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防抓式约束手套在神经内科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将110例需使用约束具的患者按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手腕约束带,观察组采用自制的防抓式约束手套,观察两组患者使用约束具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组36.21%、观察组5.77%,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制的防抓式约束手套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点患者风险管理模块在提高临床护士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运用文献回顾、专家小组会议和现况调查等方法设计重点患者风险管理模块,比较应用前后临床护士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该模块的应用,提高了临床护士对重点患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t=-5.816,P<0.001),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χ2=4.763,P=0.029)。 结论 重点患者风险管理模块的设计和应用对构建重点患者风险管理体系,规避住院患者护理风险,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住院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新型泌尿外科护理管理干预模式预防不良事件和院内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泌尿科收治的住院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给予护理管理干预模式,比较2组患者院内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医疗纠纷、护理差错和护理风险等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沟通能力、专业技能和护理结果等护理质量分数显著升高(P<0.05)。结论 新型护理管理干预模式可降低泌尿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学科护理团队协作模式在老年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8年1—12月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50例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12月就诊行手术治疗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老年科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多学科护理团队协作模式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 =5.086,P=0.024;χ2 =4.396,P=0.036);平均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t=5.913,P=0.016)。结论 多学科护理团队协作模式可以降低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对消化内镜诊疗患者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68例消化内镜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84例)和观察组(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住院及肠胃功能恢复时间等。 结果 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Z=-2.618,P=0.009);观察组总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767,P=0.029; χ2=4.226,P=0.040);观察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及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42.207,P<0.001; t=31.785,P<0.001)。 结论 对消化内镜患者施以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和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评分应用于产科急危重症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产科急危重症患者134 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采用SIRS评分干预。比较2组不良妊娠结局、并发症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结果 干 预后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X2=4.968,P=0.026;X2= 3.890,P=0.049);2组围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90,P=0.049)。结论 SIRS评分应用于产科急危重症患者中,可改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白亚平 《护理学报》2020,27(3):70-72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在腹腔穿刺术后置管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5月在我科B超引导下行腹腔穿刺术后置管的1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9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进行口头指导,观察组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我管理,比较2组患者置管期间自我管理能力、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P<0.01),非计划性拔管、导管堵塞、皮肤感染、未及时处理管口渗液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思维导图对腹腔穿刺术后置管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建立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9月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症患者896例次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转运;2017年10月—2018年1月危重症患者970例次作为观察组,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进行院内转运。比较2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气胸加重、管道脱落、管道堵塞、窒息、供氧中断、仪器意外故障、病情变化、抢救延时等)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应用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可以降低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循证设计麻醉恢复室护理记录单,探讨该记录单在麻醉恢复室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基于文献分析与评价的方法制定麻醉恢复室护理记录单,同时以使用前6个月的5 943份记录单为对照组,使用后6个月的5 327份记录单为观察组,比较2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并发症记录及使用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5%,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0.22%;并发症记录增加2.29倍,使用满意度增加3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护理记录单的使用降低了麻醉苏醒期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工作效能,从而改善麻醉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护理标识在老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8月住院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护理标识进行管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8.455,P<0.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55.870,P<0.001)。 结论 护理标识在老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模式在护理优良事件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提高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住院患者65 355例作为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实施前临床资料,采用传统护理不良事件及优良事件管理,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患者145 747例作为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实施后临床资料,其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护理优良事件管理制度,并将SBAR模式用于优良案例的汇报和学习。比较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优良事件上报率及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等。结果 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优良事件上报率和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采用基于SBAR模式在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管理中的应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优良事件上报率及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有效提升护士病情观察评判能力,进而提升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安全核查表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院内转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18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20年7月-12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院内转运,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安全核查表。比较2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转运纠纷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26.452,P<0.001);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t=47.455,P<0.001);转运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3.553,P<0.001)。结论 安全核查表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转运中,可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减少转运纠纷,提升患者转运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验式教学在精神科低年资护士保护性约束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60名精神科低年资护士采用体验式教学进行保护性约束技能培训,分为感知、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6个环节,共8周完成。在培训前后分别运用护理关怀行为量表和病人关怀感知问卷对护士和患者进行测评,并在3个月以后调查临床实践效果,与去年同期做比较。结果 实施体验式教学培训后,精神科低年资护士的护理关怀行为量表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患者的病人关怀感知问卷得分显著高于培训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培训后,患者的约束率有所下降,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约束护理合并症的发生率较培训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验式教学可以提高低年资护士约束护理中的人文关怀能力,降低约束护理合并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可视化操作技术在心内科患者疑难静脉穿刺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6年9月-2017年5月传统静脉穿刺手法的75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6-10月的75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方法,观察组采用可视化操作技术辅助静脉穿刺。比较2组静脉穿刺成功率、穿刺耗时、穿刺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静脉穿刺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Z=-5.697,P<0.001);穿刺耗时较对照组短(t=13.096,P<0.001);穿刺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χ2=8.027,P=0.005);患者静脉穿刺满意度较对照组高(Z=-4.141,P<0.001)。 结论 在可视化操作技术辅助下行静脉穿刺,可提高疑难静脉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降低穿刺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穿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利用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进行节点信息化精准管控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将2019年1-6月收治的11 219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7-12月收治的11 931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纸质版转运交接单进行患者转运交接,观察组采用PDA行节点信息化精准管控方式进行患者转运交接。比较2组患者转运交接单填写规范率、转运交接类不良事件发生率、手术患者转运交接单准备时间。结果 观察组转运交接单填写规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93.574,P<0.001);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216.736,P<0.001);手术患者转运交接单准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457.923,P<0.001)。结论 运用PDA行节点信息化管控,能有效提升手术患者转运交接单书写规范率,降低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转运交接准备时间,有效提高交接效率,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思维定势负效应科学突破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安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血液透析中心2018年1-4月(思维定势负效应护理管理实施前)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5-8月(实施后)的血透患者8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血液透析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思维定势负效应进行护理管理。比较2组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血液透析护理安全管理认可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103,P=0.043),护理人员对血液透析护理安全管理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内容及管理效果的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将思维定势负效应科学突破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安全护理中,可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该护理安全管理模式深受血透室护理人员认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析选配信息管理护士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在我院各临床护理单元选配信息管理护士1名,对比选配前后护理质量管理指标的变化。结果 选配信息管理护士后,护理质量管理指标较应用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用信息管理护士前每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8%;选配信息管理护士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由95%上升到98%。结论 选配信息管理护士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和住院患者满意度,并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制一种多功能防跌倒医用座椅,降低老年患者跌倒风险。方法 对传统会议式木制医用座椅进行改良。在坐垫和靠背使用增大摩擦的材料;靠背配有安全带;坐垫内部增设压力感应器;左右扶手分别含可折叠小桌板、伸缩杆;增加具有折叠伸缩功能的脚踏板。结果 该座椅包含防滑、固定、监测等功能,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利用传感器报警装置防跌倒,可减少医院跌倒的发生,预防医患纠纷。结论 多功能防跌倒医用座椅能降低老年患者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我院封闭式精神科病房所采取的应急管理策略效果。方法 根据封闭式精神科病房的特色、精神科收治患者的特殊性以及精神科护士的特点,采取加强人员培训,严格落实分区分岗位分级防护,优化病区布局及探视管理模式等应急策略,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保障患者和护士的安全。结果 2020年1月21日—8月31日新冠疫情期间精神科护士新冠防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封闭式精神科病区在院患者2 192例未发生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病例,无纠纷、投诉及拒收、拒治和推诿患者事件。结论 通过分析封闭式精神科病房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难点和重点,积极采取有效的应急管理策略,保障了新冠疫情期间在不间断收治患者的情况下封闭式精神科病房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开展,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张瑞珂  王玉秀 《护理学报》2022,29(22):20-25
目的 探索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身疾病科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度182例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精神专科护理常规及风险管理;选取2021年度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175例作为观察组,在实施精神专科护理常规及风险管理基础上,借鉴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原理和步骤,组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项目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危害分析和护理风险评估、防控关键控制点,实施住院全周期护理安全管理。比较2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干预效果。结果 2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住院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减少(P=0.001),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身体伤害严重程度降低(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和步骤组建项目小组,对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降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身体伤害严重程度,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