化至临终前 ,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 (P <0 0 1)。结论 :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作为肺癌临床诊断、估计病情发展程度、判断疗效和预后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组织蛋白酶B(CB)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手术证实的97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28例良性肺病变中nm23-H1和CB的表达情况,将检测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nm23-H1和CB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nm23-H1和CB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肺病变。非小细胞肺癌中nm23-H1和CB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但CB阳性表达率在低分化组及有淋巴结转移组有升高趋势。肺癌组织中nm23-H1和CB的表达水平显著相关。结论 nm23-H1和CB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上调,联合检测nm23-H1和CB对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及腹腔液IL-6及IFN-γ的作用。方法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加植物血凝素诱生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20例对照组培养液上清液及腹腔液中的IFN-γ及IL-6水平。结果治疗组腹腔液IFN-γ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FN-γ/IL-6比值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前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治疗6个月后,IFN-γ分泌较术前有升高,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术前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治疗6个月后,IL-6分泌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术前IFN-γ/IL-6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治疗6个月后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免疫系统的平衡失调可能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的病因。测量血清IL-6水平可能作为内异症的一种非创伤性诊断方法。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的补充治疗,目的在于延长症状缓解时间,降低复发率,增加妊娠几率,减少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何欣  朱婴  黄立中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1):1308-1310
目的观察温阳散寒补气养血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方法将4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予常规方案化疗,治疗组21例在对照组治疗同时予温阳散寒补气养血法治疗,共治疗56d;比较两组患者原发灶改变及新转移灶发生情况、生存质量评分变化、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计数变化。结果两组原发灶瘤体变化相近;治疗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提高及稳定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树突状细胞计数及其与外周血单核细胞比值升高。结论温阳散寒补气养血法配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能减少转移,提高生存质量,其疗效机制可能与提高树突状细胞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新辅助化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疗效、长期生存率及化疗和手术的相互影响,评价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32例Ⅲ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A组16例和B组16例,A组患者确诊后接受2个周期的全身化疗,然后手术;B组患者确诊后直接手术治疗。比较2组疗效、长期生存率,评价术后化疗的毒性反应及对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结果A组与B组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4%和88%,无显著性差异;A组总有效率56%,B组总有效率3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生存率比较,1 a存活、3 a存活无显著性差异(P>0.05),5 a存活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辅助化疗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和手术并发症。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明显提高Ⅲ期NSCLC患者的手术疗效及远期生存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VEGF-C、VEGF-D及VEGFR-3在宫颈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00例宫颈疾病组织标本中VEGF-C、VEGF-D和VEGFR-3蛋白表达。结果 100例宫颈疾病组织标本中,VEGF-C表达范围为1%~90%,VEGF-D表达范围为0%~88%,VEGF-C、VEGF-D和VEGFR-3三者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随着病变由慢性宫颈炎到宫颈上皮内瘤变再到宫颈癌的进展,VEGF-C和VEGF-D表达逐级增强。VEGF-C、VEGF-D和VEGFR-3三者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均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VEGF-C和VEGF-D可能在宫颈癌癌变过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活检组织联合检测VEGF-C及VEGF-D的表达可能有助于预测宫颈癌是否有盆腔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肺积胶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药肺积胶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以及该制剂对实验肿瘤的抑瘤、抗转移作用。方法:临床观察112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肺积胶囊组及化疗加肺积胶囊组,比较三组病人的近期抗肿瘤疗效及症状变化。动物实验观察了肺积胶囊对Lewis肺癌及La795肺腺癌的抑瘤及抗转移效果,同时观察中药对实验动物免疫及血流变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单纯化疗比较,中药组及中药加化疗组的症状积分显著降低(P<0.05)、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肺积胶囊及肺积胶囊加化疗组的PR+NC的比例分别为94.7%及88.5%,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66.7%),P值分别小于0.01及0.05。实验研究证实,肺积胶囊对Lewis肺癌及La795肺腺癌瘤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Lewis肺癌的自发性肺转移有抑制作用,对实验动物的免疫及血流变指标有改善作用。结论:肺积胶囊能改善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稳定肿瘤病灶,对实验肿瘤的生长及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荷瘤宿主免疫及血流变学的改善作用是其获得疗效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血瘀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NSCLC血瘀证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都应用常规抗肿瘤及对症处理,观察组加用桃红四物汤,以2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血小板计数、凝血机制、纤溶指标及中医症状。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血浆凝血四项检查、DD、FDP、PAG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而观察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39/45),优于对照组(68.89%)(31/45)。结论桃红四物汤能改善晚期NSCLC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同时减少了肿瘤的复发及转移,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茵陈胆道汤治疗急性胆管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2 4例急性胆管炎患者和 36例胆管结石患者分别随机分为服药组和对照组 ,均经手术治疗 ,服药组于术后第 3天开始服用茵陈胆道汤 ,连服7天。观察服药前后血浆纤维连结蛋白 (FN)和胆汁中血栓素A2 (TXA2 )及前列腺环素 (PGI2 )含量的变化。同时将兔制成急性胆管炎模型并设实验对照组 ,两组兔分别随机分为服药组和对照组 ,观察服药前后FN和胆汁中TXA2 、PGI2 含量的变化。结果 :胆管炎患者术前FN明显低于胆管结石组 (P <0 0 1) ,术后服药组则明显上升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胆管结石组也有类似变化。胆管炎组患者胆汁中TXA2 和PGI2 含量均明显高于胆管结石组 (P <0 0 1,P <0 0 5) ;服药后均显著下降 (P <0 0 1)。胆管炎兔服药组FN显著升高 (P <0 0 1) ;胆管炎兔胆汁TXA2 和PGI2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茵陈胆道汤能升高FN和降低胆汁中TXA2 和PGI2 水平 ,这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胆管炎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