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IL-12、IFN-γ和IL-10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9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FN-γ和IL-10水平,动态观察45例接受免疫增强剂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及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增强剂治疗获得完全应答反应的患者治疗期间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IL-10水平下降(P<0.05),无应答者治疗过程中上述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结论:Thl型免疫应答对机体清除病毒起关键作用;Th2型免疫应答与感染慢性化及疾病持续发展有关;免疫治疗可使部分Th2型免疫应答占优势的慢性肝炎患者转化为Th1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人免疫缺陷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血清IFN-γ、IL-10和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IFN γ和IL 10在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3 0例HIV携带者、16例艾滋病 (AIDS)患者血清IFN γ和IL 10水平 ,采用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IgG、IgA和IgM水平 ,选择 2 3名健康人作对照组。 结果 AIDS患者IFN γ水平为 (4 .5± 2 .7)pg/ml,对照组为 (8.2± 4.1) pg/ml,AIDS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HIV携带者、AIDS患者血清中IL 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12 .4± 7.4) pg/ml ,(2 8.1± 11.2 ) pg/mlVs(6.9± 3 .8)pg/ml ,P <0 .0 1] ,且AIDS组高于HIV携带组 (P <0 .0 1)。HIV携带者和AIDS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HIV携带者存在Th1型免疫应答缺陷 ,Th2型免疫应答与感染慢性化及疾病持续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肝炎患者血清IL—2、IFN—γ和IL—10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IL-2、IFN-γ和IL-10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9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FN-γ和IL-10水平,动态观察45例接受免疫增强剂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及IFN-γ水平平均明显升高(P<0.01);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增强剂治疗获得完全应答反应的患者治疗期间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IL-10水平下降(P<0.05)。无应答者治疗过程中上述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结论:Th1型免疫应答对机体清除病毒起关键作用。Th2型免疫应答与感染慢性化及疾病持续发展有关,免疫治疗可使部分Th2型免疫应答占优势的慢性肝炎患者转化为Th1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4.
近来发现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和γ干扰素 (IFN γ)在肝炎和肝硬化的发生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为此 ,我们检测了 3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 10、IFN γ的水平 ,旨在探讨两者在肝炎肝硬化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34例患者均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诊断符合 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 ,剔除上消化道大出血、肾功能不全及有临床感染征象和近期内使用免疫制剂治疗者。其中男 2 1例、女 13例 ,年龄 2 6~ 71岁 ,所有患者均为HBsAg阳性 ,2 0例患者为HBVDNA阳性。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4(IL-4)、IL-10和干扰素γ(IFN-γ)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于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就诊的哮喘患儿纳入哮喘组,哮喘诊断全部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共计47例。同时选取性别和年龄与哮喘组匹配的51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外周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两组血清IL-4、IL-10、IFN-γ浓度,比较两组之间血清IL-4、IL-10、IFN-γ浓度的差异。结果哮喘组血清IL-4浓度[(346.74±82.92)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99.87±59.25)ng/L](P〈0.01);哮喘组血清IL-10浓度[(86.38±58.58)ng/L]与正常对照组[(98.77±37.05)ng/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血清IFN-γ浓度[(94.51±22.92)ng/L]低于正常对照组[(110.75±47.11)ng/L](P〈0.05)。结论 Th2类细胞因子IL-4在哮喘患儿血清中浓度升高,而Th1类细胞因子IFN-γ浓度下降,哮喘患儿存在Th1/Th2细胞免疫失衡;血清IL-4、IFN-γ浓度检测可以作为儿童哮喘的辅助诊断手段,同时本研究为使用抗IL-4制剂、补充IFN-γ等免疫学方法治疗哮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IFN-α1b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1、SIL-2R和IFN-γ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α 干扰素 (INF α 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机制。方法 收集IFN α 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 0例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和 9个月留取血清标本 ,用MTT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1(IL 1)水平 ,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和γ 干扰素 (INF γ)水平 ,并与 3 0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 2R水平升高 (P <0 0 5 ) ,经IFN α治疗后 ,血清IL 1、sIL 2R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IFN α 1b调节体内细胞因子变化 ,参与细胞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体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 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27例脑囊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代表Th1水平)和IL-10(代表Th2水平)两种细胞因子的变化. 结果 24例有细胞因子表达,3例未测出.在24例有细胞因子表达的患者中,7例表达IFN-γ和IL-10两种细胞因子,17例仅表达IL-10. 结论脑囊虫病患者存在Th1/Th2的漂移现象,明显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体液免疫功能升高,存在Th1/Th2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探讨阿德福韦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选择参加阿德福韦酯Ⅱ期临床试验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阿德福韦酯治疗前、治疗4、12、24、48周末患者血清IFN-γ和IL-18水平,以及HBV DNA及AL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IFN-γ及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HBV DNA水平逐渐降低,各检测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在治疗4周时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然后逐渐下降直至正常。IFN-γ及IL-18水平逐渐升高,在12周时达到高峰(P<0.01),然后逐渐降低。完全应答组治疗前INF-γ和IL-18水平高于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P<0.01)。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组治疗后INF-γ和IL-1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而无应答组IFN-γ和IL-1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除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外,可促进Th1型细胞因子分泌,调动机体对HBV的细胞免疫,有利于HBV的清除。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IL-12、IL-18和IFN-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过程中细胞因子IL-10、IL-12、IL-18和IFN-γ血清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5例健康人均于清晨空腹采血以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IL-10、IL-12、IL-18和IFN-γ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0、IL-12、IL-18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IL-12、IL-18和IFN-γ水平较轻中度患者显著增高(P值分别<0.01,<0.01,<0.05);HBeAg阴性组IL-12和IL-18较HBeAg阳性组明显升高(P值分别<0.05 和<0.01),而IL-10和IFN-γ则无明显变化;上述各因子均与血清ALT、T-Bil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0.588、0.477,0.520、0.612,0.545、0.855,0.606、0.864),IL-12还与HBVDNA量呈显著负相关(r=-0.5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异常的细胞免疫应答,IL-10、IL-12、IL-18和IFN-γ均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且与肝炎的病情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1.
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γ和IL-4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变化,对照观察其抗乙肝病毒的免疫效应.214例CHB均为参加阿德福韦酯Ⅲ期临床试验的患者,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治疗前、治疗后4、12、24及48周末患者血清HBV DNA,其中40例患者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相应时间点的血清中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ALT和AST治疗后两组间改善值基本相同;HBV DNA改善值拉米夫定(LAM)组从4周末起明显高于阿德福韦酯(ADV)组(P<0.05),在48周末两组改善值基本相同;LAM组IFN-γ水平在12周末达到高峰,而ADV组在48周末IFN-γ水平才明显上升,LAM组IFN-γ在4周末明显高于ADV组(P<0.05);ADV组IL-4在48周末与LAM组比增高有明显差异(P<0.05).两种核苷类似药物抗病毒后均能使机体免疫部分恢复或增强,这种作用可能都是随着治疗后病毒载量下降和CD4 T淋巴细胞活性的重建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IL-18、IFN-γ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9例CHB患者血清IL-18、IFN-γ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CHB患者血清IL-18、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其升高水平依次为重度>中度>轻度,以CHB重度增高最为显著;血清IL-18、IFN-γ水平与血清ALT、TBil呈正相关(P<0.01或P<0.05);HBeAg阴性组血清中IL-18水平较HBeAg阳性组明显升高(P<0.001),而IFN-γ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IL-18、IFN-γ参与了CHB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且与肝炎的病情变化密切相关,检测血清IL-18、IFN-γ水平有助于了解肝组织炎症活动及肝细胞损伤程度.同时,IL-18在抗病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γ 谷氨酰转肽酶 (GGT )是肝胆系统疾病常用的生化指标之一。在肝脏炎症、胆汁淤积等情况下往往出现异常。本文对17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分析 ,就GGT在不同肝炎临床分型和不同肝功能情况下的临床意义作进一步探讨。资料与方法1999年 8月~ 2 0 0 0年 4月 ,病毒性肝炎患者 177例 ,男15 5例 ,女 2 2例 ,男∶女为 7.0∶1。年龄 18~ 85岁 ,平均 (44±13)岁。按 1995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 ,分为急性肝炎 32例 (18.1% ) ,慢性肝炎轻度 (慢肝轻度 ) 33例(18.6 % ) ,慢性肝炎中度 (慢肝中度 ) 2 4例 (13 .6 % ) ,慢性肝炎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免疫微环境,揭示AL免疫逃逸的机制,为有效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AL患者血浆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L患者白血病细胞IL-10的表达。结果:①AL初发患者血浆中IFN-γ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经化疗完全缓解(CR)后,IFN-γ浓度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且较治疗前略降低;AL初发患者血浆中IL-10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经化疗CR后,IL-10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②血浆中IFN-γ、IL-10的浓度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幼稚细胞百分比无关。AL患者经化疗后,CR者、PR者、耐药死亡者治疗前血浆中IFN-γ浓度依次降低,IL-10浓度依次升高。结论:AL初发患者体内以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且白血病细胞分泌IL-10,造成肿瘤局部的免疫抑制状态,可能是AL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OPD患者痰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IL-4)、IL-10、干扰素-γ(interferon,INF-γ)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老年COPD患者共60例(重度20例,中度20例,轻度20例),正常对照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诱导痰IL-4、IL-10、INF-γ水平。结果①急性期重、中度COPD组痰IL-4水平低于轻度组(P<0.05)。②急性期重度组痰IL-10水平均高于轻度组。治疗后重度、中度组痰IL-10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1)。③重、中度组急性期痰IFN-γ值显著高于治疗后缓解期(P均<0.01),且重、中度组急性期痰IFN-γ值均高于轻度组。④老年COPD患者痰中IL-4与IL-10;IL-10与IFN-γ存在相关,IL-4与IFN-γ不存在相关。结论 COPD时Th1类细胞因子(IFN-γ)呈优势状态;前炎症因子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16.
17.
18.
近年来,淋巴因子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本研究通过对各临床类型肝炎患者血清IL-8、IL-10水平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旨在探讨其在病毒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以便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报导76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男65例, 相似文献
19.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10、干扰素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IFN-γ与重型乙型肝炎(SHB)患者肝脏炎性反应程度及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集40例SHB患者入院时、单次血浆置换(PE)开始、PE结束及PE后5 d血清,根据SHB患者PE后5 d病情转归分为好转组及恶化组;采集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P-10、IFN-γ、TNF-α水平.结果 入院时,SHB及CHB组患者血清IP-10水平分别为(683.6±174.6)、(216.1±102.9)n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07.6±55.8)ng/L(F=9.036,P<0.01),且sHB组高于cHB组(P<0.01);SHB及CHB组患者血清IFN-γ水平分别为(19.8±8.8)、(16.7±7.8)n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6±1.2)ng/L(F=9.288,P<0.01);SHB患者IP-10、IFN-γ与TNF-α均呈正相关(r=0.366,r=0.365;P<0.05),与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r=-0.401,r=-0.350;P<0.05),与血清TBil相关性不明显(r=0.223,r=0.219;P>0.05),IP-i0与IFN-γ呈正相关(r=0.602;P=0.000).PE后5 d,SHB两组患者血清IP-10均明显下降(t=8.947,P<0.01;t=4.121,P<0.05),恶化组高于好转组(t=7.862,P<0.01),IFN-γ下降均不明显(t=0.491,P>0.05).结论 IP-10、IFN-γ参与SHB的肝脏免疫损伤;血清IP-10水平与肝脏炎性损害程度有关;IP-10能反映SHB患者病情发展及转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IL-17和IL-10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0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肝癌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IF、IL-17和IL-10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1.9±1.4)ng/ml]比,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MIF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5.7±2.8)ng/ml、(10.5±4.1)ng/ml、(17.7±7.4)ng/ml、(19.8±9.9)ng/ml,P0.01],其中HCC组最高,ASC组最低;与健康对照组[(4.4±2.2)ng/ml]比,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17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8.6±4.3)ng/ml、(20.7±6.6)ng/ml、(23.4±15.1)ng/ml、(16.0±8.7)ng/ml,P0.01或P0.05],其中LC组最高,ASC组最低;与健康对照组[(12.9±4.6)ng/ml]比,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237.2±72.9)ng/ml、(184.68±59.0)ng/ml、(356.6±150.8)ng/ml、(287.9±88.8)ng/ml,P0.01],其中LC组最高,CHB组最低。结论 MIF、IL-17和IL-10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